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考“洗出徐熙落墨花”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ton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五代至北宋时期的所谓“徐熙野逸”,可谓代表了传统文人花鸟画的审美趋向。由于徐熙真迹的失传,从而导致后世对其作品的画法特色存在诸多揣测和误解,特别是前人所留下的史料及诗文品评,今人亦多有争议。本文主要从陈传席先生对苏轼题《徐熙杏花》诗的考释谈起。
  关键词: 徐熙 苏轼 梅雨 洗
  
  余曾拜读陈传席先生《西山论道集》中一文《“洗出徐熙落墨花”考释——兼谈徐熙的画法》,颇有些许不同之看法,虽不自量力,奈心有所思,不吐不快,亦想在此与陈先生商榷之。
  本文的焦点之处,其实就是对苏轼题《徐熙杏花》的理解问题。因此,特将原诗摘录如下:
  江左风流王谢家,尽携书画到天涯。
  却因梅雨丹青暗,洗出徐熙落墨花。
  陈先生文中第一部分特别标题为:中国画能用水冲洗吗?主要是在批驳“南谢北徐”两位老鉴定家的观点,是说苏东坡题《徐熙杏花》中“洗出徐熙落墨花”句,徐熙之画绝不可能是因梅雨冲洗才显出落墨花。当然,笔者也认同此观点,只是对陈先生所论尚有疑惑不解之处。那就是徐邦达、谢稚柳二老之本意真的是说王进叔“故意”让梅雨冲洗徐熙之画吗?
  陈先生原文中说:“根据徐邦达等人的解释(几乎所有学者都是如此解释),王进叔把他宝藏的徐熙名画和其他名画一起放在室外的梅雨中,让梅雨去冲洗这些画。”①我想任何一个收藏书画的人都不会干此蠢事,那么王进叔当然也绝不会。如此常识性的问题作为著名学者、鉴定家的徐邦达等岂能不知?谁又能相信徐、谢等学者会断定王进叔故意将徐熙之画放在雨中冲洗?当然没有人会如此想了!既然如此,陈传席先生此论则似有故意曲解徐、谢等诸位学者本义之嫌了。那么,徐、谢等学者之本意又是怎样的呢?以我揣度,徐、谢所谓经梅雨冲洗之意,是说藏画之人(也许是先于王进叔收藏徐熙画作之人)将画挂于屋内时,或因梅雨季节长时间下雨导致屋漏,或因未关好门窗而致风雨侵袭于画面,从而使画上颜色剥落,即所谓“冲洗”出落墨花了。我想这应是徐、谢等诸位学者解释“冲洗”之本意吧。不过,笔者为诸位前辈学者解读之目的,并非是赞同此一观点。笔者之论,俟后言之。
  
  一、苏轼是在梅雨时节观画题诗吗
  
  陈先生在其文章的第二部分“王进叔和苏诗考”中,十分详细地考证了苏轼两次去王进叔家或观琴,或看王峡中石刻诸诗,并推断其《徐熙杏花》诗应是在这两次中的某一次所题。可在第三部分“释苏诗《徐熙杏花》”中,因苏轼诗中一句“却因梅雨丹青暗”而断然否定自己前面所做的推论,原因是前两次去王家观琴看诗都不是梅雨时节。且不论这前后矛盾之误,先来分析一下陈先生对苏轼在“梅雨时节”观画题诗的可能性以及对“洗出徐熙落墨花”的诠释。
  对于本文关键一词“洗”字的解释,陈先生认为是“相比之下,显得特别突出之意”。他认为是苏轼于海南的某个梅雨时节去王进叔家观画,因天色昏暗,光线不佳,“因而以颜色为主的画也显得昏暗(看不出其神妙处),而相比之下,徐熙的落墨花则显得特别突出。因为水墨画‘殊草草’,不靠微妙的色彩而显其长,故也不因天暗而失色”。②对于此论,我们暂不讨论陈先生关于“洗”字之解释是否合理?先来讨论一下阴雨天室内观画时的一些细节问题吧。
  其一,阴雨天气室内观画真的是水墨画比重彩画(假设为黄筌一派颜色艳丽的作品)更清晰可辨吗?我看未必。笔者写此文时,身在广西,恰值连阴雨天气,故而亲身做了一些尝试。结果发现,如在窗前或门口看画,有色彩之画与水墨画都可看得十分清楚,毫厘可辨。如果关上门窗,或天气更阴沉黑暗些,有色彩之画固然难辨细微之处,但水墨画更显昏暗,笔墨变化同样看不清楚,并不存在比重彩画清晰之处。
  其二,陈先生原文说,因为水墨画“殊草草”,不靠微妙的色彩而显其长,故也不因天暗而失色。这里就有个问题了:徐熙之画是水墨画吗?沈括说:“徐熙以墨笔画之,殊草草,略施丹粉而已……”③刘道醇《圣朝名画评》亦说:“……必先以墨定其枝叶蕊萼等,而后傅之以色……”④由此可知,徐熙之画并非纯水墨画,而是“落墨为格,杂彩副之”。也就是说,较之黄筌工细富丽之重彩作品,徐熙的画应是“落墨为格”的工笔淡彩一类作品。既然其作品有色彩,又何以“不因天暗而失色”呢?我想陈先生可能是为了说明“水墨画”能在阴暗光线下突出,而故意省略了沈括原话中的后半句“略施丹粉而已”吧。前面已经说过,无论水墨画或重彩画,在同等光线条件下观看效果并无明显之不同。因此,即使陈先生有断章取义之嫌,此论也同样难以令人信服。
  其三,我们再翻回头看看关于苏轼去王进叔家看画所选的时间是否合乎情理?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鉴识收藏购求阅玩》中首先言道:“非好事者,不可妄传书画。”⑤也就是说,不是真正懂书画的人,是不可能鉴识收藏书画的。进而又特别说明观赏书画的诸多注意事项:“近火烛不可观书画,向风日、正湌饮、唾涕、不洗手并不可观书画。”⑥这也正是说明赏鉴书画作品时一定要选择天气光线适合之时,且要注意自身保持清洁干净才可赏玩。那么,苏轼当然是一位真正的“好事者”了,否则王进叔也不会专门请他来鉴赏自己多年收藏的书画名迹了。既然二人都是书画方面的鉴识专家,却何以要选择在阴雨光线不好的条件下赏鉴品题呢?想必当时雨天道路泥泞难行,而已近暮年(按:苏轼当时已64岁左右)的大文豪苏东坡也不太会愿意冒雨去拜访这位有名无实的“部刺史”王进叔吧,况且他又不是苏轼挚友如黄鲁直、秦少游或佛印之流,史书上亦无此人之名。若非苏轼为其藏品题诗,自是无人知晓其人了。如此说来,苏轼于“梅雨”时节去王家赏书画也是不太可能的,就更遑论“因天气而失色”了。
  因此,综上所论,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陈先生对于“洗出徐熙落墨花”的解释都是说不通的。
  
