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常使用学具进行教学。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课堂中的“活媒体”。在数学教学中有技巧地使用”活媒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地组织、管理和调控教学活动,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教学质量。虽然多年来许多老师都谈过”活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我结合十几年的教学经验,再谈谈在教学中,”活媒体”在课堂的教学中所起的使用 。
一、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识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活媒体”的使用,能促使学生自己发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探索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精神条件。实践表明:当代的小学生由于处在信息时代,他们知识视野较宽,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尝试、探索去发现、理解和掌握一些数学知识,由此培养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如:在学习几分之一的认识的时时候,几分之一比较抽象,让学生从操作平把一张纸平均分入手,边操作边思考,并借助记录整理的科学手段,探索几分之一的概念关系。这样的教学,成为学生的科学实验,其知识是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发现”的,容易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动手操作,可培养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等获取知识的能力。操作”活媒体”能使物质的外部操作过渡到智力的内部认识活动,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促使认识内化,便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比如,在教师的指导下,小学生通过动手拼摆几何模型,运用已掌握的平行四边形公式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又如:利用”活媒体”操作,学习梯形的面积转化为原来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通过操作”活媒体”,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把新知转化为旧知,运用旧知解决新知,把新知同化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二、帮助学生建立各种“概念”
早期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到表象,再到概念”这样的一个过程。而操作”活媒体”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可先让学生把6梨(图片)分成两份,通过分图片,出现三种结果:一人得1个,另一得5个;一人得2个,另一人得4个;两个人各得3个。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3种分法与前二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學生通过讨论,知道第三种分法每人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这样通过学生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使学生悟出“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并形成数学概念。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数学中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这就要求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把数形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通过”活媒体”的操作,可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
三、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促进学生的合作意识
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突出数学本质,提高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数形结合的思考方法,变换思想,对应、集合的思想,估测意识以及分析、综合、转化、归纳、类比等基本思考方法,这些都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数学素质不可缺少的金钥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活媒体”,可有助于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教学“同样多”时,让学生先摆5朵红花,然后让学生在下面一个对一个的整齐地摆,就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通过学生剪、拼等操作活动,把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就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活媒体”的操作,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就渗透了等积变换的思想,等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未来社会已越来越注重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能否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否概括和吸收他人意见等。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调、合作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日益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分组合作操作”活媒体”,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如:教学长方体的体积时,可分组让学生进行拼摆,记录,汇报等。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同时在融洽的学习氛围中也体现了一种相互谦让、共同进步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综合能力
这是现代教学论十分强调的一个方面。国外一些专家在进行小学教学新体系的研究时,都把发展实际操作能力作为重点培养的三种能力之一(另外两种是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我国的教育方针也强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活媒体”的操作,让学生摆、拼、剪、制作、测量、画图等,有助于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其五育的全面发展。例如教学圆锥体积,让学生分组做实验(一圆柱形容器、一圆锥形容器、沙或水,让学生用圆锥容器向圆柱容器中装水或沙)证明V=SH的成立。实验中,教师不能满足于大多数正确或大致正确,而要注意引导学生严格、正确地运用直观操作,且不是为操作而操作,而是真正把操作作为获取知识的手段。对于实验失败的小组,要引导学生查找实验失败的原因,指出操作的不正确之处,继续进行实验,直到成功为止。这样的教学,不但使学生在操作中获取了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五、通过”活媒体”的运用,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是知识的创新和应用,所以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就要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小学数学教学应充分利用”活媒体”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如学习了分米后,让学生量课桌的长、宽;学习了面积单位后,让学生量常用物品的面积等。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由此可见, 使学生达到能从日常生活中和数学内部找出数学问题;能发展和应用各种策略去解决各种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再”活媒体”,可促进学生“数学问题解决”。如:教学“乘法分配律”,可让学生根据”活媒体”自己提出问题,学生可能提出很多的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抽出教学新知所需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自己解决问题,从而发现乘法分配律。这样学生在“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掌握了数学知识,同时“数学问题解决”意识得到了强化和培养。
一、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识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活媒体”的使用,能促使学生自己发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探索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精神条件。实践表明:当代的小学生由于处在信息时代,他们知识视野较宽,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尝试、探索去发现、理解和掌握一些数学知识,由此培养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如:在学习几分之一的认识的时时候,几分之一比较抽象,让学生从操作平把一张纸平均分入手,边操作边思考,并借助记录整理的科学手段,探索几分之一的概念关系。这样的教学,成为学生的科学实验,其知识是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发现”的,容易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动手操作,可培养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等获取知识的能力。操作”活媒体”能使物质的外部操作过渡到智力的内部认识活动,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促使认识内化,便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比如,在教师的指导下,小学生通过动手拼摆几何模型,运用已掌握的平行四边形公式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又如:利用”活媒体”操作,学习梯形的面积转化为原来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通过操作”活媒体”,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把新知转化为旧知,运用旧知解决新知,把新知同化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二、帮助学生建立各种“概念”
早期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到表象,再到概念”这样的一个过程。而操作”活媒体”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可先让学生把6梨(图片)分成两份,通过分图片,出现三种结果:一人得1个,另一得5个;一人得2个,另一人得4个;两个人各得3个。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3种分法与前二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學生通过讨论,知道第三种分法每人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这样通过学生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使学生悟出“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并形成数学概念。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数学中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这就要求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把数形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通过”活媒体”的操作,可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
三、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促进学生的合作意识
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突出数学本质,提高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数形结合的思考方法,变换思想,对应、集合的思想,估测意识以及分析、综合、转化、归纳、类比等基本思考方法,这些都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数学素质不可缺少的金钥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活媒体”,可有助于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教学“同样多”时,让学生先摆5朵红花,然后让学生在下面一个对一个的整齐地摆,就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通过学生剪、拼等操作活动,把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就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活媒体”的操作,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就渗透了等积变换的思想,等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未来社会已越来越注重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能否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否概括和吸收他人意见等。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调、合作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日益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分组合作操作”活媒体”,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如:教学长方体的体积时,可分组让学生进行拼摆,记录,汇报等。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同时在融洽的学习氛围中也体现了一种相互谦让、共同进步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综合能力
这是现代教学论十分强调的一个方面。国外一些专家在进行小学教学新体系的研究时,都把发展实际操作能力作为重点培养的三种能力之一(另外两种是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我国的教育方针也强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活媒体”的操作,让学生摆、拼、剪、制作、测量、画图等,有助于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其五育的全面发展。例如教学圆锥体积,让学生分组做实验(一圆柱形容器、一圆锥形容器、沙或水,让学生用圆锥容器向圆柱容器中装水或沙)证明V=SH的成立。实验中,教师不能满足于大多数正确或大致正确,而要注意引导学生严格、正确地运用直观操作,且不是为操作而操作,而是真正把操作作为获取知识的手段。对于实验失败的小组,要引导学生查找实验失败的原因,指出操作的不正确之处,继续进行实验,直到成功为止。这样的教学,不但使学生在操作中获取了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五、通过”活媒体”的运用,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是知识的创新和应用,所以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就要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小学数学教学应充分利用”活媒体”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如学习了分米后,让学生量课桌的长、宽;学习了面积单位后,让学生量常用物品的面积等。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由此可见, 使学生达到能从日常生活中和数学内部找出数学问题;能发展和应用各种策略去解决各种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再”活媒体”,可促进学生“数学问题解决”。如:教学“乘法分配律”,可让学生根据”活媒体”自己提出问题,学生可能提出很多的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抽出教学新知所需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自己解决问题,从而发现乘法分配律。这样学生在“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掌握了数学知识,同时“数学问题解决”意识得到了强化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