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与发展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xjma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经过近十年的快速发展,在法律和政策的支持下,博物馆文创产品已日益成为博物馆对外宣传的重要一环,它的设计、种类、质量乃至于销售渠道和受众面较之以往都有了很大进步。河南博物院推出“考古盲盒”文创产品,将考古学探索未知的特性与盲盒消费的随机性与不确定性紧密结合,是一次成功探索,并对河南博物院和地域文化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
  【关键词】 博物馆;文创产品;考古盲盒
  【中图分类号】G2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4-0065-02
  博物馆是指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通俗地讲,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载体与特殊名片,它为未来保存历史,同时也是历史与未来的对话窗口。近年来,社会各界对博物馆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电视综艺、纪录片、官方媒体乃至于自媒体的宣传,使得博物馆不再是传统印象中暮气沉沉的科普场所,“网红打卡地”成为博物馆的新标签,这为博物馆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博物馆生机勃勃体现在拥有历史悠久、科普教育性高的文物,充满独特设计与个性的常规展览与特展,活泼生动、极具地方特色的宣传讲解,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不停地推陈出新,亦使之成为博物馆发展的新活力点。
  一、我国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初期阶段
  博物馆文创产品是指以博物馆馆藏资源为核心创意来源,通过设计手段提炼文化内涵,从而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特殊消费品。
  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在国外已日益成熟。我国博物馆文创开发最初出现在上海博物馆,而文创的高潮则掀起于台北故宫。2013年台北故宫的“朕知道了”胶带走红后,受台北故宫的影响,北京故宫博物院开始进行文创开发。
  在此之前,国内大多数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呈现出同质化、碎片化的特点。此时博物馆对文创产品的定义更多为游客的“参观纪念品”,一类设计粗糙单一、价格相对较低、实用性较强,如带有博物馆LOGO或名称的明信片、信封、书签、笔记本,钥匙链、服饰配件、文化衫等;另一类则价格相对较高,如按一定比例整体复刻馆藏精品的仿制品,品种单一、华而不实,大多数沦为装饰品,实用性弱。
  二、我国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发展阶段
  现如今,各地博物馆充分利用各自优势,发挥特长,将自己的文创产品推向社会公众,博物馆的文创产品既是博物馆对外宣传的新方式,同时也为博物馆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而博物馆的定义为非营利性组织,既能创收,自然离不开法律和政策的支持。
  (一)法律与政策支持
  2015年3月,博物馆行业第一个全国性法规文件《博物馆条例》颁布实施。该《条例》作为文博行业的纲领性文件,对博物馆开发文创产品、发展文创产业做出了重要的指导和规定,提供了法律和制度的保障,为文创产业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文物局等部门《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为博物馆文创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并且确定92家单位为全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首批试点单位。
  此时博物馆出售的文创产品,要求设计之初不再单纯“贴牌”博物馆LOGO,不再是逐一时之利,博物馆文创产品最好要让观众“睹物思馆”,留下美好的回忆。它的设计思路要趋于集中体现博物馆所在地特色、历史底蕴、馆藏资源优势,同时作为商品也要关注消费热点,了解观众的消费心理。
  (二)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的特点
  1.保持文创产品传统门类的同时,将目光投向快速消费品领域,符合社会大多数年龄层人群的日常需求,在创收的同时作为一种可移动的广告给博物馆带来良好的宣传。
  (1)比如传统的如玩具、摆件、饰品、改良服装、手账胶带、日历、水杯、书衣、帆布包袋等,均为早期文创产品的进阶版。虽然仍然有设计简单、生搬硬套、浮于表面的弊病,但已逐步将文化元素和内容与商品自身的功能与特点相结合,种类多样,设计也逐渐迎合观众的审美和消费需求。
  (2)此处的快速消费品主要是指个人护理品和品牌包装食品饮料两大类。比如与品牌合作的彩妆、雪糕、食品礼盒等。商品的本质并没有变化,而因其被赋予更多的文化內涵,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与宣传。此类文创产品在保证品质、价格合理的前提下,加之快速消费品特点的加持,短期内观众的购买力是惊人的。
  2.关注网络消费热点,请明星代言,或者采用电商直播等购物方式,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进行宣传,提高文创产品的影响力和购买力。因此吸引的不仅是博物馆爱好者或者是来博物馆参观的观众,更多的是普通消费者,而他们则是博物馆的潜在观众。
