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发展理念蕴含的人民性阐释

来源 :邓小平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wplan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共享发展理念;人民性;以人民为中心;人民主体
  一、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
  作为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发展既是实践问题,也是理论问题,它既需要正确的发展制度来规范协调,也需要不断更新的发展理念来支撑指导。发展理念是实践的先导指南,集中蕴含着发展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发展理念正确,发展思路才会清晰,发展方向才能明确,发展动力才能持续,发展效果才能彰显。科学的理念是发展的定盘针,必将有效地指导社会实践行为,使广大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获得最大化。发展理念不是凭空产生的,是源自对发展实践与经验的总结、反思、继承与超越。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性质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方针。改革开放40年来,一方面,我国综合国力、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决胜阶段,一系列与发展相伴生的矛盾和问题仍然存在,如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环境资源问题明显、社会贫富差距较大、人民收入分配不公、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均、部分地区贫困化严重等,这些矛盾与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要瓶颈,极大地影响着人民群众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因此,当前乃至今后更长的一个时期,我国必将更加着眼于这些发展短板,更加注重提升发展质量。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理论创新促进实践创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又一里程碑,这次会议明确提出了“共享发展理念”,强调“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这是深刻省思发展经验教训、有效把握发展规律、准确判断发展趋势得出来的思想精华。生动的实践无可辩驳地证明,它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的科学指导与遵循方针。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观的最新成果,共享发展理念实际上回答了“发展为了谁、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的问题,自然成为了新发展理念的落脚点。因为,创新发展的本质是主体——人的创新,协调发展是要以社会整体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需要,绿色发展重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开放发展旨在为民众提供更宽广的发展空间与更多发展机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主要着力于实现怎么样的发展,但发展“不能见物不见人”,人既是共享发展的内在规定,也是其价值原点与践行动力,一切的发展都是为了人的发展,社会大众真正共同享有发展成果,所有的发展才有价值与意义。可见,共享发展理念有着较强的人学意蕴,集中体现了鲜明的人民性。它从人民中来,又回到人民中去,深切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期待与呼唤,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目的要求,生动彰显了维护和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伦理指向。准确把握共享发展理念“人民性”的这一特征,探究其理论渊源,剖析其深刻内涵,思考其实践理路,必然是一项兼具学术意蕴和实践价值的工作,这对于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好谋划发展布局、厘清发展思路、解决发展难题、开拓发展前景,实现好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目标,具有极其重要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共享发展理念人民性的理论渊源
  探究理念的特质必然立足在本身的基础上追溯源头,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知其所以然,才能在逐本溯源中感悟思想的力量。“人民性”作为共享发展理念的一个范畴,具有强大的历史传承性与时空穿透力,其在理论上首先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核心要义的坚持与发展,其次是汲取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的养分,再次是与中国共产党探索发展观进程中所坚持的人民性价值取向一脉相承。
  (一)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核心要义
  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建立自己的发展观哲学,其主题是“揭露人的异化和实现人的解放,探寻人的解放和发展的实现方式”。首先,马克思对人的本质作出了经典论述。他明确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唯物史观就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以“现实的人”为对象,直接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相关的发展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其次,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视阈下,“人民群众是指在各个历史时期代表了历史前进的基本方向、占社会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者”。他们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因此也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决定社会变革的中坚力量。
