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物理作为高中教学的重难点学科,其晦涩难懂的知识让学生学习的时候很难掌握物理学习的核心,使学生无法从根本上理解物理的概念性知识。很多物理知识会打破学生的思维惯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感觉到无所适从。为了有效改变这一现状,物理教师可以依托于网络技术之下,不断地丰富物理教学资源,促使学生更好地进行网络资源的共享,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从而构建一个更加适合学生发展的智慧网络课堂,增强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智慧网络课堂;高中物理;教学策略;信息技术;自主探究
现如今,我国教育部门对于高中阶段的物理学科进行着不断地优化与变革,由此对物理学科的教学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总体来说,就是需要基于物理教学之下,不断地培养复合型人才,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作为物理教师,必须要根据物理学科的实际特点,在教学中不断渗透科学精神。同时,促使学生能够在网络信息技术的引导下,掌握基础知识,并不断锻炼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物理思维。
一、高中物理教学现状
高中阶段的物理学科是非常重要的学科,并且承担着培养高中生物理素养的重要职责[1]。目前,物理教师长时间不更换自己的教学方式,使得高中生一直觉得其教学方式死板,同时其教学观念也过于老旧,这让物理课堂经常是物理教师一个人在滔滔不绝地授课,在实验中更是教师一人独自做实验,而高中生只能被动地进行听讲和观看,完全没有学习该有的活力,也没有想要提问的意识和需求,这样的物理教学效果是极差的。
与此同时,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的方式已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被广泛使用,随着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部分学校并没有将相关的网络教学设备进行更新,这就让很多先进的教学技术手段和内容没有办法呈现给学生。除此之外,教师自身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部分教师制作的教学课件质量比较差,不仅内容复杂,而且也没有清晰的推理过程和逻辑,同时,还使用了非常多不实用的展示方式,不但没有美感,更无法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由此难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2]。
二、智慧网络课堂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利用网络技术,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
物理思维是非常抽象的,在没有实物作为参照的情况下进行学习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是物理教学的重点。教师可以借助于网络信息技术,创设物理情境,从而将复杂的物理问题简单化,并且让物理知识点以分散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促进学生更全面地把握物理课程中的知识点,深度强化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理解问题的能力,让物理教学更为顺利地进行,最终提高其教学质量。例如,在进行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第二册“圆周运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演示机械式钟表时针、分针、秒针的运动情况,然后引导学生说出不同指针的运动特点。通过这一演示环节,导入新课,引出圆周运动的概念。接着,为了更好地贯彻智慧网络课堂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可以继续利用网络资源,将生活中常见的圆周运动展示在学生面前,如风车的转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观览车、脱水桶等。那么,以往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基本上都是直线运动,并且运用单位时间内的位移来描述这些物体的运动快慢,而对于圆周运动又该如何描述其运动快慢呢?在网络信息技术的依托下,学生能够极富热情地进行学习和分析,最终完成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学习,并能够了解和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3]。
(二)利用网络技术,开展协作学习
合作学习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强调的是让学生之间使用交流讨论的方式学习知识而不是个体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班级的全部学生参与到交流讨论活动中[4]。教师可以在课前、课中以及课后为学生布置相关学习任务,并借助网络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网络教学资源,其中,教师可以引入相关视频、制作课件,也可以制作微课视频,促使学生进行共享和学习,由此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相关知识。促使学生共享相关网络教学资源,也可以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分享自己找到的相关学习资料,促使小组成员共同分析和研究,最终形成一个严谨的知识结果。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第一册“重力与弹力”的教学过程中,物理教师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回顾和思考,力是什么?力作用在物体上,会产生什么效果?力的三要素是什么?力的单位是什么?力的大小能测量吗?如何用图示表示一个力?通过学生的认真回答,教师可以进行适当补充,并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原有的物理知识[5]。然后,针对于重力部分的知识,继续促使学生进行知识回顾,并引导学生围绕着重心问题进行相应的交流和分析。针对于弹力部分的知识,教师可以应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视频演示,视频中有橡皮筋、弹簧以及橡皮泥等物品,通过演示,向学生进行提问,引导其分析和研究,从而得出相应结论,有些物体,当引起形变的外力撤去后,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弹性形变。接着,教师带领着学生进行关于弹力的产生条件、弹力方向以及弹力大小的探究,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
(三)利用网络技术,开展自主探究
