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兽之灵:野生动物摄影书:理解自然摄影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j5310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世界上恐怕没有多少工作能让人时刻保持专注、机敏和充沛的精力,同时还能大口呼吸着PM2.5数值在10以下的空气,随时喝着比瓶装水要好不知多少倍的甘泉,经常能吃上绝对有机的放心食物,更主要的是能领略到常人不曾看过的风景和不曾见过甚至不曾听说过的野生动物,而这,正是自然摄影师工作的魅力。
  近代社会,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迅速增强,曾经过分强调要战胜和征服自然,然而,在人类创造经济社会发展奇迹的同时,自然屡屡发出痛苦的呻吟,并以各种方式对我们发出警告:不善待自然就是不善待我们自己。从这个角度来看,《万兽之灵——野生动物摄影书》这本书的出现,恰逢其时,在讲述自然摄影的同时呼唤公众珍爱自然、保护环境。所幸,随着数码摄影技术的进步和全社会对自然环境保护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步入自然摄影师的行列。反过来,自然摄影的发展又不断促使公众增加对野生动植物保护的认知和理解。
  本期开始,我们将开设本书同名栏目,精选书中内容进行连载,以具体拍摄案例和野生动物拍摄技法为主要内容,在未来几期向大家介绍自然摄影的概念、历史、拍摄方法以及成为一名优秀自然摄影师需要做好哪些准备。我们希望以这个栏目作为载体,建立交流平台,不仅是展示自然摄影拍摄的技法和心得体会,更希望对有意愿投身该领域的职业摄影师带来启发,也为摄影爱好者了解野生动物摄影提供渠道,促进我国自然摄影的发展以及公众对于自然保护的认知。
  野生动物摄影师奚志农在本书的前言中写道:“唯有追随野生动物的足迹,才能找到地球上最纯净的风景。”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自然摄影师们的足迹,在高山峡谷、平原草地、江河湖海见去探寻和感受那纯净的风景吧。
  自然摄影概述
  自然摄影是一个简单的词,也是一个复杂的词。简单到只要有一部相机,每个人都可以在一个小小的街头花园完成一次了不起的拍摄,复杂到有些人为之跋涉万里、穷尽一生,甚至付出生命。
  在自然摄影之中,“自然”是拍摄的对象。然而这样的定义是如此广阔,以至于这既是自然摄影师的幸运,也是自然摄影师的辛苦所在。摄影师们是幸运的,他们拥有无穷的拍摄对象。你可以拍摄天空中忽倏而过的飞鸟,也可以拍摄草原上潜伏捕猎的赤狐,或者广袤的森林,幽蓝的冰川,甚至黑夜之中的闪电,沙粒之中藏着的化石……每一样东西都有着变幻莫测的拍摄可能。
  在自然摄影之中,“摄影”是拍摄的行动。和其他拍摄门类一样,自然摄影中不同的器材适合表现不同的对象,但是创造性地使用器材又可以带来出人意料的冲击力;准确的拍摄技术能够完美展示出拍摄对象的不同细节,但是技术没有规范,每个摄影师都有自己的拍摄习惯,也都在创造着“独门暗器”一般的拍摄技巧;多样的视角可以用来重新提炼眼前的世界,对于光影和形状的重新创造能够将情感融入到每一幅画面之中。
  为了拍照片,自然摄影师们需要先制定出一个拍摄计划来。有些摄影师会拿着一个完善的计划去游说杂志社,让他们为拍摄和旅行提供资助。拍到照片之后,需要对照片进行后期处理以及存档管理,一些摄影师甚至会注册这些照片以防未来可能出现的侵权案子。完成这些之后,职业摄影师还需要考虑怎样使用图片,是出售还是公益使用?是杂志排他刊登还是图片库销售?我们认为所有这些都是自然摄影环节的一部分,完成了这些,才是一位真正的摄影师。