  再次,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全部人类活动、人类关系的本质基础在于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全部人类活动与人类关系的最高范畴。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人与自然、社会融合,自己解放自己,这才是真正的当家作主,才能真正获得自由。实现一切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以每一个人都自由发展为条件),是马克思、恩格斯孜孜以求的理想图景与价值归宿。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人的本质、人的发展、人与社会的关系等,都是马克思、恩格斯极力关注的焦点,这些都显示出强烈的人民性。换言之,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核心要义。共享发展理念突显了对人的发展的关注,在目的、主体、结果等方面强调了人民的主体性,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与发展,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鲜活的时代风采与强大的向上活力。
  (二)我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积极因素为共享发展理念提供思想涵养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孕育和积淀出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而深厚的民本思想,它们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繁荣、有序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早在商周时期,统治者就提出了朴素的民本思想,认为“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提出要“敬天保民”,表现出古人对君、臣、民关系的理性思考。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呈现系统化、理论化的发展趋势,诸子百家都从不同角度表达了见解,比如孔子提出“仁者爱人”的思想,主张对百姓施行“仁政”,反对“苛政”;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突出了“民”在国家政权中的重要地位;墨子提出“兼爱”思想,认为应该不分等级亲疏地爱一切民众;《管子》中提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强调百姓安定国家才稳固的道理。唐太宗李世民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强调“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并大力施行轻赋生息的政策,让百姓得以发展生产。明清时期,王夫之、顾炎武等士大夫对封建专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批判,认为保障人民权益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石等。   当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一方面虽然对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它们毕竟只是服务于剥削阶级维护统治的需要,并未从真正意义上改变人民在历史中所处的地位;但另一方面,这些古代民本思想对民众的价值比较关注,对民众的权利有一定程度的重视,这些朴素的民生情怀与取向,是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和发展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尤其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涵养,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增添了生机与活力。共享发展理念既充分借鉴了中华传统民本思想中重百姓、利民生的积极因素,又摒弃了其中的封建糟粕,使得传统民本思想的合理精神内核得以继承弘扬,更加突显了人民群众的中心地位,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的精神力量。
  (三)中国共产党探索发展观进程中始终坚持人民性的价值取向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毅然决然地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大旗扛在肩上。为了维护、实现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我们党都根据实际提出了一系列的路线、方针、政策,形成了不同时期的发展理念、发展思想,这些理念和思想虽有不同的侧重点,但其落脚点都在人民,从根本上体现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其目的在于增进人民福祉,在价值取向上坚持了人民性。
  毛泽东特别重视密切联系群眾,走群众路线。他强调“我们是以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的”。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他创立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成为了我们党的宝贵财富。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注重积极发挥群众力量,在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方面表现出极大的重视和关怀。
  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强调发展的关键在人。邓小平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他主张发展要依靠人民的力量,并从多个方面展开论述,尤其是主张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系统地开展对人才的培养。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从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三个方面,论述了党的先进性优势。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治国理政中探索产生的最重要理论成果,强调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并从第一要义、基本要求、根本方法等方面对科学发展观作出了系统阐述,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共享发展理念,号召全体人民在共商、共建、共治中共享,特别强调要“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几十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已经把人民性的基因深深地融入到发展思想里、践行在发展行动中,而当前共享发展理念是基于经济发展新常态与时代发展新形势作出的思路考量,它一如既往地坚持了我们党探索发展观历程中的人民性价值取向,体现了前后一致的历史连贯性,必将能更好地赢得民心、推动发展、成就伟业。
  三、共享发展理念人民性的深刻内涵
  我们的发展究竟是为了谁,依靠谁,其成果究竟由谁共享,这是理解共享发展理念必须要解答的三个基本问题。在共享发展理念的场域里,就发展的目的来说,人民利益是第一位的;在发展动力方面,人民是实现和促进发展的主要力量;从发展的结果来看,直接受益者和最终评判者都是人民。换言之,共享发展的实质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一)“发展为了人民”——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共享发展坚持的根本立场