物理知识具有一定程度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可以有效通过问题的引导,来促使学生进行相应学习。而在问题的设计中,物理教师需要重视提问的艺术,增强提问的技巧。并且,能够促使问题环环紧扣,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将问题解决。同时,通过提出的不同层次和难度的问题,可以让物理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动态化和趣味化,更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在问题研究中自主攻克知识难点。与此同时,依托于网络信息技术之下,学生可以借助相关教学资源,教師可以将学生的欠缺知识点进行统计,由此找出学生的共同薄弱点,并进行针对性地教学。而且,通过智慧教育,教师可以将学生在考试中做错的题目进行统计,并引导学生对此进行认真、仔细地探究,能够挖掘出深层次的物理知识,并有效认识和理解相关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自信心和探究未知的物理世界的好奇心,同时激发出学生无限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6]。 比如,在进行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第二册“曲线运动”的教学过程中,物理教师可以先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播放相关视频,其中包括导弹所做的运动;汽车转弯时所做的运动;人造卫星绕地球时所做的运动。此时,学生可以归纳总结出,这些物体的运动轨迹都是曲线。那么,怎样才能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时刻的速度方向呢?此时,教师可以继续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展示相关网络教学资源。其中,撑开的带着水的伞绕伞柄旋转,伞面上的水滴沿伞边各点所划圆周的切线方向飞出。由此可以推出:质点在某一点(或某一时刻)的速度的方向是在曲线的这一点的切线方向。在本节课结束以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做练习题,在学生做完以后,教师可以进行错题统计,通过网络信息技术,直接统计出学生的易错点,由此可以得知学生对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认知不清,因此,教师可以针对这一点,进行针对性地讲解,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该部分知识[7]。
(四)利用网络技术,开展实验教学
新时代的物理教师要以培育高中生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进行演示实验。高中物理不同于初中物理,其知识要更加富有深度和内涵,面对难点知识和重点知识,高中生需要一定的适应时间,而想要循序渐进地促使高中生形成物理思维,就需要演示實验的帮助和引导,同时通过演示实验,物理教师和高中生之间可以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模式,极大地增强物理课堂的实效性,促进高中生形成自主学习和独立探究的良好习惯。与此同时,教师需要在核心素养的依托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并贯穿在整个实验过程之中,促使学生能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作为教师,需要根据具体的物理知识,设计和制定有趣的物理实验,促使学生参与其中,并通过网络视频演示,逐步加深学生对具体物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更好地培养和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高一物理第二册“重力势能”的教学过程中,物理教师可以在课前先引导学生观看相关微课视频,微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播放“高空抛物”,引出重力势能的概念,然后讲解重力做功的特点,讲解相关公式Ep=mgh和重力势能的相对性以及系统性等。回到课堂学习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实验,并且让学生通过自已设计的开放性实验加深对重力势能概念的理解。与此同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通过实验,能够回答出相关问题,如“重力势能是什么?”、“重力势能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等。这样的教学过程,完全符合智慧网络课堂的标准,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8]。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阶段的物理课程对于高中生的思维发展和学习发展都有着关键性的作用。作为物理教师,需要认知和明确网络信息技术的实际教育优势,并将其与物理教学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同时,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模式进行革新,优化物理教学方案,并与其他物理教师进行认真、细致的沟通和交流,从而促使自身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增加。与此同时,物理教师需要在如何更好地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以及构建智慧网络课堂的层面上进行不断探究,从而培育出拥有更高物理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学生。
参考文献
[1]朱建萍.智慧网络课堂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8(11):182-183.
[2]王娜.大数据背景下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牛顿运动定律教学研究[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0(05):95-96.
[3]胡茂金.教育生态视域下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的融合[J].当代家庭教育,2019(34):103.
[4]陈静.对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信息技术整合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19(12):169.
[5]曹祝基.无处不在的学习——论微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0(06):58-59.
[6]蔺颖.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应用微课的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03):120.
