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理念,强调“学习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思想。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老师应把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常识相联系,把地理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以地理知识为经,以生活常识为纬,以生活化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地理;生活化教学;生活案例
地理生活化教学即将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引入课堂,让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并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另外,利用生动的生活案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课标上提出的“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课程理念。下面笔者将以湘教版教材必修1、2为例,通过具体案例,简单分析,如何实现地理生活化教学。
一、用生活中的案例导入新课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用生活中的案例来导入新课,实现课堂导入环节的生活化。
如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公转》,在新课导入时,可联系生活中的常见现象,通过设问导入,如“为什么会有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为什么夏季昼长越短,而冬天昼短夜长?等问题”通过设问,让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好奇心,并在这种好奇心和兴趣的驱使下进入新内容的学习。 再如《常见的天气系统》这一节,可运用某天比较特殊的天气预报的播报内容引入,如:春季西北、华北某某地区有沙尘暴天气;冬季天气预报中常预报: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有寒潮天气;引导学生一起探究“沙尘暴”、“寒潮”等天气现象的成因及变化过程。通过具体案例的引导,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地理知识,并有效地将地理与生活结合起来。
二、运用案例,巧妙过渡
在课堂教学,过渡是链接各个环节的重要桥梁,巧妙的过渡使得整个课堂变得流畅自如。如《地球自转地理意义》一节中,可用长江入海口崇明岛的案例引入地球自转的地理知识之——地转偏向力。
多媒体展示右图,如图所示,在长江入海口处,崇明岛南岸冲刷比较厉害,却趋向于与北岸相连,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若该河流位于澳大利亚,情况与我国长江入海口的情况类似吗?为什么?
由此过渡,引入地转偏向力,将身边的现象与地理知识紧密的结合起来,一方面体现了地理与生活是密切相关,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加地理课堂的趣味性。
三、运用身边的案例,将抽象概念具体化
地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只有巧妙地引用生活中的素材,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探究,才能激发和唤醒学生的课堂主体参与意识,才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运用地理知识。
在高中地理必修2人文地理和必修3区域地理中,有很多比较抽象化的概念,学生很难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身边的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例如:在《工业地域联系》一节中,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分散等概念,学生较难理解。对于“工业联系”有一种类型——“投入-产出联系”,我们可用“海门叠石桥家纺的生产过程”举例,棉花由纺织厂纺纱,再将产品送往织布厂生产成布料,布料再由印染厂染成各种颜色,然后再由家纺厂生产出各种各样的床上用品。这样前一个工厂的产品与后面一个工厂的原料的联系就称之为“投入-产出联系”,当然,“投入-产出联系”又可以分为“串联式”联系(如,布的生产过程)和“并联式”联系(如:美国福特汽车的生产)。
工业集聚又可分为“空间利用上的工业集聚”和“专业化的工业集聚”。比如海门市海门港地区,聚集了各种类型的企业,这些企业大部分之间没有“投入-产出”联系,他们聚集到一起只是为了利用共同的基础设施,这种聚集属于前者——“空间利用上的工业集聚。”而“专业化的工业集聚”是有生产工序上联系的各企业间,为了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而集聚,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并形成规模效益。
四、学以致用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学生在原有的生活、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的课堂需要贴近生活,教授生活中的地理,让学生学会利用地理知识解释身边的地理现象。
在我们上课的过程中,可通过几个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现象来检测学生对于本节内容的掌握情况,例如:《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一课结束后,可让学生解决以下问题:为什么早晨太阳还未升起,但天已经亮了?为什么天空是蔚蓝色的呢?在相同条件下,我们海门地区和老师的家乡(甘肃张掖)哪个日温差较大?为什么?
