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语文教学可以通过强化美的教学手段,增强美的教学用语,增大美的欣赏力度,落实美的欣赏结果来实现。
关键词:中学;语文;美;教学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老师,我常常会听到同行发出这样的感慨:虽说得语文者得天下,但是,我们能明显地感觉到,在数理化的包围下,我们的语文难以得到保证,经常是我们在上面讲得口干舌燥,兴高采烈,他们在下面听得昏昏沉沉,面无表情。听到这一感慨,我不禁想: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语文无疑是最具“美育”特点的学科之一,我们何不通过语文美育教学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改变这一局面,另创一片新天地呢?语文美育教学可以通过强化美的教学手段,增强美的教学用语,增大美的欣赏力度,落实美的欣赏结果来实现。
如今,电子产品的普及为我们进行多媒体教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多媒体,将图、文、声、像等各种教学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做到图文并茂、声情并茂、动静结合、形声结合,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美的魅力,营造美的教学氮围,上李煜的《虞美人》一词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有利条件,把歌曲《虞美人》带进课堂,让学生先听歌曲,感受南唐后主李煜从一代君王沦为阶下囚的无奈、感伤,然后再分析词的内容,学生很容易就进入状态,最后又让学生欣赏歌曲,加深印象,一节课下来,学生配合得十分默契。第二天检查背通时,有位同学竟说:“老师,我把这首词唱一遍好不好?”对于这种这么可爱的要求,我们当然不会拒绝,反而会报之以热烈的掌声。
不可否认,借助多媒体可以让语文教学变得更加形象生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传统的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仍不可或缺。例如先声夺人的导入语、自然轻松的过渡语、循循善诱的提问语等,这些教学手段运用得当,照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记得上《咬文嚼字》的前一天,我在路上碰到两位同学,其中个子较矮的一个对另一个个子较高的同学说:“你真没礼貌,碰到老师也不请她吃水果,(当时“大个子”的手里提着水果)”。第二天上课,我给大家讲了这件事,说完后再加上这么一些话:我当然不能接受“大个子”的水果,但是,我一琢磨,觉得这事不对啊,“小个子”好像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他在给“大个子”提醒要尊重老师的同时也提醒了“大个子”——我可比你小啊,你可要“爱幼”啊!你怎么能不给我水果吃呢?你们瞧,他厉害不?这下,你们该知道“咬字嚼字”的重要性了!这样一来,同学们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上起课来也轻松多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现代教育手段,还是传统教育手段,只要掌握得好,都可以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中,我们不仅要避免传统教育手段的单调枯燥,也要避免现代教育手段的华而不实,立足于教学目标,扬长避短,因文而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真正领略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另外,增大美的欣赏力度也同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我们教材所选的篇目,都具有比较强烈的情感,歌颂真、善、美,批判假、恶、丑,我们的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青年初期的情绪体验特别强烈,他们的情绪体验具有延续性和心境化;情感的隐藏性和曲折性也比较深,同时情感特别丰富特别深刻。
如今,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被拍成了电影或电视,这就为欣赏美提供了条件。上《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我把电视剧中的这一部分带进课堂,通过画面,同学们见识了贾府的典型环境果然与别家不同,他们也发现,电视剧重在人物外在的表现,而小说中的人物因虚实相生显得更深沉,更具吸引力,特别是林黛玉与王熙风。林黛玉的谨慎从事、冷静细心、应对有度、举止有礼、美貌多情而又体弱多病,王熙风的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精明能干,惯用权术,察颜观色,机巧善变而又体态风骚,这些性格特征在书中更加明显,正是文学作品形象的间接性、模糊性激发了读者的审美兴趣,丰富了读者的想象力、创造力。上完《林黛玉进贾府》后,一位同学写了一篇名为《“文化快餐”不好吃》的文章,叙述了电视剧中的林妹妹与她想象中的“娇柔体弱、聪慧敏感”的林妹妹相去甚远,缺少韵味,她觉得,看一般的导演演绎出来的影视作品,味同嚼蜡,要真正了解林妹妹还得去啃原汁原味的《红楼梦》。