  任何发展理念要回答的首要问题应是立场问题,换言之,就是发展为了谁的问题。不回答好这个问题,发展就会失去根基、迷失方向,就容易丢掉旗帜而陷入歧途。而共享发展理念首先就对发展“为了谁”这个根本问题作出了明确解答,强调发展要为了人民,将发展实践的根本立场定位于人民,尤其突出了人民在发展目的中的核心位置。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之所以伟大而被人们世代铭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毕生都在为广大人民而奋斗,就在于他们持有的基本立场永远都是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为了谁而服务,也是列宁特别关心的问题,他指出:“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光辉思想。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论证与观点证明,搞社会主义就是为广大人民谋利益,就是要服务好民众,就是要尽最大努力使大多数人生活得更美好。习近平总书记在上任伊始就在讲话中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广大人民的庄严承诺,充分彰显了坚定的为民情怀。实现美好生活的目标承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民共享不容置疑是其必然要求。只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的共享理念,始终把心中的最高位置留给人民,始终将人民立场当作干事创业的根本政治立场,始终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坚决下大力气排民之忧、解民之困,这样才能算是真正顺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才是真正做到了发展为了人民,我们才能获得人民的支持与拥护。
  (二)“发展依靠人民”——人民群众是实现共享发展的主体与根本动力   任何发展理念都蕴含着一个发展主体与动力的问题。规划的蓝图、提出的方案、发展的理念,即使再好,如果没有人来实现、落实与推动,就没有任何实际价值与意义。从根本上来说,发展的目的在人,发展的主体和推动力也在人。
  强调人民的主体性,紧紧依靠人民,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的重要表征。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因而也就是作为生产过程的基本力量的物质资料生产者本身的历史”。只有生产发展了,社会发展才有基础,生产发展、社会发展的本质是物质资料生产者——人的发展,一切的根本是由人创造与推动的。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历史活动是由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和主宰的,他们当之无愧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精神成就无不以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为基础,没有人民群众的参与和创造,改革发展事业将会一事无成,人民共享就会如无根的浮萍,丧失了物质基础。换句话说,人民的共享需要人民共建,共建是基础和前提,其水平直接决定了共享的层次和质量,而共建与共享的过程往往又是交叉复合的。习近平指出:“国家建设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事业,国家发展过程也是全体人民共享成果的过程。”发展依靠人民,是理解共享理念内涵的第二个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始终牢牢把握共建与共享的辩证关系,在国家建设发展的实践中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主动性,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创新热情,大力推动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创、人人共治,这样才能不断开辟共享发展的新境界,才能为更多更好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产生营造良好氛围、创设有利条件。
  (三)“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群众是发展果实的直接受益者与最终检验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发展成就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共同创造的,其成果应由谁来享有?毫无疑问,还应是人民。在现实中,人民群众共同分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具体表现为共同富裕的实现。在内涵和要求上,“共同富裕”与“共享发展”一致的,其中前者是后者的现实逻辑和特征表象,后者是前者的理论抽象与价值引领。
  马克思早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就写道,在社会主义制度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列宁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广泛推行和真正支配根据科学原则进行的产品的社会生产和分配,以便使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的、最幸福的生活。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这一点。”邓小平把实现共同富裕看作是社会主义在本质上的要求。马克思、列宁、邓小平等都强调要实现生产力大发展,让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而这些又必须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中才能实现。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具有理论的科学性、制度的优越性与成果的共享性这几大特点,要使全体人民奔小康、齐富裕,那么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就是必然选择。因此,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其独特优势。
  此外,以人民为中心的共享发展理念不应是一成不变的简单公式和绝对教条,它源自人民群众的实践,又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得到检验。我们一切工作成效都应由人民群众来判断、来检验,发展理念科学不科学,发展得好不好,成功不成功,最终应由人民说了算。只有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群众在生活中体会到更多更真切的、更强更具体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才能说明我们的改革是成功的、发展理念是正确的、创造出来的实践成果是有益的。可见,发展成果的直接受益者与最终检验者必然是人民群众,只有让发展成果由人民公平共享,发展理念才更接地气,人民幸福才更有质感,社会主义才更加名副其实。
  四、共享发展理念人民性的实践路径
