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道歉会伤害万科文化!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g_9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万科董事长王石多次在公开场合,就他在汶川地震初期的言论向公众表示道歉。但是,这样的道歉肯定会对万科的企业文化造成伤害!
  
  道歉,就是屈服
  
  企业文化的建立,首先是企业领袖的形象和表率作用。
  关于道歉这件事,作为万科董事长,王石敢讲真话,勇于承担责任;可另一方面,他却不能坚持真理,而屈服于公共舆论压力——这就是王石道歉给出的万科企业领袖形象。
  那么,王石的道歉给万科起到了怎样的文化表率作用呢?
  从传递给公众的信息看,王石把真实情况告知了公众,对此公众尽可放心,万科不会说假话;但同时也向公众表明,如果受到各种压力,万科也会选择屈服。这个道歉给万科人的表率作用便是:企业员工不应欺骗或隐瞒事实,但在压力之下可以抛弃立场,而不必坚守真理。
  我们或者可以说,这将是万科在打造的企业文化。
  显然,王石先生肯定不想在万科建立这样的企业文化。可很不幸,道歉,给予万科企业文化的表率作用就是如此。如果王石并不想建立这样的企业文化,那只能说,他的道歉肯定对万科已有的企业文化造成了伤害。他的言行是在颠覆万科企业文化原有的价值观。
  
  冷静,方能科学
  
  “对捐出款项超过1000万的企业,我当然表示敬佩。但作为董事长,我认为:万科捐出的200万是合适的。这不仅是董事会授权的最大单项捐款数额,即使授权大过这个金额,我仍认为200万是个适当的数额。中国是个灾害频发的国家,赈灾慈善活动是个常态,企业的捐赠活动应该可持续,而不能成为负担。万科对集团内部慈善的募捐活动已有提示:每次募捐,普通员工的捐款以10元为限。其意就是不要使慈善成为负担。”
  上述这段话,是王石2008年5月15日汶川地震后,以《毕竟,生命是第一位的(答网友56)》 为题,发表在他博客上的文字。这段文字在新浪网上公之于众后,王石立即成为了舆论攻击的目标、成为了众多网友谩骂的对象。但是现在回头再仔细看看这段话,有什么错?错在哪里?
  王石在这里所表达的意思很清楚:第一,他希望公众理性对待抗震救灾工作;第二,他认为救灾工作,企业应量力而行;第三,他不想把慈善变成员工的负担。此时此刻王石表现出来的冷静,其实非常值得赞赏。正是汶川地震发生后的第三天,心急如焚的温总理第一时间赶到了灾区,温总理当即向全国人民表达救灾指示:一要迅速,二要科学。
  科学救灾,这是我国领导人在历次救灾中首次明确提出来的观点。科学,需要冷静。温总理在视查灾区时也多次强调,面对灾难,首先要冷静。王石其实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大灾之前要冷静,想得更长远一些,做好统筹安排。显然,这是正确的。
  2008年是多灾的年份。先是冻雨雪灾,再是火车出轨,接着就是汶川地震,现在南方的洪灾又来了,各地还不断传出余震消息……这么多的灾难都需要救助,都需要全国人民的爱心,都需要公众捐款。如果这时候社会不足够冷静,就是把万科全都捐出去也不够!
  王石是万科的当家人,他当然知道万科捐多少合适。这样的冷静何错之有?每一位员工,不论他是不是万科的,收入毕竟有限。当灾难发生时,灾区人民要重建家园生活下去,其他人也还要生活下去。作为企业老总,让大家量力捐款又何错之有?
  