[7]李高伟、王磊、徐传军.探讨现代信息技术对高中物理教学改革的影响[J].中国农村教育,2019(35):98.
[8]梁海彬.基于信息技术背景下高中物理课堂新型教与学模式初探[J].新课程(中学),2019(12):105.
关键词:智慧网络课堂;高中物理;教学策略;信息技术;自主探究
现如今,我国教育部门对于高中阶段的物理学科进行着不断地优化与变革,由此对物理学科的教学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总体来说,就是需要基于物理教学之下,不断地培养复合型人才,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作为物理教师,必须要根据物理学科的实际特点,在教学中不断渗透科学精神。同时,促使学生能够在网络信息技术的引导下,掌握基础知识,并不断锻炼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物理思维。
一、高中物理教学现状
高中阶段的物理学科是非常重要的学科,并且承担着培养高中生物理素养的重要职责[1]。目前,物理教师长时间不更换自己的教学方式,使得高中生一直觉得其教学方式死板,同时其教学观念也过于老旧,这让物理课堂经常是物理教师一个人在滔滔不绝地授课,在实验中更是教师一人独自做实验,而高中生只能被动地进行听讲和观看,完全没有学习该有的活力,也没有想要提问的意识和需求,这样的物理教学效果是极差的。
与此同时,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的方式已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被广泛使用,随着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部分学校并没有将相关的网络教学设备进行更新,这就让很多先进的教学技术手段和内容没有办法呈现给学生。除此之外,教师自身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部分教师制作的教学课件质量比较差,不仅内容复杂,而且也没有清晰的推理过程和逻辑,同时,还使用了非常多不实用的展示方式,不但没有美感,更无法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由此难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2]。
二、智慧网络课堂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利用网络技术,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
物理思维是非常抽象的,在没有实物作为参照的情况下进行学习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是物理教学的重点。教师可以借助于网络信息技术,创设物理情境,从而将复杂的物理问题简单化,并且让物理知识点以分散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促进学生更全面地把握物理课程中的知识点,深度强化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理解问题的能力,让物理教学更为顺利地进行,最终提高其教学质量。例如,在进行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第二册“圆周运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演示机械式钟表时针、分针、秒针的运动情况,然后引导学生说出不同指针的运动特点。通过这一演示环节,导入新课,引出圆周运动的概念。接着,为了更好地贯彻智慧网络课堂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可以继续利用网络资源,将生活中常见的圆周运动展示在学生面前,如风车的转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观览车、脱水桶等。那么,以往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基本上都是直线运动,并且运用单位时间内的位移来描述这些物体的运动快慢,而对于圆周运动又该如何描述其运动快慢呢?在网络信息技术的依托下,学生能够极富热情地进行学习和分析,最终完成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学习,并能够了解和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3]。
(二)利用网络技术,开展协作学习
合作学习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强调的是让学生之间使用交流讨论的方式学习知识而不是个体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班级的全部学生参与到交流讨论活动中[4]。教师可以在课前、课中以及课后为学生布置相关学习任务,并借助网络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网络教学资源,其中,教师可以引入相关视频、制作课件,也可以制作微课视频,促使学生进行共享和学习,由此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相关知识。促使学生共享相关网络教学资源,也可以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分享自己找到的相关学习资料,促使小组成员共同分析和研究,最终形成一个严谨的知识结果。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第一册“重力与弹力”的教学过程中,物理教师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回顾和思考,力是什么?力作用在物体上,会产生什么效果?力的三要素是什么?力的单位是什么?力的大小能测量吗?如何用图示表示一个力?通过学生的认真回答,教师可以进行适当补充,并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原有的物理知识[5]。然后,针对于重力部分的知识,继续促使学生进行知识回顾,并引导学生围绕着重心问题进行相应的交流和分析。针对于弹力部分的知识,教师可以应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视频演示,视频中有橡皮筋、弹簧以及橡皮泥等物品,通过演示,向学生进行提问,引导其分析和研究,从而得出相应结论,有些物体,当引起形变的外力撤去后,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弹性形变。接着,教师带领着学生进行关于弹力的产生条件、弹力方向以及弹力大小的探究,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
(三)利用网络技术,开展自主探究
