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诊室的门被轻轻推开了,上次的那位老先生又来了,带着满脸的愁容。一在我面前坐定就又开始抱怨起自己的身体来:“前胸憋闷得慌,后背像贴了一层皮似的上不来气,一吃饭汗就哗哗地往下流……”
这位老先生是一位古玩收藏家,这已经是他第二次到我这里来复诊了。在这之前,他为了自己的“怪病”几乎跑遍了综合性医院的各个科室,做了不知多少检查,光化验单就已经贴了厚厚的一本了,但是都无一例外地没有什么有意义的阳性发现。最后不得不到心理门诊来就诊。了解了相关情况后,我心里已经有了初步的判断,于是我问了老先生这样一个问题:“您既然很喜欢收藏古董,那么您去逛古物市场‘淘宝贝’的时候觉得身上难受吗?”
果然,老先生告诉我,只要他一去逛古玩城,就什么感觉都没了。可是回到家里自己一个人待着的时候,那些“难受劲儿”又会慢慢地浮出水面了,而且越“盯着”自己的症状“琢磨”,身上难受得就越厉害……
“疑病症”是咋回事?
相信不少家里有老人的读者朋友都会有同感,很多老年人总是抱怨身体不舒服,天天往医院跑,花了很多钱也查不出什么大病来,可是老人往往总是不放心,大有不查出个所以然誓不罢休的架势,搞得大家既着急又无奈。其实,这些老年朋友他们的病不在身上而在“心”上,这种情况在临床上叫做“疑病症”。
心理学上有一个原理叫做“感觉和注意的交互作用”,指当我们的身体或心理上出现某些不适感觉的时候,人本能的第一反应就是开始注意这个地方,而过多的注意会导致局部的神经末梢更加敏感,于是感觉就会更加明显,人自然也就会投入更多的心思去关注这里,关注的结果会使感觉进一步强烈……归纳起来就是这样一个过程:感觉→注意→感觉强烈→更加注意→感觉更强烈……形成恶性循环。
所谓疑病症,正是这样一个恶性循环。患者的烦恼往往开始于偶然出现的躯体不适,进而对这种不适产生了过度的关注,于是就发生了上面所说的感觉和注意的交互作用,以至于到后来几乎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自身的感觉上面。患者往往担心自己得了不治之症,反复地就诊、检查、化验……这些行为实际上都是把注意力投注在身体上面,都是不断地在强化感觉。结果就是各位经常见到的那样,这“病”总是查不出原因来,却越“看”越厉害。
标准是死的,人是活的
疑病症的最主要原因是由于患者对身体状况过分地关注,他们总是在追求一个“健康”、“正常”的百分之百的保证。要知道,人体这个系统是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而所有的“正常”指标都是人为制定的,并不一定能够涵盖所有的情况。也就是说,标准是“死”的,人是“活”的。就拿血压来说吧,它始终是在波动的,偶尔一两次高于正常值完全可能而且是在情理之中的。
我们前面提到的这位老先生就是总担心自己得了高血压,他每天去社区卫生院量两次血压,上午一次,下午一次。要是哪一次发现血压高一点点就紧张得了不得,马上跑去大医院看医生、吃降压药。情绪紧张到了如此“草木皆兵”的地步,恐怕换了谁血压也会高的,这所谓的“高血压”纯属是自己吓出来的。
“医学院大三综合征”
既然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不舒服,那么为什么大多数人都没得疑病症?难道他们没有感觉吗?
一般来说,人的注意力只能集中在一个方向上,要么是内部,要么是外部。战争年代曾有这样的事情:英勇的战士冲锋陷阵时身受重伤仍坚持作战,丝毫不觉得疼痛,直到战友提醒才发现已经挂彩了。同样的道理,健康人并不是没有不适的感觉,而是由于绝大部分注意力都投向了外部,无暇顾及内部的感觉,自然也就感觉不到难受了。有些人性格过于敏感细致,平时倒没什么事,可是当有了不适的感觉甚至受到暗示的时候就容易把注意力转向自身。
在医科大学,老师之间流传着一个名词叫做“医学院大三综合征”。这是说,医学院校的本科生上到三年级就要开始学习内科、外科等临床科目了,这个时候有些同学在课堂上学习了相关的知识后,就开始“对号入座”了,在自己身上寻找书本上的症状,找老师看病,甚至去医院做检查。这就是我们老百姓说的“找感觉”,这是由于授课过程中的暗示所导致的。
闲出来的“感觉”
前面我们已经仔细讨论了疑病症,这种情况在老年人身上尤其多见,这是为什么呢?