  保证共享发展理念的精神与要求能在人民群众中很好地实现,使人民群众真切地体会到更强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就需要我们真抓实干、有条不紊地推进落实。落实是一切工作的归宿,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多的期盼都会落空,再美好的理念也只能是一句空话而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让人民群众满意,就必须将共享发展理念落实到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结合当前形势,我们要在实践中把握三个关键点。
  (一)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全面从严治党,为增进人民福祉锻造坚强核心
  作为我国各项事业的主心骨与领路人,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一切的。坚持党的领导是推动共享发展理念人民性实现的必要的、坚强的政治保证。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毛泽东也旗帜鲜明地指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一个政党先进不先进、优秀不优秀,不在于自我标榜,最为主要的要看她为人民具体做了什么。正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言,共产党是工人阶级政党,她始终是人民的代言人,替民发声、为民谋利是共产党的职责使命。
  共享发展理念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决心,彰显着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党性和人民性的有机统一。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党的领导,就必须一以贯之、坚持不懈地继续深入推进党的建设这个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与自我提高的能力,從根本上加强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必须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实现党的建设顶层设计、长远规划与落实共享发展任务的有机统一;必须不断深化党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增强长期执政本领,更好地回应和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风险挑战,保证政令畅通,推动共享发展的路线措施得以有效落地,才能不负历史、不负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二)突出人民主体地位,聚民智汇民力,实现人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主体与价值创造主体是全体人民,落实共享发展理念要牢牢把握住“以人民为中心”这个原则,始终突出人民的主体地位。这是共享理念的内在意蕴,也是发展路径的原则诉求。广泛汇聚民智,有效激发全体人民的共建热情和创新活力,在全社会营造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良好环境,是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落实共享发展理念,突出人民主体地位,应注重把握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必须虚心向人民学习,自觉做人民的学生,自觉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夯实发展根基;二是必须进一步畅通民众诉求表达渠道,积极回应民众的心声与关切,促进广开言路与科学反馈并举,实现决策民主化与科学化的有机统一;三是必须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全社会中营造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良好氛围,不断促进各类要素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努力使其进发出勃勃生机,让一切财富创造的源泉得以充分涌流;四是必须不断创新完善社会管理模式,为人民群众发挥主体作用提供更大可能与更多空间,让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各个阶段都能充分体现“人民主体性”,大力促进人民的需求、素质、能力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发展协同进步。
  (三)破解发展难题,做好制度安排,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
  在实践中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关键是要靠制度和政策的支撑。增加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归根到底要通过制度来落实。当前,我国的共享发展相对滞后,社会民生领域积累、涌现出一系列矛盾问题,如不同地区、行业、城乡之间收入差距仍较大,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配置不合理,教育资源的不公平问题比较突出,社会保障体制不够健全,农村脱贫任务艰巨等,极大地影响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因此,面对发展难题,只有通过深化改革,以有效的制度体系作为后盾,把政策措施落实、落准、落细,才能有力破除利益藩篱、疏浚矛盾淤积,有力保障全体人民各项权利的落实,全体人民在“共享”中才能切实增进利益。
  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做出有效制度安排,保障人民能更多更公平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一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与完善政治、经济等基本制度,创造条件使共享发展的制度基础得以夯实和巩固;二是要健全涵盖教育、就业、社保、医疗、住房、文化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增加服务供给总量,提高服务水平,扩大供给覆盖面,使人民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有獲得感;三是要统筹兼顾,协调各方利益关系,科学设计社会再分配制度,加快收入分配与调节制度改革,大力缩小分配差距;四是要守住底线,托底弱势,瞄准落后贫困区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五是要构建制度执行的责任体系,完善制度执行的监督机制,保障制度执行的严格性、持续性与有效性。
