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杜甫作为唐代伟大的诗人,一生致力于追求政治理想。但在公元759年却辞官西走。本文通过对杜甫生平以及时代背景的分析,探求辞官西走的内在原因。
关键词:杜甫;秦州;弃官西走;陇右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0--01
唐肃宗乾元二年,杜甫在刚做了一年的华州司功参军后,离任西走,携家搬至秦州.开始了“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的艰苦历程。西走秦州是杜甫人生中的一大转折点,而极力追求政治理想的杜甫为何要离开自己多年来所追寻的官场,历来众说纷纭意见不一。
一、弃官说
弃官说,是流传最广存在时间最长的观点。在《杜工部集》、《新唐书》、冯至先生的《杜甫传》、朱东润先生的《杜甫绪论》、陈贻锨先生的《杜甫评传》中都明确的提到了杜甫“弃官”之类的字眼,并肯定了这个观点。但是对于弃官说的原因大家意见不一,大概有以下几种说法。
其一、饥饿避难说,乾元二年,关中大旱颗粒无收。杜甫作为一名参军,面对饥荒无能为力,才弃官西走举家搬至秦州。王沫的《杜工部集》中说:“出甫为华州司功。属关辅饥乱,弃官之秦州,又居成州同谷,自负薪采招,铺精不给。”以及《新唐书.杜甫传》“关辅饥,辄弃官去……流落剑南。”直到近代例如闻一多、郭沫若等仍然采用这种说法来解说杜甫弃官西走的原因。
第二、政治绝望说,杜甫早年立志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虽科举无果,十年失意困居长安,却没抛弃他的政治理想。但当他终于得到统治者的赏识,得到一官半职时,发现现实跟他的理想相距太远。同时他也因疏救房馆得罪了当权,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的政治抱负终破灭。于是就在对于政权失望对肃宗不满中,毅然辞官。
这两点是杜甫弃官西走的两大主要说法,此外还有寻亲靠友说、官场枯燥厌恶说以及李宇林提出的西向纳凉说等等。
二、罢官说
这是最近二十年间一些学者所提出的说法,最早见于阎琦的《杜甫华州罢官西行秦州考论》一文。他提出杜甫因荒怠职事、私出州境、旷久不归因而被罢免官职。而李宇林《杜甫罢官华州原因探析》提出杜甫是因“身患疟疾”而被无情罢官。以及王勋成《杜甫罢官说》一文以及卜进善《杜甫在陇右》一书中都提出杜甫是因“考课未过”被罢官。他们多以《立秋后题》中的“罢官亦由人,何事拘行役?”种写出的“罢官”为依据,认为杜甫是被罢免官职。
杜甫离官,究竟是主动弃官还是被动罢官?我认为杜甫应当是在亲眼目睹了政治腐败下生存艰难的普通百姓生活、对肃宗优柔寡断实非“明君”的失望以及被贬的无望之中才主动弃官西走秦州的。
首先,对于“罢官说”这一观点并没有相关资料和文献对此有过记载,论据不足。其次在“罢官亦由人,何事拘行役?”这句诗中所提到的“罢官”并非指我们现在所熟知的“被罢免”的意思,在韩成武、韩帼英的《解说“罢官亦由人”之“罢官”——对杜甫离开华州任原因的讨论》中通过大量的史料,论证得出:“‘罢官’一词实具两种含义:一是当事者主动辞掉官职,一是当事者被免除官职。”所以罢官实为杜甫自己罢免了自己的官职,也就等同于弃官。况且若真是自己被别人罢官,那为何要说“何事拘行役”。两者在句意上明显相矛盾,于理不合。而对于“考课未过”“身患疟疾”等原因均为作者推论得出的结果,并无具体的文献记载来证明。
所以杜甫应当是自己弃官的。对于弃官说中的第一种原因:饥饿避难说,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一书与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中都有说到。虽说759年关中大旱,但杜甫为华州司功参军,虽是七品官职但也有一定的俸禄。况杜甫经历过唐朝最为动荡的时期,在逃难的过程中九死一生也没能阻止他对从政的强烈渴望以及对于国家安危的担忧。国家战乱与动荡都没让他放弃,他又怎么会因为饥饿就抛弃自己多年的理想,这于理不合。但如果是他一生所追寻的目标抛弃了他,那就可以解释杜甫辞官的原因了。
我们从杜甫的生平经历中不难看出他正是由于对朝廷心灰意冷之下才弃官西走的。757年杜甫逃往凤翔投奔肃宗,当他到达凤翔是“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衣衫褴褛、枯瘦如柴。肃宗为其所感授予左拾遗的官职。当杜甫忠于职守准备大干一场来复兴国家的时候,却因上谏肃宗,引发大怒。而杜甫也在《题省中院壁》中以“衮职曾无一字补”与“愧比双南金”两句,暗含了自己违背当初报国的初衷,从侧面批评了肃宗的刚愎自用。随后,在乾元元年(758),杜甫因疏救房琅遭贬,这让杜甫对于肃宗的朝政有了清楚的认识。杜甫在759年从洛阳返回华州途中,亲眼见到了在政局混乱、饥荒严重的情况下流离失所的悲惨百姓。这让杜甫对于当前的朝政失望至極。于是就在肃宗昏晕无能、政局混乱、奸相当权的状况下,杜甫毅然决然的辞去了这个无足轻重的官职。余恕诚也在《杜甫在肃代之际的政治心理变化》中指出杜甫在陇右生活陷入绝境却一直没有东归,而是举家翻山入蜀。由此可见诗人离开官场的决心。
参考文献:
[1]王沫.杜工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2]张昭远,贾伟.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莫砺锋.杜甫评传[M].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5]陈贻 .杜甫评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关键词:杜甫;秦州;弃官西走;陇右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0--01