  趋狂,必扭曲文化
  
  王石先生是冷静,而不疯狂。这恐怕与他曾经经历过那个“疯狂的年代”不无关系,从而使得他能在此时此刻处变不惊。
  可惜,接下来王石的表现就大出意外。他道歉了!为正确的言论、为冷静而道歉了!王石的言论并没有什么不当,也没让人感到他伤害了灾区人民的感情和万科人的感情。王石的道歉那就显然是违心的!
  曾经的那个年代之所以最后会走向疯狂,就是因为大多数的中国人屈服了,屈服于各种各样的压力,而不能或不敢坚持真理。当时很多人在压力之下,为他们认为正确的东西、为历史证明正确的东西而选择了承认错误。这些行为的后果不仅使那个时代更疯狂,也使那个时代的价值观、文化被扭曲了。
  王石是万科的领袖,王石为正确的言论而道歉,这不能不令人再次扼腕叹息。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这必将会对万科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造成扭曲、造成伤害。如果王石的道歉被众多企业家认可的话,那恐怕就会对众多中国企业的文化建设造成伤害,甚至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价值观的重塑造成伤害。
  好在,对于王石的道歉已经有企业家表达了反感。我们应该感谢这个多元的时代,任何一种声音都难以一统天下!
  领袖,就要有胆识。这种胆识,一是不会屈服于任何压力,二是不会寻找任何借口屈服于压力。这样的胆识,历史证明,它能为一个民族做出正确的选择提供文化反思的力量。
  (本文作者系《北京青年周末》常务副总编)
  责任编辑:王 缨
其他文献
将来,人力资源部将像财务部、市场部和营运  部那样拥有强有力的数据、框架和分析方法。    “方法”对了事倍功半    无论对人才流失,还是对招聘时间、招聘成本,几乎所有人力资源部门都在有意无意地运用一些方法来评估它们的结果。因此对于“方法”本身,我们的管理实践者要认真研究它。就像汽车表盘能显示汽车的各项运行状态一样,人力资源“表盘”也要能显示企业人力资源程序和时间的效力,而人力资源管理者责无旁贷
期刊
主持人:  景素奇国际人力资本网董事长 杨 光 《中外管理》杂志主编  嘉宾:  王京生 北京世源光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冯鹏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副教授  李 珊 鲁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  秦 桦 北京市宏伟工贸集团副总裁  赵 琦 著名职业经理人  周 锚 买麦网总经理  龚 皓 首创龙基科技有限公司行政副总裁    一个年轻睿智、不择手段的职业经理人,  在几年时间
期刊
整个世界都在为“80后”头疼和兴奋。跟中国公司一样,  如何管理新一代员工,成为全球公司的新课题。    中国有“80后”,美国有“Y一代”,如何管理这些生于1980年代,目前正在成为职场主力军的一代年轻人?  这些注重物质、以自我为中心的小孩子们无知且无畏。在他们的眼里,一切都是关于“我”。“我是独特的,世界是我的。”他们久久不离开家,父母是他们的保护伞。步入社会,他们为自己不职业表现找的理由常
期刊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史籍中,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最特别。虽然它不在二十四史之列,却比它们更值得中国企业家捧读。  因为,它是中国史籍中唯一一部“管理案例库”,中国第一部“管理经典”。  不难发现,无论编修《春秋》的孔子,还是奋笔《史记》、《汉书》的司马迁、班固,骨子里都是“学者”,是看猪跑的。只有司马光,一生宦海,官至宰相,是名副其实吃猪肉的“政治家”、管理者。管理是实践,而司马光恰恰比职业史家更能从
期刊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新型的组织,  在这里,纪律和自由能够相互包容。    问:你的理想是什么?  答:创办一家自己的企业,不在乎大小。  问:当了老板,你希望企业呈现怎样的工作状态?  答:我不会弄那么多口号、理念去让员工死记,我只要一条就够了:彻底砸碎官僚主义!  这是一位刚刚30岁的企业产品经理在一次交流时表露出来的强烈心愿。不日,中信出版社出版的世界顶级管理大师、“核心竞争力”首创者加里哈默的
期刊
远大空调“保护生命”论坛:  一次围绕生命的文化对话  主持人:吴小莉 凤凰卫视资讯台副台长  嘉?宾:张 跃 远大空调有限公司总裁 杨沛霆 《中外管理》杂志社总编  任志强 北京华远集团总裁 周宏 中南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戴志康 上海证大投资集团董事长杨放如 湘雅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副主任    汶川大地震,开始让更多的企业家思考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终于,在成立20周年时,远大空调
期刊
2008年,对于企业界来说是一个特别的年份:中国“法治化”的第一次启蒙尚未完成,而“人本化”的第二次启蒙接踵而至;通胀难止、成本飚升,同时中国企业薪资的上涨压力已高居亚洲之冠。同时,《劳动合同法》更让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处在空前的风口浪尖下。  2008年5月23日至25日,本刊与北京中外企业管理培训中心主办的“2008中外管理人力资源发展论坛”上,众多学者就“人本”与“成本”的关系展开了讨论。
期刊
主 持:杨 光 《中外管理》杂志主编  嘉 宾:孙增霞 大唐电信人力资源总监 杨晶涛 汉王科技人力资源总监   吴健勇 宇龙通讯人力资源总监 马慧勤 中意人寿保险创新学院  这是你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群体,他们让你头疼又让你兴奋,他们是正在成为主流的“80后”。    重估“80后”?    杨 光:与前几年讨论“80后”的新鲜好奇不同,今天职场上的“80后”已经成为现实生力军。在很多公司,已有40%
期刊
如何理解JIT?  一般人常将JIT (just in time)误认为就是丰田生产方式,虽然丰田生产方式最主要是体现在JIT上,但二者不能等同。而有太多的人在理解JIT时,以为实施JIT就是要做到没有库存、做到看板管理、做到减少浪费,这样常常导致企业的生产系统并没有大的改变,甚至反而产生更多浪费。  JIT体现在拉动式生产,这是判断一个企业是不是真正改造了生产模式的衡量标准。JIT是一种生产方式
期刊
作为一位企业家,甚至作为一个企业领袖,王石提出“10元捐赠论”,究竟对不对?在大众的滔天谴责声中,他选择道歉,究竟对不对?中国企业在现代化进程中,西化组织文化,究竟对不对?当企业文化与社会现实碰撞时,选择东方式的柔忍妥协,究竟对不对?  抛开大众市井眼光,单从企业文化的角度,观点也截然不同。我们此刻,但求从对王石事件的个案争论走入探求深层次的文化建设问题,并提供一些理性思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