  理解自然摄影
  自然摄影作品能够传递美好的情感。
  这十分有趣,因为动物们的表现时常让人们感受到人类世界的那些感情。有些人觉得不应该把人类的情感赋予到动物身上,而有些人觉得动物和人一样充满了喜怒哀乐。不管怎样,满怀感情的画面永远超过一幅简单的肖像记录。
  自然摄影作品能够讲述人类对于世界的探索,每个人心里都怀着去远方的渴望,也都怀着探索未知世界的冲动。从这个角度上讲,自然摄影师是旅行的引导者,可以通过相片带领观众去往未知的旅程。比如美国的自然摄影师Tim Laman 和他的天堂鸟报道。热带雨林之中,树木高达百米,浓密的枝叶让人们站在地面抬头望天时,视线连树顶的1/3 都难以达到。因此,没有人知道热带雨林的顶端在发生着什么,也更不了解天堂鸟的故事。Tim Laman 用弓箭和绳索爬树,在树顶完成拍摄,获取了鸟类一样的视角。更激动人心的是,他通过照片带领每一个观众和他一起爬,视线一点一点升高,直至到达距离地面几十层楼的高度,这个时候每个观众都能够和他一起,以前所未有的角度俯瞰整个森林。
  自然摄影作品可以用于自然保护
  没有什么比鲜活的影像和影像背后的故事更能够打动公众,这样的打动能够引发观看者关注自然环境,筹集资金,甚至通过影像的力量影响决策,进而改变一个物种的命运。人们曾经对大熊猫充满了误解,觉得这种黑白相间的动物虽然可爱却蠢蠢笨笨,难以在野外生存,更缺乏繁殖延续种群的能力。因此,对于大熊猫的保护行动曾一度进入误区,认为必须要把大熊猫抓回来进行人工繁殖。潘文石和吕植两位科学家摄影师的图片报道扭转了人们对于熊猫的认识。人们通过这些鲜活的影像了解到大熊猫在野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而自然保护也应该集中在保护栖息地和这些动物的自然家园上面。
  另一个例子是自然摄影师陈林和他的黑嘴端凤头燕鸥。黑嘴端凤头燕鸥数量非常稀少,很可能在全球仅有数十只。然而这样的“神话之鸟”却罕有人知,更缺少相应的保护。几年的拍摄之中,陈林拍摄了大量黑嘴端凤头燕鸥的照片,不仅让人们意识到了这个比大熊猫还稀少得多的濒危物种的存在,更让人们了解了这个物种的分布、繁殖和其他的行为特征。而在这个过程当中,这个物种的命运也因为人们的努力而渐现曙光。
  自然摄影可以用于教育、用于公益,可以用于讲故事,当然,更可以用于商业销售。不同的摄影师,不同的拍摄项目,可能会带来不同的回答。
  欣赏自然摄影
  真实和摆拍
  当一幅摄影作品呈现在你眼前的时候,如何判断这是否是一幅好的作品呢?一万个人,可能会有一万个答案,但有一点是每一个自然摄影师和每一个图片编辑的共识,即好的作品通常是真实的。这里的真实,涵盖了好多层意思,比如场景,不是被摆出来的。一些摄影师玩乾坤大挪移,找到一个光影漂亮的场景,把本来不属于这里的动植物挪进来,这是造假。更加恶劣的是控制动物,以前把动物抓起来之后胡乱摆弄的那一套仍然有摄影师在做,甚至还发明了冰冻昆虫、麻醉蝴蝶这样的恶劣招式。一些摄影师为了得到“干净清爽”的照片,不惜修剪枝叶破坏育雏期鸟类的掩护物,让每一只小鸟都暴露在死亡的危险之中。再比如后期,移花接木、改变画面的组成,都是无良摄影师惯用的方法。一旦采取这些违背真实的做法,都将牵涉严重的道德问题,会遭到整个自然爱好者群体的唾弃。   稀有和罕见
  前往未知的地点,以及探索未知的物种,能够使自然摄影作品具有魔力。如果我们面对的自然摄影作品讲述的是几乎没有被报道过、甚至从来没有听说过的物种,那么恐怕我们每个人都会停下来多驻足观看一段时间。对于未知世界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而正是这种好奇心指引人类不断在各个领域向前探索,这其中也包括自然摄影报道。
