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识改变命运,已是个不争的事实。但是我国的教育体制与教育现状却有着太多太多的无奈与尴尬:教育投入持续不足;城乡教育多元割裂;贫富子弟教育失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教育产业化偏轨;教育腐败横生;高考移民遍地……和谐社会,教育为本,温饱前我们期望教育能帮我们摆脱贫困;温饱后我们更期盼教育能提升我们的发展。因此推进教育改革,呼吁教育公平成为今年两会的一个焦点。而我们这里要说的教育公平主要是有关高招指标分配问题的。
前不久在北京召开的“两会”中就有代表对高招录取指标分配问题提出了质疑。一石激起千层浪,各方媒体相继发表评论,在高考前掀起了一场讨论的高潮。
的确,高考是广大考生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每个考生在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同时,更希望有一个公正公平的环境,但是近年来,高校录取指标内倾现象严重,确实打击了很大一部分考生的积极性。
考生心声
某生来自湖南,连续参加了三年高考,都没有考上理想大学,后来实在没法只好投奔北京的舅舅弄了个北京户口,结果一年后高中,事后他想不通,同样的分数在湖南考了三年都没考上,一到北京一下子居然考了个名牌大学。
这样的事件连年上演。想在人口众多的内地省份,特别是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省考个名牌高校,除非是相当优秀,否则机会是少之又少。因为名牌大学可能给你这个省的指标只有那么少得可怜的几个,所有的优秀学生都削尖了脑袋往里挤。有时候也难怪有很多考生抱怨,自己为什么不生在北京、上海。
高招现状
河南有9 000多万人,北京只有1 100多万人,但北京一些重点高校,针对北京考生录取的指标却是河南的6、7倍甚至更多。教育不公平中,矛盾最突出的就是高考录取分数线及录取人数比例地域的不平等。
从上述两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高招录取指标分配不公平问题已经让考生深有体会,这个问题的探讨也应该提上日程。
代表声音
朱永新(全国政协委员、苏州市副市长)
不是移民的错,是政策的错
朱永新代表说,教育公平涉及一个人才的选拔方式,现在全国不同区域的学生考同一张卷子,分数不一样,录取指标也有差异,这就形成了高考移民。我觉得不是移民的错,而是政策的错。把考试权交给大学,由大学来考,北大和清华这样的学校可以采用相对难一点的考试,其他大部分学校则简单些。民办大学可以自己考试,甚至可以不考试,把大部分学生从考试压力中解放出来。
李志文(全国政协委员、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麻醉科医生、博导)
北京和上海不应被“单列”
李志文代表说,外地很多地区考北京和上海的院校分数高,很难考;并且有的专业不对外开放,进不去;有些国家院校把一些外地的、尤其是农村孩子隔离在外,这本身是剥夺教育权利的表现。全国统考应该把北京、上海也包括进来,分数线一样,录取名额也不能差别太大。如果由各个学校出题自己考,不同专业应统一面向全国,进行招生录取。统一考试后,每个院校出招生总数,分数段统一制订,如果甲地考生分低,他也可往外地去;这就激励分低地区提高教学质量。总之不能建围墙,这个地区的能进来,别的地区不可以,大学教育很重要,高级人才都在这。
周洪宇(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指标公平不能一蹴而就
“不同省市间高考录取比例存在很大悬殊是事实。”周洪宇代表说,目前国家重点高校的录取指标主要集中在大城市,这是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不平衡的体现。
在目前情况下,招生指标完全做到统一是不可能的,这其中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诸如:教育部所属高校所在地政府给予其很多支持,所以指标可能会对所在城市有偏重;各省市属高校更是存在当地政府的经济支持等,当地生源优先。考虑到上述原因,高校招生指标分配公平又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渐进式实施。
本刊观点
目前我国教育资源的分布,不仅农村和城市存在差距,城市间也有巨大差距。山东、河南等地分数线远高于北京、上海等省市,高校录取考生名额也多分布在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等很多名牌高校就对本地倾斜,其他地区的考生想考这些学校,分数高,名额少,竞争极其残酷。国家教育部部属高校在各地招生指标差别也很大,导致各地高考分数线差别很大,同样的分数,在河北省只能上一个二类本科,而在上海、北京等地却可以轻松考上重点大学。清华大学每年要招北京市考生300多人而其他省份一般是100个左右;南开大学招天津考生近1/4,复旦大学招上海考生占40%,武汉大学招湖北考生占到一半,浙江大学招浙江考生接近70%。面对全国招生的重点大学,都有相当数量的名额留给了学校所在省市区。如果重点高校都“近水楼台先得月”,把大量指标“本地化”,高招指标分配如此的厚此薄彼,那么直接的结果就是更多的高考移民的出现。比如有些家长想方设法把学生户口转到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或者转到新疆、西藏等地,试图以此来享受分数更低的待遇。这些都是明显不正常的现象,可能会漏掉很多优秀人才,也不利于经济欠发达省市人才的涌现、培养以及地区科教水平的迅速提高。
