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互联网金融模式在近两年渐渐兴起,以大数据、社交网络为代表的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催生出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已经渗透到了传统的金融领域,并且正显现出其对传统金融领域的替代效应,其中对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很大影响。本文简单从互联网金融的概念谈起,简要分析其发展的特点,阐述了互联网金融模式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以及在其影响下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商业银行
当前,互联网金融是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新金融模式,由互联网企业推出的金融业务,第三方支付、P2P互联网借贷业务和众筹等业务给传统金融格局带来了新的变化,其中对商业银行的银行更甚。因此,银行必须高度重视及适应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重构新的体系,搭建自身电商平台,并且在竞争中寻求合作。
一、互联网金融的内涵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业与互联网相结合的产物,既不是商业银行业务的电子化,也不是网络化,而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的金融活动和交易[1]。从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金融业有了迅速发展,互联网金融的主体由资金供给者、资金需求者和中介机构。互联网金融依靠便捷的信息技术,第三方支付平台充当该领域的中介机构,对资金的上下游进行整合,不仅满足资金的支付同时也起到了资金的归集作用,特别是电子商务领域,这一功能更加明显[2]。2013年6月阿里巴巴推出的余额宝与互联网金融的走红有着很大的关系。
互联网金融的特征主要有:
(一)交易信息相对对称
互联网金融通过社交网络生成和传播信息,任何企业和个人的信息都会与其他主体发生联系。交易双方通过互联网搜集信息,能够较全面了解一个企业或者个人的财力和信息情况,降低信息的不对称。而在传统融资模式下,金融机构如小微企业的信息成本较高,收益与成本不匹配。
(二)资源配置的去中介化
传统融资模式下,资金的供求双方信息经常不匹配,需求方无法及时得到资金的支持,资金供给方一般也很难找到好的投资项目,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资金的需求双方不需要银行或交易所等中介机构,直接运用互联网平台,自行完成信息甄别、匹配、定价和交易,去中介化作用明显。
(三)及时性,支付方式便捷
平板电脑、手机使用越来越便捷,其随时上网、携带方便、易于操作的特点,使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享用互联网提供的金融服务。转账、证券交易、支付等金融功能的实现越来越快捷及时,只需在手机等终端按下按键即可。同时,当下的移动网络大多具有推送功能,更能让客户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目前,第三方支付的业务范围已经涵盖移动电话与固定电话支付、银行卡支付、货币汇兑、预付卡发行受理、互联网支付、数字电视支付等,所提供的服务由单纯支付、结算渗透至为整个产业链提供行业解决方案。2013年移动互联网加速了对用户生活的渗透,越来越多的客户采用手机进行金融活动。
二、互联网金融模式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互联网金融入侵商业银行基础业务,商业银行面临着被边缘化的风险
互联网企业已经不满足只做第三方网络支付平台,它凭借数据信息的大量积累与挖掘的优势,可以从供应链、小微企业信贷领域扩张,在未来很可能冲击传统商业银行的业务,抢夺其客户资源,对银行的传统经营模式和盈利方式带来很大挑战。如阿里巴巴的余额宝向银行的基础业务即存贷款业务发起了挑战。就支付宝而言,它的对象局限于进行网购的消费者。阿里巴巴的小额贷款业务主要服务于利用其平台进行交易的商户,其范围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余额宝以高于活期存款十倍的年化利率为消费者提供类似于活期存款的服务,其发展必然会引起银行存款资金的分流。而银行的贷款业务以存款业务为基础,存款的减少必然会引发银行业的衰败。
(二)拓展银行业务客户和渠道
客户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各项业务的基础。而互联网有着庞大的网络客户使用群体,大量的交易信息和数据都有利于商业银行发现潜在客户资源并且拓展客户。互联网企业携带着数据及电子商务优势,已深入支付结算和信贷这两项银行核心业务,拥有庞大资金和公信力的商业银行不甘于退居后端,为了直接获取客户的一手信息,增加客户黏合度,巩固并拓展银行与客户之间存、贷、汇等业务关系,也高调挺进电商、移动支付等非传统银行业务领域。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银行传统目标客户群体可能发生改变,传统物理网点的优势将被弱化,追求多样化服务的中小企业以及个人客户更倾向于运用互联网参与金融交易,能够提供较低成本、快捷方便服务的金融机构将得到市场青睐。
