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wsxws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简单地阐述了文化在日常交际、习语、翻译和写作阅读方面对外语教学的作用,力图说明文化教育在外语教学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外语教学;文化差异;日常交际;习语;翻译;写作阅读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0-0-02
  
  一、我国外语教学概况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语教学也随之发生了很多的改革变化,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特别是对于我国英语语教学大纲的制定,在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修改与完善后,无论从教学思想、目的、流程、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强调了英语在交际中的应用和实践性,强调了文化在教学中的作用。对于外语学习的传统看法是只要学会语音,语法和词汇就算掌握了这门语言。近十几年来,外语界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必须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结合起来才能顺利地进行交际。一个人对于英语国家的文化不了解或了解很少的人,即使语音、语法正确,词汇也学了几千,与英美人交际起来肯定仍会有许多障碍。只学习语言材料,不了解文化背景,犹如只抓住了外壳而不领悟其精神。实际上,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
  二、英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一)日常交际方面
  在英美国家,由于我们不同的文化背景,无论是在打招呼、见面相互寒暄、对彼此的称呼等等一些基本的日常交际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比如我们中国人之间彼此较为熟悉的人见面问候时,一般采用下列用语:"上哪去?"、 "吃过了吗? "如果把这些问候的话直译成英语(即:Where are you going? Have you eaten yet?")。 英美人可能會茫然,困惑 ,有时也可能引起误解。不了解汉文化习俗的外国人并不会认为这是一种起交际作用的问候语, 比如:问对方 :"Have you eaten yet?"对方可能认为这不是单纯的见面问候的话,而会误认为你可能发出对他/(她)的邀请。又如"Where are you going?" 很可能引起对方的不快, 所以他/(她)对这一问话的反应极有可能是: "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着吗?")。英美人的问候一般用"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How do you do? (您好!)""Nice to meet you. (见到你 很高兴)""How are you doing? (你最近好吗? )。 在关系亲密者之间可用"Hello"或"Hi"。 还有我们中国人见面寒暄通常是:"你多大年纪?""你能挣多少钱?""结婚了吗?"。这在我们中国文化中是极其正常的,然而在英语文化中,年龄、地址工作单位、收入、婚姻、家庭情况、信仰等话题属个人隐私范畴,忌讳别人问及。英美人寒暄最频繁的话题是天气的状况或预测。如"It's fine isn't it? "或"It's raining hard, isn't it ?""Your dress is so nice!"等等。汉语里的寒暄有时还表示对对方的关 心。如:"你今天气色不好,生病了?”“好久不见,你又长胖了。""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人们不会为此生气。 英美人如果听到你说:"You are fat "或"You are so thin."即使彼此间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难以回答, 因为这是不礼貌的。
  (二)习语方面
  世界上每一种语言都是丰富多彩的,而习语不仅是语言的精华,而且是语言的缩影,是语言特征的集中反映。语言是人在劳动中创造的,大部分习语就来自普通老百姓的生产活动和生活经历。所以习语的形成与发展和该国的历史发展、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各种文化因素是密不可分的,也是其文化的集中反映。例如英语当中的apple-pie order (苹果派的秩序)这一习语,apple-pie 是一种典型的美国食品,但apple-pie order 却不仅与饮食有关。据说这一习语是美洲的早期欧洲移民发明的,当年英国移民聚居的新英格兰地区,新移民的生活非常艰苦。每个星期的第一天,主妇们就准备好一周的食物:做7个馅饼(pie)。做好后,先搁一会儿,待凉了以后再放入食品架上。星期一吃的放在最上面一层,星期二吃的放在第二层,余此类推。细心的家庭主妇总会把这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现在这一习语的意思就是“井然有序;整整齐齐”。例如:
  Like a good secretary, she kept the boss’s desk in apple-pie order.
