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汉语成语饱含着汉民族文化色彩,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而其中含人名的成语更是一朵奇葩。本文从归化与异化的角度,针对含人名的成语,探讨了如何结合语言与文化上的特点,采用归化与异化方法,恰当地将这些成语译成英语,从而扩大汉语在世界语言中的影响力,真正地起到弘扬中华文化,加强对外交流的作用。
关键词:归化;异化;含人名成语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0-0-02
成语是古代先哲前贤光辉思想的结晶,是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的积淀,因而它们包含着丰富的意蕴,闪耀着智慧的光芒,饱含着汉民族文化色彩。汉语成语言简意赅,具有独特的结构美和声韵美,是汉语言的精华。
随着国际文化交流不断扩大,汉语成语翻译成英语这一本来就较难的问题又增加了一定的难度。由于汉语成语与英语成语意义不尽相同,文化背景大相径庭,造成了汉语成语英译时的困难。成语浩如烟海,然而含有人名的成语却并不多,而这类成语涉及大量古代典籍、历史事件、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
译者要解决的不仅仅是成语语言表层结构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蕴藏在语言深层的文化意境的传译。这就自然而然地涉及到了归化和异化策略的应用问题。本文将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论述如何应用各种翻译方法,将这些含人名成语译成英语读者乐以接受的语言形式,并能使译文读者领略到博大精深的汉民族文化的意境。
一、归化与异化
不同语言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构成了翻译的障碍。翻译与文化密切相关,就很自然地产生了另一个问题:如何处理文本中的文化因素,尤其是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差异较大的文本。我们知道,信息发送者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与信息接受者是不同的,两者间不一定有对应关系。一般来说,译者总是试图在“内”与“外”之间协调、平衡,力求使译文在意思上忠于原文,而又不改变原作的风格。这“内”与“外”也就是长久以来争论的两种翻译策略:归化与异化。异化与归化是文学翻译研究中一对非常重要的范畴, 国内外对此已作了比较深入的论述。
翻译的归化和异化 (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and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是在1995 年由美国学者L.Venuti所提出的。按他的说法,归化法是“采取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使外语文本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法是“对这些文化价值观的一种民族偏离主义的压力,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而这一术语又直接来源于德国学者Schleiermacher的一篇论文。他着重探讨了翻译与理解间不可分割的关系,指出翻译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让读者靠近作者(异化),另一种是让作者靠近读者(归化)。
归化(domestication) 是在翻译过程中,原语表达形式略去,代之以目的语进行表达的翻译方法。归化的代表人物是奈达(Eugene Nida) 。他从社会和文化角度出发,将读者置于首位,认为译文基本上应是与原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因为完全将原语的语言规范、文化体系强加给目的语是不现实的,因而译文不仅要克服语言障碍,还要克服文化障碍。同时,翻译的目的是交际,译者的责任之一就是避免文化冲突。由此可见,归化有助于读者对原文的理解。
异化(foreignization) 则与归化相反,主张翻译过程中保留原语文化的特有表达方式并将它输入至目的语中去。他的代表人物Venuti 认为异化有助于读者了解异国文化,实现阅读目的。因此译者应相信读者的智力和想像力,忠实地传达原语世界的现象,将原语文化移植到目的语中去,以丰富目的语的语言与文化。
二、含人名成语英译的归化与异化
中国成语是随着社会演变、语言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是历史的产物,也是语言的精华。汉语中的成语有别于英文中的俚语、谚语,因为它具有高度的融合性,其含义也远比单词丰富。而涉及大量历史事件、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的含人名的成语更包含着中国的历史、宗教信仰和社会习俗等文化特色。基于以上原因,在英译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可读性,有利于读者的接受和参与,同时又要尽力保持民族风格与形式,宣传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恰当使用归化与异化。
(一)含人名成语英译的归化
含人名成语大都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几个字就体现一种人文思想,叙述一个历史故事。这样富有民族文化内涵的成语在英语中鲜有对应,很难找到现成可以用来互译的英语成语。此时可采用归化法,以符合英语的语言文化习惯。
