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不是因为Man booker大奖,不知还会有多少人将《Life of Pi》当做圆周率π的推演笔记,从而忽略掉。这本小说想象力令人惊诧,主人公Pi在太平洋上的漂流冒险的故事,写得像个高端技术贴,残酷的荒岛求生被绘成光怪陆离的梦境。作为同类,《Life of Pi》比《鲁滨逊漂流记》梦幻色彩更绚丽,相比《哈尔罗杰历险记》,写实味更浓。
在李安之前,估计从未有导演动过把《Life of Pi》搬上荧幕的脑筋,灵魂跳跃、思维架空、宗教交锋、信仰曲折、动物性……杂、乱。但对李安来说,电影并不存在理论上的“好配方”。“正如你把世界上最美的五官集中在一起,也未必能造出一张有韵味的脸,因为他来自拼凑,而非孕育。”李安为何会选择《Life of pi》来发散?因为这部小说的想象具有生命活力,浑然天成。
当然,越是抽象的影音表达,意味着越高的呈现难度。《Life of Pi》改编而来《少年Pi的奇幻漂流》汇集了电影圈“臭名昭著”的四大挑战——孩子、动物、水景还有3D,在纽约出席新片发布时,一向勇于挑战的李安也愿意承认,“不会再拍一部这么高难度的电影了”。
关于3D——纽约时报原文,“《阿凡达》开创了3D拍摄时代,大量烂片将 3D打造成一种捞钱手段,《少年派》真正运用3D,提升了观影效果”。孩子——李安语,“Pi(Sharma饰)对于一个新手来说,这是完美演出”,就如《贫民窟的百万富翁》里的戴夫,几乎忘了自己在演戏。水景——长达227天的孤独漂流,船、猛兽和海鲜和谐得像一座城市,栖息于深蓝色大海。
关于动物——里查德·帕克,一只孟加拉虎。李安拥有对电影“深层开掘”的本事,符号化语言炉火纯青,《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最显眼的符号当然是猛虎帕克。它对Pi的压制、它与Pi的对峙、它和Pi的合作贯穿全剧始终。猛虎帕克就是Pi的一面镜子,两者之间构架起“生存”和“信仰”相互依存的景象。
孰轻孰重,见仁见智。但可以肯定,在明年奥斯卡颁奖晚会上,李安又会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猛虎”。就像他上次拿起小金人时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断背山”一样。
心有猛虎,伺机而动
Pi生于印度,父亲是百兽之王——动物园园长,自幼生长于人造丛林里,每个清晨在他母亲也在猩猩和长颈鹿的温情目光护送下去上学,脑子里有无穷无尽的关于动物的好玩事儿。于此同时,他常年与狮子老虎耳鬓厮磨,也积攒下大把对付动物,甚至是制服动物的经验。
年纪再大一点,Pi从动物的奇妙世界撞入了宗教的魔方,他“像狗吸引苍蝇一样吸引宗教”,有着驳杂不纯的信仰。他是虔诚的印度教徒,基督教徒和伊斯兰教徒,这让少年Pi过早接触到海量的哲学、形而上的思考,从而上演了三位宗教导师为争夺Pi,雄辩于街头的闹剧。万幸,上帝的唯一性让Pi远离教派间的争端,Pi把上帝视作心灵寄托和倾诉邪恶的地方。
我们说Pi“心有猛虎”,因为这个男孩身上有太多的矛盾交织,从生活一直延伸到精神,他愿意接纳,却从未割舍。电影中有一段承前启后的铺垫,还是用Pi的眼睛去看待周围:当地有两个人名字都叫拉里,两位都是他的导师,一位让他在227天的漂流中明白精神压倒一切。后者教授Pi技能,让他在227天的漂流中利用生存技能、动物知识成功过活。
两位“拉里”就是整部电影最重要的伏笔,稍加揣摩就能发现,之后的情节都是由此展开。包括素食与杀生的选择,包括Pi的第一次捕猎,包括Pi与猛虎帕克的较量,甚至包括第二幕与保留幕,两种截然不同的剧情发展脉络。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心有猛虎,命运迟早会给你打开牢笼。Pi的牢笼在16岁时被打开,生死一线。
全家离开印度坐船移民去加拿大,船上除了Pi一家,还装着父亲要卖去多伦多动物园的飞禽走兽。暴风雨,船在大海上沉了,Pi被水手掷进救生船,成为唯一的兴存者……等等,“唯一”这个词用的不准确,救生船上还有另外几名“乘客”,一只摔短了腿的斑马,一只母猩猩,一只土狼,还有一只450磅重的孟加拉虎。
