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我国面临较严重的海上安全问题,即存在钓鱼岛主权归属、东海划界以及南海岛屿主权争议等问题;还存在航道安全、战略水道被其它海权国家控制、海盗问题等等。为了更好地维护我国海洋利益、保障海洋安全,必须要保持同其它亚太地区海洋大国的友好关系,并尽可能的争取与这些国家建立良好的、高效的海上安全合作关系,而同俄罗斯之间的海上安全合作则是其中的重点。
关键词:战略协作伙伴;中国;俄罗斯;海上;安全合作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胡锦涛与习近平两位领导人先后提出“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思想的新安全观,强调既要维护本国安全,又尊重别国安全关切,促进人类共同安全。因为安全不是孤立的、零和的、绝对的,没有世界和地区和平稳定,就没有一国安全稳定。海洋安全是我国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中国长期以来在外交上采取“韬光养晦”与“不结盟”政策,该政策为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顺利起步与发展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中国仍将继续采取这样一种政策,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必须加强与俄罗斯的战略合作以维持全球战略的平衡状态。
一、俄海洋战略及其对中俄海上安全合作的影响
俄罗斯是传统海洋大国,其海军舰艇吨位仅次于美国海军。近年来俄的战略重心有明显的东移趋势,多次强调自己是欧亚国家,而且海洋已经成为新世纪各大国争夺的新的战略制高点,俄领导人对此也深有体会。同时,俄在海上安全的问题上也需要中国的理解与配合。俄美之间存在白令海划界问题与鄂霍次克海地位问题,俄日之间存在北方四岛(南千岛群岛)归属问题,俄同其它北极国家之间存在北极海底资源以及航线管辖权问题等等。这些客观事实都在无形中推进着中俄两国在海上安全问题上的合作。
俄罗斯国内对海洋战略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前苏联时期戈尔什科夫的《国家的海上威力》更是继马汉《海权论》之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海权著述;该书反映了20世纪60—70年代苏联海军建设的指导思想。戈尔什科夫将国家的海上威力看作一个整体,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如海军、运输船队、捕鱼船队、科学考察船队之间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整体实力大幅滑落,但是仍旧视海洋战略为一项基本国策,俄联邦政府也多次发布具有指导性意义的官方文件。原苏联海军元帅卡皮塔涅夫在《“冷战”和未来战争中的世界海洋争夺战》一书中分析了大西洋、地中海、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战略地位,对二战后美苏两大强国的海上对抗进行了论述,并在回顾和总结苏联海军建设的基础和海权战略发展的基础上,全面阐释了21世纪俄罗斯的海洋政策。
继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目标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海洋强国研究进行第八次集体学习时更着重指出,“建设海洋强国对于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等方面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可以说,建设海洋强国战略已经成为了我国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主要国家战略之一。
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出台,南海问题国际化和复杂化程度加深,中国海洋实力增长等情况下,俄学界对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有学者运用大量中国海军建设的相关数据,进行量化分析,以此研究中国的海上力量,还有学者通过分析中国近现代海军军事理论的演进来总结中国的海洋利益和诉求。俄学者对中国海权的研究是多方面的,其研究方式自然出自其国家利益考量并受到俄传统海权思维的影响,这些原因共同造成了上述研究对中国海洋强国等相关问题的认知偏差。俄学界对其官方决策具有重要影响,其对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认知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俄在亚太地区的海权发展战略制定,更关乎其与中国开展海洋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甚至会最终影响中俄关系乃至亚太地区整体安全形势的未来走向。
在俄学者看来,尽管中国拥有辽阔的国土与丰富的海洋资源,但是由于人口众多,人均拥有数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需要更多地获取来自境外的能源与原材料,并大力拓展海外市场,而实现这些战略目标只能以一支强大的海权力量作为依托。然而俄在苏联解体之后实力大幅削弱,面对中国的快速发展,俄国内各界喜忧参半,并不希望看到中国真正走向海洋强国。