  综上所述,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与中国当今国情特征、时代要求、群众期盼紧密结合的理论创新成果,开辟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新境界。人民性是共享发展理念的最显著特征,探讨共享发展理念人民性的相关问题,要把握兼顾好“发展理念”与“人民主体”这两个因素。共享发展理念在理论上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核心要义,汲取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的养分,同中国共产党探索发展观进程中所坚持的价值取向一脉相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是共享发展理念人民性的内涵实质,人民的主体性贯穿于发展过程的始终,人民既是发展的目的和动力,也是发展成果的共享受益人与最终评判者。在实践中,要使得共享发展理念的人民性得以较好实现,就必须要将共享发展理念落实到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上,更好地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只有进一步厚植发展优势,促进人民主体性、党的领导力与制度有效性的有机统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有坚实的战略支撑,现代化建设才会有强劲的发展活力,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事业才能越做越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持续开创新业绩,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责任编辑 肖雪莲)
其他文献
[关键词]邓小平文化观;人民性;精神文明;“双百”方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邓小平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外交、军事等方方面面。文化观作为邓小平理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长期受到学者的关注,涉及邓小平文化观的丰富内涵、逻辑结构、基本特征、历史地位、现实意义、理论价值等。应该说,相关的研究成果对于启发后来者的认知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本文借助于编年体式的叙事方式,还原邓小平文化观得
期刊
〔摘要〕中国精神是现代中国人的精神支柱,其从“风俗—惯习”“哲学—思维”“实践—行为”三个层面,分别构成了现代中国人生活过程中“集体无意识”的精神来源、“集体理性”的精神根据以及“集体行动”的精神遵循,进而内在地塑造了现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归根到底,中国精神所倡导的生活方式,是寓居并植根于民族共同体中(如爱国主义)、切近时代本质与发展潮流(如改革创新)、守望历史积淀与文明传统(如团结统一)、实现人
期刊
〔摘要〕1942年,自革命圣地延安开始的整风运动迅速在中央派出机构北方局、华中局、南方局以及各抗日根据地开展起来。时任北方局代理书记的邓小平直接领导并发动了太行分局和北方局的整风运动。在邓小平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领导下,持续了三年多的北方局整风运动取得巨大成绩,影响深远。邓小平领导开展的北方局整风运动,提升了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清除了非无产阶级思想影响,党员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
期刊
〔摘要〕从国家观视角来反思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国家观有一个内在的逻辑演变过程,主要表现为随时代变迁从以革命为主题的国家观逻辑地演变为以建设为主题的国家观。毛泽东国家观集中体现为革命主题;邓小平国家观集中体现为建设主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观是以强国建设为逻辑核心的,是一整套逻辑严整的理论体系。它既是对侧重于以革命为主题的毛泽东国家观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以建设为主题的
期刊
2019年到复旦做讲座,周文教授赠笔者《经济学中国时代》一书,该书于2019年3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书随身带着,利用细碎的时间阅读,读罢便有提笔之意。  周文教授是一个勤奋的学者,也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很接地气的学者。他的研究成果既发表在国内一流期刊,也大量发表在《环球日报》等时事性强的报纸,还有相当一部分见于新媒体。他的文章笔者大部分读过,给人的感觉是满满的正能量。这与当下一部分学者陷入西方话语
期刊
〔摘要〕勇于担当是邓小平一生最鲜明的政治品格。解放战争时期,邓小平始终从战略全局出发,以坚决服从党中央的党性原则作保证,在战略反攻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敢于整治部队中的不正之风,勇于纠正土地改革中的不当之处,撇开一切困难在大别山区站住了脚、生下了根,为人民解放军实现战略反攻作出了重要贡献。这种勇于担当的品格不仅是人民解放军实现战略反攻的重要因素,也是激励我们在新时代不断奋进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
期刊
[关键词]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社會主义;“三步走”发展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小康社会”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理念,来源于民间和儒家思想。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重提毛泽东提出的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并借用“小康社会”来表达“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是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的光辉典范,具有丰富的现代化内涵和特定的时代走向。分析、阐释小康社会的现代化内涵与时代走向,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
期刊
[关键词]高校工会;教职工获得感;教职工沟通渠道;教代会民主管理制度;和谐校园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必须“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
期刊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时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由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肖贵清教授主编的《邓小平与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一书,于2018年5月经湘潭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共分30个专题,对邓小平有关改革开放的理论
期刊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改革开放以来,如何创新和怎样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一直是中国共产党高度关注的一个重大时代课题。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报告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阐释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