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要改变课堂教学的现状,首先要有新的教学理念。科学认识论让作为完整的人的生成性、主体性,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价值则被遗忘和抛弃了,课堂变得沉闷、乏味,缺乏生机与活力。生活认识论的指导下,课堂教学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打破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隔阂,唤醒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进而有效促进学生这一生命体的自我、发展、完善和实现。
关键词:物理 生活化 途径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要改变课堂教学的现状,首先要有新的教学理念。然而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在人们的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不破则不立,“破”本身并不是目的,只是最终达成“立”的一个前提保证。
一、从科学认识论到生活认识论
在科学认识论的影响下,传统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系统而高效地传授学科知识,有效地完成认知性任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被打入“冷宫”;教学中教师作为既定的知识的占有者,是先知,处于强势地位,而学生作为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是后学,处于弱势地位,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不是一种生动的双向交流、互相影响、共同发展的生活关系,而仅仅是一种强制性的单向授受关系;教学过程中人的存在意义仅仅是为了掌握学科知识,认识外部世界,教学被当作实现外在目的的工具,而作为完整的人的生成性、主体性,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价值则被遗忘和抛弃了,课堂变得沉闷、乏味,缺乏生机与活力,缺乏生命意义的显现。
在生活认识论的指导下,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已不仅仅局限于完成学科知识的传授这一认知性任务,而是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打破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隔阂,唤醒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进而有效促进学生这一生命体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作为学生生活中有重要意义的课堂教学生活,不仅要关注教学活动的结果,而且更应该关注教学活动的过程,尤其需要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体验与感受。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一种强制性的单向授受关系,而是处于同一生活世界中的不同主体之间如何由互识到共识的问题,因而课堂教学需要研究解决的是作为不同主体的师生之间是如何通过相互交往、相互交流、相互沟通,达到互相影响,最终形成共识甚至产生“共鸣”的问题。教学和考试的落脚点不再是知识的记住和套用问题,而是如何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问题,即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解决生活世界中实际问题的问题。
二、教学设计生活化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基于同样一个知识点,任何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自然可以实现相同的知识目标,然而,不同的教学设计却可以实现不同的过程和情感目标。正如《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的那样“像’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这一教学片段,就存在着以下各种不同的过程目标和情感目标的教学设计:运用打点计时器作为主要实验器材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课堂内用数码摄像机连续摄影,当堂分析下落小球的运动,增强学生应用日常器材进行物理探究的意识;启发学生制作位移随时间平方变化的图像,发展学生应用数学工具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伽利略通过斜面研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办法,让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展示人类在月球上进行的金属球和羽毛具有相同下落规律的照片,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激情;以及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处理自由落体运动的信息中养成严谨和实事求是的态度等等。这些多维的教学目标和知识目标是共存的。
三、教学内容生活化
“生活即教育”,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生活中有物理。我们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妨认真地思考一下:学生在有关本节课的知识点方面已经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其中哪些对于课程学习是不利的,如何消除其不良影响;哪些对于课程学习是有益的,如何合理利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什么样的教学情境,经历什么样的教学过程可以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可以让学生获得一份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合作攻关哪些研究课题,从事哪些实践活动能够提高其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乃至自主创新的能力等等。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指出,"共同必修模块(物理1和物理2)的内容标准中,关于加强物理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方面,相应的条目有:①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②用动能定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③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分析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问题;④分析生活和生产中的离心现象;⑤关注抛体运动和圆周运动的规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⑥了解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四、教学方式生活化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指出,“关于教学方式的考虑,也是使物理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方式生活化的道路上,陶行知先生堪称伟大的先行者。“当年陶行知主持的重庆育才学校,不少课程都应用形象的教学方法讲授,如社会组的时事课用活报剧的形式表演给大家看;自然组的化学课也用表演的形式,如他们创造的化学之舞,将枯燥的化学变化公式用舞蹈表现出来,使人产生兴趣,易学易懂。像这样把科学教学加以艺术化、舞蹈化的方法,尚属破天荒之举”。
