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w_jl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决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就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关键在于教师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
  提问变直为曲,引人入胜。课堂的提问如果一味地直来直去,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妨碍学生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就能激发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小橘灯》一文中写的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可以这样问:“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教师又继续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曲问”,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处“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所以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能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
  提问要注意分层次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在提问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且有趣的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教《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垫,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教师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就很容易解决。(作者单位:湖口县大垅中学)
  □责任编辑 熊义勇
  E-mail:[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为了改善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们尝试了精心设计“导入新课”法,可以紧紧地吸引学生,使学生能集中注意力。还有“直观演示”法,即把抽象的情境具体化,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语言文字形象化,使学生觉得语文可学、有趣,无形中产生了学习的主动性。至于“开拓想象”法、“展示意境”法、“讨论答辩”法也可一下子就“揪住”学生的心。当然,在讲课时,也应注意“
[目的]探讨信息-动机-行为技巧(IMB)模型健康教育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希望水平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12月于本院接受MHD治疗的60例患者作为对照
阐述了量化管理的定义,介绍了在图书馆流通工作岗位,量化管理标准制订的依据及其具体的计算方法,进而分析了在图书馆流通部门实施量化管理应注意的问题及其带来的效果,指出量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幼年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一种少见的儿童慢性髓系白血病,现将其分类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中的一型,与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单体7综合征统一命名为幼年型粒单核
中医认为,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素问·五脏别论》曰:“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六腑“传化物而不藏”的生理特点决定胃、胆、大小肠的主要功能得以正常运行,保
介绍了数字资源整合的必要性、概念、目的及整合的具体方式,并提出了面向用户的数字资源整合模式。 The necessity, concept, purpose and the specific way of integ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