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研究和解决高校新生中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利用多种方法,多种途径帮扶新生中的贫困生,是各级各类高校学生工作中一项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是高校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通过对高校新生中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的研究,分析其心理问题特征,提出通过多种途径帮扶新生中的贫困生,形成帮扶体系,使各级各类高校更好的开展贫困生帮扶工作。
关键词:贫困生;心理问题;帮扶对策
在当代大学生中,贫困生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特殊群体。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贫困的压力、导致一系列心理上的变化,其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学校和社会忧心的重要问题。近十多年来,我国各级各类高校在贫困生经济帮扶与心理救助上,做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国家资助政策的支持下,贫困生的经济问题得到了基本的解决,但是在其心理上,由于受到师资力量等客观因素的制约,贫困生在心理问题上还没有得到根本的帮扶。高校在做好贫困生的帮扶工作中,应该从新生抓起,投入足够的人力与精力,形成一定的帮扶体系,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 高校新生中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特征
贫困生由于受自身经济状况的限制,表现出的心理问题,具有性格内向、自卑、焦虑、偏激,情绪低沉压抑等特征,这些心理特征,在新生中的贫困生中都有所表现,只不过是程度轻重有所不同。
1.自卑与自尊的心理并存
自卑是人的一种不良自我意识,也是贫困生最典型的心理特征,自卑感强的学生往往自我认识不足,过低估计自己,只看到自己的短处和劣势,而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这方面表现在刚入校的新生身上尤为强烈。还有的贫困生刚入学校,彼此不熟悉,生怕别人知道他们的贫困,自尊心使他们不敢申报勤工助学岗位。
2.焦虑与抑郁心理的困扰
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引起的复杂情绪反应,贫困生不仅为学费和生活费发愁,还要担心父母由于多年辛苦积劳成疾的身体,同事害怕因学业差而对不起父母的一片苦心。所有这些,使得贫困生的精神压力大,形成紧张、不安、忧虑、恐惧的情绪状态,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抑郁是一种 感受到自己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消极情绪,贫困学生大多来自边远贫困地区,他们试图通过自己不懈努力,取得优异的成绩,为自己的将来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这些压力,时常让他们感到痛苦。新生中贫困生相对于快要毕业的高年级贫困生来说还不曾体验就业的压力,在这方面表现的较轻,他们只是面临生活压力,由于还不够成熟,他们为父母的考虑也还不够多。
3.渴望交往与自我封闭的矛盾
贫困生虽然渴望人际交往,渴望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展示自己的才华。但由于其贫困的生活状况以及与经济条件好的同学的反差,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他们不敢轻易和经济条件好的同学在一起,更不敢轻易和他们说话。进而导致其心理状态趋于内向,对外来陷入茫然或悲观,性格孤僻,意志消沉,特别是新生中的贫困生,刚入学不久,还没有同学之间的好朋友,更不愿意轻易袒露心迹,害怕遭受挫折和伤害羞于交际,于是就把自己包裹起来。
二、针对新生中贫困生的帮扶对策及建议
1.先入为主,前期帮扶
建立新生中贫困生的家庭经济情况档案,做到心中有数,在新生入学后的一到两个月时间里,以班级和院系为单位,及时摸清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和家庭困难程度,在以后的帮扶工作中就能心中有数。这项工作需要爱心和细心,但也是必要和有价值的。要营造正确的舆论导向,为新生中的貧困生提供和谐的心理环境。高校要结合对新生的入学教育,对其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2.创新方法,人文帮扶
根据新生中建立的贫困档案,高校可以努力争取更多的社会力量对贫困生资助,鼓励企业、社会捐赠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关心爱护贫困生群体的氛围。学校要教育贫困生将贫困资助与自主自立自强结合起来,以优异的成绩赢得各类奖学金。可以加大勤工助学力度,并逐步变劳务型勤工助学为文化、技术型服务,使勤工助学与培养人才相结合。
3.形成体系,全面帮扶
各级各类高校无论是对新生中贫困生的帮扶还是对全校所有的贫困生帮扶,都应形成有序、有效的保障体系。首先,可以形成政策帮扶体系,不断完善奖、助、贷、补、减等资助体系。其次可以形成学籍管理制度上的帮扶体系,在条件允许的高校可以推行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适当延长或缩短贫困学生的修业年限,使他们能通过提前就业或者勤工助学等方式解决自身经济问题。类似这样的制度帮扶体系建立,能为贫困生克服心理上的各种压力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最后要形成心理关怀体系,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可以配合各个学院密切配合,建立贫困生心理健康档案,帮助和引导贫困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贫困,激励他们勤勉学习。