2005年2月1日北京市发改委公布的《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产业发展的意见》开始正式实施。其中规定,金融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来京,其子女可在京参加高考,录取时与北京市户籍考生同等待遇;如其子女需在中小学入学或借读,将由各有关区县政府负责安排。这种信息无疑让更多的考生和家长动一番脑筋,虽说以优厚的条件吸引人才无可厚非,但是这也可能会造成高招指标分配的更加不合理化,更可能使地域性高等教育质量差距拉大。
其实这个问题存在已久,最开始主要是当时为了适当照顾大城市的优先发展,为大城市优先提供大批高素质人才,这或许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权宜之计,这样的指标分配也的确使得大城市“先富起来”。但是,时至今日,教育带动经济的成果我们已经看得很清晰了,北京、上海、浙江这些教育发达的地区,经济也相对发达,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差距正在随着教育的差距而拉大,我们的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为什么现在不开始让先富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富起来的地区,来共同达到共同富裕呢?毕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发展。
高考既然是全国范围内的统一考试,就应该让考生们在全国范围内公平竞争,而不应该变成省、市、区范围内的竞争。各地高考录取分数线的不统一,使得考生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出生在哪个地区以及父母是谁,录取分数线的不公平实际上造成了考生的不平等。如果全国高考录取分数线不能统一,那么高考的公平公正性就必然让人产生怀疑,“高考移民”现象便不可能因为封堵、打击而销声匿迹。
让考生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腾飞,改革高招录取势在必行。
前不久在北京召开的“两会”中就有代表对高招录取指标分配问题提出了质疑。一石激起千层浪,各方媒体相继发表评论,在高考前掀起了一场讨论的高潮。
的确,高考是广大考生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每个考生在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同时,更希望有一个公正公平的环境,但是近年来,高校录取指标内倾现象严重,确实打击了很大一部分考生的积极性。
考生心声
某生来自湖南,连续参加了三年高考,都没有考上理想大学,后来实在没法只好投奔北京的舅舅弄了个北京户口,结果一年后高中,事后他想不通,同样的分数在湖南考了三年都没考上,一到北京一下子居然考了个名牌大学。
这样的事件连年上演。想在人口众多的内地省份,特别是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省考个名牌高校,除非是相当优秀,否则机会是少之又少。因为名牌大学可能给你这个省的指标只有那么少得可怜的几个,所有的优秀学生都削尖了脑袋往里挤。有时候也难怪有很多考生抱怨,自己为什么不生在北京、上海。
高招现状
河南有9 000多万人,北京只有1 100多万人,但北京一些重点高校,针对北京考生录取的指标却是河南的6、7倍甚至更多。教育不公平中,矛盾最突出的就是高考录取分数线及录取人数比例地域的不平等。
从上述两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高招录取指标分配不公平问题已经让考生深有体会,这个问题的探讨也应该提上日程。
代表声音
朱永新(全国政协委员、苏州市副市长)
不是移民的错,是政策的错
朱永新代表说,教育公平涉及一个人才的选拔方式,现在全国不同区域的学生考同一张卷子,分数不一样,录取指标也有差异,这就形成了高考移民。我觉得不是移民的错,而是政策的错。把考试权交给大学,由大学来考,北大和清华这样的学校可以采用相对难一点的考试,其他大部分学校则简单些。民办大学可以自己考试,甚至可以不考试,把大部分学生从考试压力中解放出来。
李志文(全国政协委员、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麻醉科医生、博导)
北京和上海不应被“单列”