(三)加速金融托媒,挑战商业银行传统的金融中介功能
传统的商业银行在金融业务中主要充当资金中介的职能,客户将存款存放在银行,银行在选择合适的资金需求者,将资金贷出去,从而赚取高额利差。但是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将加速金融托媒,使得商业银行资金中介功能边缘化。前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曾指出,以Facebook为代表的社交网络,将威胁到银行生存的根基-存贷款中介功能。这一说法在2013年6月就被实践。6月13日,阿里巴巴旗下支付宝为个人用户推出的通过余额进行基金支付的服务,把资金转入余额宝即为向基金公司等机构购买相应理财产品。
三、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对其影响的策略
(一)国内银行应以网络化、移动银行为方向重构新的渠道体系
金融行业是一个几乎没有物流成本的特殊行业,未来银行的服务很可能发展为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主要通过电子银行和手机银行来办理金融业务。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18亿,其实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元,占总网民数的81%,这就说明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发展的趋势所在,银行可以将多种电子银行服务渠道综合运用,使得线上与线下具有更强的交叉性。因此,国内银行应以网络化、移动银行为方向重构新的渠道体系,以虚拟化、便捷化和客户自定义为方向构建新的产品,在客户基础和“入口为王”的时代,聚合大量客户基础的平台都是银行接触客户的极佳场所,同时,银行也必须注意到其目标客户类型发生的改变,市场参与者变得更加大众化和普及化,中小企业、普通大众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参与各种金融交易,方便、快捷、参与和体验是客户的基本诉求。银行可以把自己的产品细分以后,做适当的解构和重构,然后有机地嵌入到流量非常大的互联网刚需入口中,客户在聊天、买东西、搜索的时候顺便完成正好要完成的金融服务,无形之中挖掘到更多的客户。 (二)搭建电商平台,拓展中收的需求
银行跨界做电商,这是一个战略选择,关系到未来银行业,乃至金融业的竞争格局。电商平台是一种具有低成本,大规模以及高效率的获取客户信息的渠道。银行在互联网方面的创新,可以从自身的金融业务着手,将新业务与金融业务捆绑镶嵌,才可以形成具有自身特点和优势的产品[3]。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竞争的核心就是客户的信息,银行搭建电商平台,化身银行系电商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稳定客户,拓展客户,服务客户[4]。现如今,第三方支付平台,电信运营商,互联网公司、电商企业等,都在凭着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蚕食本属于银行的业务领域,在这种状态下,银行必须转变其盈利方式,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的需求就更加紧迫,银行建立电商平台的最大优势在于具有较高的诚信度以及雄厚的资金支持。借助电商平台,银行通过改善客户体验来加强拓展中间业务收入的客户基础,并逐渐培养客户在平台消费和交易的习惯,从而丰富了拓展中收的渠道来源。最重要的是不能在金融脱媒的过程中,被电商平台边缘化。
(三)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相互合作融合,在竞争中求合作,达成双赢
虽然互联网金融在近两年来发展迅速,但互联网金融无法撼动、取代商业银行,加强合作是根本,优势互补。互联网金融有自身发展障碍,一是交易数据无法掌握真实的资金流向,信用风险判断可能发生失误;二是风险管理和信用审核等关键环节都依托网络平台,容易受到木马病毒、第三方欺诈等影响;三是没有相关法律的缺失,很难保障消费者的权益[5];大多商业银行在货币创造功能和支付结算体系的重要性,受到现行法律规章的认可和监管,同时银行拥有的资金实力、专业理财、支付结算、公信力以及风险防控上拥有互联网金融难以企及的优势。一直以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直影响着小微企业的发展,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的有机融合,能有效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的问题,商业银行有着完善的内控机制,信贷资源充足,但难以实现对小微企业信贷的广覆盖;而互联网金融积累的交易行为数据和客户评价,恰恰可以成为银行的有效补充,让银行能够有更多的渠道去开展贷前调查以及监控企业资金流向,更好地控制风险。
参考文献
[1]周宇.互联网金融:一场划时代的金融变革.经济改革2013(9).
[2]李麟.互联网金融:为商业银行发展带来“鲶鱼效应”.上海证券报.2013(1).
[3]梁漳,沈凡.国有商业银行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模式带来的挑战.新金融.2013(7).
[4]宫晓林.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金融实务.2013(5).
