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在课程改革中指出,要改革课程目标过分注重传承知识的倾向,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要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发现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是中国人的传统思想,但很遗憾,有教师在传承这一思想的同时,也沿用了单一、古板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导致课堂气氛沉闷,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在課堂中积极求知的欲望,更甚者还会形成厌学的心态。愉快的心境对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有很大的影响,有助于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我认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使学生主动求知,就必须摒弃强迫学习的一切手段。同时,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当理解到,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教学过程就是给予学生快乐的过程。
学生在课堂中如何获取快乐呢?只要教师注意以下方面,善于引导,必定可以给予学生享受快乐的机会。
一、懂得领会情感交流的快乐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传统教育最大的缺陷在于“见物不见人”,把学生当作装知识的容器,而忽略了他们是有思想感情、活生生的人。教学中,学生往往因为与某个教师的情感接近,而认同并喜欢这个教师所教的科目;反之,也会因为与某个教师在情感方面沟通不良而抵触这个教师所教的科目。因此,教师应当是一名欢乐的使者,把欢乐带到课堂中,使教学过程充满快乐;更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绝不能把自身的一些负面情绪带进教室,带到课堂上。
苏联教育家列·符·赞科夫曾说:“不应当把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而充实的精神生活理解成连续不断的紧张状态。”所谓学习,并不是指让每一个人单独地去冥思苦想,而是跟教师、跟同学一起交谈自己的想法,有时甚至是相互争论。因此,鼓励学生主动与人沟通、探讨,就成了情感教育的重要环节。记得我曾教过的班里,有几个学生上课时经常两眼发呆。由于他们从小养成了这样的习惯,上课接受知识的质量非常低。为此,我除了在课外与其频繁接触交流外,上课时非常注重与他们的情感交流,激励他们勇敢地与老师视线交流、情感交融,解决他们的畏惧心理,使他们的思维被有效激活,从而逐渐找回失去的自信心,成绩也产生一个飞跃。
二、学会感受获得知识的快乐
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人具有七情六欲,具有寻求快乐的愿望,而每个人身上都有快乐的因子,只不过有人比较显性,有人比较隐性罢了。在课堂上,学生的快乐来源于求知过程的积极能动、获得知识的自我满足。要实现让学生主动求学的目的,激发其兴趣是前提。有人说: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学习的老师,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前提条件,是要让他们在课内感受到快乐,因为充满乐趣的知识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更乐于接受、理解、记忆和运用。只要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是充满欢乐的,他自然会对该科目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反之,如果他觉得某个老师的课情感资源贫乏,课上得索然无味,那在课内就肯定不会有乐趣可言。
但要注意的是,感受快乐的程度是因人而异的,学生基础不同、接受能力不同,知识的获取量也就会不同。新课程倡导对学生的评价不要只看结果,应该是重过程、轻结果。因此,课堂教学中应针对每一个学生的能力水平及特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设立层次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而非一竿子插到底,造成部分中下层学生觉得上课接纳知识,让老师满意是一件可望不可及的事;优生则觉得挑战性不够,索然寡味。只要坚持实现“人人有所悟,个个有所得”的教学目的,学生养成了自主参与、勇于竞争、敢于表现的学习习惯,也就学会了享受知识所带来的快乐。
三、勇于体验实践自我的快乐
在丰富的师生、生生情感交融中,孩子们在或多或少吸收了一定的知识时,就会产生一定的表现欲。表现欲是人类的基本欲望之一,是个人实现和展示自身价值的积极意念。同成年人相比,小学生的表现欲相对显得幼稚、冲动和外露,因此,要正确面对学生的表现欲,要懂得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有尊严的人,并善于为他们创设适当的表现平台,让他们体会到学习成功并被人肯定的快乐。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是古人为了鼓励学生积极求学而流传下来的名句。时至今日,“黄金屋”“颜如玉”的概念较以往有了明显的提升,现代教育要求灌输给学生的观念已不再局限于追求金钱或物质享受,而在于让他们学会享受求知、充实自我的过程。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学习新课标的精神,根据教学内容的特色,通过各种手段感染学生、刺激学生,摒弃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模式,敢于创新,以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使课堂教学充满乐趣,让学生趣味盎然,切实感受到新时代教育教学的魅力。
