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那年,我带着儿子看美国每年收视率最高的电视节目“超级碗”橄榄球总决赛。为了儿子能够更贴近美国文化,我跟他精心商量以后,准备了一大堆平时不太吃得到的垃圾食品,特别是一盒肯德基的鸡翅。
在球赛前的几个星期,肯德基已经在大做电视广告了,说看球赛棒极了(awesome),要是吃着肯德基看球就更棒了。广告里“更棒”的用词是“awesomer”,加了“-er”,一个老兄啃着鸡肉还故意把这个词重读了。广告的设计在这里玩了一个文字游戏——awesome的比较级应该是前面加more,根本就没有这个加“-er”的词存在。我们父子俩在吃鸡翅看球时就地不停在说“awesomer”,很开心。儿子说到开心处,突然给我来了一个长句子,叫作“看球棒极了,吃着肯德基看球更棒了,要是吃着肯德基、冰激凌、薯片、花生看球就最棒了”,他这里的“最棒”用了一个“awesomest”的表达,加上了表示最高级的“-est”。
因为专业的缘故,我对语言里这些关键的语法点特别敏感,听到儿子兴致勃勃说出来的这句话以后,实在忍不住偷偷暗笑了一下。但我还是立即一本正经地对他这个表达表示了认可,顺着他的话往下说了。
从这个表达里,我知道了他对于肯德基那一句广告词的精髓并没有弄懂。可同时这个表达又给了我一个绝对证据,证明他已经建立了用加词尾来表达比较级、最高级这个语法系统。他不可能在其他语境里听到“awesomest”这个不存在的表达,他的说法是一个纯粹的语言层面的规则性生成。可是我为什么不指出他在这里出现的语法系统上的错误呢?
不要让语法规则过滤掉孩子的学习兴致和自信
回到常识的层面上来看,妈妈们对于一个牙牙学语孩子的许多语言错误并不去计较,而且很多时候还用同样的语言去跟孩子交流。也就是说,孩子的语言习得必须在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中才能实现,完成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才是最重要的。从技术上讲,不去立即或是公开纠正孩子英语里表现出来的错误,是在顺应第二语言习得里的—个“情感过滤假说”。
提出这个假说的克拉申博士(Dr.Krashen)认为:学习者动机不够强烈、自信度低、焦虑程度高这些情感方面的因素,如同给大脑设立了一道“情感滤网”,阻挡了可理解输入的进入,进而妨碍了第二语言的习得。因此,这个理论不主张教师在课堂上公开批评学生的语言错误,借以降低这一道情感滤网的阻力,提高习得的效率。
无独有偶,我在美国还见过使用训练有素的心理治疗狗来辅助孩子读书的。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有些孩子给大人们读书会感到强烈的心理压力,而面对一个不去计较孩子读书的好坏对错、专心聆听的狗狗“朋友”大声朗读,就可以化解这样的心理压力。
所以,当时儿子创造出了那个不正确的“-est”的用法时,他正处在一个的兴奋点上,就是幼儿教育里的“可教瞬间”。抓住了这样的瞬间,孩子学习起来不但事半功倍还其乐融融。儿子当时不但在使用比较级、最高级这样的纯语法手段在表达自己,而且在用语言一样一样描述桌上的食品,同时还是对正宗美国文化的一个了解过程。如果这时候老爸以“半瓶子醋”的水平跳出来改正他的语法错误,不但会彻底破坏这个“可教瞬间”,而且会打击到他的自信心,加大他的情感滤网的阻力,从根本上去阻碍他接受有效的可理解语言输入,这个老爸就太没有水平了。
摒弃“填鸭教育”,随时抓住孩子的“可教瞬间”
每个孩子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外语学习的结果是因人而异的,每个学习者最终能够到达的水平不尽相同,各种方法的效果对不同的人、甚至对同一个人的不同语言时期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我这个专业的老爸笃信第二语言的学习一定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如果学习者不能吸收,再好的营养给他们也没用。
我觉得,在外语学习这件事上,无论父母还是老师,都不应该充当填鸭的饲养员角色,因为填是没有用的。因为在语言“输入”和“输出”之间隔了一个人的大脑,而不是一个水桶,并不是水灌满了就会溢出来。
在学校的社会化氛围里,在与同龄孩子的互动中,跟着针对孩子平均水平设计和编制的教学大纲系统地学习,再“专业”的爸妈也无法替代老师的作用。可是到了家庭这个环节,父母们日日夜夜近距离地跟孩子生活在一起,能通过不可替代的亲情纽带,最彻底地了解孩子的个体特点,随时抓住孩子的可教瞬间,这时对于孩子的帮助,再“业余”的爸妈所能起的作用也要超过最专业的老师。有了这样的信条,我这个老爸在孩子语言成长的路上所承担的角色自然就是领航员和安全员,或者干脆就是一个知识渊博、性格成熟的好玩伴。
