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来源 :讲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itor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994年。
  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随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扇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捡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
  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地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地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地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老人碗里。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地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地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我小学未毕业即辍学,到荒草滩上去放牧牛羊。周围看不到一个人影,我感到很孤独,很寂寞。有时候,我躺在草地上,望着天上懒洋洋地飘动着的白云,脑海里便浮现出许多莫名其妙的幻像。有时候我会蹲在牛的身旁,看着湛蓝的牛眼和牛眼中的我的倒影。有时候我会模仿着鸟儿的叫声试图与天上的鸟儿对话,有时候我会对一棵树诉说心声。许多年后,当我成为一个小说家,当年的许多幻想,都被我写进了小说。
  辍学之后,我混迹于成人之中,开始了“用耳朵阅读”的漫长生涯。我在集体劳动的田间地头,在生产队的牛棚马厩,在我爷爷奶奶的热炕头上,甚至在摇摇晃晃地行进着的牛车上,聆听了许许多多神鬼故事,历史传奇,逸闻趣事,我做梦也想不到有朝一日这些东西会成为我的写作素材。
  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谦卑退让,但在文学创作中,必须颐指气使,独断专行
  1976年2月,我应征入伍,开始了我人生的重要时期。在军营的枯燥生活中,我迎来了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和文学热潮,开始尝试用笔来讲述故事。
  1984年秋,我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在我的恩师著名作家徐怀中的启发指导下,我写出了《秋水》、《枯河》、《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等一批中短篇小说。在《秋水》这篇小说里,第一次出现了“高密东北乡”这个字眼,从此,就如同一个四处游荡的农民有了一片土地,我这样一个文学的流浪汉,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场所。我必须承认,在创建我的文学领地“高密东北乡”的过程中,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了我重要启发。我明白了一个作家必须要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方。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谦卑退让,但在文学创作中,必须颐指气使,独断专行。
  我认为《透明的红萝卜》是我的作品中最有象征性、最意味深长的一部。那个浑身漆黑、具有超人的忍受痛苦的能力和超人的感受能力的孩子,是我全部小说的灵魂。
  我在写作《天堂蒜薹之歌》这类逼近社会现实的小说时,面对着的最大问题,其实不是我敢不敢对社会上的黑暗现象进行批评,而是这燃烧的激情和愤怒会让政治压倒文学,使这部小说变成一个社会事件的纪实报告。小说家是社会中人,他自然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但小说家在写作时,必须站在人的立场上,把所有的人都当作人来写。只有这样,文学才能发端事件但超越事件,关心政治但大于政治。
  可能是因为我经历过长期的艰难生活,使我对人性有较为深刻的了解。我知道真正的勇敢是什么,也明白真正的悲悯是什么。我知道,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难用是非善恶准确定性的朦胧地带,而这片地带,正是文学家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只要是准确地、生动地描写了这个充满矛盾的朦胧地带的作品,也就必然地超越了政治并具备了优秀文学的品质。
  在我的早期作品中,我作为一个现代的说书人,是隐藏在文本背后的,但从《檀香刑》这部小说开始,我终于从后台跳到了前台。如果说我早期的作品是自言自语,目无读者,从这本书开始,我感觉到自己是站在一个广场上,面对着许多听众,绘声绘色地讲述。这是世界小说的传统,更是中国小说的传统。我也曾积极地向西方的现代派小说学习,也曾经玩弄过形形色色的叙事花样,但我最终回归了传统。当然,这种回归,不是一成不变的回归,《檀香刑》和之后的小说,是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传统又借鉴了西方小说技术的混合文本。