从预告片来看,《少年派》拍摄周期5年,三年是用在这条小船上的。Pi和他的“马戏团”开始了在太平洋上历时227天的漂流。于是,观众戴上3D眼镜跟着启程,开始在李安的奇幻世界里漫游:在一艘26英尺的救生船上与一只猛虎平分疆界,目睹一个素食主义的第一次杀生,磕绊的捕捉过路海龟和飞鸟为食,与沉默善良的鲸鱼的邂逅,登上海藻构成的小岛与满岛的猫鼬相逢……某日夜里,他们与一艘大船擦肩而过,Pi对着一脸无辜酣睡的猛虎高喊:“里查德·帕克,我爱你!如果没有你,我早已经绝望而死了!”酷玩乐队的《Paradise》适时响起,催泪的节奏,暂时取下3D眼镜吧。
一种渐变,Pi从文明社会的人变成海上野蛮人,有点像《蝇王》,返祖求存。一种坚强,和每一个孤独的漂流者一样,Pi始终相信自己没有被抛弃。一种微妙的平衡,Pi和猛虎帕克相依为命,它是给Pi带来威胁的野兽,又是Pi唯一的伙伴和生存竞争的动力。更有一部分《Life of Pi》读者认为:猛虎是强大生命气流驱使下,Pi幻想出来的对手。Pi杜撰这么一只猛虎,帕克其实是Pi的另一个“我”,这个“我”是Pi存活下去的动力。只要童话世界里另一个“我”还活着,Pi永远都能讲出这个奇幻漂流的故事。
心有猛虎,磨牙吮血
从预告片来看,电影结尾似乎无比唯美,但是……(之后涉嫌剧透,选读)
李安在纽约首映前就说过“我忠于原著”,《纽约邮报》次日评论也指出《少年派》对原著的尊敬。而《Life of Pi》这本小说若以Pi获救结束,充其量也不过是一部精彩的历险故事、成长小说而已,杨·马特尔的Man booker大奖从何而来?
回到故乡,没人相信Pi的灰色童话。于是Pi讲了个更恐怖的故事:没有什么动物。鬣狗、斑马、猩猩,其实都是人。是法国厨子、中国水手和Pi的母亲。厨子吃了水手和Pi的母亲,却被Pi偷袭杀死,Pi靠吃法国厨师的尸体过活。孤舟上并没有猛虎帕克的位置,它与Pi合二为一——这便是《Life of Pi》区别于丛林生存故事、区别于Discovery的理由。
尼采说,“赤子是一个新的起始,一个神圣的肯定。”西方人非常喜欢用孩童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所以,杨·马特尔与李安,无不是是利用未泯童心,去掩盖住孤独漂流带来的兽性爆发,回归到赤子情怀的传统里。不同的是,文豪马特尔能写下整本童话故事,就为最后两页服务。而李安拍摄了一部殿堂级视觉盛宴,最后不忘升华与点缀。
套用李安的句式:每个人心底,都有一个理查德·帕克。它会在危难的时候,咆哮出柙,眈眈向人,却又与人相依为命。
在李安之前,估计从未有导演动过把《Life of Pi》搬上荧幕的脑筋,灵魂跳跃、思维架空、宗教交锋、信仰曲折、动物性……杂、乱。但对李安来说,电影并不存在理论上的“好配方”。“正如你把世界上最美的五官集中在一起,也未必能造出一张有韵味的脸,因为他来自拼凑,而非孕育。”李安为何会选择《Life of pi》来发散?因为这部小说的想象具有生命活力,浑然天成。
当然,越是抽象的影音表达,意味着越高的呈现难度。《Life of Pi》改编而来《少年Pi的奇幻漂流》汇集了电影圈“臭名昭著”的四大挑战——孩子、动物、水景还有3D,在纽约出席新片发布时,一向勇于挑战的李安也愿意承认,“不会再拍一部这么高难度的电影了”。
关于3D——纽约时报原文,“《阿凡达》开创了3D拍摄时代,大量烂片将 3D打造成一种捞钱手段,《少年派》真正运用3D,提升了观影效果”。孩子——李安语,“Pi(Sharma饰)对于一个新手来说,这是完美演出”,就如《贫民窟的百万富翁》里的戴夫,几乎忘了自己在演戏。水景——长达227天的孤独漂流,船、猛兽和海鲜和谐得像一座城市,栖息于深蓝色大海。
关于动物——里查德·帕克,一只孟加拉虎。李安拥有对电影“深层开掘”的本事,符号化语言炉火纯青,《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最显眼的符号当然是猛虎帕克。它对Pi的压制、它与Pi的对峙、它和Pi的合作贯穿全剧始终。猛虎帕克就是Pi的一面镜子,两者之间构架起“生存”和“信仰”相互依存的景象。
孰轻孰重,见仁见智。但可以肯定,在明年奥斯卡颁奖晚会上,李安又会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猛虎”。就像他上次拿起小金人时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断背山”一样。
心有猛虎,伺机而动