含人名成语大都有典故,而其中的典故有隐性与显性之分。隐性典故指的是其典故性已退去,即使中国人在使用时已不再联想其出处,反之,则为显性典故。例如,期期艾艾,是形容口吃的人吐辞重复,说话不流利。出处分别来自司马迁《史记·张丞相列传》:“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和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邓艾口吃,语称艾艾。”国人知晓“期期艾艾”的并不多,了解其中典故的更是少之又少,因此译为speak with stammer/ stammer即可,西方读者理解起来不会有丝毫困难。又如,名落孙山,出自范公偁《过庭录》:“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指考试或选拔没有录取。直接译为fail in an examination,简洁明了。而显性典故,如塞翁失马,可解释成a loss sometimes spells a gain,或者nothing so bad not to be good for something,西方读者极易接受。若不采用归化译法,则还需加以注释说明。再如,夸父逐日,反映了人们同大自然竞争的精神,the determination to conquer the nature 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个成语的内涵。
成语毛遂自荐、愚公移山、再作冯妇、吴下阿蒙、江郎才尽等也可以用归化译法取得很好的效果。采用归化法,指出其引申含义,可以实现译语与原语的等值效果。这种译法的优点是译文自然易懂,但成语的语言特色和文化内涵在译文中往往难以体现。
(二)含人名成语英译的异化
异化不仅有利于语言的丰富,也有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异化对于成语翻译也十分重要。成语凝聚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和智慧,恰当地使用异化方法翻译无疑是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有效途径之一。
若将“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译成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Solomon,西方读者可能难以接受:中国人怎么会知道所罗门的足智多谋呢?但如果采用异化法译成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Zhuge Liang,the master mind,從西方读者的接受程度考虑既无难度,又起到宣扬中华民族文化的目的。类似采用异化方法英译的还包括东施效颦 (Dong Shi, an ugly woman, hitting brows in imitation of the famous beauty, Xi Shi, only to make herself uglier),班门弄斧(Show off one’s proneiency with the axe before Lu Ban, the master carpenter. )
这种采用加注的一法法既能体现这些成语的特色,又能照顾到比喻、形象、风格等各方面。译者对其历史背景和典籍出处加以说明,充分表达出其确切的内涵意义,这样帮助英语读者消除了在阅读中的文化障碍,又能宣传中国文化。但由于典故一般较长,注释一多,容易会失去流畅感。例如:叶公好龙,Lord Sheh’s love of dragons (Sheh was so fond of dragons that he adorned his whole palace with drawings and carvings of them, but when a real dragon heard of his infatuation and paid him a visit, he was frightened out of his wits. )这就显得过于繁琐。
三、结论
在这些含人名的成语英译时,归化使英美读者更易接受,而异化则使读者可能更多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由于评论家、出版商更注意译文的可读性,多数读者也不愿意阅读晦涩难懂的版本,因而无论是从历史上看,还是从当代的实际情况来讲,归化翻译均占上风。归化追求译文符合译入语语言及文化的规范, 较好地满足译入语读者较少异味的阅读需求; 而异化追求保留原文语言及文化的特色,较好地满足译入语读者对译文“ 陌生感” 的需求。这两种策略的选择有时还要参照社会文化以及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规约。不论选择何种策略, 都应着眼于读者和社会的需要。
在处理同一个文本时,要根据具体的需要,采用异化和归化的方法,两者是不矛盾的,而且是互为补充的。对于文化移植,译者既可以采用归化的原则和方法,也可以采用异化的原则和方法。至于在译文中必须保留哪些源语文化、如何保留,哪些源语文化的因素又必须作出调整以适应目的语文化,都可在对作者意圖、翻译目的、文本类型和读者对象等因素分析的基础上作出选择。对译者来说,重要的是在翻译过程中要有深刻的文化因素,即意识到两种文化的异同。
可以综合应用归化和异化策略,灵活地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对语义进行适当的调整,用符合现代英语语言文化的习惯表达法,把这些含人名的成语翻译成英语读者乐于接受的语言形式。尽可能地克服文化障碍给这些成语翻译带来的困难,从而将成语中承载的语言和文化信息准确地译成英语,为保持汉语语言的纯洁性承担自己应尽的责任。同时,我们还应该对源语读者负责,为他们着想,帮助他们理解这些含人名成语所蕴含的汉民族语言和文化,从而扩大汉语在全世界的影响力。恰当地将中华民族语言的这一瑰宝译成英语,是每一位翻译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陈芙.汉语成语英译的异化与归化译法分析[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6,(3).
[2]冯庆华.汉英翻译基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胡爱萍.试论汉语成语英译中的归化和异化[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3).
[4]钱莲生,刘玉杰.汉语成语英译词典[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0.