  最后,请允许我再讲一下我的《生死疲劳》。这个书名来自佛教经典。之所以以此为题,是因为我觉得佛教的许多基本思想,是真正的宇宙意识,人世中许多纷争,在佛家的眼里,是毫无意义的。这样一种至高眼界下的人世,显得十分可悲。小说中那位以一己之身与时代潮流对抗的蓝脸,在我心目中是一位真正的英雄。这个人物的原型,是我们邻村的一位农民,我童年时,经常看到他推着一辆吱吱作响的木轮车,从我家门前的道路上通过。给他拉车的,是一头瘸腿的毛驴,为他牵驴的,是他小脚的妻子。这个奇怪的劳动组合,在当时的集体化社会里,显得那么古怪和不合时宜。事过多年,当我拿起笔来写作时,这个人物,这个画面,便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我知道,我总有一天会为他写一本书,我迟早要把他的故事讲给天下人听,但一直到了2005年,当我在一座庙宇里看到“六道轮回”的壁画时,才明白了讲述这个故事的正确方法。   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我还是要给你们讲故事。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里组织我们去观一个苦难展览,我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放声大哭。为了能让老师看到我的表现,我舍不得擦去脸上的泪水。我看到有几位同学悄悄地将唾沫抹到脸上冒充泪水。我还看到在一片真哭假哭的同学之间,有一位同学,脸上没有一滴泪,嘴巴里没有一点声音,也没有用手掩面。他睁着大眼看着我们,眼睛里流露出惊讶或者是困惑的神情。事后,我向老师报告了这位同学的行为。为此,学校给了这位同学一个警告处分。多年之后,当我因自己的告密向老师忏悔时,老师说,那天来找他说这件事的,有十几个同学。这位同学十几年前就已去世,每当想起他,我就深感歉疚。这件事让我悟到一个道理,那就是: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我再讲一个故事:三十多年前,我还在部队工作。有一天晚上,我在办公室看书,有一位老长官推门进来,看了一眼我对面的位置,自言自语道:“噢,没有人?”我随即站起来,高声说:“难道我不是人吗?”那位老长官被我顶得面红耳赤,尴尬而退。为此事,我洋洋得意了许久,以为自己是个英勇的斗士,但事过多年后,我却为此深感内疚。
  请允许我讲最后一个故事:有八个外出打工的泥瓦匠,为避一场暴风雨,躲进了一座破庙。外边的雷声一阵紧似一阵,一个个的火球,在庙门外滚来滚去,空中似乎还有吱吱的龙叫声。众人都胆战心惊,面如土色。有一个人说:“我们八个人中,必定一个人干过伤天害理的坏事,谁干过坏事,就自己走出庙接受惩罚吧,免得让好人受到牵连。”自然没有人愿意出去。又有人提议道:“既然大家都不想出去,那我们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外抛吧,谁的草帽被刮出庙门,就说明谁干了坏事,那就请他出去接受惩罚。”于是大家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庙门外抛,七个人的草帽被刮回了庙内,只有一个人的草帽被卷了出去。大家就催这个人出去受罚,他自然不愿出去,众人便将他抬起来扔出了庙门。故事的结局我估计大家都猜到了——那个人刚被扔出庙门,那座破庙轰然坍塌。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
  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
  (摘编自新浪网)
  延伸阅读
  好的故事能让每个人从中看到自己
  问/记者 答/莫言
  2012年12月6日19时,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新闻发布会在瑞典文学院举行。莫言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请问莫言先生,此次来到斯德哥尔摩,除了领奖外,您最大的目的是什么?
  答:我最大的目的就是来领奖,此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参加记者招待会。很多人把记者招待会描述得十分可怕,也把我描述得十分可怕。结果我来到这里后发现你们并不可怕,你们也发现我不可怕。我们都是一样的人。
  问:您获奖后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对我个人来讲,最大的变化是我过去在北京街头骑自行车,没人来理我。前几天我骑着自行车在北京街头,好几个年轻姑娘追着我照像。我一下知道,哦!我成名人了。得奖后我马上说过,希望大家把对我的热情转移到中国广大的作家身上去。也希望由阅读莫言一个人转移到阅读更多人的作品上去。
  问:如果您向欧美读者推荐一部自己的作品,是哪一部?
  答:我推荐《生死疲劳》。这部小说里面有想象力、有童话色彩、也有中国近代的历史变迁。
  问:四年前您曾经来到斯德哥尔摩,在这儿做过一次演讲,这次来您的心态和以前有什么区别吗?
  答:11年前,当时有几个朋友带着我去参观,朋友开玩笑说,你好好写,将来有可能站在这里面去讲。我当时心里也觉得要好好写。现在我确实来到这个地方领诺贝尔文学奖了。我现在心里除了感觉高兴,还有很深的惭愧。我觉得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国家很好的作家应该获得这个奖项。我自己觉得写得还不够好,还应该继续努力。
  问:您是否开始考虑新的创作,您对未来的文学创意有什么期许?
  答:我现在最希望的是什么呢?我最希望回到我的书桌前坐下来写小说。也有人说一个人一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后,就再也写不出好东西了,但是也有很多优秀的作家打破了这个魔咒。我一定要努力争取加入这个优秀作家的行列,打破这个魔咒。
  问:您主要是讲故事,但是讲故事最重要的目的还是创造一些很好的,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在您写过这么多的小说中,创造无数人物,你觉得谁是你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
  答:讲故事是人的天性,我们每个人都是听故事长大的。但是讲故事一旦变成一种职业以后,就不仅仅是围绕一个故事来谈。用故事表达对人生、对社会种种问题的看法,他也要用故事来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所以讲故事是一个严肃的事情,故事最大好处就是有很宽阔的想象空间。最好的故事就是让每个人都能够从这里面看到他自己。
  问:您对年轻的作家有什么好的建议?