让我们再回到这位老先生这里吧。就在几年以前,这位老人是一家国有企业的厂长,工作很是繁忙,下班往往都比较晚。当时老先生的老母亲尚在世,所以这位孝顺的老厂长每天下班先不回自己家,而是骑四十多分钟的路程去看望自己的母亲,服侍她老人家吃过饭,安顿好以后再骑上一个多小时回自己家。晚上吃过饭后还不能休息,女儿是售货员,还要接她下中班。但是,即使这样“折腾”,当时却什么地方都不觉得难受。一年以前,老先生退休了,单位不用去了,老母亲过世了,女儿出嫁了,家里只有自己和老伴了。于是,各种难受的感觉接踵而来……
人在步入老年后,由于生活模式的改变,很多老人的生活一下子变得无聊、单调。如果每天无事可做,注意力就会很自然地由外界转向自身。于是感觉也就被慢慢地调动出来了,平时身体的一些细小的不适慢慢就开始明显起来。
把“病”交给大夫
当然,了解疑病症并不是让大家对自己的健康漠不关心。对于过分关注自己健康,甚至已经出现“疑病”的朋友,我的建议是,把“病”交给大夫。您不妨定期进行体检,把可能出现的问题留给大夫,让他们对您的健康负责。您需要做的只是丰富生活内容,充实健康地度过每一天。千万不要天天去和您的感觉“斗争”,那样只会不断强化不适感;更不要动不动就自己给自己扣上一个“病人”的大帽子,把自己压得喘不过气来。当您的生活充实、丰富了,那些感觉自然就会不知不觉地离您而去了。
这位老先生是一位古玩收藏家,这已经是他第二次到我这里来复诊了。在这之前,他为了自己的“怪病”几乎跑遍了综合性医院的各个科室,做了不知多少检查,光化验单就已经贴了厚厚的一本了,但是都无一例外地没有什么有意义的阳性发现。最后不得不到心理门诊来就诊。了解了相关情况后,我心里已经有了初步的判断,于是我问了老先生这样一个问题:“您既然很喜欢收藏古董,那么您去逛古物市场‘淘宝贝’的时候觉得身上难受吗?”
果然,老先生告诉我,只要他一去逛古玩城,就什么感觉都没了。可是回到家里自己一个人待着的时候,那些“难受劲儿”又会慢慢地浮出水面了,而且越“盯着”自己的症状“琢磨”,身上难受得就越厉害……
“疑病症”是咋回事?
