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现状
写作作为一种书面形式的产出性技能,是学生语言掌握和运用能力的体现。在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语言技能中“写”被认为是最高级的认知活动。它是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其综合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是检测学生英语综合知识能力的有效手段,因为写作能力的高低可以清楚地反应学生对语言知识的内化程度,然而大学英语写作一直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据调查发现,在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写作是学生得分较低的部分,满分为15分的作文,学生的平均分一直在及格分以下,这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相距甚远。对此,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和教育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出现了各种流派、各种风格的写作教学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英语写作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但是由于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加之写作教学时间较少,学生缺乏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指导等因素,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学生在写作时出现诸如词汇匮乏,句型简单,语法结构错误多,句子之间缺乏必要的衔接,思维紊乱,篇章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二模因理论的引入
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它试图从历时和共时的视角对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文化具有传承性这种本质特征的进化规律进行诊释。Dawkins在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 Gene)中首次提出模因(meme)这个概念,他认为模因是人类文化进化的基本单位,是文化领域内人与人之间相互模仿、传播开来的思想。模因概念的提出给语言学研究带来新的启发。从模因论的观点看,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是一个文化信息单位,只要通过模仿得到复制和传播,任何词汇、短语、句子、段落乃至篇章都有可能成为模因。
模因论中语言模仿和信息复制的观点为英语写作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写作本身就是语言模因复制、传播的过程,学习者要将学到手的各种语言表达手段进行复制,以达到与人交流和传播信息的目的。根据模因理论,模因生命周期由四个阶段组成:同化、保持、表达、传播,即模因被宿主(被感染的人)同化、保持,并通过与他人的交流表达,传播个人见解的过程。因此,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采用基于模因论的教学模式,把写作教学分为写作模因输入、记忆、输出和创新这四个教学阶段,为学生提供模仿和借鉴的范文,降低写作难度,消除学生对于写作的恐俱心理,加速语言从理解到运用的过渡,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英语写作创新,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基于模因论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
1同化阶段———写作模因输入阶段
写作模因有效输入阶段从本质上说是模因选择过程中的同化阶段。同化是指在语言模因的复制传播过程中,模因载体引起宿主的关注,并能呈现在宿主的认知系统里。语言模因要“传染”宿主,其前提条件就是要被宿主注意、理解和接受,这就要求一方面模因载体要十分突出,另一方面所呈现的模因必须在学生的理解范围之内。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趣味性强的材料,并且这些材料能激发学生的记忆欲望;同时帮助学生搜集形象化、实用性强,并具有较强表现力和时代气息的的范文,鼓励学生朗读和背诵规范性语句和范文。朗读和背诵英文材料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记忆词汇、短语和固定搭配,也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弄清句子的深层结构,理清文章的逻辑关系和篇章结构。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把地道的语言表达方式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能力,从而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和语言的综合能力,也有利于学生接下来的复制、模仿和传播。
2保持阶段———写作模因记忆阶段
模因的保持是指在语言模因的复制传播过程中,模因被其宿主接受后所保留的时间。模因在记忆里停留时间的长短是语言模因复制传播的决定性因素,模因停留的时间越长,通过感染宿主使其得到传播的机会就越多。在大学英语写作过程中,对于词语、短语、谚语、名言等语言模因,教师应引导学习者有意识地及时内化,使之保留在长时记忆中;对于句型、段落和语篇结构等,教师可以设定写作主题,让学生对句型结构进行操练、对段落结构进行仿写,对例文篇章结构进行分析和复述,使学生能够积极积累和扩展写作模因资源库。这样,语言模因在反复运用后就内化成学习者自己的语言并储存在大脑中,为整体性的写作模因,即语篇的输出做准备。另外,在此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已获得的写作模因资源库进行整理和分类,使其系统化,这既有利于写作模因的记忆、存储、检索和提取,而且有利于“整体记忆”,在提高记忆准确度的同时,降低了记忆负荷,从而能极大提高语言输出的效率。
3表达阶段———写作模因输出阶段
表达是指在语言复制传播过程中,模因宿主有意识或下意识地将模因由记忆模式转化为能够感知的有形体的过程。模因的生命在于使用,模因的意义在于传播。在写作模因输出阶段,即模因表达阶段,学生将事先储存在大脑中的规范化语言和行文范式进行提取,再与写作题材相结合,将模因资源转化为执行写作行为的语言和文化信息,并外显为写作中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进行写前准备和撰写初稿。在学生初稿完成后,要进行自我修改;在此基础上撰写二稿,以改正错误使用的语言模因并重组现有写作模因,之后进行同伴互改和教师评改反馈,最后学习者撰写三稿,这是语言模因再次扩展和巩固的过程。写作输出阶段的这三个步骤相辅相成、循环往复,使已有的模因和新的模因不断得到验证和调整,并再次积累和丰富写作模因库,扩展模因写作知识,促成有效写作模因的复制和传播。在此阶段中,需要特别关注同伴作文互评这一环节,有些教师会认为同学之间的语言水平相差无几,很难在互评中找出作文的优劣并且提出建设性修改意见,因此同伴作文互评经常被忽视。然而,在同伴互评过程中,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对比发现自己写作过程中作文主题、篇章结构和语言方面的优劣,促进自己不断自我反思。同时,当学生阅读点评同伴的作文时,往往更容易注意到地道的语言模因并且更加积极地理解和接受,自己写作中不规范的语言更容易被修正和同化。
