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焕彰的“猫”诗

来源 :文学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ljjjxxx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作家菲利普·普尔曼在他的奇幻小说《黄金罗盘》中描述了一个奇异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每个人的灵魂都会外化为一种动物精灵。人与他的精灵之间保持着一种奇妙的依存关系,动物精灵的心性正反映了它所对应的个体的某些心理情绪和个性倾向。
  读台湾诗人林焕彰先生的猫诗,令我无端地又想起了那个奇幻世界。如果我们也能够为自己的灵魂选择精灵,我想这位诗人或许会十分愿意与一个静静坐卧着的猫咪相伴吧。
  林焕彰笔下的猫,有时安静有时活泼,有时单纯有时深邃。他的这些猫诗,有的是写给孩子的,有的是写给成人的,有的则是写给他自己的。对于阅读这些诗歌的感觉,因此也很难做出简单和统一的描述。但我总是朦胧地觉得,在这些穿行着猫影的纸页间,散发着一种特别的孤独的气息,它随着猫咪们懒怠或熠熠的眼神、蜷曲或蹑行的身姿,轻轻染过一行一行的文字。它或许夹带着淡淡的伤感,就像那只需要在天黑以前面对“一屋子的孤独”的猫咪那样(《猫,面对孤独》);但它仿佛正愿意沉浸在这种孤独的情愫里。这种沉浸,甚至让孤独自身也变得高贵、自在和美丽起来。
  林焕彰的不少猫诗其实是以猫为主角的自白,比如《小猫说》《我是猫,不!》《猫鼻子的歪理》《我的猫说》等,但更多的则是表现“我”与猫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有时是“我”与猫之间的对白假设,有时是“我”尝试去揣测猫的思想,但细究起来,两者事实上都是诗人以猫为对象、站在“我”的角度进行的一种投射。诗人看猫,同时也是在看自己;猫诗也因此成了诗人与自己、与人生、与世界对话的一种方式。“我”喜欢体味猫的沉默、孤独和神秘,但很多时候,“我”的揣测与猫的沉默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坐在钢琴上的猫”并不打算回应“我”的问题,“我”只是自说自话(《坐在钢琴上的猫》);被“我”认作“偷窥”的猫也无意替自己辩解,一切都是“我”自己的想法(《偷窥的猫脸》)。
  猫总是不语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它的形象有如“诗人”“女人”“儿童”和“哲学家”(《我是其中的一种》),而这四类群体恰恰代表了四种性质的“孤独”:诗人的梦想的孤独,女人的神秘的孤独,童年的存在的孤独,和哲学的思考的孤独。但我以为诗人并非单纯地认同猫的孤独;相反地,诗歌所流露出的情感还要复杂得多:觉察到孤独的“我”从猫的身上同样看到了孤独,孤独因此有了伴侣;然而猫的沉默的孤独却进一步反衬出发话者“我”的孤独,孤独因此没有得到分担,而是更增一倍,“我”和猫的距离也被拉开;但猫也让“我”看到了“孤独”的个体的自在与自足,而这种自在自足其实就存在于“我”自己的身内,猫就是“我心中的猫”(《我心中的猫》)……猫于是成了孤独者的慰藉和精神伴侣,它让我们看到了生命可以拥抱的自在的孤独之美。
  自在自足的孤独也体现为对于自我存在状态和存在方式的坚执。诗中的猫咪们常常沉默地拒绝来自人类的解读,它们“拱起的背/无关鱼不鱼,云不云,风不风,雨不雨的问题”(《钢琴上的猫》);它们“有不理你的美”,也有“懒得理你的权利”(《我是猫》)。猫可以静静地守着黑夜、孤独与寂寞(《猫和时间》),它们活在属于自己的彩色鱼的梦里(《小猫说》《我的猫和我的梦》《猫梦》)。猫的满不在乎的自我坚执的孤独,启示和点醒着诗中的“我”和诗外的我们。
  与此同时,正是在这样安静、自足的孤独里,孕育和绽开了灵感和创造的花朵。在《小猫咪》和《纯黑的母猫》里,猫的意象既是诗人心中孤独情愫的象征,也是只有应孤独之邀才会到来的艺术灵感的指代。它在寂静的夜悄然降临,留下“整齐的文字”和“沉思”,又无声离去。在我看来,诗人的这两首猫诗有着强烈的“元”诗歌的意味,也就是说,诗歌的展开同时也是对于其创作过程和规律的一种揭示。它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孤独所蕴含着的巨大的创造潜能。以猫为伴的诗人,其实是与自己的孤独相伴和对话着。
  在西方,猫作为一种与人类相亲相近而又特立独行的生物,其意象受到过不少诗人的青睐。爱伦·坡、华兹华斯、济慈、波德莱尔、叶芝、奥登、纳许等诗人都曾将它的形象写入诗中。一些爱猫的有心人还将搜集到的“猫诗”结集出版或设立专门的网页。焕彰先生说自己“很高兴当一位罕有的猫诗人”。我们期待藏在他心中的那“几百万只猫”,能够为我们带来更多别样而丰富的阅读享受与启迪。
其他文献
圣母怀抱着一朵玫瑰。  它的一片叶瓣  治愈生病的心。  圣母怀抱着一朵玫瑰。  眼睛光芒四射,她微笑——  谁想治愈自己有毒的心?