  她像一位好秘书,把老板的书桌收拾得整整齐齐。
  下面这个习语beard the lion(揪狮子的胡须)则和该国的宗教信仰有关,该习语源出《圣经.旧约.撒母耳记(上)》第17章第34至35节:“我帮我父亲照看羊群……有时狮子来了……我就揪着他的胡须,狠狠地打,把他打死。”(I take care of my father’s sheep… There came a lion… I caught him by his beard, and smote him, and slew him.[ 1 Samuel, 17: 34-35])后来苏格兰诗人司各脱 在他的长诗《玛米恩》引用这条习语时加上in his den(在他的巢穴里)。诗中这样写道:“And durst thou/Beard the lion in his den…?” (你岂敢在狮子的巢穴里揪他的胡须?)现在这条习语的比喻意义是“奋勇追敌”,“不畏强暴”,“敢在太岁头上动土”等。例如:
  The Headmaster sent for young Page, who, unwilling as he was to beard the lion in his den, nevertheless, obeyed the summons.
  校长派人去叫佩奇,尽管佩奇极不愿意去招惹校长,但还是只好听命前往。
  (三)翻译方面
  在我国翻译史有很多标准,比如严复提出的“信达雅”标准,傅雷的“神似”和刘重德的“信达切”等等,无论是哪一种标准,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不仅要把译文意思准确地翻译出来,而且要达到更高的一个层次,要把作品的原汁原味也译出来,这就需要我们了解该国的文化、风俗习惯。所以我们的翻译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也要做到文化传真。翻译之所以不那么容易,乃是因为语言反映文化,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并受文化的制约。一旦语言进入交际,便存在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表达问题。这就要求译者不但要有双语能力,而且还有双文化乃至多文化的知识,特别是要对两种语言的民族心理意识、文化形成过程、历史习俗传统、宗教文化以及地域风貌特性等一系列互变因素均有一定的了解。正是以上这些互变因素,英汉民族的语言文化体现出各自特有的民族色彩。比如《红楼梦》中有这么一句话“……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嫡亲的孙女似的。”一般认为,嫡亲的孙儿、孙女的血缘上要亲过外孙、外孙女。王熙凤这句话无疑是指林黛玉气质不凡,就像贾母的孙女一样,借此来讨得贾母的欢心。如果将这句话译成“She doesn’t take after your side of the family, Grannie. She’s more like a Jia.”这样便有贬损贾母娘家之嫌。谙熟中国传统的杨戴伉俪将这句话译为“She doesn’t take after her father, son-in-law of our old Ancestress, but looks more like a Jia.”该译文使凤姐的言外之意表达得贴切到位,把中国这种封建家庭的传统意识忠实地传达给了读者。
  (四)写作、阅读方面
  一般来说,我们写作是为了能把文章写得很地道,而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通过大量地阅读地道的文章来培养语感从而能写出出色的文章,然而在我们汉英文之间,要想达到这个目的,首先要了解这二种文体的语篇模式的区别,由于中西方价值观念的差异,语言模式也存在这差异:
  英语线性思维方式主导下的语篇模式通常是从抽象到具体,从一般到个别,并片中时间放声的先后顺序,对客观现象挖掘较充分,并以此组织设计段落情节,文章结构层次感和独立性较强,且内容多围绕一根主线展开:开头点题,先陈述段落的中心思想,往往饶有风趣,吸引读者注意;而后分点说明展开题句,并为以后段落中增加其它意思做好准备;结尾照应开头,概括全文,强调感人。每一段落都有一个中心议题(常常放在句首),告诉读者这一段落要讨论什麽内容。
   通过对语篇结构特点的把握有助于读者更加自觉地关注文章的开始和结尾,分清观点和事例,抓住重点,来达到我们的阅读和写作的目的。
  三、结束语
  本文只讨论了文化差异在日常交际,习语,翻译和写作阅读几个方面的体现,文化在学习一门语言当中及其重要,我们说学习一门语言就是学习一种文化,它们两者是紧密连在一起的,所以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地向学生灌输文化方面的知识,让他们更加全面地了解英语。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英美文化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马美兰.从英汉不同语篇模式看大学英语写作[J].中国大学英语教学论丛(下),2000.
