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首先要求教师根据语文教材特点,遵循美学的有关原理,通过创设美的教学气氛,再现美的形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受到美的启蒙,尤其是在综合性学习教学中加强美育的渗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以提高学生的综合修养。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审美教育 教学策略
实施审美教育是加强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对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学校教育中,人们都要进行审美活动,因此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是必不可少的。
1 审美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素质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就是要求每个学生都能接受,都能领悟,都能欣赏。显然地,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是不能达到这种要求的。然而,倘若在教学中引入美的教育,那就不一样了。例如教学《端午日》,如果教师一味地说中国的传统民俗怎么怎么的好,中国的人民怎么怎么的伟大,学生是会感到很茫然的。倘若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多姿多彩、绘声绘色的声像资料,让学生去欣赏别人过传统节日的热闹场面,那么学生就会很容易的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可贵之处。语文学科的美育因素极其丰富,它用不同的体裁、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大自然和现实生活中的美好现象、事物,鞭挞与揭露了各种丑恶的思想和行为。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的过程中,不仅会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而且还会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各种形象美和心灵美。由于青年学生正处在情感萌生、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因此,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审美能力、发展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语文教材所选的都是古今中外的优秀名篇。这些作品不仅表现了美、讴歌了美,而且自身也是美的结晶。作品中真善美与假恶丑的鲜明对照集中体现了作者的审美趣味。通过语文教学,在这种集中、典型而又强烈的美的长期熏陶下,学生能够提高美感能力,加深对美的认识的程度,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使他们不仅能很好地欣赏文学作品,而且能明辩其它文艺作品的美丑。
2 披文入情,激发想象
情感是人们追求真理的原动力,要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高尚情操,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情感熏陶了。在情感审美过程中,必须在具体状貌和整体形态感知的基础上产生对先前相关、相似、相反的生活经历或感受的联想或产生这些方面的合理的新表象,才能使审美情感趋于深层。
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为例,可先让学生进行再现想象,根据诗文提供的描述在审美主体的意识中构成一个具体的形象:在苍茫的暮色中,旅人看到那已经干枯的藤条攀附着老树,几只寒鸦缩立枝头;地上一曲清溪,清溪之上架着一座小小的木桥,不远处便是几间幽静的茅屋;一条苍凉的古道从脚下伸向远方,在萧瑟的西风中一匹瘦马驮着自己悄然踯躅……这与其说是秋野黄昏的现实之景,不如确切地说是旅人悲凉心绪下的心中之景。由此可见,学生只有将他的知识、经验、情感通过想象负载到作者已经创造出的艺术画面上去,才能深刻理解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才能体会到文中的美的所在。
3 设置情境,激发情感
语文教材是以语言材料建构而成的。语言就其总体作用而言可以分为认识性语言和情感性语言。语文学科美育在一般情况下凭借情感性语言进行,这一类语言不只包括形象描述语言,而且也包括议论抒情语言。“寡情即无鉴赏力”,激发情感便是美育的主要中介。
在赏析朱自清的《背影》时,我先让学生边欣赏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边听歌颂父爱的歌曲《父亲》,从油画中父亲那深深的皱纹中,从音乐中歌手那充满感伤的歌声中,学生回忆父母对自己的点滴关爱,然后提出这样的问题:“‘背影’只是一个表象,表达的‘爱’也是浅层的父子情深,是人之常情,朱自清为何时隔八年才写呢?父亲如此钟爱儿子,是人之常情,还是另有理由呢?”问题的提出,便把读者带入了特定的环境,渐渐地学生便能从事与情中找出深藏其中的理: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光景惨淡中,儿子便成了父亲唯一的依靠和寄托,为了谋生,又不得不离开这依靠和寄托。依恋怜爱之情便会油然而生,审美情感由此得以诱发。
综上所述,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必须从语文教学的阅读、写作,甚至日常生活中去入手,将审美的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审美实践在大量美的教材、美的事物的熏陶下,在教师积极有序的美的教育的指引下,获得审美愉悦,并在这个再创造的过程中使学生的灵性得以升华,从而培养学生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并为最终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兰英.注重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2.03
