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袁世凯是近现代历史上的颇具影响力的风云人物,对其评价也是相当具有争议的。但在清末教育改革中,其成就和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在袁世凯的不懈坚持下,在几乎贯穿整个中国的封建社会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了,琳琅满目的学堂被建立了起来。袁世凯的教育举措, 推动着清朝的旧式的教育方式向新式的教育方式的转变。袁世凯在改良教育制度这一方面做的努力,获得了非常突出的成绩,这也组成了袁世凯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关键词:袁世凯;清末新政;教育改革
一、袁世凯与科举制的废除
科举制在我国已经持续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几乎贯穿整个封建社会,到18世纪,科举制度已经不能顺应历史发展的方向, 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 中国封建统治者却还是利用科举制度囚禁知识分子们的思想,这种行为已经严重妨碍了中国人才的培育。
袁世凯曾经就是科举制度的荼毒者,他出身书香门第,家人对他以后的科举寄予了深切的期望,他也曾和普通的读书人一样,希望通过科举光耀门楣。他也曾强迫自己,并立下远大的抱负:“ 弟不能博一举人, 不能瞑目” [1]。他曾经说过:“大丈夫应当在疆场拼命,使内外安定,怎么能龌龊被困于笔砚之间,这不是自己耽误光阴吗!”[2]。袁世凯积极上奏废除科举制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青年时期的袁世凯厌倦科举制,更厌恶八股,再后来看清形势后,主张废除科举制。他提出“悉唯国无强弱,时无安危,有才斯理,诚以人才者,国家之元气,治道之根本。” [3]认为优秀的人才是治国的根本,是国家的元气所在,主张对人才给予充分的重视,并大力培养新式人才。
袁世凯提倡废除旧的科举制,认为“科举之为害,关系尤重,今纵不能骤废,亦当酌量变通,为分科递减之一法”。[4]此次上书得到清政府的许可。从此以后,八股取士的考试方法便被废除了,改成考试策论,终于打开了八股取士关闭着的门。1903年袁世凯又向清廷提出要改革科举的提议,他提出“将各项考试取中之额,预计均分,按年递减,学政岁科试分两科减尽,乡会试分三科减尽”[5],这样的话可以让学子们明白,除了进学堂之外,再没有别的做官的办法了。这样,促进社会发展的人才通过新式学堂就被培养了出来。“三十岁到五十岁的可以进入师范行业以及速成两种途径。” [5]袁世凯的此次上奏比第一次上奏思虑的愈发细致周全,不过还是想通过渐变的方法改革科举,但是当时的局势却不能允许他继续缓慢进行下去了。袁世凯深感情形紧要,他又联络了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周馥、两广总督岑春煊等人,向清政府上奏,提出:“立停科举推广学校,并妥筹办法以期有利无弊” [6]。这个奏疏得到清政府的准许,清政府下令截止到1906年 , 停办旧的科举考试。这样,在中国继续了以前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遂被彻底废止,终于彻底扫除了新式学堂发展的阻碍。林乐知在《万国公报》发布文章,称:“停废科举一事,直取汉唐以后腐败全国之根株,其影响之大,于将来中国前途当有可惊可骇之奇效。”[7]最终目的并不是科举制度的废除, 新的教育体系和学制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还在思考和探索中。
二、袁世凯与新式学堂
因为只有具有了齐全的现代化的教育机制, 才能确保可以供给此时各方面的进步所必须的优秀的人才。[8]在袁世凯成为山东巡抚的同时, 正好赶上清政府实施新政, 光绪帝、慈禧要求大臣们积极献言新政的措施。袁世凯的《遵旨敬抒管见上备甄择折》里写道: “百年之计,莫如树人。古今立国,得人则昌。作善人才, 实力图治根本”。又说“多设学堂,务使僻壤穷乡,皆有庠序”。[9]通过这几句话,我们能够看到袁世凯的迫切期盼,那就是用普及新式教育的方法, 来培育新式人才。他制定了试办的四项条例,那就是“首议办法, 次立条规, 次立课程, 次筹经费” [10]。袁世凯在山东发展教育最突出的成绩,即为山东大学堂的兴办,山东大学堂的创办对当时乃至以后的中国教育都十分的意义深远。