  二、再议“洗出徐熙落墨花”
  
  通过以上分析,以笔者愚见,陈先生关于苏诗“却因梅雨丹青暗,洗出徐熙落墨花”之解释的确有些欠妥。笔者以为“却因梅雨丹青暗”中的“梅雨”之意并非是说苏轼在“梅雨”时节去看画题诗,当然,也不是徐、谢等学者所说的是梅雨“冲洗”了画面,而是说因为梅雨季节的潮湿致使画面发霉,颜色剥落,因此才致使“丹青暗”的。试想之,徐熙为五代十国时南唐钟陵人,也就是现在的南京人,而南京又处江南梅雨之区域。其作品的产生至苏轼在海南见到并为之题跋之时,至少应在150年左右。这一百多年的时间,其作品当然无可避免地会受到梅雨的影响而发霉脱色了。明白了“梅雨”这一层之实指,那么,“洗出徐熙落墨花”就很好理解了:正是由于梅雨的影响而使画面颜色脱落,从而显露出颜色之下的笔痕墨迹。北宋梅尧臣咏徐熙所画《夹竹桃花》等图,诗曰:“年深粉剥见墨踪,描写功夫始惊俗。”⑦可以说,此诗正可谓是苏诗的绝好解释。梅尧臣所说的“年深粉剥”其实就是苏轼所言“梅雨丹青暗”之。试想,因年久保存不当而“粉剥”(颜色脱落)之后,自然就是显得“丹青”暗淡了。而“见墨踪”不正是“洗出徐熙落墨花”之意吗?由此可知,苏诗之“洗”正是梅诗之“见(现)”之意,即“显露出”的意思。
  苏轼为何要用一“洗”字呢?笔者以为,这个“洗”字用得极其神妙,正是此诗的点睛之笔,更是苏轼本人文人审美思想的集中体现。相比于其另一首题画诗《题王伯扬所藏赵昌花四首》之《山茶》:“赵叟得其妙,一洗胶粉空。”⑧余以为此诗中之“洗”字则逊色很多,不过是“相比之下”或“显得”之意,较为平淡。而本文所论之“洗”,除了按诗中理解为“显露出”之意外,还有更深一层意义。《辞海》注:“洗,涤也,凡除垢令洁,皆曰洗。”⑨笔者以为,“洗”字除本身有“去除污垢”、“洁净”之意外,暗含“脱俗”,即洗去俗气的意思。众所周知,苏轼乃是北宋文人画及理论的代表人物,自然对徐熙“野逸”之风倍加欣赏。文人画崇尚水墨而轻颜色,徐熙此幅杏花作品本来是因“年深粉剥”而呈古旧之貌,露出“墨踪”的,而苏轼却能以其文人画家之审美角度,以一个“洗”字不但掩盖了“年深粉剥”的斑驳厚重之感,更给人以一种清新、淡雅的野逸萧疏之意,从而凸显出徐熙之“落墨花”在去掉颜色(雕饰)之后的“清水出芙蓉”之美感,由此也更体现了苏轼所追求的文人笔墨之意境。
  综以上论之,笔者认为这才应是苏轼关于“洗出徐熙落墨花”所要表达的真实意思。
  