二、中俄海上安全合作的前景
中俄都是亞太地区乃至全球性的大国,能否建立起一个新型的、富有成效的合作机制对我国全面深入推行新型大国关系战略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中俄海上安全合作机制建成后,可以作为一个宝贵的经验向更宽的方面拓展,为我国营造一个更加有利的国际安全环境。
中俄海上安全合作是一个崭新的议题,之前两国在边境以及中亚地区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陆上安全合作,但是如何展开海上安全合作却没有更多的历史经验可以借鉴。
俄学者普遍认为:“中国在东海与南海地区与诸多海上邻国存在岛屿主权归属与领海划界等争端,而这些地区不但面积广阔,且拥有极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除此之外,这些岛屿还可以被用作军事基地;所以,‘收复失地’将会是中国未来优先解决的问题”。近年来由于包括中俄海上安全合作、军事技术转让等多项合作的不断加深,中国在加速解决海洋权益争端的问题上信心也有所增加。在此情况下,中国更应该深入了解并分析俄罗斯对相关问题的认知与预期,有助于更好地发挥中俄友好合作所带来的地缘政治优势;因为只有在充分了解俄海权思想与对外战略思想的基础之上,才有可能进行“换位思考”,从对方角度与立场来考量中国海洋强国战略对俄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等方面造成的影响,并作出科学、合理的对策。
俄国关学界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就是世界大国与周边地区国家的外交与国家安全政策,作为一个具有丰富海权思想研究又与中国互为最大邻国的国家,俄对中国海权思想与海洋意识的发展更是十分关注。换言之,俄学界对“中国海权观”的认知是其向俄外交决策层提供政策建议的基础,并有可能会对后者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现实主义”与“力量均衡”是俄传统外交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作为综合国力与中国不断拉大的全球第二大海军强国,俄对中国海军力量的发展既抱以极大的关注,也怀有强烈的提防心理。通过深入研究俄学界对中国海军发展的研究及其对中国海军发展的预测,可以清楚了解俄对中国国防力量发展的预期与深藏在友好合作关系之下的忧虑,为我国准确制定对俄关系政策提供借鉴。 目前我国与周边多个海上邻国存在海洋划界、岛屿主权划分等争端,是影響我国国家安全与周边外交的重要因素。俄作为在冷战时期曾经在东亚地区拥有强大影响力的大国,并不甘于地区影响力的丧失。而中国在逐步解决海洋争端问题的同时,也在对地区国家间关系进行重组,希望形成以中国为主导的新型地区秩序。俄学界已经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俄政府在相关争议问题的态度可以被视作其对中国在东亚国际地位的期望与认可度。
“一带一路”是我国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主要对外发展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如同车之双轮、鸟之双翼,共同构成了“一带一路”伟大战略构想,作为在全球主要海权国家,俄对中国所规划的东起中国东海岸途径印度洋延伸至欧洲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会否削弱乃至取代其在印度洋与南亚地区的传统影响抱以深切的关注。对该问题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国更加合理地制定同俄罗斯之间在相关地区的合作与关系协调。
俄学界对中国海洋强国战略认知偏差的基本特点就在于俄学界普遍认为中国的崛起必然会导致其走上近代以来欧美国家“国强必霸”的“传统道路”上去,其之所以会忽视中方长期提倡的“新安全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和平发展思想,其根本原因还在于俄千百年来一直通过对外扩张来实现国家强大的历史轨迹所造成的惯性思维,再加上两国综合国力的对比自近代以来首次出现逆转,这些客观原因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俄的“忧患意识”。在可预见的未来,上述情况是无法出现根本性改变的。俄对我国海洋强国战略认知的偏差应引起我方足够的重视,为此,我国应该在不违背基本原则与根本利益的前提下,深刻了解并尊重对方的重大利益诉求,继续加强合作深度与广度,实现两国间的长久和平与友好合作。
参考文献:
[1]МорскаядоктринаРоссийскойФедерациидо2030г.
[2]Подпрограмма.военно-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иеинтересыРоссиивмировомокеане.
[3][美]约翰·米尔斯海默著,王义桅,唐小松译.大国政治的悲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4+37.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著.中国的军事战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1.