根据学部1909年在全国的调查资料显示:直隶开办的小学堂的数量位居全国第一位,小学生的数量位居全国第二,中学堂的数量以及中学生的数量位居全国第二,学堂总量位于全国二,经费投入全国第一,学生总数全国第一。他在所练的新建陆军中选取能识字的士兵,教授他们汉字、德文、兵法等科学课程,这就是新建陆军行营兵官学堂,他建议要在“保定省会建造师范学堂一区, 考取选择各个州县的举、贡、生员作为师范学堂的学生” [11], 从上述内容我们也可以看出袁为直隶省的教育事业的发展所做出了贡献之巨大。
袁世凯位极人臣,利用其职务之便,学习西方创办了从中小学堂到高等学堂,从军事学堂到师范学堂一大批系统完整的新式学堂,培养了一大批通晓各式各样新式知识的人才,在民族危机日益严峻,西方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的时期有着重要的意义。他的教育理论有很多是具备相当的创始性深刻性,对于今天的教育改革还有一定的借鉴的作用。我们可以这样说,袁世凯在清末社会大变革这一特定的历史中,对推动中国教育的近代化的发展起着深远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袁世凯.《致三兄函》,《北洋军阀史料·袁世凯卷1》, 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 年版, 第46 页
[2]沈祖宪 吴闿生 容庵弟子记(卷一)[M]台湾文海出版社1913.4
[3] [4]舒新城 近代中国教育史料学(三)〔S〕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61,第27页,第28页
[5] [6] [9] 廖一中 罗真容 袁世凯奏议〔M〕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7 ,第16页,第93页,第70页,第136页,第85页,第34頁
[7]周宁 蓦然回首:废除科举百年祭 〔J〕 书屋2005,第75页
[8]宋文博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清末新政时期袁世凯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10] [11] 严修 东游日记〔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 ,第83页,第145页,第198页
关键词:袁世凯;清末新政;教育改革
一、袁世凯与科举制的废除
科举制在我国已经持续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几乎贯穿整个封建社会,到18世纪,科举制度已经不能顺应历史发展的方向, 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 中国封建统治者却还是利用科举制度囚禁知识分子们的思想,这种行为已经严重妨碍了中国人才的培育。
袁世凯曾经就是科举制度的荼毒者,他出身书香门第,家人对他以后的科举寄予了深切的期望,他也曾和普通的读书人一样,希望通过科举光耀门楣。他也曾强迫自己,并立下远大的抱负:“ 弟不能博一举人, 不能瞑目” [1]。他曾经说过:“大丈夫应当在疆场拼命,使内外安定,怎么能龌龊被困于笔砚之间,这不是自己耽误光阴吗!”[2]。袁世凯积极上奏废除科举制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青年时期的袁世凯厌倦科举制,更厌恶八股,再后来看清形势后,主张废除科举制。他提出“悉唯国无强弱,时无安危,有才斯理,诚以人才者,国家之元气,治道之根本。” [3]认为优秀的人才是治国的根本,是国家的元气所在,主张对人才给予充分的重视,并大力培养新式人才。