让我们共同努力,把课堂创设为学生寻求快乐的源泉和阵地,让课堂教学展现绚烂的魅力,点燃学生主动探究与求知、享受成功与快乐的火花!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是中国人的传统思想,但很遗憾,有教师在传承这一思想的同时,也沿用了单一、古板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导致课堂气氛沉闷,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在課堂中积极求知的欲望,更甚者还会形成厌学的心态。愉快的心境对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有很大的影响,有助于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我认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使学生主动求知,就必须摒弃强迫学习的一切手段。同时,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当理解到,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教学过程就是给予学生快乐的过程。
学生在课堂中如何获取快乐呢?只要教师注意以下方面,善于引导,必定可以给予学生享受快乐的机会。
一、懂得领会情感交流的快乐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传统教育最大的缺陷在于“见物不见人”,把学生当作装知识的容器,而忽略了他们是有思想感情、活生生的人。教学中,学生往往因为与某个教师的情感接近,而认同并喜欢这个教师所教的科目;反之,也会因为与某个教师在情感方面沟通不良而抵触这个教师所教的科目。因此,教师应当是一名欢乐的使者,把欢乐带到课堂中,使教学过程充满快乐;更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绝不能把自身的一些负面情绪带进教室,带到课堂上。
苏联教育家列·符·赞科夫曾说:“不应当把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而充实的精神生活理解成连续不断的紧张状态。”所谓学习,并不是指让每一个人单独地去冥思苦想,而是跟教师、跟同学一起交谈自己的想法,有时甚至是相互争论。因此,鼓励学生主动与人沟通、探讨,就成了情感教育的重要环节。记得我曾教过的班里,有几个学生上课时经常两眼发呆。由于他们从小养成了这样的习惯,上课接受知识的质量非常低。为此,我除了在课外与其频繁接触交流外,上课时非常注重与他们的情感交流,激励他们勇敢地与老师视线交流、情感交融,解决他们的畏惧心理,使他们的思维被有效激活,从而逐渐找回失去的自信心,成绩也产生一个飞跃。
二、学会感受获得知识的快乐
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人具有七情六欲,具有寻求快乐的愿望,而每个人身上都有快乐的因子,只不过有人比较显性,有人比较隐性罢了。在课堂上,学生的快乐来源于求知过程的积极能动、获得知识的自我满足。要实现让学生主动求学的目的,激发其兴趣是前提。有人说: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学习的老师,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前提条件,是要让他们在课内感受到快乐,因为充满乐趣的知识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更乐于接受、理解、记忆和运用。只要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是充满欢乐的,他自然会对该科目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反之,如果他觉得某个老师的课情感资源贫乏,课上得索然无味,那在课内就肯定不会有乐趣可言。
但要注意的是,感受快乐的程度是因人而异的,学生基础不同、接受能力不同,知识的获取量也就会不同。新课程倡导对学生的评价不要只看结果,应该是重过程、轻结果。因此,课堂教学中应针对每一个学生的能力水平及特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设立层次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而非一竿子插到底,造成部分中下层学生觉得上课接纳知识,让老师满意是一件可望不可及的事;优生则觉得挑战性不够,索然寡味。只要坚持实现“人人有所悟,个个有所得”的教学目的,学生养成了自主参与、勇于竞争、敢于表现的学习习惯,也就学会了享受知识所带来的快乐。
三、勇于体验实践自我的快乐
在丰富的师生、生生情感交融中,孩子们在或多或少吸收了一定的知识时,就会产生一定的表现欲。表现欲是人类的基本欲望之一,是个人实现和展示自身价值的积极意念。同成年人相比,小学生的表现欲相对显得幼稚、冲动和外露,因此,要正确面对学生的表现欲,要懂得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有尊严的人,并善于为他们创设适当的表现平台,让他们体会到学习成功并被人肯定的快乐。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是古人为了鼓励学生积极求学而流传下来的名句。时至今日,“黄金屋”“颜如玉”的概念较以往有了明显的提升,现代教育要求灌输给学生的观念已不再局限于追求金钱或物质享受,而在于让他们学会享受求知、充实自我的过程。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学习新课标的精神,根据教学内容的特色,通过各种手段感染学生、刺激学生,摒弃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模式,敢于创新,以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使课堂教学充满乐趣,让学生趣味盎然,切实感受到新时代教育教学的魅力。
让我们共同努力,把课堂创设为学生寻求快乐的源泉和阵地,让课堂教学展现绚烂的魅力,点燃学生主动探究与求知、享受成功与快乐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