当然,落实美的欣赏结果也相当必要。我通过加强文学评论、加强读后感等写作训练来达到这一目的。学过《烛之武退秦师》之后,我来个系列训练,题目可以老师拟定,也可以让学生自由定,比如可以拟作《读史偶得》或《<烛之武退秦师>艺术特色》等等,将对美的欣赏落到实处,让他们畅所欲言。落实美的结果不仅仅体现在课内,也可以体现在看课外书中,一位同學看完卡夫卡的《变形记》后,这么写到:“我为格里高尔感到悲哀,同时也为我自己感到悲衰,因为在看这篇文章之前,我一直把父母对我的唠叨当成一种负担,与他们对着干,埋怨他们对我管得太多,不给我充分的自由,现在,我才真正明白,那是他们对我的一种爱,一种天底下最无私最纯洁的爱,我为我有这样的父母面感到幸福。”作为一名教师,有时确实预料不到一篇文章会如此地影响一个学生。
为了让学生保持这种写作热情,我还把学生的优秀习作装订成册,挂在教室里,让全班同学传阅,这样,“上榜”的同学就会再接再厉,而没“上榜”的同学也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提高写作水平,争取“上榜”,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兴趣,基至还可以把优秀习作推荐给报刊、杂志。我想,当我们的文字变成铅字时,我们心中的喜悦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当然,学生也不例外。
俄国作家高尔基曾经说过: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我们何不利用学生强烈的爱“美”之心,把“美”带到教学中,带到课堂上,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让他们从“要我学语文”变成“我要学语文”,这样,改变语文教学目前的困境也就指日可待了。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探微》巨瑞娟银川: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03
[2]《也谈语文美育教学》江延秋,肖兰辉《语文教学与研究》,1998,第11期
作者简介:陈素萍,(1973年2月出生,女,福建莆田人,大学本科,中学语文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关键词:中学;语文;美;教学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老师,我常常会听到同行发出这样的感慨:虽说得语文者得天下,但是,我们能明显地感觉到,在数理化的包围下,我们的语文难以得到保证,经常是我们在上面讲得口干舌燥,兴高采烈,他们在下面听得昏昏沉沉,面无表情。听到这一感慨,我不禁想: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语文无疑是最具“美育”特点的学科之一,我们何不通过语文美育教学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改变这一局面,另创一片新天地呢?语文美育教学可以通过强化美的教学手段,增强美的教学用语,增大美的欣赏力度,落实美的欣赏结果来实现。
如今,电子产品的普及为我们进行多媒体教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多媒体,将图、文、声、像等各种教学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做到图文并茂、声情并茂、动静结合、形声结合,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美的魅力,营造美的教学氮围,上李煜的《虞美人》一词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有利条件,把歌曲《虞美人》带进课堂,让学生先听歌曲,感受南唐后主李煜从一代君王沦为阶下囚的无奈、感伤,然后再分析词的内容,学生很容易就进入状态,最后又让学生欣赏歌曲,加深印象,一节课下来,学生配合得十分默契。第二天检查背通时,有位同学竟说:“老师,我把这首词唱一遍好不好?”对于这种这么可爱的要求,我们当然不会拒绝,反而会报之以热烈的掌声。