Pi生于印度,父亲是百兽之王——动物园园长,自幼生长于人造丛林里,每个清晨在他母亲也在猩猩和长颈鹿的温情目光护送下去上学,脑子里有无穷无尽的关于动物的好玩事儿。于此同时,他常年与狮子老虎耳鬓厮磨,也积攒下大把对付动物,甚至是制服动物的经验。
年纪再大一点,Pi从动物的奇妙世界撞入了宗教的魔方,他“像狗吸引苍蝇一样吸引宗教”,有着驳杂不纯的信仰。他是虔诚的印度教徒,基督教徒和伊斯兰教徒,这让少年Pi过早接触到海量的哲学、形而上的思考,从而上演了三位宗教导师为争夺Pi,雄辩于街头的闹剧。万幸,上帝的唯一性让Pi远离教派间的争端,Pi把上帝视作心灵寄托和倾诉邪恶的地方。
我们说Pi“心有猛虎”,因为这个男孩身上有太多的矛盾交织,从生活一直延伸到精神,他愿意接纳,却从未割舍。电影中有一段承前启后的铺垫,还是用Pi的眼睛去看待周围:当地有两个人名字都叫拉里,两位都是他的导师,一位让他在227天的漂流中明白精神压倒一切。后者教授Pi技能,让他在227天的漂流中利用生存技能、动物知识成功过活。
两位“拉里”就是整部电影最重要的伏笔,稍加揣摩就能发现,之后的情节都是由此展开。包括素食与杀生的选择,包括Pi的第一次捕猎,包括Pi与猛虎帕克的较量,甚至包括第二幕与保留幕,两种截然不同的剧情发展脉络。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心有猛虎,命运迟早会给你打开牢笼。Pi的牢笼在16岁时被打开,生死一线。
全家离开印度坐船移民去加拿大,船上除了Pi一家,还装着父亲要卖去多伦多动物园的飞禽走兽。暴风雨,船在大海上沉了,Pi被水手掷进救生船,成为唯一的兴存者……等等,“唯一”这个词用的不准确,救生船上还有另外几名“乘客”,一只摔短了腿的斑马,一只母猩猩,一只土狼,还有一只450磅重的孟加拉虎。
从预告片来看,《少年派》拍摄周期5年,三年是用在这条小船上的。Pi和他的“马戏团”开始了在太平洋上历时227天的漂流。于是,观众戴上3D眼镜跟着启程,开始在李安的奇幻世界里漫游:在一艘26英尺的救生船上与一只猛虎平分疆界,目睹一个素食主义的第一次杀生,磕绊的捕捉过路海龟和飞鸟为食,与沉默善良的鲸鱼的邂逅,登上海藻构成的小岛与满岛的猫鼬相逢……某日夜里,他们与一艘大船擦肩而过,Pi对着一脸无辜酣睡的猛虎高喊:“里查德·帕克,我爱你!如果没有你,我早已经绝望而死了!”酷玩乐队的《Paradise》适时响起,催泪的节奏,暂时取下3D眼镜吧。
一种渐变,Pi从文明社会的人变成海上野蛮人,有点像《蝇王》,返祖求存。一种坚强,和每一个孤独的漂流者一样,Pi始终相信自己没有被抛弃。一种微妙的平衡,Pi和猛虎帕克相依为命,它是给Pi带来威胁的野兽,又是Pi唯一的伙伴和生存竞争的动力。更有一部分《Life of Pi》读者认为:猛虎是强大生命气流驱使下,Pi幻想出来的对手。Pi杜撰这么一只猛虎,帕克其实是Pi的另一个“我”,这个“我”是Pi存活下去的动力。只要童话世界里另一个“我”还活着,Pi永远都能讲出这个奇幻漂流的故事。
心有猛虎,磨牙吮血
从预告片来看,电影结尾似乎无比唯美,但是……(之后涉嫌剧透,选读)
李安在纽约首映前就说过“我忠于原著”,《纽约邮报》次日评论也指出《少年派》对原著的尊敬。而《Life of Pi》这本小说若以Pi获救结束,充其量也不过是一部精彩的历险故事、成长小说而已,杨·马特尔的Man booker大奖从何而来?
回到故乡,没人相信Pi的灰色童话。于是Pi讲了个更恐怖的故事:没有什么动物。鬣狗、斑马、猩猩,其实都是人。是法国厨子、中国水手和Pi的母亲。厨子吃了水手和Pi的母亲,却被Pi偷袭杀死,Pi靠吃法国厨师的尸体过活。孤舟上并没有猛虎帕克的位置,它与Pi合二为一——这便是《Life of Pi》区别于丛林生存故事、区别于Discovery的理由。
尼采说,“赤子是一个新的起始,一个神圣的肯定。”西方人非常喜欢用孩童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所以,杨·马特尔与李安,无不是是利用未泯童心,去掩盖住孤独漂流带来的兽性爆发,回归到赤子情怀的传统里。不同的是,文豪马特尔能写下整本童话故事,就为最后两页服务。而李安拍摄了一部殿堂级视觉盛宴,最后不忘升华与点缀。
套用李安的句式:每个人心底,都有一个理查德·帕克。它会在危难的时候,咆哮出柙,眈眈向人,却又与人相依为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