如学生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上述问题,就说明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了很好的掌握,达到了学以致用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此类的案例还很多,只要善于思考和发现,就能将地理课堂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总之,高中地理教学要贴近生活,将生活现象和地理知识有机结合,通过精心设计课程结构,使用学生快速有效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学以致用。同时,通过有效生活化教学让学生感到地理知识的价值所在,从而使他们找到学习的内驱力。因此,我们新一代地理教师要努力架构起地理与生活的桥梁,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体验地理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陈澄,樊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涂少珺.让地理与生活经纬相交——以生活化教学手段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
04:45
[3]白璐.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模式探讨[J].中学教学参考,2011,18:82
[4]夏志芳.地理学习论[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证大中学)
【关键词】地理;生活化教学;生活案例
地理生活化教学即将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引入课堂,让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并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另外,利用生动的生活案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课标上提出的“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课程理念。下面笔者将以湘教版教材必修1、2为例,通过具体案例,简单分析,如何实现地理生活化教学。
一、用生活中的案例导入新课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用生活中的案例来导入新课,实现课堂导入环节的生活化。
如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公转》,在新课导入时,可联系生活中的常见现象,通过设问导入,如“为什么会有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为什么夏季昼长越短,而冬天昼短夜长?等问题”通过设问,让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好奇心,并在这种好奇心和兴趣的驱使下进入新内容的学习。 再如《常见的天气系统》这一节,可运用某天比较特殊的天气预报的播报内容引入,如:春季西北、华北某某地区有沙尘暴天气;冬季天气预报中常预报: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有寒潮天气;引导学生一起探究“沙尘暴”、“寒潮”等天气现象的成因及变化过程。通过具体案例的引导,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地理知识,并有效地将地理与生活结合起来。
二、运用案例,巧妙过渡
在课堂教学,过渡是链接各个环节的重要桥梁,巧妙的过渡使得整个课堂变得流畅自如。如《地球自转地理意义》一节中,可用长江入海口崇明岛的案例引入地球自转的地理知识之——地转偏向力。
多媒体展示右图,如图所示,在长江入海口处,崇明岛南岸冲刷比较厉害,却趋向于与北岸相连,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若该河流位于澳大利亚,情况与我国长江入海口的情况类似吗?为什么?
由此过渡,引入地转偏向力,将身边的现象与地理知识紧密的结合起来,一方面体现了地理与生活是密切相关,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加地理课堂的趣味性。
三、运用身边的案例,将抽象概念具体化
地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只有巧妙地引用生活中的素材,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探究,才能激发和唤醒学生的课堂主体参与意识,才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运用地理知识。
在高中地理必修2人文地理和必修3区域地理中,有很多比较抽象化的概念,学生很难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身边的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例如:在《工业地域联系》一节中,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分散等概念,学生较难理解。对于“工业联系”有一种类型——“投入-产出联系”,我们可用“海门叠石桥家纺的生产过程”举例,棉花由纺织厂纺纱,再将产品送往织布厂生产成布料,布料再由印染厂染成各种颜色,然后再由家纺厂生产出各种各样的床上用品。这样前一个工厂的产品与后面一个工厂的原料的联系就称之为“投入-产出联系”,当然,“投入-产出联系”又可以分为“串联式”联系(如,布的生产过程)和“并联式”联系(如:美国福特汽车的生产)。
工业集聚又可分为“空间利用上的工业集聚”和“专业化的工业集聚”。比如海门市海门港地区,聚集了各种类型的企业,这些企业大部分之间没有“投入-产出”联系,他们聚集到一起只是为了利用共同的基础设施,这种聚集属于前者——“空间利用上的工业集聚。”而“专业化的工业集聚”是有生产工序上联系的各企业间,为了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而集聚,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并形成规模效益。
四、学以致用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学生在原有的生活、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的课堂需要贴近生活,教授生活中的地理,让学生学会利用地理知识解释身边的地理现象。
在我们上课的过程中,可通过几个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现象来检测学生对于本节内容的掌握情况,例如:《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一课结束后,可让学生解决以下问题:为什么早晨太阳还未升起,但天已经亮了?为什么天空是蔚蓝色的呢?在相同条件下,我们海门地区和老师的家乡(甘肃张掖)哪个日温差较大?为什么?
如学生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上述问题,就说明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了很好的掌握,达到了学以致用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此类的案例还很多,只要善于思考和发现,就能将地理课堂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总之,高中地理教学要贴近生活,将生活现象和地理知识有机结合,通过精心设计课程结构,使用学生快速有效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学以致用。同时,通过有效生活化教学让学生感到地理知识的价值所在,从而使他们找到学习的内驱力。因此,我们新一代地理教师要努力架构起地理与生活的桥梁,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体验地理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陈澄,樊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涂少珺.让地理与生活经纬相交——以生活化教学手段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
04:45
[3]白璐.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模式探讨[J].中学教学参考,2011,18:82
[4]夏志芳.地理学习论[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证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