作者简介:
李冠群(1983—),男,北京人,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中俄关系。
【基金项目:本研究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下的中俄海上安全合作机制的构建问题研究”的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6sjb024001负责人:李冠群】
关键词:战略协作伙伴;中国;俄罗斯;海上;安全合作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胡锦涛与习近平两位领导人先后提出“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思想的新安全观,强调既要维护本国安全,又尊重别国安全关切,促进人类共同安全。因为安全不是孤立的、零和的、绝对的,没有世界和地区和平稳定,就没有一国安全稳定。海洋安全是我国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中国长期以来在外交上采取“韬光养晦”与“不结盟”政策,该政策为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顺利起步与发展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中国仍将继续采取这样一种政策,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必须加强与俄罗斯的战略合作以维持全球战略的平衡状态。
一、俄海洋战略及其对中俄海上安全合作的影响
俄罗斯是传统海洋大国,其海军舰艇吨位仅次于美国海军。近年来俄的战略重心有明显的东移趋势,多次强调自己是欧亚国家,而且海洋已经成为新世纪各大国争夺的新的战略制高点,俄领导人对此也深有体会。同时,俄在海上安全的问题上也需要中国的理解与配合。俄美之间存在白令海划界问题与鄂霍次克海地位问题,俄日之间存在北方四岛(南千岛群岛)归属问题,俄同其它北极国家之间存在北极海底资源以及航线管辖权问题等等。这些客观事实都在无形中推进着中俄两国在海上安全问题上的合作。
俄罗斯国内对海洋战略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前苏联时期戈尔什科夫的《国家的海上威力》更是继马汉《海权论》之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海权著述;该书反映了20世纪60—70年代苏联海军建设的指导思想。戈尔什科夫将国家的海上威力看作一个整体,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如海军、运输船队、捕鱼船队、科学考察船队之间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整体实力大幅滑落,但是仍旧视海洋战略为一项基本国策,俄联邦政府也多次发布具有指导性意义的官方文件。原苏联海军元帅卡皮塔涅夫在《“冷战”和未来战争中的世界海洋争夺战》一书中分析了大西洋、地中海、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战略地位,对二战后美苏两大强国的海上对抗进行了论述,并在回顾和总结苏联海军建设的基础和海权战略发展的基础上,全面阐释了21世纪俄罗斯的海洋政策。
继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目标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海洋强国研究进行第八次集体学习时更着重指出,“建设海洋强国对于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等方面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可以说,建设海洋强国战略已经成为了我国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主要国家战略之一。
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出台,南海问题国际化和复杂化程度加深,中国海洋实力增长等情况下,俄学界对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有学者运用大量中国海军建设的相关数据,进行量化分析,以此研究中国的海上力量,还有学者通过分析中国近现代海军军事理论的演进来总结中国的海洋利益和诉求。俄学者对中国海权的研究是多方面的,其研究方式自然出自其国家利益考量并受到俄传统海权思维的影响,这些原因共同造成了上述研究对中国海洋强国等相关问题的认知偏差。俄学界对其官方决策具有重要影响,其对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认知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俄在亚太地区的海权发展战略制定,更关乎其与中国开展海洋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甚至会最终影响中俄关系乃至亚太地区整体安全形势的未来走向。
在俄学者看来,尽管中国拥有辽阔的国土与丰富的海洋资源,但是由于人口众多,人均拥有数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需要更多地获取来自境外的能源与原材料,并大力拓展海外市场,而实现这些战略目标只能以一支强大的海权力量作为依托。然而俄在苏联解体之后实力大幅削弱,面对中国的快速发展,俄国内各界喜忧参半,并不希望看到中国真正走向海洋强国。
二、中俄海上安全合作的前景
