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乘法”教学设计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lianpe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15页例8及练习四的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引发应用估算的实际需求,进一步体会估算的价值,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
  2.通过交流、回顾、反思,使学生感受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根据问题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渗透估算意识
  周末,杨阳和同学们去郊游,想买2盒酸奶和一袋饼干,但忘记具体的价格了,只记得每盒酸奶的价钱是6元多接近7元,饼干的价格接近8元不到8元,爸爸给他20元钱够吗?你觉得要带多少钱才能保证买到他计划买的东西?
  问:1.你认为爸爸给杨阳的20元钱够买他想买的酸奶和饼干了吗?
  2.酸奶和饼干具体的价格是多少都不知道,你們是怎么做出判断的?为什么?
  让学生充分讨论,教师适时小结:非常感谢大家帮助杨阳解决困惑。原来,在实际生活中,有些问题不用精确计算,通过推理、估计也可以找出结果的。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问题,唤醒估算意识。故意“绕开”具体数据,设疑、追问,让学生通过分析数据来推断结果,体会估算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二、新知探究,引导学生用估算的策略和方法解决问题
  1.阅读教材,整理数学信息。
  用多媒体播放教材中妈妈购物的主题情境及例8内容配音:妈妈带100元去超市购物,她买了2袋大米,每袋30.6元。还买了0.8kg肉,每千克26.5元。剩下的钱还够买一盒10元的鸡蛋吗?够买一盒20元的吗?引导学生认真读题,理解题意。
  追问:(1)同学们看到了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
  (2)在妈妈购物情境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3)需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用你已有的经验和方法计算:妈妈带100元去买这些物品够吗?
  学生的解决思路可能有:
  ①笔算。30.6×2=61.2(元) 26.5×0.8=21.2(元)
  100-61.2-21.2=17.6(元)
  10元<17.6元<20元,所以,剩下的钱还够买一盒10元的鸡蛋,不够买20元的。
  ②用计算器计算。(略)
  (4)试着用估算的方法帮妈妈解决购物问题。(让学生先尝试独立思考,简要写出估算过程,同桌交换意见,然后在小组交流,口述估算过程,再在全班汇报交流,最后把题中的信息用表格的形式表示出来)
  信息卡①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通过信息卡①得出:妈妈买2 袋大米不到62元,买0.8kg肉不到27元,再买一盒10元的鸡蛋,总共不超过62+27+10=99(元),带100元够了。
  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逐一分析上述不同的方法,在肯定笔算和计算器算的方法后,着重引导学生分析估算方法。
  ①提问:这些方法有什么不同,你更喜欢哪一种?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②探索:除了上述的估算方法之外,你还可以怎样估算?
  ③追问:那剩下的钱还够买一盒20元的鸡蛋吗?你能不能也用估算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后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信息卡②)
  信息卡②
  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估算方法:通过信息卡②得出:妈妈买2袋大米超过60元,买0.8kg肉超过20元,如果再买20元的鸡蛋总共超过了100元,带100元不够。还可以这样想:一袋大米30.6元,超过30元,2袋大米就超过(60)元;1kg肉26.5元,超过25元,0.8kg肉就超过(20)元,再买20元的鸡蛋,总价就超过100元,带100元钱不够。
  ④回顾与反思。
  交流:你认为应用估算解决问题有哪些好处?(让学生先和同桌交流,再分组交流,最后每小组推选一名在班上交流)
  思考:什么样的问题可以通过估算来解决?你认为在估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知识归纳:用“进一”法和“去尾”法估算是解决问题的常用方法,通常用“进一”法解决“够”的问题,用“去尾”法解决“不够”的问题;在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问题时,用“进一”法求得的和一定大于实际数,用“去尾”法求得的和一定小于实际数。也可以理解为:估大(多估)了都够,一定够(像第一个问题,是通过进一法把钱估大,发现都不超过100元来判断够的),估小(少估)了都不够,一定不够(如第二个问题是通过去尾法把钱数估小,发现都已经超过100元来判断不够的)。
  设计意图:当数学信息和数据比较多时,借助图表进行整理,可以使信息和数据更清晰、直观,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数量关系。教学时,教师有意识地组织学生经历“阅读—理解—分析—解答—回顾—反思”等过程,在交流互动中,通过不同形式的探究,把不同方法进行对比,使学生明白估算的价值,知道在解决问题时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三、练习巩固,完善认知
  1.基础过关。
  (新知导练,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以下练习,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并把思考过程及结果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在草稿本上,教师组织交流)
  (1)徐叔叔带100元钱去超市购物,他买了2 kg猪肉,每千克45.5元;1.5 kg西红柿,每千克5元;0.8 kg山药,每千克10元。他带的钱够吗?