[5]邱峰.互联网金融冲击与商业银行应对.金融会计.2013(11).
作者简介:谢卓君(1990-),女,汉族,陕西宝鸡人,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2013级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管理。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商业银行
当前,互联网金融是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新金融模式,由互联网企业推出的金融业务,第三方支付、P2P互联网借贷业务和众筹等业务给传统金融格局带来了新的变化,其中对商业银行的银行更甚。因此,银行必须高度重视及适应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重构新的体系,搭建自身电商平台,并且在竞争中寻求合作。
一、互联网金融的内涵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业与互联网相结合的产物,既不是商业银行业务的电子化,也不是网络化,而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的金融活动和交易[1]。从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金融业有了迅速发展,互联网金融的主体由资金供给者、资金需求者和中介机构。互联网金融依靠便捷的信息技术,第三方支付平台充当该领域的中介机构,对资金的上下游进行整合,不仅满足资金的支付同时也起到了资金的归集作用,特别是电子商务领域,这一功能更加明显[2]。2013年6月阿里巴巴推出的余额宝与互联网金融的走红有着很大的关系。
互联网金融的特征主要有:
(一)交易信息相对对称
互联网金融通过社交网络生成和传播信息,任何企业和个人的信息都会与其他主体发生联系。交易双方通过互联网搜集信息,能够较全面了解一个企业或者个人的财力和信息情况,降低信息的不对称。而在传统融资模式下,金融机构如小微企业的信息成本较高,收益与成本不匹配。
(二)资源配置的去中介化
传统融资模式下,资金的供求双方信息经常不匹配,需求方无法及时得到资金的支持,资金供给方一般也很难找到好的投资项目,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资金的需求双方不需要银行或交易所等中介机构,直接运用互联网平台,自行完成信息甄别、匹配、定价和交易,去中介化作用明显。
(三)及时性,支付方式便捷
平板电脑、手机使用越来越便捷,其随时上网、携带方便、易于操作的特点,使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享用互联网提供的金融服务。转账、证券交易、支付等金融功能的实现越来越快捷及时,只需在手机等终端按下按键即可。同时,当下的移动网络大多具有推送功能,更能让客户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目前,第三方支付的业务范围已经涵盖移动电话与固定电话支付、银行卡支付、货币汇兑、预付卡发行受理、互联网支付、数字电视支付等,所提供的服务由单纯支付、结算渗透至为整个产业链提供行业解决方案。2013年移动互联网加速了对用户生活的渗透,越来越多的客户采用手机进行金融活动。
二、互联网金融模式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互联网金融入侵商业银行基础业务,商业银行面临着被边缘化的风险
互联网企业已经不满足只做第三方网络支付平台,它凭借数据信息的大量积累与挖掘的优势,可以从供应链、小微企业信贷领域扩张,在未来很可能冲击传统商业银行的业务,抢夺其客户资源,对银行的传统经营模式和盈利方式带来很大挑战。如阿里巴巴的余额宝向银行的基础业务即存贷款业务发起了挑战。就支付宝而言,它的对象局限于进行网购的消费者。阿里巴巴的小额贷款业务主要服务于利用其平台进行交易的商户,其范围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余额宝以高于活期存款十倍的年化利率为消费者提供类似于活期存款的服务,其发展必然会引起银行存款资金的分流。而银行的贷款业务以存款业务为基础,存款的减少必然会引发银行业的衰败。
(二)拓展银行业务客户和渠道
客户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各项业务的基础。而互联网有着庞大的网络客户使用群体,大量的交易信息和数据都有利于商业银行发现潜在客户资源并且拓展客户。互联网企业携带着数据及电子商务优势,已深入支付结算和信贷这两项银行核心业务,拥有庞大资金和公信力的商业银行不甘于退居后端,为了直接获取客户的一手信息,增加客户黏合度,巩固并拓展银行与客户之间存、贷、汇等业务关系,也高调挺进电商、移动支付等非传统银行业务领域。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银行传统目标客户群体可能发生改变,传统物理网点的优势将被弱化,追求多样化服务的中小企业以及个人客户更倾向于运用互联网参与金融交易,能够提供较低成本、快捷方便服务的金融机构将得到市场青睐。
(三)加速金融托媒,挑战商业银行传统的金融中介功能