中俄都是亞太地区乃至全球性的大国,能否建立起一个新型的、富有成效的合作机制对我国全面深入推行新型大国关系战略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中俄海上安全合作机制建成后,可以作为一个宝贵的经验向更宽的方面拓展,为我国营造一个更加有利的国际安全环境。
中俄海上安全合作是一个崭新的议题,之前两国在边境以及中亚地区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陆上安全合作,但是如何展开海上安全合作却没有更多的历史经验可以借鉴。
俄学者普遍认为:“中国在东海与南海地区与诸多海上邻国存在岛屿主权归属与领海划界等争端,而这些地区不但面积广阔,且拥有极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除此之外,这些岛屿还可以被用作军事基地;所以,‘收复失地’将会是中国未来优先解决的问题”。近年来由于包括中俄海上安全合作、军事技术转让等多项合作的不断加深,中国在加速解决海洋权益争端的问题上信心也有所增加。在此情况下,中国更应该深入了解并分析俄罗斯对相关问题的认知与预期,有助于更好地发挥中俄友好合作所带来的地缘政治优势;因为只有在充分了解俄海权思想与对外战略思想的基础之上,才有可能进行“换位思考”,从对方角度与立场来考量中国海洋强国战略对俄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等方面造成的影响,并作出科学、合理的对策。
俄国关学界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就是世界大国与周边地区国家的外交与国家安全政策,作为一个具有丰富海权思想研究又与中国互为最大邻国的国家,俄对中国海权思想与海洋意识的发展更是十分关注。换言之,俄学界对“中国海权观”的认知是其向俄外交决策层提供政策建议的基础,并有可能会对后者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现实主义”与“力量均衡”是俄传统外交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作为综合国力与中国不断拉大的全球第二大海军强国,俄对中国海军力量的发展既抱以极大的关注,也怀有强烈的提防心理。通过深入研究俄学界对中国海军发展的研究及其对中国海军发展的预测,可以清楚了解俄对中国国防力量发展的预期与深藏在友好合作关系之下的忧虑,为我国准确制定对俄关系政策提供借鉴。 目前我国与周边多个海上邻国存在海洋划界、岛屿主权划分等争端,是影響我国国家安全与周边外交的重要因素。俄作为在冷战时期曾经在东亚地区拥有强大影响力的大国,并不甘于地区影响力的丧失。而中国在逐步解决海洋争端问题的同时,也在对地区国家间关系进行重组,希望形成以中国为主导的新型地区秩序。俄学界已经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俄政府在相关争议问题的态度可以被视作其对中国在东亚国际地位的期望与认可度。
“一带一路”是我国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主要对外发展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如同车之双轮、鸟之双翼,共同构成了“一带一路”伟大战略构想,作为在全球主要海权国家,俄对中国所规划的东起中国东海岸途径印度洋延伸至欧洲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会否削弱乃至取代其在印度洋与南亚地区的传统影响抱以深切的关注。对该问题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国更加合理地制定同俄罗斯之间在相关地区的合作与关系协调。
俄学界对中国海洋强国战略认知偏差的基本特点就在于俄学界普遍认为中国的崛起必然会导致其走上近代以来欧美国家“国强必霸”的“传统道路”上去,其之所以会忽视中方长期提倡的“新安全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和平发展思想,其根本原因还在于俄千百年来一直通过对外扩张来实现国家强大的历史轨迹所造成的惯性思维,再加上两国综合国力的对比自近代以来首次出现逆转,这些客观原因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俄的“忧患意识”。在可预见的未来,上述情况是无法出现根本性改变的。俄对我国海洋强国战略认知的偏差应引起我方足够的重视,为此,我国应该在不违背基本原则与根本利益的前提下,深刻了解并尊重对方的重大利益诉求,继续加强合作深度与广度,实现两国间的长久和平与友好合作。
参考文献:
[1]МорскаядоктринаРоссийскойФедерациидо2030г.
[2]Подпрограмма.военно-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иеинтересыРоссиивмировомокеане.
[3][美]约翰·米尔斯海默著,王义桅,唐小松译.大国政治的悲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4+37.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著.中国的军事战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1.
作者简介:
李冠群(1983—),男,北京人,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中俄关系。
【基金项目:本研究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下的中俄海上安全合作机制的构建问题研究”的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6sjb024001负责人:李冠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