  a.将上面的数据填入下表,并分别算出总价。
  b.用估算解决。(填一填)
  1 kg猪肉超过45元,2 kg猪肉超过(  )元,1 kg西红柿5元,1.5 kg西红柿超过(  )元,1 kg山药10元,0.8 kg山药超过(  )元。总共超过(  )+(  )+(  )=(  )(元),所以徐叔叔带的钱(  )。(填“够”或“不够”)
  (2)水果超市苹果每千克9.6元。妈妈带50元钱买5kg苹果,钱够吗?买6 kg苹果呢?说说你是怎样估算的。(让学生充分交流)
  (3)李明家的客厅长8.1 m,宽5.1 m,他计划用边长0.4 m的正方形地砖来铺,买200块够吗?(不考虑损耗)
  师:你是怎样思考的?你判断方法是什么?谁能把自己的方法与同学们分享。(把客厅面积估小了都不够,所以200块不够)
  2.能力提升。
  郊游时,小红和同学们带100元买饮品,甲饮品每份11.5元,买了2份;乙饮品每份10.8元,买了6份;丙饮品每份10元,剩下的钱够买1份丙饮品吗?够买2份丙饮品吗?请同学们认真思考,把你的方法与你的好朋友分享。
  可以这样理解:
  11.5<12 10.8<11
  12×2+11×6=90(元)
  100-90=10(元)
  得出:估多了正好,所以够买1份丙饮品。
  11.5>11 10.8>10
  11×2+10×6=82(元)
  100-82=18(元)
  得出:估少了也不够,所以不够买2份丙饮品。
  答:剩下的钱够买1份丙饮品,不够买2份丙饮品。
  3.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四中的第2、3、5题。
  四、回顾与反思
  1.信息卡①和信息卡②的方法有什么不同?通过对比,你知道了什么?(把它估小了都不够,所以就不够;把它估大了都够,所以就够)
  2.你今天学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习题是完成教学目标的物化载体,交流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必要且有效的方式。教学时,让学生在独立学习、自我总结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使其扩展思维,相互促进和提高。通过不同的情境应选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练习,让学生深入了解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问题和具体数据选择适当的估算策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进一步培养学生根据不同情况灵活选择方法的良好思维品质,让学生体会估算的价值,培养估算的意识。
其他文献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了一些古诗,意在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从古诗中体会其独到的韵味,并从诗人的感情中受到熏陶,在学习文化与生活美学的过程中真正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厚度与古代动人的故事,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欣赏图画,渲染诗中美景  古人云:诗不离画,画不离诗。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首古
期刊
诗有诗眼,画有画眼,文章也有它的“眼”。一篇文章,一旦有了修辞艺术的眼,就会鲜活起来。传神写照,妙即在“眼”,犹如高手下棋,一子领先,而满盘生风。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引领学生精于捕捉“文眼”,善于发现“文眼”,从“文眼”入手,学习课文,理解
期刊
在执教二年级上册教科书第88页和89页“量一量、比一比”的课末,我这样结束: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并用计量单位估测了生活中事物的长度,比出了长短、高矮。说到高矮、长短,我不由得想起了一个故事,想不想听?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想”。好,听完后需要告诉老师,谁高?谁矮?为什么?  师:故事说的是疫情期间,美国加州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大火,约翰带着儿子在火海逃生后,又饥又渴,要吃东西补充能量。他们一起走进一家中
期刊
为了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激活学校的校本研究,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为此,我们提出了“四元五环”教学的研究,计划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本课题研究,将指定几个实验基地学校与一些实验班率先开展本课题研讨活动,再逐渐进行推广。  一、课题意义  所谓“四元五环”教学是围绕“精问、思考、互动、运用”四个方面,并结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小组交流,分析问题——指名汇报,解答问题——引导质疑,再提问题——实际应用
期刊
小学语文教材选编了一些介绍世界著名景观的文章,有介绍水上名城威尼斯独特风光的文章《威尼斯的小艇》,有描写荷兰安闲牧场的文章《牧场之国》,也有介绍埃及古老金字塔的文章《金字塔》等等,这些文章展示出的景观像一幅幅动人画卷令人陶醉,让人流连忘返。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通过想象及观看视频和图片,了解欣赏世界各地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了解世界多元文化的兴趣,让学生在感
期刊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三位数乘两位数”是在三年级学习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学习的,教学时应该温故知新,让学生推理学习它的计算方法,本单元又是整数乘法学习的最后一个阶段,要求学生能运用这种推理的方法学会较多位数乘较多位的乘法;另外还安排了“积的变化规律”,让学生经过观察、比较探索总结“积的变化规律”;在应用乘法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炼归纳常见的数量关系。因此,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
期刊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然而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数学教学大多时候都是脱离生活实际的,很多学生学习数学最终就只是会做题、会考试,从而使得数学学习变得枯燥而乏味。其实数学就应该是在一个个活生生的、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中学习,这样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那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又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生活中离不开数学,同样,离开了生活的数学是没有灵魂、没有魅力的。应该紧扣
期刊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46~51页。  教学重点:  1.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式,能正确计算。  2.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的书写位置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用十位去乘”过程中得数的写法和原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起回忆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新知识,学习之前老师想考一考大家,下面每一组一个小代表对下面的题进行接龙计算(通过对一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和一位数
期刊
教学内容: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笔算乘法”例2。  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测  二、知识激活  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设计意图:通过前测和旧知的复习,了解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更好地为新课做好铺垫。  三、探究新课  1.根据图意提出数学问题,找到数学信息,分析信息之间的联系,列式解答数学问题。  2.PPT出示小棒图,利用数形结合,演示计算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3.讓学生完整地
期刊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90~91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分数”的产生  1.提问:你们分过东西吗?  2.分一分。  (1)把4个苹果分给“你”和“我”,可以怎样分?  (2)如果要分得公平合理,应该怎样分?每人分几个?(平均分,每人分得2个)  3.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人,每人分几个?  4.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人,每人分几个?(半个)  提问:半个还可以用整数表示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