传统的商业银行在金融业务中主要充当资金中介的职能,客户将存款存放在银行,银行在选择合适的资金需求者,将资金贷出去,从而赚取高额利差。但是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将加速金融托媒,使得商业银行资金中介功能边缘化。前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曾指出,以Facebook为代表的社交网络,将威胁到银行生存的根基-存贷款中介功能。这一说法在2013年6月就被实践。6月13日,阿里巴巴旗下支付宝为个人用户推出的通过余额进行基金支付的服务,把资金转入余额宝即为向基金公司等机构购买相应理财产品。
三、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对其影响的策略
(一)国内银行应以网络化、移动银行为方向重构新的渠道体系
金融行业是一个几乎没有物流成本的特殊行业,未来银行的服务很可能发展为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主要通过电子银行和手机银行来办理金融业务。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18亿,其实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元,占总网民数的81%,这就说明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发展的趋势所在,银行可以将多种电子银行服务渠道综合运用,使得线上与线下具有更强的交叉性。因此,国内银行应以网络化、移动银行为方向重构新的渠道体系,以虚拟化、便捷化和客户自定义为方向构建新的产品,在客户基础和“入口为王”的时代,聚合大量客户基础的平台都是银行接触客户的极佳场所,同时,银行也必须注意到其目标客户类型发生的改变,市场参与者变得更加大众化和普及化,中小企业、普通大众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参与各种金融交易,方便、快捷、参与和体验是客户的基本诉求。银行可以把自己的产品细分以后,做适当的解构和重构,然后有机地嵌入到流量非常大的互联网刚需入口中,客户在聊天、买东西、搜索的时候顺便完成正好要完成的金融服务,无形之中挖掘到更多的客户。 (二)搭建电商平台,拓展中收的需求
银行跨界做电商,这是一个战略选择,关系到未来银行业,乃至金融业的竞争格局。电商平台是一种具有低成本,大规模以及高效率的获取客户信息的渠道。银行在互联网方面的创新,可以从自身的金融业务着手,将新业务与金融业务捆绑镶嵌,才可以形成具有自身特点和优势的产品[3]。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竞争的核心就是客户的信息,银行搭建电商平台,化身银行系电商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稳定客户,拓展客户,服务客户[4]。现如今,第三方支付平台,电信运营商,互联网公司、电商企业等,都在凭着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蚕食本属于银行的业务领域,在这种状态下,银行必须转变其盈利方式,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的需求就更加紧迫,银行建立电商平台的最大优势在于具有较高的诚信度以及雄厚的资金支持。借助电商平台,银行通过改善客户体验来加强拓展中间业务收入的客户基础,并逐渐培养客户在平台消费和交易的习惯,从而丰富了拓展中收的渠道来源。最重要的是不能在金融脱媒的过程中,被电商平台边缘化。
(三)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相互合作融合,在竞争中求合作,达成双赢
虽然互联网金融在近两年来发展迅速,但互联网金融无法撼动、取代商业银行,加强合作是根本,优势互补。互联网金融有自身发展障碍,一是交易数据无法掌握真实的资金流向,信用风险判断可能发生失误;二是风险管理和信用审核等关键环节都依托网络平台,容易受到木马病毒、第三方欺诈等影响;三是没有相关法律的缺失,很难保障消费者的权益[5];大多商业银行在货币创造功能和支付结算体系的重要性,受到现行法律规章的认可和监管,同时银行拥有的资金实力、专业理财、支付结算、公信力以及风险防控上拥有互联网金融难以企及的优势。一直以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直影响着小微企业的发展,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的有机融合,能有效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的问题,商业银行有着完善的内控机制,信贷资源充足,但难以实现对小微企业信贷的广覆盖;而互联网金融积累的交易行为数据和客户评价,恰恰可以成为银行的有效补充,让银行能够有更多的渠道去开展贷前调查以及监控企业资金流向,更好地控制风险。
参考文献
[1]周宇.互联网金融:一场划时代的金融变革.经济改革2013(9).
[2]李麟.互联网金融:为商业银行发展带来“鲶鱼效应”.上海证券报.2013(1).
[3]梁漳,沈凡.国有商业银行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模式带来的挑战.新金融.2013(7).
[4]宫晓林.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金融实务.2013(5).
[5]邱峰.互联网金融冲击与商业银行应对.金融会计.2013(11).
作者简介:谢卓君(1990-),女,汉族,陕西宝鸡人,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2013级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