  注释:
  ①②⑥陈传席著.西山论道集.辽宁美术出版社,2004年1月,第11版,第324页.
  ③俞剑华编.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下).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第1026页.
  ④于安澜编.画品丛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3月,第1版,第140页.
  ⑤于安澜编.画史丛书·历代名画记.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10月,第1版,第28页.
  ⑦俞剑华标注.宣和画谱.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1月,第1版,第272页.
  ⑧王文诰标注.苏轼诗集.中华书局出版社,1982年,第1336页.
  ⑨辞海(合订本).中华书局出版社,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十月再版,第786页.
其他文献
摘要: XML作为Internet数据表示和交换的工具,已经成为了众多应用领域中的标准数据格式。XML文档的存储方式极大地影响了查询处理的效率,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目前一些组织和学者已经提出了一些XML文档的存储策略,本文主要对主要的存储策略进行优劣分析。  关键词: XML 存储方式 关系数据库    1. 引言    XML数据海量出现,XML文档的存储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重点介绍XM
期刊
摘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校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能力,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文章围绕这一主题,探讨了多媒体案例教学法的作用、组织实施的方法,并论述了多媒体案例教学法应体现的两个结合。  关键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多媒体 案例教学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称为“基础”课)是高校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课
期刊
摘要: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本文针对中职生英语朗读水平的现状,强调中职英语朗读教学的作用,提出应创设轻松的朗读环境,选择合适的朗读教学的材料,注意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和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和技巧,以唤起学生对朗读的兴趣,以教学带朗读,以朗读促效果。  关键词:中职英语 朗读 教学    一、中职生英语朗读水平的现状    大部分中职学生是经过中考筛选剩下来的。所以他们英语基础普遍较差,词汇
期刊
摘要: 现有的无线耳机产品,由于价格、音质、体积等方面的制约,未能得到广泛应用。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现有近距离无线音频传输技术与产品现状,针对上述问题,设计了基于nRF24Z1新型芯片的解决方案,通过测试,效果良好,达到了产品化水平。  关键词: 无线耳机 nRF24Z1 基本原理 硬件设计    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家庭影院走入千家万户,设备间纷杂的互连线困扰着越来越多的人。有线耳机以其听音效果好、不
期刊
摘要: 本文首先从分析供需两方面、国家减负政策实际产生的效果两个角度来分析教育辅导机构产生的原因;然后分析教育辅导机构与正常的学校教育相比具有的优势与劣势;再从供需的角度来分析,现在物价上涨的时候很多教育辅导机构选择提价,这种方式是否可以为他们增加收益。  关键词: 教育辅导机构 供需 减负 政策    在大学阶段我一直在一个基础教育辅导机构做兼职助教,在那里,一到周末就有近千名的小学生、初中生、
期刊
摘要: 本文从研究学生的实习成效出发,探究多元智能理论对教师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专业成长之路的积极影响,在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多元智能理论操作性强的教学理念,催发了学生的潜能和智慧,体现了他们在自己的从教专业发展道路上前行的动态。  关键词: 多元智能 实习成效 专业化 教学理念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得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近年来在我国教育界很是流行,它倡导开发学生的多种智能。
期刊
摘要: 法治,乃众人之事,只有全民提高法律意识才能真正做到法治社会。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青少年法律意识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连南当地的青少年犯罪情况令人堪忧,并且学生普遍对法制教育课堂厌恶,普法教育形同虚设。本文结合三下乡进行法制教育的经验,谈谈如何创新法制教育课堂模式,预防青少年犯罪。  关键词: 创新 法制教育课堂模式 预防犯罪    前言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及法律常识
期刊
摘要: 中职英语语法中it一词的用法随处可见,在教学中进行简单而有效的总结和归纳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其用法,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中职英语 it用法 教学    英语中,it是一个常见而重要的词。有的语法学者将it的用法单独作一章节来安排,可见其重要性。在中等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中,由于学生英语基础差等方面原因,他们对it的用法掌握得不够全面,因此,笔者总结了一点教学
期刊
摘要: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依托,实施订单教育,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定位和必由之路。如何实施订单教育,为行业、企业培养出“适用、有用、好用”的企业真正欢迎的高素质人才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个现实而又根本的问题。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订单教育 校企合作    “订单教育”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去认识和把握。广义的“订单教育”就是在国家教育方针指引
期刊
摘要: 病理学是医学高校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但由于学科本身具有理论性强、抽象、微观等特点,应用传统教学方法使得学生难于掌握本门课程,更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作者结合当前普遍推广的互动教学法,经过长期探索与实践开辟出一条病理学教学的新途径。  关键词: 教学相长 和谐课堂 医学院校 病理课 互动教学    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在校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师生围绕教材,通过课堂进行有效传递,这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