  [3]胡文仲,平洪,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其他文献
摘要:本科口译教学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其中缺乏可供教师上课讲解、学生课后训练的材料显得最为突出。应该选取符合时代需要,有现实意义,且能提高语言能力,尤其是双语转化能力的材料,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本文认为构建一个基于语料库的现代化口译资料库,既能满足口译课堂教学需要,又能补充和延伸口译课堂教学,激发了学习者主动学习的兴趣,拓展学习者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口译能力。  关键词:语料库;口译教学;自主学习
期刊
摘要:中西政治制度设计的不同除了历史的背景条件外,主要是中西政治制度设计的思想不同。西方的制度设计来源于从古希腊到资产阶级革命中的实践,而中国的制度设计主要是引进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改造。比较二者的不同,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对当今我国正在进行的制度创新有很大的意义。  关键词:政治制度;思想基础  中图分类号:D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0-0-02   
期刊
摘要: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听力教学中,学生个体差异大,水平参差不齐的突出。而近年来高考对听力的要求逐渐提高。怎样寻找合适的途径使学生进行听力训练,并能最大化地满足学生在听力方面的学习的确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笔者认为在听力教学中实行自主学习模式能很好地解决学生之间英语听说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使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听力教学中实行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教师完全放弃课堂,而是要
期刊
摘要:计算机网络在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 也给计算机病毒的传播提供了有效的通道。病毒已对计算机的信息系统和网络安全造成嚴重的破坏, 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的工作。本文从病毒的定义出发,介绍了几种常见的网络病毒及特点,通过对计算机网络病毒的研究,结合自己的多年实践经验,最后给出了计算机网络病毒的防治方法。  关键词:网络病毒;病毒特点;病毒防治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要:汉译英历来为我国翻译教学的重点,难点,译者须具备优秀的英语表达能力,然而,即便已经出版的汉英翻译译作也存在着种种问题。本文以外文出版社出版的《大中华文库》中《颜氏家训》(汉英对照)为例,探讨汉英翻译中易出现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本文主要在误译,漏译,译文简洁度和注释等方面进行讨论,其中误译在语言和文化层面都将进行探讨。  关键词:汉译英;误译;漏译;语言;文化  中图分类号:H315.9
期刊
摘要:本文尝试分析了白族大学生英语语音学习障碍——母语的负迁移作用,汉语的影响,以及学习中的情感障碍; 并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 旨在探讨英语语音教学的有效途径, 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  关键词:白汉双语;英语语音;学习障碍;对策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0-0-02    英语学习包括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学习外语的过
期刊
摘要:人们的认知活动受情绪的驱动,情绪对认知活动起到组织和瓦解的作用。因为英语的复杂性,以往研究更过关注的是英语学习中的消极情绪。本文根据近几年流行的积极心理学理论,提出利用积极情绪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文章认为,积极情绪通过认知和动机两条路径影响学生的英语学习,在此基础上,提出两类培育积极情绪的策略:学习内容策略和教学过程策略,从而从多个方面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  关键词:积极情绪;英语学习;
期刊
摘要:当前,大学英语教育发展势头迅猛,大学英语教学也受到空前关注。如何更好的进行大学英语教学,如何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养成自愿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都成了人们探讨的课题。本文主要分析了英语教学计划中进行自主学习的必要性,对笔者所在的温州大学瓯江学院100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现状进行了样本调查,并针对调查结果提出了促进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些可行性措施,提出浸入式英语教学计划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期刊
摘要:汉、泰语不论是语音、词汇、还是语法,都有不少共同点,这些共同点是泰国学生学汉语的有利因素。然而,汉语和泰语之间也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这种差异却为泰国学生学习汉语带来了障碍,使他们在学习中容易出现偏误。本文试图通过汉语和泰语的词汇语法方面的对比来分析泰国学生在汉语学习中产生偏误的原因。  关键词:汉语;泰语;词汇;语法;对比;偏误;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期刊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衔接这个术语的解释,并对其进行了分类,其中it、this、that为指示衔接代词。由于传统语法没有对it、this、that这三个指示代词的组篇功能进行解释,所以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经常会搞不清它们在篇章中的用法和对篇章理解的重要性,甚至经常会错用这三个词以致出现很多错误。本文将分别对这三个词的语法概念和在篇章中的用法进行简要的解释。  关键词:话语分析;衔接;衔接代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