期刊
上帝借给  凡人的  白银和象牙的  竖琴在何处?  它没有丢失,  因为永恒的礼物  不会被时间磨损,  不在火焰中消亡。  但如果一个歌手临近  被命运注定,  他就从被遗忘的墓穴中  重新抓攫它。  当他为其调音  全世界都知道  众神活在  未知的高处。
期刊
别太接近你的梦:  它们是烟缕,它们可能飘散——  它们危险,可以忍受。  你注视过你的梦吗?  它们生病,什么也不理解——  它们只有自己的思想。  别太接近你的梦:  它们是谎言,它们应该散去——  它们是疯狂,它们想留下。
期刊
你伟大的爱神,你呼吸的婚礼。  然而是哪种婚礼?  自从大地存在,欲望迎娶了两个躯体,  闪电就不曾接近  人类的眉额。  这道闪电落下,  这道闪电全能,  这道闪电随心所欲地对待人类的孩子。
期刊
我是鹰。  那就是我的自白。  不是诗人,  决不是别的一切。  我鄙视别的一切。  对于我,只有在鹰的飞翔中盘旋。  什么在鹰的飞翔中发生?  始终相同,永恒的事物。  一道闪电带着无穷热情从天劈下  犹如新世界诞生时,充满秘密的爱。
期刊
我家门前有个白马湖。我长大后才发觉,各地有不少叫白马湖的地方,但我家边上这个大概算是最有名头的。上世纪20年代,乡绅陈春澜捐资在湖边设了一座私立中学,名为春晖,一批现在想来令人艳羡的名士曾在此执教或讲学过,蔡元培、叶圣陶、陈望道、刘大白、俞平伯、夏丏尊、朱自清、李叔同、丰子恺、朱光潜……寄居期间,许多人的笔墨中又留下了对白马湖的纪念,最知名的大概是朱自清、夏丏尊的散文和丰子恺的漫画。拿今天的话来说
期刊
他站在国谊宾馆门前,再一次核查,仍然,钱夹子在左上兜里,火车票根儿在右上兜里,国产众声牌录音机在造革提包里,没发生什么意外,也不可能发生意外。他是一个远道而来的外省青年。他刚从基层工厂借调到市里,屁股还没坐热,就被贺主任的慧眼相中,让他随自己到北京开一个座谈会。时间:1982年年末。  “年轻人,多挑重担,”贺主任意味深长地说,“到大码头闯一闯,见见世面。再带个录音机,把精神‘搂’回来。”  预定
期刊
发财法  当年刘胡兰曾问:“我咋个死法?”  如今我也发一问:“我们咋个活法?”  其实,活法与死法是一个意思,怎么活,便怎么死。好好活,定然会好好死;不好好活,肯定也不会好好死,死后也不会好。  但我们好像把死的事忘了。把死的事忘了,活着也便没有了背景。  不仅仅是把死的事忘了,其实是把活着也忘了,忘了为什么活着了。把什么都忘了之后,就只剩下忙了,忙得都忘了目的了。  忙的目的是什么呢?是挣钱么
期刊
很任性地以为,读雨君的散文集《蹲下来,抱抱自己》,应该选一个薄薄的阴天;明净里带一点点迷濛,和暖里夹一点点润湿,倚着窗户安安静静地坐下来,就会有记忆的淡淡香味从舌尖生起。  然后一页一页细细地翻读,品尝天使落在头发上的甘美和怡悦,遥想从两道闪亮的铁轨延伸开去的杳无边际的世界;走过方芳的散发着太阳味儿的快乐农场,再来听雨君把百般滋味的大学生涯从头细说……岁月在轻而且巧的文字中丝一样地滑过去了,一个孩
期刊
我们小时管火柴叫自来火。这是各家灶房的必备品,通常搁在灶洞边一个顺手的小壁凹里,用作引火。一盒自来火两分钱,价格颇贱,通常人家都会在洞里多备几盒,不拘新旧,随手取用,用尽的空盒就扔进灶洞喂火。  不知什么时候,女伴中忽刮起一阵搜集自来火盒的热风。这一向隐居灶房的小小纸盒,一时成了女孩们竞相搜取的爱物。  搜得的盒子用来做什么呢?  四四方方的小纸盒,加上一瓶糨糊,就可以造出各式各样的“家具”。将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