[5]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J].中国翻译,2002,(5).
[6]王德富.汉英成语词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7]张兢田.成语英译时的归化与异化[J].沈阳大学学报,2003,(3).
关键词:归化;异化;含人名成语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0-0-02
成语是古代先哲前贤光辉思想的结晶,是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的积淀,因而它们包含着丰富的意蕴,闪耀着智慧的光芒,饱含着汉民族文化色彩。汉语成语言简意赅,具有独特的结构美和声韵美,是汉语言的精华。
随着国际文化交流不断扩大,汉语成语翻译成英语这一本来就较难的问题又增加了一定的难度。由于汉语成语与英语成语意义不尽相同,文化背景大相径庭,造成了汉语成语英译时的困难。成语浩如烟海,然而含有人名的成语却并不多,而这类成语涉及大量古代典籍、历史事件、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
译者要解决的不仅仅是成语语言表层结构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蕴藏在语言深层的文化意境的传译。这就自然而然地涉及到了归化和异化策略的应用问题。本文将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论述如何应用各种翻译方法,将这些含人名成语译成英语读者乐以接受的语言形式,并能使译文读者领略到博大精深的汉民族文化的意境。
一、归化与异化
不同语言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构成了翻译的障碍。翻译与文化密切相关,就很自然地产生了另一个问题:如何处理文本中的文化因素,尤其是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差异较大的文本。我们知道,信息发送者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与信息接受者是不同的,两者间不一定有对应关系。一般来说,译者总是试图在“内”与“外”之间协调、平衡,力求使译文在意思上忠于原文,而又不改变原作的风格。这“内”与“外”也就是长久以来争论的两种翻译策略:归化与异化。异化与归化是文学翻译研究中一对非常重要的范畴, 国内外对此已作了比较深入的论述。
翻译的归化和异化 (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and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是在1995 年由美国学者L.Venuti所提出的。按他的说法,归化法是“采取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使外语文本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法是“对这些文化价值观的一种民族偏离主义的压力,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而这一术语又直接来源于德国学者Schleiermacher的一篇论文。他着重探讨了翻译与理解间不可分割的关系,指出翻译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让读者靠近作者(异化),另一种是让作者靠近读者(归化)。
归化(domestication) 是在翻译过程中,原语表达形式略去,代之以目的语进行表达的翻译方法。归化的代表人物是奈达(Eugene Nida) 。他从社会和文化角度出发,将读者置于首位,认为译文基本上应是与原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因为完全将原语的语言规范、文化体系强加给目的语是不现实的,因而译文不仅要克服语言障碍,还要克服文化障碍。同时,翻译的目的是交际,译者的责任之一就是避免文化冲突。由此可见,归化有助于读者对原文的理解。
异化(foreignization) 则与归化相反,主张翻译过程中保留原语文化的特有表达方式并将它输入至目的语中去。他的代表人物Venuti 认为异化有助于读者了解异国文化,实现阅读目的。因此译者应相信读者的智力和想像力,忠实地传达原语世界的现象,将原语文化移植到目的语中去,以丰富目的语的语言与文化。
二、含人名成语英译的归化与异化
中国成语是随着社会演变、语言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是历史的产物,也是语言的精华。汉语中的成语有别于英文中的俚语、谚语,因为它具有高度的融合性,其含义也远比单词丰富。而涉及大量历史事件、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的含人名的成语更包含着中国的历史、宗教信仰和社会习俗等文化特色。基于以上原因,在英译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可读性,有利于读者的接受和参与,同时又要尽力保持民族风格与形式,宣传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恰当使用归化与异化。
(一)含人名成语英译的归化
含人名成语大都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几个字就体现一种人文思想,叙述一个历史故事。这样富有民族文化内涵的成语在英语中鲜有对应,很难找到现成可以用来互译的英语成语。此时可采用归化法,以符合英语的语言文化习惯。