相信不少家里有老人的读者朋友都会有同感,很多老年人总是抱怨身体不舒服,天天往医院跑,花了很多钱也查不出什么大病来,可是老人往往总是不放心,大有不查出个所以然誓不罢休的架势,搞得大家既着急又无奈。其实,这些老年朋友他们的病不在身上而在“心”上,这种情况在临床上叫做“疑病症”。
心理学上有一个原理叫做“感觉和注意的交互作用”,指当我们的身体或心理上出现某些不适感觉的时候,人本能的第一反应就是开始注意这个地方,而过多的注意会导致局部的神经末梢更加敏感,于是感觉就会更加明显,人自然也就会投入更多的心思去关注这里,关注的结果会使感觉进一步强烈……归纳起来就是这样一个过程:感觉→注意→感觉强烈→更加注意→感觉更强烈……形成恶性循环。
所谓疑病症,正是这样一个恶性循环。患者的烦恼往往开始于偶然出现的躯体不适,进而对这种不适产生了过度的关注,于是就发生了上面所说的感觉和注意的交互作用,以至于到后来几乎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自身的感觉上面。患者往往担心自己得了不治之症,反复地就诊、检查、化验……这些行为实际上都是把注意力投注在身体上面,都是不断地在强化感觉。结果就是各位经常见到的那样,这“病”总是查不出原因来,却越“看”越厉害。
标准是死的,人是活的
疑病症的最主要原因是由于患者对身体状况过分地关注,他们总是在追求一个“健康”、“正常”的百分之百的保证。要知道,人体这个系统是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而所有的“正常”指标都是人为制定的,并不一定能够涵盖所有的情况。也就是说,标准是“死”的,人是“活”的。就拿血压来说吧,它始终是在波动的,偶尔一两次高于正常值完全可能而且是在情理之中的。
我们前面提到的这位老先生就是总担心自己得了高血压,他每天去社区卫生院量两次血压,上午一次,下午一次。要是哪一次发现血压高一点点就紧张得了不得,马上跑去大医院看医生、吃降压药。情绪紧张到了如此“草木皆兵”的地步,恐怕换了谁血压也会高的,这所谓的“高血压”纯属是自己吓出来的。
“医学院大三综合征”
既然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不舒服,那么为什么大多数人都没得疑病症?难道他们没有感觉吗?
一般来说,人的注意力只能集中在一个方向上,要么是内部,要么是外部。战争年代曾有这样的事情:英勇的战士冲锋陷阵时身受重伤仍坚持作战,丝毫不觉得疼痛,直到战友提醒才发现已经挂彩了。同样的道理,健康人并不是没有不适的感觉,而是由于绝大部分注意力都投向了外部,无暇顾及内部的感觉,自然也就感觉不到难受了。有些人性格过于敏感细致,平时倒没什么事,可是当有了不适的感觉甚至受到暗示的时候就容易把注意力转向自身。
在医科大学,老师之间流传着一个名词叫做“医学院大三综合征”。这是说,医学院校的本科生上到三年级就要开始学习内科、外科等临床科目了,这个时候有些同学在课堂上学习了相关的知识后,就开始“对号入座”了,在自己身上寻找书本上的症状,找老师看病,甚至去医院做检查。这就是我们老百姓说的“找感觉”,这是由于授课过程中的暗示所导致的。
闲出来的“感觉”
前面我们已经仔细讨论了疑病症,这种情况在老年人身上尤其多见,这是为什么呢?
让我们再回到这位老先生这里吧。就在几年以前,这位老人是一家国有企业的厂长,工作很是繁忙,下班往往都比较晚。当时老先生的老母亲尚在世,所以这位孝顺的老厂长每天下班先不回自己家,而是骑四十多分钟的路程去看望自己的母亲,服侍她老人家吃过饭,安顿好以后再骑上一个多小时回自己家。晚上吃过饭后还不能休息,女儿是售货员,还要接她下中班。但是,即使这样“折腾”,当时却什么地方都不觉得难受。一年以前,老先生退休了,单位不用去了,老母亲过世了,女儿出嫁了,家里只有自己和老伴了。于是,各种难受的感觉接踵而来……
人在步入老年后,由于生活模式的改变,很多老人的生活一下子变得无聊、单调。如果每天无事可做,注意力就会很自然地由外界转向自身。于是感觉也就被慢慢地调动出来了,平时身体的一些细小的不适慢慢就开始明显起来。
把“病”交给大夫
当然,了解疑病症并不是让大家对自己的健康漠不关心。对于过分关注自己健康,甚至已经出现“疑病”的朋友,我的建议是,把“病”交给大夫。您不妨定期进行体检,把可能出现的问题留给大夫,让他们对您的健康负责。您需要做的只是丰富生活内容,充实健康地度过每一天。千万不要天天去和您的感觉“斗争”,那样只会不断强化不适感;更不要动不动就自己给自己扣上一个“病人”的大帽子,把自己压得喘不过气来。当您的生活充实、丰富了,那些感觉自然就会不知不觉地离您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