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笔者针对职业教育教学对象缺乏主动性及教学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从课前准备、课中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技巧及课后反思三个环节着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高职教育 案例教学 教学对象 启发教学
一、引言
如果把学校比作一所工厂,刚入校的学生就是原材料,那老师就是车间一线的工人。如何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质量好的产品,这是我们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应该深思的问题。要使产品能适应市场的需求,除产品质量过硬外,更多要看学校专业的设置。当然如果产品有较好的市场,那就看车间工人加工的技巧。我作为高职校一名普通的会计教师,通过十多年的实践教学,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二、高职教育的特点
1.教学对象缺乏主动性
高职学生来源于经过几次筛选后的初中毕业生,基础相对薄弱;会计对学生来讲,相对比较抽象,不大好理解。加之,高职校的学习环境与中学习惯于在高压下、被动学习的学习环境相比,学生缺少学习的主动性,不少学生存在考试前一周突击复习,以达到通过考试的目的,而考试结束以后,没过几天就忘了一大半了。学生对这种枯燥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没有兴趣,更不善于去作积极的思考。
2.教学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
高职教育不像普通高等教育那样培养设计型和研究型人才,它所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对这种人才的要求是:不仅必须具有应用现代技术的能力,而且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获得较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他们将来投身知识经济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重视三个环节
1.课前准备
为了在讲授时力求严谨,争取做到每句话、每分钟学生都有收益,教师应认真备课,准备工作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开展。
(1)备内容。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传授多少知识,传授哪些知识,应安排得恰到好处。这就要求:首先,内容尽量少而精,充实、丰富,有现代气息与实践气息。其次,内容要紧扣教材,既不能照本宣科,也不能离题万里。因此,必须加工、补充、精选一些教材外的东西。最后,要讲解各问题之间的联系,每堂课都应有具体的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有效、合理地安排每堂课的讲授内容,否则一切将是盲目的。
(2)备思路。应明确每节课的讲授内容。在课堂里应思路清楚、重点突出、善于应用。具体来说,思路清楚,是指整个课程有总的思路,每章每节也有思路。重点突出,即指重点讲授,不是面面俱到的“完美”。例如,对会计学原理中记帐方法及一些基础理论、基本方法,专业会计中的成本计算、报表的编制与分析等要重点讲授,使学生熟练掌握一些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方法,这样使得学生的基础更加扎实,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适应能力及发展后劲。今后无论他们走上什么工作岗位,只要结合本行业的特点,加以适当自学,很快就能适应工作需要。所谓善于应用,是指在讲清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应将重点放在这种方法、理论在什么条件下应用?如何应用?在实践中应用还存在什么问题?等等。
2.课中讲究教学艺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讲清、讲透教材内容,培养出具备扎实的会计基础知识、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分析问题、判断事物能力的会计人才。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注意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技巧,避免模式化,体现多样化、动态化的教学理念,会计教育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因此,我们可在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互动教学、启发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使学生的能动性和独立性得以提高。
(1)案例教学。在会计教学中,案例教学被证明是具有卓著成效的。在会计教学过程中,通过大量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解决案例中存在的问题,使他们更进一步地提高了对课程内容的认知能力。同时,对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部分知识点,均通过实际会计案例加以分析与运用,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动性,也使学生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互动教学。评价一堂好课,重要的一项是看学生是不是“动”起来了。学生的“动”,决不是被动的“动”,而是主动的“动”。即一定要出于个人学习的动机需要。动机可以是自发的,也可以由教师等外因诱发。有了学习动机,紧接着便是个人的自主学习——“个体之动”。“个体之动”会出现学习的困惑与交流的渴望,以及合作的需求,自然会有“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可见,课堂上的互动是建立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动机需求之上的。
然而,有些教师为求得“互动”,常有以下错误做法:居高临下的家长式的参与,缺少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从学生实际与要求出发,代替学生提出探究问题;追求热闹,频繁提问等。这只是表面上的“假动”、“妄动”。
(3)启发教学。在讲解会计核算方法时,让学生课前必须预习,课上先由教师介绍有关的概念,然后举实际例子,让学生自己对每一个例子做分析,并得出自己的结论,如果有错误,或有不能理解的地方,再由教师指点。这样既可启发学生思考,又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避免了传统教学过程中的教师“满堂灌”——学生只记住了例题,缺乏主动分析思考这类问题。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3.课后反思,提高教学水平
教后反思是不断提高和深化的过程,教师在“思”中学,在“改”中探索,在探索中发展和创新,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高。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自我行为表现及其依据的“异位”解剖与修正,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效能和修养。古人云:“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课后反思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思得、思失、思效和思改。
四、总结
好课意义深远,好课会让学生受益一生。新课改环境下的课堂教学,需要的是完整的人的教育。它的真正贡献不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还要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人的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好课留给学生的精神是永恒的,这是一堂好课的真正价值所在。许多人就是因为一堂好的课,而激发了他一生的追求。这样的课,即使有残缺,也不失为上乘佳作。
参考文献:
[1]丁炜.自我调节学习和高效学习环境[J].外语教育研究,2006,(1).
[2]魏波,邓勇胜.实践性法学教学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2008,(1).
[3]陈宏,陈丽虹.谈《会计制度设计》创新教学浅探,2004,(5).