袁世凯提倡废除旧的科举制,认为“科举之为害,关系尤重,今纵不能骤废,亦当酌量变通,为分科递减之一法”。[4]此次上书得到清政府的许可。从此以后,八股取士的考试方法便被废除了,改成考试策论,终于打开了八股取士关闭着的门。1903年袁世凯又向清廷提出要改革科举的提议,他提出“将各项考试取中之额,预计均分,按年递减,学政岁科试分两科减尽,乡会试分三科减尽”[5],这样的话可以让学子们明白,除了进学堂之外,再没有别的做官的办法了。这样,促进社会发展的人才通过新式学堂就被培养了出来。“三十岁到五十岁的可以进入师范行业以及速成两种途径。” [5]袁世凯的此次上奏比第一次上奏思虑的愈发细致周全,不过还是想通过渐变的方法改革科举,但是当时的局势却不能允许他继续缓慢进行下去了。袁世凯深感情形紧要,他又联络了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周馥、两广总督岑春煊等人,向清政府上奏,提出:“立停科举推广学校,并妥筹办法以期有利无弊” [6]。这个奏疏得到清政府的准许,清政府下令截止到1906年 , 停办旧的科举考试。这样,在中国继续了以前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遂被彻底废止,终于彻底扫除了新式学堂发展的阻碍。林乐知在《万国公报》发布文章,称:“停废科举一事,直取汉唐以后腐败全国之根株,其影响之大,于将来中国前途当有可惊可骇之奇效。”[7]最终目的并不是科举制度的废除, 新的教育体系和学制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还在思考和探索中。
二、袁世凯与新式学堂
因为只有具有了齐全的现代化的教育机制, 才能确保可以供给此时各方面的进步所必须的优秀的人才。[8]在袁世凯成为山东巡抚的同时, 正好赶上清政府实施新政, 光绪帝、慈禧要求大臣们积极献言新政的措施。袁世凯的《遵旨敬抒管见上备甄择折》里写道: “百年之计,莫如树人。古今立国,得人则昌。作善人才, 实力图治根本”。又说“多设学堂,务使僻壤穷乡,皆有庠序”。[9]通过这几句话,我们能够看到袁世凯的迫切期盼,那就是用普及新式教育的方法, 来培育新式人才。他制定了试办的四项条例,那就是“首议办法, 次立条规, 次立课程, 次筹经费” [10]。袁世凯在山东发展教育最突出的成绩,即为山东大学堂的兴办,山东大学堂的创办对当时乃至以后的中国教育都十分的意义深远。
根据学部1909年在全国的调查资料显示:直隶开办的小学堂的数量位居全国第一位,小学生的数量位居全国第二,中学堂的数量以及中学生的数量位居全国第二,学堂总量位于全国二,经费投入全国第一,学生总数全国第一。他在所练的新建陆军中选取能识字的士兵,教授他们汉字、德文、兵法等科学课程,这就是新建陆军行营兵官学堂,他建议要在“保定省会建造师范学堂一区, 考取选择各个州县的举、贡、生员作为师范学堂的学生” [11], 从上述内容我们也可以看出袁为直隶省的教育事业的发展所做出了贡献之巨大。
袁世凯位极人臣,利用其职务之便,学习西方创办了从中小学堂到高等学堂,从军事学堂到师范学堂一大批系统完整的新式学堂,培养了一大批通晓各式各样新式知识的人才,在民族危机日益严峻,西方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的时期有着重要的意义。他的教育理论有很多是具备相当的创始性深刻性,对于今天的教育改革还有一定的借鉴的作用。我们可以这样说,袁世凯在清末社会大变革这一特定的历史中,对推动中国教育的近代化的发展起着深远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袁世凯.《致三兄函》,《北洋军阀史料·袁世凯卷1》, 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 年版, 第46 页
[2]沈祖宪 吴闿生 容庵弟子记(卷一)[M]台湾文海出版社1913.4
[3] [4]舒新城 近代中国教育史料学(三)〔S〕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61,第27页,第28页
[5] [6] [9] 廖一中 罗真容 袁世凯奏议〔M〕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7 ,第16页,第93页,第70页,第136页,第85页,第34頁
[7]周宁 蓦然回首:废除科举百年祭 〔J〕 书屋2005,第75页
[8]宋文博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清末新政时期袁世凯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10] [11] 严修 东游日记〔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 ,第83页,第145页,第19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