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数学课程改革是我国中学领域的一件大事。数学是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数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质量、人才的培养。21世纪是国际化、信息化的时代,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学的应用领域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数学已成为广大公民所必需的文化素养。为此,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用新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
一、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自主探索是在全新的教学理念下产生的一种创新性的学习方式,它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让学生主动地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通过学生观察、实验、归纳等活动获得数学猜想,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或其他对象的区别和联系。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
自主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数學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然充满着探索和创造。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是单靠做难题来训练,更主要的应是在知识形成过程里的“做数学”和在“再创造”活动中有意识的进行。而这一切,必须依赖于教学活动过程的开放,在开放的 探索性的学习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激活思维,使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二、善设情境,激发探求的兴趣
人的认识活动与人的情感总是紧紧联系的,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能主动地进行探索性学习,就应该启动学生的情感系统,充分调动与发挥情感因素在探索活动中的积极作用,使学生对学习活动抱极大热情,克服困难,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始终保持激情与活动。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统计初步的知识时,创设要计算一批炮弹的杀伤半径这一情景,而实际过程中学生感到不可能将所有炮弹全部使用,迫切需要用一种新的算法解决这一问题,由此引入用样本的平均数去估计总体平均数的知识,使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既饶有兴趣,又引发了探求的兴趣。
三、精选学习材料,使探索活动成为可能
要使学生能主动地进行探索性学习,教师必须精当提供给学生可进行探索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使学生面对这种可视、可辩、可动、可思的学习材料能够有所作为。这就要求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能动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以活动的开放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以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使探索成为可能,并行之有效。
例如:在圆锥体体积公式推导的教学中,如果只静态地呈现圆锥体,要学生去推导其体积公式,学生势必难以琢磨;如果直接地给出圆锥和圆柱的容器,让学生通过装砂子去发现它们的体积关系,则会削弱探究的力度,不利于探究科学方法的产生。于是,我们用新的教学理念定位,在学习材料的提供上,通过课件或泥塑进行动态的切削(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非常直观地使学生感悟到了圆锥体积与圆柱这间的某联系,猜测出它们体积之间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倍比关系(可能是两倍、三倍等),如果能找到这种“关系”,就能通过求圆柱的体积转化后求出圆锥的体积,这种有联结性的学习材料和问题情境,在学生的认识活动中起到了“认知桥梁”的准备作用,并驱动了探究的心向,在探究圆锥体积公式的教学时,学生带着圆锥与圆
四、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思由问题始,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学习,问题是探索的动因,是探索的方向。不争的事实是,儿童具有的好问的天性,但进入学校后渐渐地减弱了。原因之一,就数学学科而言,就是教学过程过于注重“问题解决”。南京大学郑毓信先生曾指出,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不仅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包括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方面,后者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人们常说的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学生的探索活动不能没有问题作驱动,教师的教学不是把所有的提问都包揽下来,而是要善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有所存疑,激发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鼓励学生不唯师不唯 书,敢于奇思妙想。只有有了问题意识,学生的探索活动才能是主动的,才能带着问题去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策略,探索活动才能收到实效。也只有这样,“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才能相互依存,相得益彰。
长期以来的课堂教学格局是由教师不断地提出问题,学生的学习活动完全受制于教师提问的樊篱之内,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诚然,教师教学主导作用的发挥并不排除精心设计教学问题,对学生进行思维启导。然而,全然不考虑学生的 学习活动过程中的自主提问学习,这是对学生学习过程本质的扭曲。吕渭源教授在《解决问题与提出问题的关系》一文中指出:成功的教学应该是越教学生的问题越多,批判精神越强,教学是一个不断增强提问质量,由认识活动升华为创造活动的过程,他不无尖锐地提出,知识本位的教学,教学成了钝化天性、削弱提问能力的过程,这是教育本体功能——发展提问题能力的背反,是教学的异化!国务院在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所作出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要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这是我们教学改革所心须要研究和实践 的重要课题。
一、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自主探索是在全新的教学理念下产生的一种创新性的学习方式,它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让学生主动地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通过学生观察、实验、归纳等活动获得数学猜想,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或其他对象的区别和联系。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
自主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数學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然充满着探索和创造。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是单靠做难题来训练,更主要的应是在知识形成过程里的“做数学”和在“再创造”活动中有意识的进行。而这一切,必须依赖于教学活动过程的开放,在开放的 探索性的学习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激活思维,使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二、善设情境,激发探求的兴趣
人的认识活动与人的情感总是紧紧联系的,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能主动地进行探索性学习,就应该启动学生的情感系统,充分调动与发挥情感因素在探索活动中的积极作用,使学生对学习活动抱极大热情,克服困难,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始终保持激情与活动。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统计初步的知识时,创设要计算一批炮弹的杀伤半径这一情景,而实际过程中学生感到不可能将所有炮弹全部使用,迫切需要用一种新的算法解决这一问题,由此引入用样本的平均数去估计总体平均数的知识,使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既饶有兴趣,又引发了探求的兴趣。
三、精选学习材料,使探索活动成为可能
要使学生能主动地进行探索性学习,教师必须精当提供给学生可进行探索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使学生面对这种可视、可辩、可动、可思的学习材料能够有所作为。这就要求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能动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以活动的开放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以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使探索成为可能,并行之有效。
例如:在圆锥体体积公式推导的教学中,如果只静态地呈现圆锥体,要学生去推导其体积公式,学生势必难以琢磨;如果直接地给出圆锥和圆柱的容器,让学生通过装砂子去发现它们的体积关系,则会削弱探究的力度,不利于探究科学方法的产生。于是,我们用新的教学理念定位,在学习材料的提供上,通过课件或泥塑进行动态的切削(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非常直观地使学生感悟到了圆锥体积与圆柱这间的某联系,猜测出它们体积之间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倍比关系(可能是两倍、三倍等),如果能找到这种“关系”,就能通过求圆柱的体积转化后求出圆锥的体积,这种有联结性的学习材料和问题情境,在学生的认识活动中起到了“认知桥梁”的准备作用,并驱动了探究的心向,在探究圆锥体积公式的教学时,学生带着圆锥与圆
四、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思由问题始,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学习,问题是探索的动因,是探索的方向。不争的事实是,儿童具有的好问的天性,但进入学校后渐渐地减弱了。原因之一,就数学学科而言,就是教学过程过于注重“问题解决”。南京大学郑毓信先生曾指出,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不仅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包括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方面,后者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人们常说的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学生的探索活动不能没有问题作驱动,教师的教学不是把所有的提问都包揽下来,而是要善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有所存疑,激发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鼓励学生不唯师不唯 书,敢于奇思妙想。只有有了问题意识,学生的探索活动才能是主动的,才能带着问题去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策略,探索活动才能收到实效。也只有这样,“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才能相互依存,相得益彰。
长期以来的课堂教学格局是由教师不断地提出问题,学生的学习活动完全受制于教师提问的樊篱之内,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诚然,教师教学主导作用的发挥并不排除精心设计教学问题,对学生进行思维启导。然而,全然不考虑学生的 学习活动过程中的自主提问学习,这是对学生学习过程本质的扭曲。吕渭源教授在《解决问题与提出问题的关系》一文中指出:成功的教学应该是越教学生的问题越多,批判精神越强,教学是一个不断增强提问质量,由认识活动升华为创造活动的过程,他不无尖锐地提出,知识本位的教学,教学成了钝化天性、削弱提问能力的过程,这是教育本体功能——发展提问题能力的背反,是教学的异化!国务院在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所作出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要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这是我们教学改革所心须要研究和实践 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