  3.“互联网+”与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关联。博物馆的文化创意产业在“文创”一词尚未广泛普及之时,主要是以文化产业的形式而存在,随着不断向深处发展,博物馆文创产品势必也要从“商品消费”升级到“体验消费”,注重观众(消费者)的个人体验,利用“互联网+”这一时代语境,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此类文创产品势必会突破销售空间的限制,挑战和机遇并存。
  三、典型案例分析——河南博物院“考古盲盒”
  文创产品
  但是作为博物馆从业人员,最感到意外的是河南博物院推出的“考古盲盒”文创产品,获得消息的来源是却是网络社交平台。
  2020年12月一位网友将网上购买的河南博物院“考古盲盒”的“开挖”经过与心路历程与其他网友分享,引来大量关注,直接带动了该件文创的销量,结果是该件盲盒时常售罄,每天需要定时补货。
  经了解,自2019年推出该款文创以来,销售并没有如此火爆,转折点却因为是一次消费者的经验分享。作为当时网络围观的一员,笔者第一次见到博物馆文创产品需要抢购的场面。时至今日,半年已过,该款盲盒的销售量依旧稳坐河南博物院官方淘宝店铺第一把交椅,同店铺内也有以“盲盒”为作为卖点销售的文创产品,却没有出现此类情况。   盲盒的购买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消费者在购买时并不会知晓盒中具体内容,只有打开才会知道自己抽到了什么。虽然消费者协会曾有提示指出,有经营者用盲盒清库存,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扰乱市场等情况,建议对于盲盒请勿盲目购买。
  但是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并没有清库存等嫌疑,作为一款需要抢购的文创产品,有它独特的设计思路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需要重视的问题。
  (一)设计思路
  1.将考古学探索未知的特性与盲盒消费的随机性与不确定性紧密结合。经过《国家宝藏》《探索·发现》等综艺节目和纪录片栏目对考古学和考古挖掘的宣传,公众对这个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纵然“考古”不是“挖宝”,“考古”不等于“盗墓”,但是给消费者带来仪式感、参与感和成就感的“考古盲盒”的出现,符合的他们的需求,该件文创产品倘要露出真容,这最后的呈现需要消费者动手参与,这是一种博物馆与消费者的间接互动。它的成功着重体现了设计思路的重要,并且附加成本并不是很高。
  2.“互联网+”模式,不一定用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实现与观众的交流。博物馆文创产品作为商品,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做好社交平台、官方媒体、自媒体的基础宣传;网络平台售卖或者电商直播等新方式扩大销售渠道和影响。正因为有互联网的对外宣传,博物馆文创产品才不会局限于博物馆的某个角落蒙尘。
  3.优秀的文创产品兼具底蕴、设计与创新。能够在同类中杀出重围,有自己的特色,首先要依托本地的人文历史、馆藏文物和文化元素;其次要特别注重设计思路、文化理念的创新、形式与功能的巧妙结合,而不能只追求与众不同、新奇可爱,只关注视觉审美而将文创产品的功能弱化;最后是要避免同质化,找到正确的文创思路正是不断探索和试错的过程。
  (二)需要重视的问题
  但是,通过深入了解这件“考古盲盒”的设计与销售的过程,当下博物馆文创产品尚有几点隐忧:
  1.目前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设计体现野蛮生长的态势,“文创产品”简单了理解就是“文化”“创意(创新)”和“产品”的结合。设计与创意虽然较之前有提升,但全国博物馆整体的文创水平并不高,优秀的博物馆文创产品类别较少,大部分依旧停留在只是對文物元素简单复制;同时,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一社会主要矛盾同样存在于对文创产品的需求上,文创产品的实用性并不能保持始终如一、雷同的设计只能使之流行于一时。
  2.文创设计的版权,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版权纠纷等问题也会凸显。这其中包括两部分。一种是设计者自身对于设计出文创产品的版权:“很多文创的源头是博物馆里的文物,可你得到了博物馆的授权,却未必最后能拥有这个文创作品的版权。”另一种是博物馆这一官方机构,基于馆藏设计出的文创产品还要优先考虑申请商标,留意专利与版权问题,以免日后陷入纠纷。
  3.博物馆对本质是商品的文创产品,同样需要严格把握产品的质量、引导适度消费;对于盗版问题、售后问题等涉及维权投诉方面要格外重视,保护博物馆本身的声誉不受影响。
  总之,古为今用,使用才是最好的传承,保护传统文化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它流行起来。博物馆作为文物的收藏机构,为了让文物“活起来”,开发的文创产品要吸引更多人通过新的角度了解中华文化,拉近他们与历史文化的距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博物馆条例[Z].2015.
  [2]张沁芬.《碎片化语境下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探究——以“动悟时界”设计为例》[D].四川美术学院,2020.
  [3]海蓝文旅集团.让历史与艺术融入生活[DB/OL].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591124844249099#_0.
  [4]博物馆文创产品发展亟需突破局限[J].中外文化交流,2015,(5):51.