李志文代表说,外地很多地区考北京和上海的院校分数高,很难考;并且有的专业不对外开放,进不去;有些国家院校把一些外地的、尤其是农村孩子隔离在外,这本身是剥夺教育权利的表现。全国统考应该把北京、上海也包括进来,分数线一样,录取名额也不能差别太大。如果由各个学校出题自己考,不同专业应统一面向全国,进行招生录取。统一考试后,每个院校出招生总数,分数段统一制订,如果甲地考生分低,他也可往外地去;这就激励分低地区提高教学质量。总之不能建围墙,这个地区的能进来,别的地区不可以,大学教育很重要,高级人才都在这。
周洪宇(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指标公平不能一蹴而就
“不同省市间高考录取比例存在很大悬殊是事实。”周洪宇代表说,目前国家重点高校的录取指标主要集中在大城市,这是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不平衡的体现。
在目前情况下,招生指标完全做到统一是不可能的,这其中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诸如:教育部所属高校所在地政府给予其很多支持,所以指标可能会对所在城市有偏重;各省市属高校更是存在当地政府的经济支持等,当地生源优先。考虑到上述原因,高校招生指标分配公平又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渐进式实施。
本刊观点
目前我国教育资源的分布,不仅农村和城市存在差距,城市间也有巨大差距。山东、河南等地分数线远高于北京、上海等省市,高校录取考生名额也多分布在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等很多名牌高校就对本地倾斜,其他地区的考生想考这些学校,分数高,名额少,竞争极其残酷。国家教育部部属高校在各地招生指标差别也很大,导致各地高考分数线差别很大,同样的分数,在河北省只能上一个二类本科,而在上海、北京等地却可以轻松考上重点大学。清华大学每年要招北京市考生300多人而其他省份一般是100个左右;南开大学招天津考生近1/4,复旦大学招上海考生占40%,武汉大学招湖北考生占到一半,浙江大学招浙江考生接近70%。面对全国招生的重点大学,都有相当数量的名额留给了学校所在省市区。如果重点高校都“近水楼台先得月”,把大量指标“本地化”,高招指标分配如此的厚此薄彼,那么直接的结果就是更多的高考移民的出现。比如有些家长想方设法把学生户口转到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或者转到新疆、西藏等地,试图以此来享受分数更低的待遇。这些都是明显不正常的现象,可能会漏掉很多优秀人才,也不利于经济欠发达省市人才的涌现、培养以及地区科教水平的迅速提高。
2005年2月1日北京市发改委公布的《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产业发展的意见》开始正式实施。其中规定,金融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来京,其子女可在京参加高考,录取时与北京市户籍考生同等待遇;如其子女需在中小学入学或借读,将由各有关区县政府负责安排。这种信息无疑让更多的考生和家长动一番脑筋,虽说以优厚的条件吸引人才无可厚非,但是这也可能会造成高招指标分配的更加不合理化,更可能使地域性高等教育质量差距拉大。
其实这个问题存在已久,最开始主要是当时为了适当照顾大城市的优先发展,为大城市优先提供大批高素质人才,这或许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权宜之计,这样的指标分配也的确使得大城市“先富起来”。但是,时至今日,教育带动经济的成果我们已经看得很清晰了,北京、上海、浙江这些教育发达的地区,经济也相对发达,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差距正在随着教育的差距而拉大,我们的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为什么现在不开始让先富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富起来的地区,来共同达到共同富裕呢?毕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发展。
高考既然是全国范围内的统一考试,就应该让考生们在全国范围内公平竞争,而不应该变成省、市、区范围内的竞争。各地高考录取分数线的不统一,使得考生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出生在哪个地区以及父母是谁,录取分数线的不公平实际上造成了考生的不平等。如果全国高考录取分数线不能统一,那么高考的公平公正性就必然让人产生怀疑,“高考移民”现象便不可能因为封堵、打击而销声匿迹。
让考生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腾飞,改革高招录取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