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材料写人叙事文本阅读教学路径探究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biaof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阅读典型性文本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多材料写人叙事文本的阅读路径可尝试着眼关键词句,把握文本大意;聚焦材料细处,领会人物特征;理清材料关系,探究写作意图。以此推进教学,深入理解文本,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其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多材料;教学路径;材料关联
  写人叙事类文本一直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收录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邓稼先》《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等都属于多材料写人叙事文本。作者为何用丰富而非单一的材料表现人物?这些材料之间有无关联?作者借助这种关联想表达什么?我们能否从多材料写人叙事文本的阅读教学中提取一些共性的方法与策略呢?笔者拟以臧克家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为课例,对多材料写人叙事文本的阅读教学路径作一番探索。
  一、着眼关键词句,把握文本大意
  美國学者、教育家艾德勒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指出,阅读的艺术是要求阅读者以适当的顺序提出适当的问题,并且自己尝试去回答,其中第一个问题是“这本书到底在谈什么”。阅读一篇文章同样可以从这个问题切入。我们不妨抓住标题、过渡句等关键词句来初探主题,把握文章大意。
  (一)解剖标题,提纲挈领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个好的标题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思考,可以提示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可以是文章的线索,使文章浑然一体,可以是作者感情的出发点等等。总之,好的标题会对全文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
  以《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的标题为例。这个标题分为正标题和副标题两个部分。正标题“说和做”是闻一多先生话语中的两个核心词,一个“和”连接这两个核心词,显示出二者分量相当。副标题则清楚地交代了文章着重围绕闻先生的言行片段进行叙述,同时其与正标题中的“说”和“做”相对应,提纲挈领。通过解析标题,学生能把握主要人物与文本大意,通过聚焦标题可提出如下问题链:“文中写了闻一多先生的哪些言行片段?在这些言行片段中他的具体表现如何?体现了闻一多先生怎样的形象特点?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言行?作者组织这些言行片段的背后想表达什么?”由此,从标题生发的一连串提问不断推动学生主动贴近文本,深入理解文本。
  (二)抓过渡句,经纬全篇
  过渡句往往出现在两部分内容的衔接处,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抓住过渡句,挖掘其“桥梁”的功用,上下辐射,经纬全篇,就能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解析标题之后,笔者引导学生寻找文中的过渡句梳理全文。《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一文运用多处过渡句,首先是学者闻先生和革命家闻先生之间的三个过渡句,简洁扼要地总结上文作为学者“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特点,开启下文“迥乎不同”“一反既往”的“革命家”的另一面,高度概括闻先生不同身份言行上的反差,使读者对文章层次一目了然。其次,在梳理各部分材料时,笔者同样要求学生关注连接材料的过渡句。如第6段的“‘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与“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前者从创作《唐诗杂论》向《楚辞校补》过渡,后者从《楚辞校补》向《古典新义》过渡。再如,第12段的过渡句承接上文的“说”,引出下文的“做”,使材料间脉络清晰,层次分明。教师在教学时聚焦过渡句有助于学生快速理清思路,领会大意,为其进一步的解读打好基础。
  二、聚焦材料细处,领会人物特征
  写人叙事类文本教学的重点之一是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形象。人物往往是在一定的舞台上活动,在一个个事件情境中生动鲜活起来的。因此,在把握文本大意后,应聚焦材料细微处,探究文本通过哪些言行片段塑造人物,进而梳理人物表现,挖掘人物特征。
  (一)立足情境,考察表现