物理知识具有一定程度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可以有效通过问题的引导,来促使学生进行相应学习。而在问题的设计中,物理教师需要重视提问的艺术,增强提问的技巧。并且,能够促使问题环环紧扣,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将问题解决。同时,通过提出的不同层次和难度的问题,可以让物理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动态化和趣味化,更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在问题研究中自主攻克知识难点。与此同时,依托于网络信息技术之下,学生可以借助相关教学资源,教師可以将学生的欠缺知识点进行统计,由此找出学生的共同薄弱点,并进行针对性地教学。而且,通过智慧教育,教师可以将学生在考试中做错的题目进行统计,并引导学生对此进行认真、仔细地探究,能够挖掘出深层次的物理知识,并有效认识和理解相关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自信心和探究未知的物理世界的好奇心,同时激发出学生无限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6]。 比如,在进行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第二册“曲线运动”的教学过程中,物理教师可以先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播放相关视频,其中包括导弹所做的运动;汽车转弯时所做的运动;人造卫星绕地球时所做的运动。此时,学生可以归纳总结出,这些物体的运动轨迹都是曲线。那么,怎样才能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时刻的速度方向呢?此时,教师可以继续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展示相关网络教学资源。其中,撑开的带着水的伞绕伞柄旋转,伞面上的水滴沿伞边各点所划圆周的切线方向飞出。由此可以推出:质点在某一点(或某一时刻)的速度的方向是在曲线的这一点的切线方向。在本节课结束以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做练习题,在学生做完以后,教师可以进行错题统计,通过网络信息技术,直接统计出学生的易错点,由此可以得知学生对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认知不清,因此,教师可以针对这一点,进行针对性地讲解,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该部分知识[7]。
(四)利用网络技术,开展实验教学
新时代的物理教师要以培育高中生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进行演示实验。高中物理不同于初中物理,其知识要更加富有深度和内涵,面对难点知识和重点知识,高中生需要一定的适应时间,而想要循序渐进地促使高中生形成物理思维,就需要演示實验的帮助和引导,同时通过演示实验,物理教师和高中生之间可以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模式,极大地增强物理课堂的实效性,促进高中生形成自主学习和独立探究的良好习惯。与此同时,教师需要在核心素养的依托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并贯穿在整个实验过程之中,促使学生能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作为教师,需要根据具体的物理知识,设计和制定有趣的物理实验,促使学生参与其中,并通过网络视频演示,逐步加深学生对具体物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更好地培养和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高一物理第二册“重力势能”的教学过程中,物理教师可以在课前先引导学生观看相关微课视频,微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播放“高空抛物”,引出重力势能的概念,然后讲解重力做功的特点,讲解相关公式Ep=mgh和重力势能的相对性以及系统性等。回到课堂学习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实验,并且让学生通过自已设计的开放性实验加深对重力势能概念的理解。与此同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通过实验,能够回答出相关问题,如“重力势能是什么?”、“重力势能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等。这样的教学过程,完全符合智慧网络课堂的标准,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8]。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阶段的物理课程对于高中生的思维发展和学习发展都有着关键性的作用。作为物理教师,需要认知和明确网络信息技术的实际教育优势,并将其与物理教学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同时,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模式进行革新,优化物理教学方案,并与其他物理教师进行认真、细致的沟通和交流,从而促使自身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增加。与此同时,物理教师需要在如何更好地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以及构建智慧网络课堂的层面上进行不断探究,从而培育出拥有更高物理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学生。
参考文献
[1]朱建萍.智慧网络课堂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8(11):182-183.
[2]王娜.大数据背景下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牛顿运动定律教学研究[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0(05):95-96.
[3]胡茂金.教育生态视域下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的融合[J].当代家庭教育,2019(34):103.
[4]陈静.对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信息技术整合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19(12):169.
[5]曹祝基.无处不在的学习——论微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0(06):58-59.
[6]蔺颖.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应用微课的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03):120.
[7]李高伟、王磊、徐传军.探讨现代信息技术对高中物理教学改革的影响[J].中国农村教育,2019(35):98.
[8]梁海彬.基于信息技术背景下高中物理课堂新型教与学模式初探[J].新课程(中学),2019(1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