  在欣赏自然摄影作品时,那些记录着稀有、罕见物种的照片,往往凝聚着摄影师更为艰辛的努力。
  寻常场景中的不寻常
  我们曾经提到,摄影师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去“看”。一部分摄影师不总去天涯海角拍摄,他们的工作地点更多是在人们生活的寻常地点—比如城市花园、郊野公园甚至是闹市区。而这些摄影师往往具有神奇的魔力,可以从寻常的场景中观察到不寻常,另辟蹊径地进行拍摄。在这些摄影师的世界里,寻常的花草昆虫、流浪的猫狗、冬天冰封的湖面和尘土上面的脚印都可以成为打动人心的自然摄影作品。他们的世界好像比寻常人更大,更加充满了细节和感动。
  那些能够记录寻常场景中的不寻常的作品,时常能够打动人心。
  精彩的瞬间
  摄影的魅力之一,在于凝固下打动人心的瞬间。很多时候在眼前倏忽而过的场景,相机快门给我们提供了神奇的机会,能够真真切切地观察到那些在千分之一秒内发生的事情。
  一些摄影师充满了预见性,他们就是有一种感觉,能够猜测到下一秒会发生些什么。因此在他们的镜头中,求偶的炫耀、繁殖期的争斗、幼年动物的玩耍或者是电闪雷鸣的刹那,他们总能够记录下一些精彩的瞬间。这些瞬间可以弥补我们不能够亲临现场的遗憾。因此欣赏自然摄影作品时,那些记录了精彩瞬间的作品,总是让人眼前一亮。
  角度和眼光
  不同的摄影师,看待世界的眼光会不一样。这些不一样的观察角度可能难分高下,但是却给不同摄影师的作品增加了不同的味道。
  一些摄影师喜欢利用长镜头进行特写和行为的拍摄。观赏他们的作品,好像是把活生生的动物放在你面前,让你能够看清楚每一根毛发和肌肉的颤动。而另外一些摄影师喜欢拍摄更大的场景和更“写意”的作品,比如日本自然摄影师,我们能够从他们作品中看到更多东方式的意境之美。还有些摄影师喜欢讲大尺度的故事,在拍摄之中会把自然的变化、人的生活都囊括其中。
  因此在欣赏自然摄影作品时,我们能够看到不同自然摄影师观察世界的不同角度和眼光。
  创新技术
  有没有一些自然摄影作品,你看到它的第一眼会忍不住想:“喔,这是怎么拍的!”
  技术创新是自然摄影师了不起的尝试,有些摄影师利用红外触发相机和多灯补光拍摄罕见的大型哺乳动物;有些摄影师自己设计触发装置拍摄飞行的昆虫;有些摄影师设计滑轨、索道等各种复杂器械辅助拍摄;有些摄影师自己改装镜头实现魔幻般的超广角微距。这些努力是为了制造出更有创造性的自然影像,能够带领观看者从完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世界。因此在欣赏自然摄影作品时,那些能够从技术上推动自然影像的摄影师,总是让人钦佩。
  自然保护
  尽管自然摄影师的天职是用镜头完成自然报道,但是有些摄影师还通过自己的影像报道改变了自然保护的面貌。
  没有什么比鲜活的影像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而一些摄影师有能力和意愿完成更多影像以外的努力。他们举办演讲和讲座、组织环保活动、联络媒体、与政府对话协商……相比于纯粹的自然摄影师,他们更像是手握相机的社会活动家,尽自己的努力让山水自然能够更长久地留存在这个星球上。在欣赏自然摄影作品时,一些作品的背后就有这样的自然保护故事,对于这样的作品和作品背后的摄影师,我们满怀敬意。
  对于自然摄影爱好者,自然摄影作品随时在启发着我们自己去进行拍摄。当你被自然摄影作品打动的时候,你可以问问自己,我是否也可以拍摄出这样的作品?