含人名成语大都有典故,而其中的典故有隐性与显性之分。隐性典故指的是其典故性已退去,即使中国人在使用时已不再联想其出处,反之,则为显性典故。例如,期期艾艾,是形容口吃的人吐辞重复,说话不流利。出处分别来自司马迁《史记·张丞相列传》:“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和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邓艾口吃,语称艾艾。”国人知晓“期期艾艾”的并不多,了解其中典故的更是少之又少,因此译为speak with stammer/ stammer即可,西方读者理解起来不会有丝毫困难。又如,名落孙山,出自范公偁《过庭录》:“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指考试或选拔没有录取。直接译为fail in an examination,简洁明了。而显性典故,如塞翁失马,可解释成a loss sometimes spells a gain,或者nothing so bad not to be good for something,西方读者极易接受。若不采用归化译法,则还需加以注释说明。再如,夸父逐日,反映了人们同大自然竞争的精神,the determination to conquer the nature 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个成语的内涵。
成语毛遂自荐、愚公移山、再作冯妇、吴下阿蒙、江郎才尽等也可以用归化译法取得很好的效果。采用归化法,指出其引申含义,可以实现译语与原语的等值效果。这种译法的优点是译文自然易懂,但成语的语言特色和文化内涵在译文中往往难以体现。
(二)含人名成语英译的异化
异化不仅有利于语言的丰富,也有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异化对于成语翻译也十分重要。成语凝聚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和智慧,恰当地使用异化方法翻译无疑是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有效途径之一。
若将“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译成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Solomon,西方读者可能难以接受:中国人怎么会知道所罗门的足智多谋呢?但如果采用异化法译成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Zhuge Liang,the master mind,從西方读者的接受程度考虑既无难度,又起到宣扬中华民族文化的目的。类似采用异化方法英译的还包括东施效颦 (Dong Shi, an ugly woman, hitting brows in imitation of the famous beauty, Xi Shi, only to make herself uglier),班门弄斧(Show off one’s proneiency with the axe before Lu Ban, the master carpenter. )
这种采用加注的一法法既能体现这些成语的特色,又能照顾到比喻、形象、风格等各方面。译者对其历史背景和典籍出处加以说明,充分表达出其确切的内涵意义,这样帮助英语读者消除了在阅读中的文化障碍,又能宣传中国文化。但由于典故一般较长,注释一多,容易会失去流畅感。例如:叶公好龙,Lord Sheh’s love of dragons (Sheh was so fond of dragons that he adorned his whole palace with drawings and carvings of them, but when a real dragon heard of his infatuation and paid him a visit, he was frightened out of his wits. )这就显得过于繁琐。
三、结论
在这些含人名的成语英译时,归化使英美读者更易接受,而异化则使读者可能更多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由于评论家、出版商更注意译文的可读性,多数读者也不愿意阅读晦涩难懂的版本,因而无论是从历史上看,还是从当代的实际情况来讲,归化翻译均占上风。归化追求译文符合译入语语言及文化的规范, 较好地满足译入语读者较少异味的阅读需求; 而异化追求保留原文语言及文化的特色,较好地满足译入语读者对译文“ 陌生感” 的需求。这两种策略的选择有时还要参照社会文化以及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规约。不论选择何种策略, 都应着眼于读者和社会的需要。
在处理同一个文本时,要根据具体的需要,采用异化和归化的方法,两者是不矛盾的,而且是互为补充的。对于文化移植,译者既可以采用归化的原则和方法,也可以采用异化的原则和方法。至于在译文中必须保留哪些源语文化、如何保留,哪些源语文化的因素又必须作出调整以适应目的语文化,都可在对作者意圖、翻译目的、文本类型和读者对象等因素分析的基础上作出选择。对译者来说,重要的是在翻译过程中要有深刻的文化因素,即意识到两种文化的异同。
可以综合应用归化和异化策略,灵活地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对语义进行适当的调整,用符合现代英语语言文化的习惯表达法,把这些含人名的成语翻译成英语读者乐于接受的语言形式。尽可能地克服文化障碍给这些成语翻译带来的困难,从而将成语中承载的语言和文化信息准确地译成英语,为保持汉语语言的纯洁性承担自己应尽的责任。同时,我们还应该对源语读者负责,为他们着想,帮助他们理解这些含人名成语所蕴含的汉民族语言和文化,从而扩大汉语在全世界的影响力。恰当地将中华民族语言的这一瑰宝译成英语,是每一位翻译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陈芙.汉语成语英译的异化与归化译法分析[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6,(3).
[2]冯庆华.汉英翻译基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胡爱萍.试论汉语成语英译中的归化和异化[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3).
[4]钱莲生,刘玉杰.汉语成语英译词典[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0.
[5]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J].中国翻译,2002,(5).
[6]王德富.汉英成语词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7]张兢田.成语英译时的归化与异化[J].沈阳大学学报,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