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朗读

来源 :青苹果·高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fend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年李阳的“疯狂英语”一扫“哑巴英语”的阴云而风靡全国,激发了无数人学习英语的热潮,进而人们学习英语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但这一现象引起了我的深深反思,反观我们的母语课堂,不管是正式的课堂,还是早读课堂,都很少见到书声朗朗令人欢喜的局面。举例说,对于最需要诵读的古诗文的学习,我们常见的做法是,叫学生翻译一下,或是教师自己草草地串讲一遍,然后来一句:“自己读一读,争取把它背下来。”继而老师就开始收拾教案、课本,之后等待下课铃声的响起。而我们的学生呢,一开始是书声一片,饱满感情,而后就漸渐地慢下来,轻下去,并很快地停了下来,开始各做其事。
  纵观种种现象,让人感叹!我们的语文课堂不正面临着“哑巴语文”的尴尬局面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都懂得语文课堂上少不了朗朗的读书声。文章的情感韵味、气势神采、音韵节奏等等,不经过反复诵读,是难以体会到它的妙处的。有人说,朗读是语文的第一教法,这话也许有些过头,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朗读对于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曾国藩曾经说过,对于“李杜韩苏之诗, 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熟读文章,可掌握大量的词汇,可获得各种句型和各种文章篇章结构的感性知识,就如朱熹所说:“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熟则一唤在面前”。叶圣陶先生也认为,朗读与研究课文同等重要,二者缺一不可。“只有反复吟诵,才能做到对课文有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中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对朗读的总体要求也可见一斑。所以,朗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毋庸置疑,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更应该注重学生的朗读,特别对处在方言区,教师更应该要求学生用普通话大声朗读、准确发音,对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也是大有好处的。
  既然诵读在语文学习中如此重要,而我们的语文课堂却出现了“哑巴语文”的尴尬局面,如此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探其根源我认为就是缺乏有组织有准备的朗读引导。教师充满感情的朗读往往很容易感染学生的情绪,当他们聆听时就会身临其境,陶醉其中,爱其所爱,恨其所恨,乃至达到忘我境界,通过教师的范读,可使师生心心相通,让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文本达成共鸣,唤醒学生的阅读欲望,产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梁实秋先生曾介绍过徐锦澄先生(他老师)的讲课。他说徐先生于介绍作者之后,朗诵全文一遍,这一遍可很有意思。不论是古文或是白话,他一字不苟地吟咏一番。他把文字里蕴藏着的意义好象都给宣泄出来了。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气势,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象已经领会到原文意义的一半了。由此可见,教师充满感情的范读对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营造阅读氛围的重要性。
  记得在第一次教读《离骚》的时候,由于该诗比较艰深难懂,我采用逐句串讲的方式,结果课上得索然无味,就像是一碟馒头落肚,估计学生的感觉也好不到哪里去。后来又一次教到《离骚》,我吸取了以前的教训,先让一位同学读诗,发觉她没有读出应有的味道。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人感情,我范读了全文,尤其是读到“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几怒。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的时候,我禁不住情从中来,泪眼朦胧:这指天发誓,让苍天作证,不正是屈原面对谗言,而楚怀王又不给任何辩驳的机会,于是痛苦而无奈的举动吗?朗读结束了,课堂一片沉静。考虑到本课较难,我又让学生自由朗读,加深理解。而后请一位朗读水平很好的同学来读,他口齿清晰,感情把握很准,读得抑扬而沉重。朗读结束了,教室里自发地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课后有学生在周记中写道:“这一课的学习,我仿佛听到了屈原在愤怒地指天长叹,《离骚》 不再难懂。”
  学生课上自由读,享受思考的味道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斥着太多的单调的学习和机械的训练,刻板、无趣、枯燥、乏味,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难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如果学习能具有休闲一样的好心情,那效果又当如何?很显然,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内容,因为休闲因素的加入,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便会显著不同,学生体验美、体验生活的心理素质也相应提高。
  让学生自由读书。没有必要过多的为实现所谓的“教学目标”强诱导、剖析,非达成目标不可。相反,要让学生精神上处于完全放松的状态,尽可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读写听说的内容,并用自己的心灵去观察、思考、体验、表达。让学生在一定范围内有尽可能多的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机会,给他们尽可能大的自由度,适应自身的学习要求。特级教师李镇西曾充满深情地说:“就我而言,感觉上最好的语文课,是我给学生读小说、诗歌、报告文学课外读物的时候,或把看书的思想情感通过课文倾泻出来的时候;而在学生心目中这样的语文课也是他们最盼望甚至最神往的的地方,不必死记硬背‘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之类的‘名句’,有的只有心灵的舒展、情感的流淌和思想的奔涌!”这是常态的阅读,还阅读本来面目,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
  朗读课文也应饱含激情,以情传情,声情并茂,进行形象而逼真地描绘,辅助轻重语调把人物的言行举止以致人物的整体形象生动充满激情地朗读出来。要想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响亮”起来,朗读必不可少!