写作作为一种书面形式的产出性技能,是学生语言掌握和运用能力的体现。在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语言技能中“写”被认为是最高级的认知活动。它是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其综合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是检测学生英语综合知识能力的有效手段,因为写作能力的高低可以清楚地反应学生对语言知识的内化程度,然而大学英语写作一直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据调查发现,在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写作是学生得分较低的部分,满分为15分的作文,学生的平均分一直在及格分以下,这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相距甚远。对此,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和教育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出现了各种流派、各种风格的写作教学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英语写作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但是由于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加之写作教学时间较少,学生缺乏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指导等因素,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学生在写作时出现诸如词汇匮乏,句型简单,语法结构错误多,句子之间缺乏必要的衔接,思维紊乱,篇章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二模因理论的引入
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它试图从历时和共时的视角对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文化具有传承性这种本质特征的进化规律进行诊释。Dawkins在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 Gene)中首次提出模因(meme)这个概念,他认为模因是人类文化进化的基本单位,是文化领域内人与人之间相互模仿、传播开来的思想。模因概念的提出给语言学研究带来新的启发。从模因论的观点看,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是一个文化信息单位,只要通过模仿得到复制和传播,任何词汇、短语、句子、段落乃至篇章都有可能成为模因。
模因论中语言模仿和信息复制的观点为英语写作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写作本身就是语言模因复制、传播的过程,学习者要将学到手的各种语言表达手段进行复制,以达到与人交流和传播信息的目的。根据模因理论,模因生命周期由四个阶段组成:同化、保持、表达、传播,即模因被宿主(被感染的人)同化、保持,并通过与他人的交流表达,传播个人见解的过程。因此,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采用基于模因论的教学模式,把写作教学分为写作模因输入、记忆、输出和创新这四个教学阶段,为学生提供模仿和借鉴的范文,降低写作难度,消除学生对于写作的恐俱心理,加速语言从理解到运用的过渡,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英语写作创新,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基于模因论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
1同化阶段———写作模因输入阶段
写作模因有效输入阶段从本质上说是模因选择过程中的同化阶段。同化是指在语言模因的复制传播过程中,模因载体引起宿主的关注,并能呈现在宿主的认知系统里。语言模因要“传染”宿主,其前提条件就是要被宿主注意、理解和接受,这就要求一方面模因载体要十分突出,另一方面所呈现的模因必须在学生的理解范围之内。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趣味性强的材料,并且这些材料能激发学生的记忆欲望;同时帮助学生搜集形象化、实用性强,并具有较强表现力和时代气息的的范文,鼓励学生朗读和背诵规范性语句和范文。朗读和背诵英文材料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记忆词汇、短语和固定搭配,也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弄清句子的深层结构,理清文章的逻辑关系和篇章结构。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把地道的语言表达方式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能力,从而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和语言的综合能力,也有利于学生接下来的复制、模仿和传播。
2保持阶段———写作模因记忆阶段
模因的保持是指在语言模因的复制传播过程中,模因被其宿主接受后所保留的时间。模因在记忆里停留时间的长短是语言模因复制传播的决定性因素,模因停留的时间越长,通过感染宿主使其得到传播的机会就越多。在大学英语写作过程中,对于词语、短语、谚语、名言等语言模因,教师应引导学习者有意识地及时内化,使之保留在长时记忆中;对于句型、段落和语篇结构等,教师可以设定写作主题,让学生对句型结构进行操练、对段落结构进行仿写,对例文篇章结构进行分析和复述,使学生能够积极积累和扩展写作模因资源库。这样,语言模因在反复运用后就内化成学习者自己的语言并储存在大脑中,为整体性的写作模因,即语篇的输出做准备。另外,在此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已获得的写作模因资源库进行整理和分类,使其系统化,这既有利于写作模因的记忆、存储、检索和提取,而且有利于“整体记忆”,在提高记忆准确度的同时,降低了记忆负荷,从而能极大提高语言输出的效率。
3表达阶段———写作模因输出阶段
表达是指在语言复制传播过程中,模因宿主有意识或下意识地将模因由记忆模式转化为能够感知的有形体的过程。模因的生命在于使用,模因的意义在于传播。在写作模因输出阶段,即模因表达阶段,学生将事先储存在大脑中的规范化语言和行文范式进行提取,再与写作题材相结合,将模因资源转化为执行写作行为的语言和文化信息,并外显为写作中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进行写前准备和撰写初稿。在学生初稿完成后,要进行自我修改;在此基础上撰写二稿,以改正错误使用的语言模因并重组现有写作模因,之后进行同伴互改和教师评改反馈,最后学习者撰写三稿,这是语言模因再次扩展和巩固的过程。写作输出阶段的这三个步骤相辅相成、循环往复,使已有的模因和新的模因不断得到验证和调整,并再次积累和丰富写作模因库,扩展模因写作知识,促成有效写作模因的复制和传播。在此阶段中,需要特别关注同伴作文互评这一环节,有些教师会认为同学之间的语言水平相差无几,很难在互评中找出作文的优劣并且提出建设性修改意见,因此同伴作文互评经常被忽视。然而,在同伴互评过程中,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对比发现自己写作过程中作文主题、篇章结构和语言方面的优劣,促进自己不断自我反思。同时,当学生阅读点评同伴的作文时,往往更容易注意到地道的语言模因并且更加积极地理解和接受,自己写作中不规范的语言更容易被修正和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