唐肃宗乾元二年,杜甫在刚做了一年的华州司功参军后,离任西走,携家搬至秦州.开始了“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的艰苦历程。西走秦州是杜甫人生中的一大转折点,而极力追求政治理想的杜甫为何要离开自己多年来所追寻的官场,历来众说纷纭意见不一。
一、弃官说
弃官说,是流传最广存在时间最长的观点。在《杜工部集》、《新唐书》、冯至先生的《杜甫传》、朱东润先生的《杜甫绪论》、陈贻锨先生的《杜甫评传》中都明确的提到了杜甫“弃官”之类的字眼,并肯定了这个观点。但是对于弃官说的原因大家意见不一,大概有以下几种说法。
其一、饥饿避难说,乾元二年,关中大旱颗粒无收。杜甫作为一名参军,面对饥荒无能为力,才弃官西走举家搬至秦州。王沫的《杜工部集》中说:“出甫为华州司功。属关辅饥乱,弃官之秦州,又居成州同谷,自负薪采招,铺精不给。”以及《新唐书.杜甫传》“关辅饥,辄弃官去……流落剑南。”直到近代例如闻一多、郭沫若等仍然采用这种说法来解说杜甫弃官西走的原因。
第二、政治绝望说,杜甫早年立志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虽科举无果,十年失意困居长安,却没抛弃他的政治理想。但当他终于得到统治者的赏识,得到一官半职时,发现现实跟他的理想相距太远。同时他也因疏救房馆得罪了当权,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的政治抱负终破灭。于是就在对于政权失望对肃宗不满中,毅然辞官。
这两点是杜甫弃官西走的两大主要说法,此外还有寻亲靠友说、官场枯燥厌恶说以及李宇林提出的西向纳凉说等等。
二、罢官说
这是最近二十年间一些学者所提出的说法,最早见于阎琦的《杜甫华州罢官西行秦州考论》一文。他提出杜甫因荒怠职事、私出州境、旷久不归因而被罢免官职。而李宇林《杜甫罢官华州原因探析》提出杜甫是因“身患疟疾”而被无情罢官。以及王勋成《杜甫罢官说》一文以及卜进善《杜甫在陇右》一书中都提出杜甫是因“考课未过”被罢官。他们多以《立秋后题》中的“罢官亦由人,何事拘行役?”种写出的“罢官”为依据,认为杜甫是被罢免官职。
杜甫离官,究竟是主动弃官还是被动罢官?我认为杜甫应当是在亲眼目睹了政治腐败下生存艰难的普通百姓生活、对肃宗优柔寡断实非“明君”的失望以及被贬的无望之中才主动弃官西走秦州的。
首先,对于“罢官说”这一观点并没有相关资料和文献对此有过记载,论据不足。其次在“罢官亦由人,何事拘行役?”这句诗中所提到的“罢官”并非指我们现在所熟知的“被罢免”的意思,在韩成武、韩帼英的《解说“罢官亦由人”之“罢官”——对杜甫离开华州任原因的讨论》中通过大量的史料,论证得出:“‘罢官’一词实具两种含义:一是当事者主动辞掉官职,一是当事者被免除官职。”所以罢官实为杜甫自己罢免了自己的官职,也就等同于弃官。况且若真是自己被别人罢官,那为何要说“何事拘行役”。两者在句意上明显相矛盾,于理不合。而对于“考课未过”“身患疟疾”等原因均为作者推论得出的结果,并无具体的文献记载来证明。
所以杜甫应当是自己弃官的。对于弃官说中的第一种原因:饥饿避难说,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一书与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中都有说到。虽说759年关中大旱,但杜甫为华州司功参军,虽是七品官职但也有一定的俸禄。况杜甫经历过唐朝最为动荡的时期,在逃难的过程中九死一生也没能阻止他对从政的强烈渴望以及对于国家安危的担忧。国家战乱与动荡都没让他放弃,他又怎么会因为饥饿就抛弃自己多年的理想,这于理不合。但如果是他一生所追寻的目标抛弃了他,那就可以解释杜甫辞官的原因了。
我们从杜甫的生平经历中不难看出他正是由于对朝廷心灰意冷之下才弃官西走的。757年杜甫逃往凤翔投奔肃宗,当他到达凤翔是“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衣衫褴褛、枯瘦如柴。肃宗为其所感授予左拾遗的官职。当杜甫忠于职守准备大干一场来复兴国家的时候,却因上谏肃宗,引发大怒。而杜甫也在《题省中院壁》中以“衮职曾无一字补”与“愧比双南金”两句,暗含了自己违背当初报国的初衷,从侧面批评了肃宗的刚愎自用。随后,在乾元元年(758),杜甫因疏救房琅遭贬,这让杜甫对于肃宗的朝政有了清楚的认识。杜甫在759年从洛阳返回华州途中,亲眼见到了在政局混乱、饥荒严重的情况下流离失所的悲惨百姓。这让杜甫对于当前的朝政失望至極。于是就在肃宗昏晕无能、政局混乱、奸相当权的状况下,杜甫毅然决然的辞去了这个无足轻重的官职。余恕诚也在《杜甫在肃代之际的政治心理变化》中指出杜甫在陇右生活陷入绝境却一直没有东归,而是举家翻山入蜀。由此可见诗人离开官场的决心。
参考文献:
[1]王沫.杜工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2]张昭远,贾伟.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莫砺锋.杜甫评传[M].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5]陈贻 .杜甫评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