[4]会计专业教学质量的几个问题.2006,(1).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关键词]高职教育 案例教学 教学对象 启发教学
一、引言
如果把学校比作一所工厂,刚入校的学生就是原材料,那老师就是车间一线的工人。如何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质量好的产品,这是我们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应该深思的问题。要使产品能适应市场的需求,除产品质量过硬外,更多要看学校专业的设置。当然如果产品有较好的市场,那就看车间工人加工的技巧。我作为高职校一名普通的会计教师,通过十多年的实践教学,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二、高职教育的特点
1.教学对象缺乏主动性
高职学生来源于经过几次筛选后的初中毕业生,基础相对薄弱;会计对学生来讲,相对比较抽象,不大好理解。加之,高职校的学习环境与中学习惯于在高压下、被动学习的学习环境相比,学生缺少学习的主动性,不少学生存在考试前一周突击复习,以达到通过考试的目的,而考试结束以后,没过几天就忘了一大半了。学生对这种枯燥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没有兴趣,更不善于去作积极的思考。
2.教学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
高职教育不像普通高等教育那样培养设计型和研究型人才,它所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对这种人才的要求是:不仅必须具有应用现代技术的能力,而且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获得较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他们将来投身知识经济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重视三个环节
1.课前准备
为了在讲授时力求严谨,争取做到每句话、每分钟学生都有收益,教师应认真备课,准备工作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开展。
(1)备内容。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传授多少知识,传授哪些知识,应安排得恰到好处。这就要求:首先,内容尽量少而精,充实、丰富,有现代气息与实践气息。其次,内容要紧扣教材,既不能照本宣科,也不能离题万里。因此,必须加工、补充、精选一些教材外的东西。最后,要讲解各问题之间的联系,每堂课都应有具体的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有效、合理地安排每堂课的讲授内容,否则一切将是盲目的。
(2)备思路。应明确每节课的讲授内容。在课堂里应思路清楚、重点突出、善于应用。具体来说,思路清楚,是指整个课程有总的思路,每章每节也有思路。重点突出,即指重点讲授,不是面面俱到的“完美”。例如,对会计学原理中记帐方法及一些基础理论、基本方法,专业会计中的成本计算、报表的编制与分析等要重点讲授,使学生熟练掌握一些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方法,这样使得学生的基础更加扎实,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适应能力及发展后劲。今后无论他们走上什么工作岗位,只要结合本行业的特点,加以适当自学,很快就能适应工作需要。所谓善于应用,是指在讲清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应将重点放在这种方法、理论在什么条件下应用?如何应用?在实践中应用还存在什么问题?等等。
2.课中讲究教学艺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讲清、讲透教材内容,培养出具备扎实的会计基础知识、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分析问题、判断事物能力的会计人才。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注意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技巧,避免模式化,体现多样化、动态化的教学理念,会计教育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因此,我们可在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互动教学、启发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使学生的能动性和独立性得以提高。
(1)案例教学。在会计教学中,案例教学被证明是具有卓著成效的。在会计教学过程中,通过大量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解决案例中存在的问题,使他们更进一步地提高了对课程内容的认知能力。同时,对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部分知识点,均通过实际会计案例加以分析与运用,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动性,也使学生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互动教学。评价一堂好课,重要的一项是看学生是不是“动”起来了。学生的“动”,决不是被动的“动”,而是主动的“动”。即一定要出于个人学习的动机需要。动机可以是自发的,也可以由教师等外因诱发。有了学习动机,紧接着便是个人的自主学习——“个体之动”。“个体之动”会出现学习的困惑与交流的渴望,以及合作的需求,自然会有“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可见,课堂上的互动是建立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动机需求之上的。
然而,有些教师为求得“互动”,常有以下错误做法:居高临下的家长式的参与,缺少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从学生实际与要求出发,代替学生提出探究问题;追求热闹,频繁提问等。这只是表面上的“假动”、“妄动”。
(3)启发教学。在讲解会计核算方法时,让学生课前必须预习,课上先由教师介绍有关的概念,然后举实际例子,让学生自己对每一个例子做分析,并得出自己的结论,如果有错误,或有不能理解的地方,再由教师指点。这样既可启发学生思考,又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避免了传统教学过程中的教师“满堂灌”——学生只记住了例题,缺乏主动分析思考这类问题。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3.课后反思,提高教学水平
教后反思是不断提高和深化的过程,教师在“思”中学,在“改”中探索,在探索中发展和创新,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高。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自我行为表现及其依据的“异位”解剖与修正,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效能和修养。古人云:“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课后反思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思得、思失、思效和思改。
四、总结
好课意义深远,好课会让学生受益一生。新课改环境下的课堂教学,需要的是完整的人的教育。它的真正贡献不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还要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人的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好课留给学生的精神是永恒的,这是一堂好课的真正价值所在。许多人就是因为一堂好的课,而激发了他一生的追求。这样的课,即使有残缺,也不失为上乘佳作。
参考文献:
[1]丁炜.自我调节学习和高效学习环境[J].外语教育研究,2006,(1).
[2]魏波,邓勇胜.实践性法学教学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2008,(1).
[3]陈宏,陈丽虹.谈《会计制度设计》创新教学浅探,2004,(5).
[4]会计专业教学质量的几个问题.2006,(1).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