2 崔孟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审美教育.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1.01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审美教育 教学策略
实施审美教育是加强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对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学校教育中,人们都要进行审美活动,因此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是必不可少的。
1 审美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素质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就是要求每个学生都能接受,都能领悟,都能欣赏。显然地,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是不能达到这种要求的。然而,倘若在教学中引入美的教育,那就不一样了。例如教学《端午日》,如果教师一味地说中国的传统民俗怎么怎么的好,中国的人民怎么怎么的伟大,学生是会感到很茫然的。倘若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多姿多彩、绘声绘色的声像资料,让学生去欣赏别人过传统节日的热闹场面,那么学生就会很容易的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可贵之处。语文学科的美育因素极其丰富,它用不同的体裁、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大自然和现实生活中的美好现象、事物,鞭挞与揭露了各种丑恶的思想和行为。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的过程中,不仅会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而且还会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各种形象美和心灵美。由于青年学生正处在情感萌生、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因此,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审美能力、发展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语文教材所选的都是古今中外的优秀名篇。这些作品不仅表现了美、讴歌了美,而且自身也是美的结晶。作品中真善美与假恶丑的鲜明对照集中体现了作者的审美趣味。通过语文教学,在这种集中、典型而又强烈的美的长期熏陶下,学生能够提高美感能力,加深对美的认识的程度,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使他们不仅能很好地欣赏文学作品,而且能明辩其它文艺作品的美丑。
2 披文入情,激发想象
情感是人们追求真理的原动力,要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高尚情操,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情感熏陶了。在情感审美过程中,必须在具体状貌和整体形态感知的基础上产生对先前相关、相似、相反的生活经历或感受的联想或产生这些方面的合理的新表象,才能使审美情感趋于深层。
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为例,可先让学生进行再现想象,根据诗文提供的描述在审美主体的意识中构成一个具体的形象:在苍茫的暮色中,旅人看到那已经干枯的藤条攀附着老树,几只寒鸦缩立枝头;地上一曲清溪,清溪之上架着一座小小的木桥,不远处便是几间幽静的茅屋;一条苍凉的古道从脚下伸向远方,在萧瑟的西风中一匹瘦马驮着自己悄然踯躅……这与其说是秋野黄昏的现实之景,不如确切地说是旅人悲凉心绪下的心中之景。由此可见,学生只有将他的知识、经验、情感通过想象负载到作者已经创造出的艺术画面上去,才能深刻理解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才能体会到文中的美的所在。
3 设置情境,激发情感
语文教材是以语言材料建构而成的。语言就其总体作用而言可以分为认识性语言和情感性语言。语文学科美育在一般情况下凭借情感性语言进行,这一类语言不只包括形象描述语言,而且也包括议论抒情语言。“寡情即无鉴赏力”,激发情感便是美育的主要中介。
在赏析朱自清的《背影》时,我先让学生边欣赏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边听歌颂父爱的歌曲《父亲》,从油画中父亲那深深的皱纹中,从音乐中歌手那充满感伤的歌声中,学生回忆父母对自己的点滴关爱,然后提出这样的问题:“‘背影’只是一个表象,表达的‘爱’也是浅层的父子情深,是人之常情,朱自清为何时隔八年才写呢?父亲如此钟爱儿子,是人之常情,还是另有理由呢?”问题的提出,便把读者带入了特定的环境,渐渐地学生便能从事与情中找出深藏其中的理: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光景惨淡中,儿子便成了父亲唯一的依靠和寄托,为了谋生,又不得不离开这依靠和寄托。依恋怜爱之情便会油然而生,审美情感由此得以诱发。
综上所述,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必须从语文教学的阅读、写作,甚至日常生活中去入手,将审美的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审美实践在大量美的教材、美的事物的熏陶下,在教师积极有序的美的教育的指引下,获得审美愉悦,并在这个再创造的过程中使学生的灵性得以升华,从而培养学生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并为最终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兰英.注重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2.03
2 崔孟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审美教育.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