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到妙处自然深 生本语文才是真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otty_z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效率普遍低下,已成制约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沉疴宿疾。针对不少教师授课从一个个坡头表面滑行的“溜旱冰”式教学,王开东老师提出了“深度语文”主张。王老师的初衷是相当理性的,意在基于学生认知水平,紧扣文本,“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智力挑战,使文本的存在意义不断涌现,让学生时时刻刻都有发现和创造的快乐,不断获得学习的高峰体验,努力追求学生可能达到的最大认知高度,以此破除肤浅和平庸学习带来的倦怠感”。然而很多同行在模仿中渐渐把经念歪了,故作高深,旁征博引高谈阔论者有之,脱离文本,拔高挖深过度解读者有之。纵观多次课改,阅读教学渐成“屡教屡改,屡改不教”的怪圈。
  针对这种教师精彩学生沉闷的“跑调”式“深度语文”怪象,肖培东老师说“我只想浅浅地教语文”。
  肖老师说自己“浅浅地教语文”,中语界有些名师曾表示质疑。其实肖老师已经解释得很清楚了:“浅浅地教语文,就是‘目中有人’的语文教学,是贴着学生去教的语文,是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形成语文能力、积淀语文素养的美好过程。”浅浅地教语文不是教表层的浅显知识,而是精心选择一种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由浅入深地教语文。浅浅地教语文并不排斥“深度语文”,恰恰相反,因为肖老师备课能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授课能耐心倾听和等待,临场能随时调整教学策略,他的课往往在润物无声中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这一次他借我校八年级一个班级执教九年级议论文,浅浅地导入,却把学生引入深度思维中;浅浅地对话,带学生不知不觉夯实语言建构和运用;浅浅地质疑,让学生经历了一次批判性思维训练之旅。
  肖老师这一课,设计新颖而不另类,结构紧凑而不局促,推进自然而不胶着,整堂课在肖老师款款地与学生对话中推进。肖老师紧紧把握“语言建构和运用”“思维发展和提升”两种语文核心素养,从一开始要求学生读中思,到质疑标题的合理性,顺势深入到两个分论点辨析,中间穿插言语实践训练,附带引出论证方法,最后大胆地引导学生怀疑作者、怀疑课文。整堂课,如庖丁解牛一般,酣畅淋漓,气势如虹,就这样,肖老师再一次生动地诠释了他“浅浅地教语文”的理念。

一、浅浅地教,寻找“这一篇”文本的正确打开方式


  《怀疑与学问》是一篇可以说令人感觉枯燥的议论文,千把字的文章中,找不出任何一处可以令学生兴奋起来、课堂热闹起来的亮点。挑这样一种文体来开课,对于大多数名师来说,也许是不明智的选择,可是肖老师就是这样喜欢挑战自我。肖老师在早年“长三角语文教学论坛”上执教《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后这样说:“知晓课程意识,还要彰显文体意识。课程思维外,我们的教学思维首先是文体思维,其次才是文本思维。”这节课,肖老师紧紧扣住议论文这个文体意识,贴近《怀疑与学问》“这一篇”文本,以“如果题目不是《怀疑与学问》,可以用文中哪个短语或短句来替代”为主问题立纲。在肖老师首读,同学接力读,全班齐读末句后,学生找到如下短语或短句:
  生1:学者先要会疑;
  生2:我怀疑,所以我存在;
  生3:学则须疑;
  生4:怀疑的精神;
  生5:怀疑与修正;
  生6:怀疑而思索;
  生7:发问和求解。
  这一环节,是基于“这一篇”相对浅显,条理清晰,结构紧凑,论证明白的特定文本而设定的。尽管八年级学生初学议论文,但就综合难度而言,这个设计是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的,所以推进相当顺利。学生们很快各自找到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说明肖老师的预设是成功的,我们逐一检视学生们的答案,发现只有第7个答案没有“疑”字,其他都能紧扣题目中“怀疑”这一立意。李海林老师把学生首次阅读课文后对课文的基本看法和判断称为“阅读初感”。我们看到,适切的提问能很快激发学生的阅读初感。基于学生阅读初感的教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靠近学生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构建新的知识与经验。还记得肖老师的另一个经典课例《皇帝的新装》,肖老师用“你为什么认为这是一篇童话?”这一主问题导入童话概念的阐释,在学生们从多个角度言说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总结出什么是童话。肖老师总是能找到“这一篇”文本的正确打开方式。