  情境指影响事物产生发展或对机体行为产生影响的环境条件。写人叙事文的关键是情境,作家将人物置身于具体的情境中,细腻地展现人物的种种行为,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走进人物内心,把握其形象特征。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在对革命家闻先生的叙述中,通过三则材料叙写闻先生的表现,其中第二则尤为精彩,写的是李公朴同志被害后,闻先生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的情景,层次分明、详尽细致地展现了闻先生的“说”与“做”。我们可将上述材料细分为三个情境:一是在警报迭起、明知凶多吉少的情况下,闻先生不顾自身安危、拍案而起,英勇无畏地痛骂特务;二是在群众大会发表演讲时,闻先生义正言辞、慷慨淋漓地大骂特务,激发群众同仇敌忾的决心与斗志;三是面对国民党特务的卑劣行径,闻先生义愤填膺、激愤满怀,指着特务连说“你们站出来”。由此,闻先生正义凛然、爱憎分明、大勇无畏的革命斗士形象跃然纸上,极富感染力。教师在教学中应立足具体情境,聚焦人物面临的处境,分析其言行举止,帮助学生更真切深入地感受人物形象,多层次地把握人物特征。
  (二)关注细节,深化理解
  细节是记叙文的灵魂。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不但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生动、有血有肉,而且能增强文章的真实性与形象性,对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主题思想。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带领学生关注与品味文本细节的丰富意味,从而深入理解人物。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中有一处十分生动的细节描写:“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教学时可借助比较阅读法帮助学生领会细节描写的妙处,如改成:“闻一多先生治学极其严谨,即便是书写,先生也是一丝不苟,容不得半点马虎。”从内容看,改句是对闻先生治学态度的概述与评价,而原句描写的是先生治学严谨的具体表现;从表达效果看,原句关注的是细节,“密密麻麻”细腻地表现先生的手稿文字既多又小的特点,而“群蚁排衙”则用比喻的修辞写出这些又多又小的字如同衙门里的僚属一般排列得整整齐齐。这样的细节真实地展现了闻先生一丝不苟的书写态度,从而体现了闻先生严谨刻苦的学者风范,生动形象,画面感强。可见,阅读中关注细节有助于促使学生更深入地感知人物特征,也有助于学生把握文本的艺术表现手法。   三、理清材料关系,探究写作意图
  在把握了文本大意、领会了人物特征之后,我们将从内容层面向形式层面的教学路径继续探索。诸多材料如何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的架构,背后有着怎样的写作意图呢?“当你看一个整体组成复杂的东西的时候,如果只看出它‘怎样呈现一体’的面貌,那是还没有掌握精髓,你还必须要明白它‘怎样呈现多个’的面貌——但不是各自为政,互不相干的‘多个’,而是互相融合成有机体的‘多个’。”这提醒教师应理清不同材料之间的关系,勾画出一个清晰完整的体系是探究作者写作意图的必经之路。
  (一)比較异同,挖掘逻辑
  当几则材料内容相似,我们难以把握其中的关系时,不妨采用比较法。这种方法常见的有两种形式:一是求同;二是求异。其中,通过求异找出材料的差异,挖掘逻辑,理解作者用多材料表现人物的用意,能帮助学生深入领悟文本,且有效落实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一文作者已经通过在群众大会上骂特务的材料塑造人物了,为什么还要写起稿政治传单与在生死关头参加游行示威的事件?三则材料都是“说了就做”,体现了闻先生在革命事业中的领衔角色与以救国为己任的爱国深情,但细究之下,可发现区别:第一,具体革命行为不同,涉及对象也不同,对象逐步扩大,表明闻先生从事革命斗争之深入与彻底;第二,从最初对革命的宣传到李公朴被害后的慷慨演讲,再到生死关头的挺身而出,层层递进,闻先生敢说敢做、大勇无畏、视死如归的崇高形象也越发鲜明生动。可见,比较材料异同不但能帮助学生清楚地把握材料的共性与个性,理解其深层缘由,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思维能力,促进其语文素养的提升。
  (二)前后勾连,立体架构
  当两种看似截然不同的形象特征出现在同一个人物身上的时候,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勾连上下文,探索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立体架构,深挖写作意图。
  学者闻先生与革命家闻先生这两种身份彼此有无关联?作为学者,闻先生专注研究,埋头苦干,“做了不说”;作为革命家,闻先生肩担救国大任,疾声呼喊,身体力行,“说了就做”。虽然两部分内容看似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细究材料,我们发现学者闻先生所言即所行,革命家闻先生怎么说就怎么做,可见闻先生言行一致的精神品质一以贯之;再则,学者闻一多一心文化救国,革命家闻一多致力于革命救国,救国方式不同,但爱国救国的大义始终不变。因此,两部分内容的并置能更有力更全面地展现闻先生言行一致、勇挑大任的高尚人格,抒发了作者对闻先生的无比崇敬、热爱与赞美。通过对文本前后勾连,立体架构,学生从碎片化阅读回归整体阅读,从被动阅读转为主动阅读,把握了材料间的内在逻辑,明确了写作意图。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效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读懂单篇,而且要帮助学生掌握并运用相关的阅读路径与策略去阅读同类文本。在《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这一典型文本的教学中,带领学生探索阅读不同材料写人叙事文的基本路径,依托文本特征,立足学情学力,由浅入深,从内容到形式逐步推进教学,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胸中有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有的放矢,以最大限度提高其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杨治良,郝兴昌.心理学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