为了实现高中物理教学方式的生活化,广大教师需要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知识和能力的实际水平出发,选用图表、漫画、照片、录象等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物理 生活化 途径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要改变课堂教学的现状,首先要有新的教学理念。然而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在人们的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不破则不立,“破”本身并不是目的,只是最终达成“立”的一个前提保证。
一、从科学认识论到生活认识论
在科学认识论的影响下,传统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系统而高效地传授学科知识,有效地完成认知性任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被打入“冷宫”;教学中教师作为既定的知识的占有者,是先知,处于强势地位,而学生作为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是后学,处于弱势地位,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不是一种生动的双向交流、互相影响、共同发展的生活关系,而仅仅是一种强制性的单向授受关系;教学过程中人的存在意义仅仅是为了掌握学科知识,认识外部世界,教学被当作实现外在目的的工具,而作为完整的人的生成性、主体性,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价值则被遗忘和抛弃了,课堂变得沉闷、乏味,缺乏生机与活力,缺乏生命意义的显现。
在生活认识论的指导下,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已不仅仅局限于完成学科知识的传授这一认知性任务,而是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打破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隔阂,唤醒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进而有效促进学生这一生命体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作为学生生活中有重要意义的课堂教学生活,不仅要关注教学活动的结果,而且更应该关注教学活动的过程,尤其需要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体验与感受。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一种强制性的单向授受关系,而是处于同一生活世界中的不同主体之间如何由互识到共识的问题,因而课堂教学需要研究解决的是作为不同主体的师生之间是如何通过相互交往、相互交流、相互沟通,达到互相影响,最终形成共识甚至产生“共鸣”的问题。教学和考试的落脚点不再是知识的记住和套用问题,而是如何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问题,即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解决生活世界中实际问题的问题。
二、教学设计生活化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基于同样一个知识点,任何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自然可以实现相同的知识目标,然而,不同的教学设计却可以实现不同的过程和情感目标。正如《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的那样“像’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这一教学片段,就存在着以下各种不同的过程目标和情感目标的教学设计:运用打点计时器作为主要实验器材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课堂内用数码摄像机连续摄影,当堂分析下落小球的运动,增强学生应用日常器材进行物理探究的意识;启发学生制作位移随时间平方变化的图像,发展学生应用数学工具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伽利略通过斜面研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办法,让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展示人类在月球上进行的金属球和羽毛具有相同下落规律的照片,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激情;以及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处理自由落体运动的信息中养成严谨和实事求是的态度等等。这些多维的教学目标和知识目标是共存的。
三、教学内容生活化
“生活即教育”,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生活中有物理。我们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妨认真地思考一下:学生在有关本节课的知识点方面已经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其中哪些对于课程学习是不利的,如何消除其不良影响;哪些对于课程学习是有益的,如何合理利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什么样的教学情境,经历什么样的教学过程可以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可以让学生获得一份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合作攻关哪些研究课题,从事哪些实践活动能够提高其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乃至自主创新的能力等等。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指出,"共同必修模块(物理1和物理2)的内容标准中,关于加强物理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方面,相应的条目有:①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②用动能定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③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分析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问题;④分析生活和生产中的离心现象;⑤关注抛体运动和圆周运动的规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⑥了解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四、教学方式生活化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指出,“关于教学方式的考虑,也是使物理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方式生活化的道路上,陶行知先生堪称伟大的先行者。“当年陶行知主持的重庆育才学校,不少课程都应用形象的教学方法讲授,如社会组的时事课用活报剧的形式表演给大家看;自然组的化学课也用表演的形式,如他们创造的化学之舞,将枯燥的化学变化公式用舞蹈表现出来,使人产生兴趣,易学易懂。像这样把科学教学加以艺术化、舞蹈化的方法,尚属破天荒之举”。
为了实现高中物理教学方式的生活化,广大教师需要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知识和能力的实际水平出发,选用图表、漫画、照片、录象等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