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是长期存在的,对贫困生的帮扶工作,特别是新生中的贫困生帮扶工作,应该针对特点,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结合各个高校的实际形成一定的帮扶体系,统筹兼顾的做好帮扶工作,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是价值观,摆脱心理贫困,使他们在学校里身心都能健康的成长。
关键词:贫困生;心理问题;帮扶对策
在当代大学生中,贫困生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特殊群体。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贫困的压力、导致一系列心理上的变化,其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学校和社会忧心的重要问题。近十多年来,我国各级各类高校在贫困生经济帮扶与心理救助上,做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国家资助政策的支持下,贫困生的经济问题得到了基本的解决,但是在其心理上,由于受到师资力量等客观因素的制约,贫困生在心理问题上还没有得到根本的帮扶。高校在做好贫困生的帮扶工作中,应该从新生抓起,投入足够的人力与精力,形成一定的帮扶体系,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 高校新生中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特征
贫困生由于受自身经济状况的限制,表现出的心理问题,具有性格内向、自卑、焦虑、偏激,情绪低沉压抑等特征,这些心理特征,在新生中的贫困生中都有所表现,只不过是程度轻重有所不同。
1.自卑与自尊的心理并存
自卑是人的一种不良自我意识,也是贫困生最典型的心理特征,自卑感强的学生往往自我认识不足,过低估计自己,只看到自己的短处和劣势,而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这方面表现在刚入校的新生身上尤为强烈。还有的贫困生刚入学校,彼此不熟悉,生怕别人知道他们的贫困,自尊心使他们不敢申报勤工助学岗位。
2.焦虑与抑郁心理的困扰
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引起的复杂情绪反应,贫困生不仅为学费和生活费发愁,还要担心父母由于多年辛苦积劳成疾的身体,同事害怕因学业差而对不起父母的一片苦心。所有这些,使得贫困生的精神压力大,形成紧张、不安、忧虑、恐惧的情绪状态,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抑郁是一种 感受到自己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消极情绪,贫困学生大多来自边远贫困地区,他们试图通过自己不懈努力,取得优异的成绩,为自己的将来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这些压力,时常让他们感到痛苦。新生中贫困生相对于快要毕业的高年级贫困生来说还不曾体验就业的压力,在这方面表现的较轻,他们只是面临生活压力,由于还不够成熟,他们为父母的考虑也还不够多。
3.渴望交往与自我封闭的矛盾
贫困生虽然渴望人际交往,渴望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展示自己的才华。但由于其贫困的生活状况以及与经济条件好的同学的反差,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他们不敢轻易和经济条件好的同学在一起,更不敢轻易和他们说话。进而导致其心理状态趋于内向,对外来陷入茫然或悲观,性格孤僻,意志消沉,特别是新生中的贫困生,刚入学不久,还没有同学之间的好朋友,更不愿意轻易袒露心迹,害怕遭受挫折和伤害羞于交际,于是就把自己包裹起来。
二、针对新生中贫困生的帮扶对策及建议
1.先入为主,前期帮扶
建立新生中贫困生的家庭经济情况档案,做到心中有数,在新生入学后的一到两个月时间里,以班级和院系为单位,及时摸清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和家庭困难程度,在以后的帮扶工作中就能心中有数。这项工作需要爱心和细心,但也是必要和有价值的。要营造正确的舆论导向,为新生中的貧困生提供和谐的心理环境。高校要结合对新生的入学教育,对其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2.创新方法,人文帮扶
根据新生中建立的贫困档案,高校可以努力争取更多的社会力量对贫困生资助,鼓励企业、社会捐赠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关心爱护贫困生群体的氛围。学校要教育贫困生将贫困资助与自主自立自强结合起来,以优异的成绩赢得各类奖学金。可以加大勤工助学力度,并逐步变劳务型勤工助学为文化、技术型服务,使勤工助学与培养人才相结合。
3.形成体系,全面帮扶
各级各类高校无论是对新生中贫困生的帮扶还是对全校所有的贫困生帮扶,都应形成有序、有效的保障体系。首先,可以形成政策帮扶体系,不断完善奖、助、贷、补、减等资助体系。其次可以形成学籍管理制度上的帮扶体系,在条件允许的高校可以推行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适当延长或缩短贫困学生的修业年限,使他们能通过提前就业或者勤工助学等方式解决自身经济问题。类似这样的制度帮扶体系建立,能为贫困生克服心理上的各种压力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最后要形成心理关怀体系,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可以配合各个学院密切配合,建立贫困生心理健康档案,帮助和引导贫困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贫困,激励他们勤勉学习。
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是长期存在的,对贫困生的帮扶工作,特别是新生中的贫困生帮扶工作,应该针对特点,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结合各个高校的实际形成一定的帮扶体系,统筹兼顾的做好帮扶工作,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是价值观,摆脱心理贫困,使他们在学校里身心都能健康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