不可否认,借助多媒体可以让语文教学变得更加形象生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传统的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仍不可或缺。例如先声夺人的导入语、自然轻松的过渡语、循循善诱的提问语等,这些教学手段运用得当,照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记得上《咬文嚼字》的前一天,我在路上碰到两位同学,其中个子较矮的一个对另一个个子较高的同学说:“你真没礼貌,碰到老师也不请她吃水果,(当时“大个子”的手里提着水果)”。第二天上课,我给大家讲了这件事,说完后再加上这么一些话:我当然不能接受“大个子”的水果,但是,我一琢磨,觉得这事不对啊,“小个子”好像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他在给“大个子”提醒要尊重老师的同时也提醒了“大个子”——我可比你小啊,你可要“爱幼”啊!你怎么能不给我水果吃呢?你们瞧,他厉害不?这下,你们该知道“咬字嚼字”的重要性了!这样一来,同学们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上起课来也轻松多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现代教育手段,还是传统教育手段,只要掌握得好,都可以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中,我们不仅要避免传统教育手段的单调枯燥,也要避免现代教育手段的华而不实,立足于教学目标,扬长避短,因文而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真正领略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另外,增大美的欣赏力度也同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我们教材所选的篇目,都具有比较强烈的情感,歌颂真、善、美,批判假、恶、丑,我们的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青年初期的情绪体验特别强烈,他们的情绪体验具有延续性和心境化;情感的隐藏性和曲折性也比较深,同时情感特别丰富特别深刻。
如今,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被拍成了电影或电视,这就为欣赏美提供了条件。上《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我把电视剧中的这一部分带进课堂,通过画面,同学们见识了贾府的典型环境果然与别家不同,他们也发现,电视剧重在人物外在的表现,而小说中的人物因虚实相生显得更深沉,更具吸引力,特别是林黛玉与王熙风。林黛玉的谨慎从事、冷静细心、应对有度、举止有礼、美貌多情而又体弱多病,王熙风的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精明能干,惯用权术,察颜观色,机巧善变而又体态风骚,这些性格特征在书中更加明显,正是文学作品形象的间接性、模糊性激发了读者的审美兴趣,丰富了读者的想象力、创造力。上完《林黛玉进贾府》后,一位同学写了一篇名为《“文化快餐”不好吃》的文章,叙述了电视剧中的林妹妹与她想象中的“娇柔体弱、聪慧敏感”的林妹妹相去甚远,缺少韵味,她觉得,看一般的导演演绎出来的影视作品,味同嚼蜡,要真正了解林妹妹还得去啃原汁原味的《红楼梦》。
当然,落实美的欣赏结果也相当必要。我通过加强文学评论、加强读后感等写作训练来达到这一目的。学过《烛之武退秦师》之后,我来个系列训练,题目可以老师拟定,也可以让学生自由定,比如可以拟作《读史偶得》或《<烛之武退秦师>艺术特色》等等,将对美的欣赏落到实处,让他们畅所欲言。落实美的结果不仅仅体现在课内,也可以体现在看课外书中,一位同學看完卡夫卡的《变形记》后,这么写到:“我为格里高尔感到悲哀,同时也为我自己感到悲衰,因为在看这篇文章之前,我一直把父母对我的唠叨当成一种负担,与他们对着干,埋怨他们对我管得太多,不给我充分的自由,现在,我才真正明白,那是他们对我的一种爱,一种天底下最无私最纯洁的爱,我为我有这样的父母面感到幸福。”作为一名教师,有时确实预料不到一篇文章会如此地影响一个学生。
为了让学生保持这种写作热情,我还把学生的优秀习作装订成册,挂在教室里,让全班同学传阅,这样,“上榜”的同学就会再接再厉,而没“上榜”的同学也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提高写作水平,争取“上榜”,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兴趣,基至还可以把优秀习作推荐给报刊、杂志。我想,当我们的文字变成铅字时,我们心中的喜悦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当然,学生也不例外。
俄国作家高尔基曾经说过: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我们何不利用学生强烈的爱“美”之心,把“美”带到教学中,带到课堂上,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让他们从“要我学语文”变成“我要学语文”,这样,改变语文教学目前的困境也就指日可待了。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探微》巨瑞娟银川: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03
[2]《也谈语文美育教学》江延秋,肖兰辉《语文教学与研究》,1998,第11期
作者简介:陈素萍,(1973年2月出生,女,福建莆田人,大学本科,中学语文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