其他文献
小时候家里有一台珠江牌单反相机,父亲用不太熟练的拍摄技法为我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回忆。从那时起,这个沉甸甸的神奇盒子就在我的记忆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后来我成为了一名摄影师,每天都使用着当时最先进的数码相机,但在我心中对机械相机仍然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因此当我第一眼看到尼康Df时,就深深地被它打动了。  复古情怀与现代科技的结合  Df在外观上可谓赚足了眼球。高大而棱角分明的军舰部,满是拨盘的机身肩
期刊
单反摄影器材的技术进步极大地提升了人类的摄影能力,而日益丰富的器材,也使得摄影包越来越满,给摄影人的肩膀造成沉重负担。从事职业摄影记者工作9年,我一方面受益于器材技术的突飞猛进,另一方面也苦恼于摄影包的重量——日久天长地背着沉甸甸的摄影包,肩部劳损在所难免。  朋友给我试用的科摩仕3501拉杆摄影包让我感到惊喜:给摄影包安装轮子,就解放了摄影人的肩膀,使他们可以像拉行李箱一样拉着摄影器材赶路。  
期刊
摄影新胜地  在照相器材已不是问题的今天,照什么和怎么照的问题似乎变得越发突出。在这两点上,没人能给出准确的答案,只能因人而异。面对海量的“作品”,看来看去,总觉得城里的公园拍烂了,舞台上的名人拍俗了,云南西藏的蓝天白云也不过如此,难怪有人瞄上了校园风光。  遍布世界各地的校园,尤其是占地面积广阔的大学,漫步其中,不光环境好,放眼四周,还有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以及从这校园走出的名人,把这几个因素加在
期刊
OM-D系列是奥林巴斯无反相机产品线中的旗舰系列,代表着奥林巴斯电子影像与光学技术的最高水平。在继E-M5和E-M1之后,奥林巴斯又推出体积更加小巧,价格更亲民的E-M10,同时在性能上并没有“缩水”。  经典复古设计的紧凑机身  E-M10延续了OM-D经典的复古外观设计,虽然体积更加小巧,但握在手中并没有过小而不舒适的感觉;各种按键被合理地布置排列,在有限的空间内提供了丰富的操控功能。  强悍
期刊
一  宋刚明(以下简称宋):陈先生,你是哪一年开始摄影的,因为什么原因?  陈碧信(以下简称陈):应该是1990年。因为我原来在单位是宣传科长,一开始是写材料的。由于我们单位评选先进个人需要有人拍照,于是我来拍。开始用工会一百多元的相机拍,大家都说拍得不错,于是我继续拍,拍着拍着就获奖了。获奖后鸟枪换炮,买几百上千的相机,慢慢就放不下了。  宋:最后就把文字放下了。  陈:后来摄影就变成主业了。这
期刊
“这是个机缘,如果可以,我愿意心怀惴惴地说出来。无意告诉别人我走过了多少路,倒是可以让人知晓我在每一个路口的徘徊,哪怕是让人看看这个不擅闪躲的人身上留下的所有车辙。”这是摄影师严明在其新书宣传片中的内心独白。视频中,诗一般的画面,诗一般的文字,伴着严明略带沧桑的旁白,令人动容。而新书的书名,取自他对摄影的炽爱: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  1  2010年,严明背包走出“南方大院”,自此告别了体制,走
期刊
摄影和电影,这两门艺术有着共同的基因联系与血脉传承。一静一动,共同记录着大千世界,传播着视觉信息,表达着冷暖真情。如果从电影的角度来审视那些静态的优秀照片,也许会带来新的发现与启迪。  我们知道,摄影抓取的是瞬间影像,而影像所表现的瞬间通常处于一定的情境之中,这个情境的背后通常又有一个更大的社会背景、社会关系以及文化传统等因素。当这些社会、文化因素介入到这个情境中时,情境中的事物就不再是人们看到的
期刊
学生:陈丽 黄娣 张龙 李巧 孙斌 赵明 杨军 林月新 余宏哲 李勋  老师:宋刚明  湖北武汉  张 (张龙,以下简称张):老师,“长征”什么时候出发?  宋(宋刚明,以下简称宋):还是9月22日。  杨(杨军,以下简称杨):你真的要去?  宋:说了怎可不做?  杨:算卦的不是预测你走不了?走了也走不完,在云南就要折回。  宋:易者不卦,我本来不算的,做正确的事,不问祸福。该来的总要来,躲过了初
期刊
何:听说前些天您和某大师班的学员一起,到金山岭长城拍摄时遭遇暴雨,但一定拍到好照片了吧?  李:是的,尽管大雨来得突然,但我没有丝毫犹豫,在缺少足够防雨设备的情况下,冲进大雨,拍下了难得的雨中长城画面。  何:我估计您肯定不会放过长城加大雨的机会,其他学员是不是也有可喜的收获?  李:按说我应该尽到老师的职责,和他们在一起,共同抓住这次机会。可是当我遇到骤然而至的大雨时,只说了一句“跟我来”,就不
期刊
来自湖南省凤凰县的摄影师陈利凭借拍摄于凤凰古城的《古城听雨》获得了2014索尼世界摄影大赛公开组总冠军,同时获得了年度摄影师称号,他也是首位获得索尼世界摄影比赛公开组冠军的中国摄影师。  坚持摄影三十余年的陈利创作过多幅有影响力的作品,也在诸多国内外摄影赛事中取得过佳绩,但对于此次折桂,他表示还是出乎自己的预料。不过,他的成功让人觉得并非偶然。在此次采访中,我们特意请陈利分享了一些他拍摄的其他作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