  [5]张书乐.你的正版文创,可能在“侵权” [J].法人,2019,(11):60-61.
  作者简介:
  马新玥,女,汉族,天津人,本科,助理馆员,研究方向:博物馆学、舆图与文献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 本文探讨了艾米莉·狄金森两首诗中的死亡意象:《因为我不能为死亡伫足等候》和《当我死时》。通过对这些意象的隐晦含意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比较,来说明狄金森对于死亡持有矛盾的态度。诗人有时怀有对永生的强烈信念,但心底仍对来世的存在存疑。  【關键词】 艾米莉·狄金森;《因为我不能为死亡伫足等候》;《当我死时》;死亡意象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
期刊
【摘要】 唐宋诗歌中,有相当多的竞渡活动的记载。当前唐宋“竞渡诗”研究忽视了“凤舟”的历史地位。唐宋的“龙舟”竞渡,从“鸟舟竞渡”中孕育而来,是当时“竞渡文化”与“龙图腾”结合的新产物,唐代是“龙舟”“凤舟”等舟博弈的起源开始,宋以后“龙舟”竞渡基本占领了舟船竞渡的鳌头,“凤舟”则在“龙舟”的挤压下继续挣扎生存。  【关键词】 唐宋;“凤舟”;“龙舟”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
期刊
【摘要】 中国传统配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曹雪芹《红楼梦》中对传统配饰有着详细的描写,这些配饰展示的不仅仅是贵族生活的奢侈讲究,更是走近书中人物的关键线索,同时也展示了封建社会独特的人际关系和生活特色。  【关键词】 饰物;特征化;身份象征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4-0048-02  基金项目:咸阳师
期刊
【摘要】 新文化运动发生已过百年,它是中国近代一次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思想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曾对传统儒学进行了大量的批判与否定,但全盘否定不是新文化运动对传统儒学的真实态度。本文试图通过梳理新文化运动与儒学的复杂关系,厘清新文化运动对传统儒学的真实态度。  【关键词】 新文化运动;传统儒学;继承发扬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
期刊
【摘要】 《山海经》从定性上一般被认为是上古神话的总集。随着袁珂“广义神话”概念的提出,有关神话与仙话讨论的热度一直有增无减。而仙话在明清神魔小说的神仙体系构建上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总结梳理《山海经》中的仙话思维的核心模式——不死、飞升,并在此基础上发现其对《西游记》的神仙体系建构的影响要素——不死、修炼、服药及山岳信仰,从而得出这些要素在法力和身份地位方面建构起《西游记》神仙体系的结论。
期刊
【摘要】 孝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之一,因此一直以来中华文化特别注重孝。孝作为一种伦理道德规范对每个民族的发展都有着深刻的影响,蒙古民族接受儒家孝思想后,也发展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孝伦理思想,因此,汉、蒙两个民族孝伦理思想有其各自的特点。  【关键词】 孝;礼;忠;亲;异同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4-0050-02  一、
期刊
【摘要】 个人内心修养是中西方哲学的关注焦点之一,亚里士多德和孟子关于“善”的讨论因符合时代发展需求应运而生,与国家的政治和政体相联系。亚里士多德倡导善政,涵盖了伦理和治理两个方面的内容,伦理是治理的基础、目标和标准,治理是伦理的实施和载体。国家的目的是实现善,为了使人们过上优质的生活,在政治中得到享受和满足。孟子的“性善论”,是传统儒家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是与心连在一起而加以论述的,“性善”的“
期刊
【摘要】 在历史背景下的笛卡尔需要点燃理性的火炬,重建哲学之塔。因此笛卡尔另辟蹊径,以否定的、怀疑的方式来证明那些不证自明、毫无疑问的东西。笛卡尔的丰富哲学思想被称为哲学的革命,他把几何学的方法引入哲学,把“我思故我在”的思想作为形而上学的第一原则,开创了现代哲学的先河。当大家从当代的角度来思考笛卡尔的形而上学,特别是“我思故我在”作为第一形而上学原则时,对“我思”和“我是”的内涵进行分析,不只是
期刊
【摘要】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以大量的篇幅阐述了生态思想,文章主要讲述了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来源依据、主要内容,彰顯了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深刻性,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构建美丽中国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生态思想;现实价值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4-0054-0
期刊
【摘要】 撒尔荷作为土家族独有的丧葬仪式,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它记录了祖先生活的画面,是对土家族文化遗存的传承,反映出土家族人对于生命的达观态度。撒尔荷的这些特质对于现代文化有着重要而积极的影响,对当代丧葬文化也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 土家族;撒尔荷 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4-0061-02  基金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