  答:我想全世界很多国家对年轻人都有这样那样的批评,我对年轻作家一直是支持的态度。我认为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自己的生活,每一代人应该写自己的文学。
  (本刊根据视频编辑整理)
其他文献
我只知道统筹优选对人民有利,我要搞:我只知道,没有理论就搞不出优选来,所以理论也要搞  抗日战争期间,我从英国回来,当时后方条件很差,回到昆明以后,吃不饱,饿不死。那个时候,有句话叫“教授教授,越教越瘦”。记得有这么个故事:教授在前面走,要饭的在后面跟,跟了一条街,前面那个教授实在没有钱,回头说:“我是教授!”那个要饭的就跑掉了,因为连他们也知道,教授身上是没有钱的。  在那个时候,日本人封锁我们
期刊
拍电影是一个赤子之心的流露,其实是很个人的,也很需要自由的东西  问:我看了这部电影,也阅读了原著小说,在我们现在这个世界里,每个宗教都认为它是最崇高无上的,而在小说里,作者安排了一个小孩,展现了小孩的世界一一他对上天充满崇敬,却又可以看到每一个宗教。他拥有一种天真的美。  答:这部小说的故事,其实是在探讨老天爷这个观念,宗教只是其中一部分。派小时候很天真,在印度那个环境里,什么宗教对他有启发,他
期刊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人体内有个“时辰表”。它受宇宙环境的控制,显示出人体内周期性变化或节律,就像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发出的时间信号一样,让人的生理活动、思想、情绪、体力等,与行星运动的周期相协调,使之适应昼夜、日、月、季或年、潮汐等宇宙环境的有节律的变化。这种体内的“时辰表”,人们称之为生物钟。  依行星运动周期变化长短,人体生物钟可分为时钟、日钟、周钟、月钟、季钟或年钟及寿命钟等不同生物节律。  时
期刊
去年今日,为武昌举义之日,即中华民国开始之第一日。其时余在美国,同志居正君电达香港黄克强先生,托余筹款助饷。余阅电文,知革军已得武昌,不胜欣喜。从前在广州、惠州、河口等处革命事业,种种失败,皆因同志过少,未达目的。自广州失败后,乃运动武昌军界,一举而成此大事。所以然者,国民有坚忍心,武昌军界有冒险心,无畏难心之效力。但民国虽成立,而今尚在危险时代,内乱未靖,外患顿闻。譬之建造大厦,基础已定,尚待建
期刊
鲨鱼是软骨鱼类,历史比恐龙还要久远许多  鲨鱼和我们平时吃的鱼类是一样的吗?  鱼类可以分为两大类——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鲨鱼是属于软骨鱼类。鲨鱼体内是没有硬骨的,这说明它在进化史中属于比较古老的物种,而进化史比较靠近现代物种的体内都是硬骨。像我们人类,大部分骨骼是硬骨,但是我们有一些软骨的残留,比如膝盖,很多人到老年的时候会有关节痛的问题,这就是因为一些软骨被剧烈地磨损以后,硬骨和硬骨发生了直接
期刊
Q:问/张润芝、吴琦、王晶 A:答/张永和  建筑不需要画画或者数理化特别好,也不需要高智商,它需要综合不同的知识的能力  Q:你是1978年考上大学的,当时为什么选择了建筑系?  A:其实我开始想学美术,可是我画得太差了。1977年是“文革”  最后一年,所有的美术学科和音乐学科是当时最难进的。所以我就想,读工业设计行不行?但是因为考生的整体水平太高,我还是进不去。后来,父亲比较严肃地跟我说:“
期刊
Q:问/王文 A:答/约瑟夫·奈  类似稳定国际金融秩序或应对国际气候变化这样的问题,如果用实力去控制另一方,那问题是不可能解决的  Q:您最近在《外交政策》上撰文说,目前美国实力有一些相对衰弱的趋势,但又否认这种趋势是绝对的。这好像挺矛盾?  A:国力衰落可以分为“绝对”和“相对”。我并不认为美国就绝对实力而言真的有所下滑。美国经济仍然是很庞大的,且技术创新的成分很大。  但如果与中国、印度以及
期刊
阿照跟她的爸爸一点都不亲,就连“爸爸”似乎也没叫过几次。  这个爸爸其实是她的继父。妈妈在她四岁的时候离了婚,把阿照托给外婆照顾,自己跑去北部谋生。阿照国小二年级的时候,妈妈带了一个男人来,说是她的新爸爸;不过,她不记得那时候是否叫过他,记得的反而是那男人给了她一个红包,以及她从此改了姓。改姓的事被同学问到气、问到烦,所以这个爸爸对她来说不仅陌生,甚至从来都没好感。  一直到国中三年级,阿照才被妈
期刊
国礼怎么送?大有讲究  中国的文化艺术博大精深,各种手工艺品巧夺天工,成为最初国礼的首选。雕漆、陶瓷、景泰蓝、牙雕、刺绣等工艺品是礼单中的常客;丝织、湘绣、描漆和陶瓷的中苏领袖像也时常被列入,其中毛泽东纪念章特别多。到了1952年,礼单中开始出现贴有毛刘朱周、全国名胜风景、国庆观礼、建设成就、外国来访代表团在华活动等照片的像册,以及邮册、诗笺谱、檀香扇、年画、民间剪纸、绸缎等。礼宾司以前还经常送出
期刊
2012年,为纪念泰坦尼克号起航一百周年,詹姆斯·卡梅隆将电影《泰坦尼克号》以3D形式重返银幕,引发全球热映。通过出演影片中“Rose”一角走红,到2011年参演美剧《欲海情魔》荣获艾美奖迷你剧及电视电影类最佳女主角,凯特·温斯莱特用精湛的表演赢得世人赞叹。  2012年11月22日,温斯莱特在白金汉宫接受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接见,并由女王亲自为其颁授大英帝国“司令勋章”(CBE),以表彰其在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