在球赛前的几个星期,肯德基已经在大做电视广告了,说看球赛棒极了(awesome),要是吃着肯德基看球就更棒了。广告里“更棒”的用词是“awesomer”,加了“-er”,一个老兄啃着鸡肉还故意把这个词重读了。广告的设计在这里玩了一个文字游戏——awesome的比较级应该是前面加more,根本就没有这个加“-er”的词存在。我们父子俩在吃鸡翅看球时就地不停在说“awesomer”,很开心。儿子说到开心处,突然给我来了一个长句子,叫作“看球棒极了,吃着肯德基看球更棒了,要是吃着肯德基、冰激凌、薯片、花生看球就最棒了”,他这里的“最棒”用了一个“awesomest”的表达,加上了表示最高级的“-est”。
因为专业的缘故,我对语言里这些关键的语法点特别敏感,听到儿子兴致勃勃说出来的这句话以后,实在忍不住偷偷暗笑了一下。但我还是立即一本正经地对他这个表达表示了认可,顺着他的话往下说了。
从这个表达里,我知道了他对于肯德基那一句广告词的精髓并没有弄懂。可同时这个表达又给了我一个绝对证据,证明他已经建立了用加词尾来表达比较级、最高级这个语法系统。他不可能在其他语境里听到“awesomest”这个不存在的表达,他的说法是一个纯粹的语言层面的规则性生成。可是我为什么不指出他在这里出现的语法系统上的错误呢?
不要让语法规则过滤掉孩子的学习兴致和自信
回到常识的层面上来看,妈妈们对于一个牙牙学语孩子的许多语言错误并不去计较,而且很多时候还用同样的语言去跟孩子交流。也就是说,孩子的语言习得必须在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中才能实现,完成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才是最重要的。从技术上讲,不去立即或是公开纠正孩子英语里表现出来的错误,是在顺应第二语言习得里的—个“情感过滤假说”。
提出这个假说的克拉申博士(Dr.Krashen)认为:学习者动机不够强烈、自信度低、焦虑程度高这些情感方面的因素,如同给大脑设立了一道“情感滤网”,阻挡了可理解输入的进入,进而妨碍了第二语言的习得。因此,这个理论不主张教师在课堂上公开批评学生的语言错误,借以降低这一道情感滤网的阻力,提高习得的效率。
无独有偶,我在美国还见过使用训练有素的心理治疗狗来辅助孩子读书的。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有些孩子给大人们读书会感到强烈的心理压力,而面对一个不去计较孩子读书的好坏对错、专心聆听的狗狗“朋友”大声朗读,就可以化解这样的心理压力。
所以,当时儿子创造出了那个不正确的“-est”的用法时,他正处在一个的兴奋点上,就是幼儿教育里的“可教瞬间”。抓住了这样的瞬间,孩子学习起来不但事半功倍还其乐融融。儿子当时不但在使用比较级、最高级这样的纯语法手段在表达自己,而且在用语言一样一样描述桌上的食品,同时还是对正宗美国文化的一个了解过程。如果这时候老爸以“半瓶子醋”的水平跳出来改正他的语法错误,不但会彻底破坏这个“可教瞬间”,而且会打击到他的自信心,加大他的情感滤网的阻力,从根本上去阻碍他接受有效的可理解语言输入,这个老爸就太没有水平了。
摒弃“填鸭教育”,随时抓住孩子的“可教瞬间”
每个孩子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外语学习的结果是因人而异的,每个学习者最终能够到达的水平不尽相同,各种方法的效果对不同的人、甚至对同一个人的不同语言时期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我这个专业的老爸笃信第二语言的学习一定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如果学习者不能吸收,再好的营养给他们也没用。
我觉得,在外语学习这件事上,无论父母还是老师,都不应该充当填鸭的饲养员角色,因为填是没有用的。因为在语言“输入”和“输出”之间隔了一个人的大脑,而不是一个水桶,并不是水灌满了就会溢出来。
在学校的社会化氛围里,在与同龄孩子的互动中,跟着针对孩子平均水平设计和编制的教学大纲系统地学习,再“专业”的爸妈也无法替代老师的作用。可是到了家庭这个环节,父母们日日夜夜近距离地跟孩子生活在一起,能通过不可替代的亲情纽带,最彻底地了解孩子的个体特点,随时抓住孩子的可教瞬间,这时对于孩子的帮助,再“业余”的爸妈所能起的作用也要超过最专业的老师。有了这样的信条,我这个老爸在孩子语言成长的路上所承担的角色自然就是领航员和安全员,或者干脆就是一个知识渊博、性格成熟的好玩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