  [2]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
  作者简介:柳利萍(1984— ),女,上海市华东模范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初中古诗词阅读教学。
其他文献
为减少因新冠疫情延迟开学对本科教学工作的影响,各地高校均积极开展在线教学.作为临时性、应急性教学手段,线上教学能否达到良好预期、实现原定教学目标是高校关注的重点.鉴
以自动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为例,探索基于“互联网+”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在分析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互联网+思政”的教学策略,并构建与此相应的课堂教学模式。实践表明,教学成效较好,可以为自动化类其他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与借鉴。
“互联网+”下高职院校智慧党建工作创新具有重要意义,能改进传统党建不足,推动科学决策,增强高职党建工作水平和工作实效。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构建智慧党建平台,并将其用于实际工作中。结果表明,智慧党建平台能科学评估高职党建成效,及时发现不足,便于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措施,促进党建工作实效提升。
孙绍振教授认为,文学类文本可以利用关键词进行解读.拟通过细化“关键词分析法”理论,帮助一线教师有效地找出关键词,进而助力文学类文本的解读.
20世纪,西洋管乐在中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特别是单簧管在20世纪末已经发展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纵观历史,西洋管乐在中国经历了引入、变革到转型三个时期,每个时期伴随着不同的时代背景,彰显着不同的艺术风格,但无论如何发展与变迁,单簧管这一西洋“舶来品”都在与中国本土音乐文化交替融合、变革创新中不断发展。特别是20世纪末,中国音乐独特的民族性与审美特性将单簧管艺术融汇于民族传统中,本文通过对单簧管艺术的中国化阐释,管窥西方音乐在大时代背景下的“民族化”进程。
用多样化的阅读策略推动《史记》等经典篇目群文阅读,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兴趣,促进阅读程度的纵深化.尝试文言文教学的新路径,让学生习得扎实的语文知识,培养其思维品质,提升
综观2021年高考语文8套试卷的作文题,作文的材料和立意多注重回归生活、联系时代,特别注重考查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结合2021年高考语文作文题,具体探讨思辨在写作中有效运用
摘要:《大学语文》是以母语为基础,以优秀文化为精髓,全面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一门课程,其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健全人格、人文底蕴、文化自信等方面具有潜移默化的优势功能。但是,仅仅依靠课堂解读文本的方式显然无法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从“知人论世”的教学方法研究入手,以“立德树人”的品德养成为研究核心,探讨思政教育视野下本课程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式,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大学语文;
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基础是关键。云南原深度贫困地区属于条件型贫困、资源型贫困和素质型贫困的叠加区,受各种因素影响,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严重的人才瓶颈制约。本文从云南原深度贫困地区教育、产业、文化等多个角度分析,认为该地长期以来面临产不出人才、引不来人才、留不住人才、难觅乡村精英和劳力资源减少的困境,并就突破云南原深度贫困地区乡村振兴人才瓶颈提出相关思考,以期为乡村振兴的推进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提供坚实人才基础。
摘要:提高初中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阅读能力是综合素质的组成部分,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语言组织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的提高都具有积极作用。结合阅读教学实践,探讨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能力;有效方法  新课改背景下,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成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其中阅读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单方面注重学生成绩的提高,通常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