  (作者单位:东至县东流中学)
其他文献
中学生作文必须“讲好中国故事”。内容上,就是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法上,就是在写作中用理性化、生活化、形象化的方式表达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  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的需要,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中学生作文要为时代歌唱。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自然成为中学生写作的主题,也成为高考考查的主题。2013年至2015年,全国
期刊
一、课标和考纲的要求  【课标要求】  (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2)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事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3)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发展历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考纲要求】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
期刊
纯真质朴的符青亮有着一段曲折的求学经历和一颗坚强的心。  他的家乡坐落在一片大山之间。每天,他五点不到就要起床,给鸡和猪添食。然后匆匆吃上几口昨天晚上剩下的冷饭,就背上沉重的书包独自走2.5公里的山路赶往学校。那年,他才10岁。就这样,他每天往返于家和学校,艰苦地生活着。他学习很用功,成绩一直是班上前几名,这令他略感欣慰。12岁那年,正当他沉浸在春节的喜悦中时,噩耗传来:他的母亲去世了。那年,他才
期刊
摘 要:电影《最爱》上映初期,鲜少有人知道剧本改编自阎连科的被禁小说《丁庄梦》,受限于当下严格的审查制度和各方利益考虑,顾长卫的拍摄剪辑过程经历了一步一步地妥协,首先是掩盖剧本来源,其次是淡化抹去敏感内容,然后将两条并行的发展线索剪辑为单向的爱情内容,最后呈现在观众眼前的便是一部强调艾滋反歧视的爱情电影。这种妥协不仅源于严格的审查制度,也来源于导演编剧自身的坚守和追求。  关键词:丁庄梦;最爱;影
期刊
“即便不能让他人记住我,我也要做一株凌霜傲雪的梅,不让自己后悔”。  这句话出自她在高考前为自己写的一篇文章《风中的诉说》。她说自己要做一株梅,一株凌霜傲雪的梅。现在再看,她做到了。  她,就是新安中学优秀学生——白玉玲。  成长:来路艰辛不可言  白玉玲,1995年8月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出生三天后就被亲生父母遗弃,然后被现在的养父母收养。养父母都是淳朴的农民,且年事已高,没有工作,家境贫
期刊
在区域地理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会把老师所教授的知识牢牢记住,但是在解题的时候,却常常不能灵活运用,往往是脱离微观区域背景和试题情境的生搬硬套,从而导致丢分。  在区域地理的复习过程中,当我问及南极地区的气候特征时,不少同学不假思索地回答道:“酷寒、干燥、烈风!”听到同学们的回答,我在为同学们对基础知识掌握牢固而倍感欣慰的同时,又不禁有一些隐隐的担忧:同学们对南极地区的这种气候特征的认识是建立在宏观
期刊
摘 要:现代以来对电影界有重大影响的“乌托邦思想”,是指特定的导演精英运用艺术形式、风格和想象力表达对现实世界实有状况的想望意识。王家卫是一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华人导演,在他的电影里,所有的历史感都被抽离了,剩下的是对过往岁月的追忆与缅怀。王家卫通过电影创造了一个以怀旧为精神内核的艺术王国——一个由个人自由主义、情爱和边缘人生构成的怀旧乌托邦王国。  关键词:王家卫;怀旧;都市乌托邦  作者简介:赵
期刊
经历磨难的家庭  杨燕在读初中的时候,她的父亲在外地打工时突发意外住院,家里拿出了所有积蓄,东拼西凑借到十几万元钱,都用来给父亲治病,希望能挽回父亲的生命。可事与愿违,父亲在第三次手术后去世。当时杨燕的母亲已年过半百,年老多病的奶奶每天都要服用药物,靠着几亩地和姐姐每个月2000元的打工收入,家里已无法满足买药、还债等支出。家人决定让杨燕退学,跟着姐姐到外地打工。邻里们觉得杨燕成绩那么好,半途退学
期刊
2016年高考,安徽开始使用全国新课标卷。面对高考作文要求的转变,针对新课标卷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如何写出一篇优秀作文,成为今天高中生在写作训练中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发展等级”中对“立论”有着明确的要求:“深刻”,就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有创新”,就是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
期刊
从高中生心理出发,尊重并接纳高中生的心理及行为特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摘抄及表达,确立以学生真实感悟与思考为主的评价标准,改善学生进入高中阶段不愿表达,不敢表达,不会表达的现状。  “表达与交流”是《新课程标准》里高中语文必修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写作也是高考的重要内容。从必修课程的“表达与交流”模块的内容安排上,我们发现,它在引导学生由感性的记叙与抒情转入理性的议论中,并且《新课标》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