二、浅浅地教,夯实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肖老师的《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一书,收录了近年来他在全国各地执教公开课的十六个课堂实录。印象最深的是,每一个课例都把语言品析和言语实践作为课堂推进的重中之重。肖老师谨遵《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课程性质。不管什么文体,教学设计上,始终抓住“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这个牛耳,通过引导学生多种方式地读,不拘形式地说,持之不懈、不厌其烦地推进语言教学。在这一点上,他的恩师钱梦龙先生早就总结过:“他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清晰地指向一个目标: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運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怀疑与学问》这一课,肖老师把“读”和“说”贯穿整堂课来设计。一读题目,纠正顾颉刚的“颉”字读音;二读课文,示范读、接力读、全班齐读多管齐下直面文本;三读重点句、疑难句、中心句,在串讲课文时经常要全班齐读重点句。在如今屡见不鲜的文科训练理科化的语文课堂上,朗读这种“原始”的授课方式已渐趋销声匿迹了,或让位于声光电喧嚷的多媒体,或让位于机械式密布的词句训练。像肖老师这样不忘语言教学初心的名师似乎不多见了。肖老师深知,潜藏于文本中的作者意图,分布于词句中的言语素养,归根到底是学生读出来的,而不是教师讲出来就能注入学生脑中的。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和载体,思维训练,要通过“说”这个外部行为来实现。肖老师第一个环节就让学生们说开了,在多个学生说了各自认为可以替换题目的短语后,又让大家思考“哪几个短语作为标题不合适?”继而让学生互相评说、自己评说。接着让学生说怀疑对学问的重大意义、说分论点、说论证方法、说句子严密、说文章瑕疵等等一说到底。在马不停蹄地读和说中,学生语言建构和运用的核心素养不断螺旋上升,最终内化为受用终身的语文素养。   在读和说之外,肖老师还见缝插针安排了两次词序调换训练,两次句式变换训练。扎扎实实地锤炼语言建构,从一而终地夯实言语实践,一如既往地遵循《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施教。

三、浅浅地教,推进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议论文区别于叙事、描写、抒情为主的散文的一大特点,是理性远远强于感性。缜密地推理,严谨地论证,是最适合培养思维能力的一種文体。任何一门学科固然都能培养思维能力,但没有一门学科能像语文学科这样能融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批判性思维于一体来开展思维训练。
  肖老师这节课,相比他以往所有课例来说,是思维训练最突出的一节课。最令人惊奇的是整堂课有两次从一般性思维训练上升到批判性高阶思维训练。有人或许要反驳了,肖老师讲究“浅浅地教语文”,“浅浅地教”如何能有效地开展思维训练呢?肖老师的回答是:你很深刻,不代表语文课堂必须深刻。你很锋芒,不代表语文课堂必须咄咄逼人。
  前面说过,这节课第一环节肖老师就让学生思考用文中哪些短语或短句可以替换题目,这是一般性思维训练。接着让学生讨论哪几个题目不合适,这是深入一层的一般性思维训练,经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讨论后剩下三个候补标题:
  生1的:学者先要会疑;
  生3的:学则须疑;
  生6的:怀疑而思索。
  然后肖老师让主张这几个标题的同学站起来,对比分析,谁觉得自己的标题不适合作文章题目?那位提出“怀疑而思索”的女生很快提出自己的标题不合适。这种“对思考的思考”,是一种积极的反思性思维,它建立在阅读主体(学生)融汇自身生活经验、阅读积累、学识修养、人生感悟等与文本对话后主动、独立、个性化的思考之上,这就是批判性思维。
  在明确了剩余两个标题可以替换题目之后,肖老师没有让学生们的思维停下了,而是继续推进:这两个标题与原题有什么区别,作者为什么不用这两个标题?从而让第一次接触议论文的八年级学生明白了论题与论点的区别,然后水到渠成地推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即开头两句。由中心论点到分论点,再到支持论点的论据、论证方法,肖老师挥舞无形的指挥棒,分秒不停地驱动学生们的思维,不时激起阵阵思维碰撞的火花,引起台下听课老师们阵阵会意的赞叹。
  临近下课,肖老师抛出一个重磅问题:顾颉刚先生告诫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你能否对文章最后一段提出怀疑?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学生怀疑“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来的。”一句中的“都”字太绝对了,删去更好;有学生认为戴震的事例后面少了一句总结句;有学生质疑“消极方面”“积极方面”八个字是否累赘……批判性思维的热情再一次掀起来了。

四、浅浅地教,只因眼中有学生


  肖老师说自己是浅浅地教语文,既不是谦虚,更不是故作姿态。用他自己的话就是:“浅到心底的文字,纯净地堆积起来,就是高度。”语文人习惯用一个比喻来形容语文教学和学习:教(学)语文是熬中药,讲究文火慢炖,慢工出细活,出巧活。只有浅浅地导,慢慢地引,才能渐入佳境,欲速则不达。大凡听过肖老师公开课的老师都会发现,肖老师有一句口头禅:找一个不举手的同学来回答。这次在我校执教公开课,课后听所借班级的班主任不止一次地说,肖老师把班中“四大金刚”都叫遍了。然而我们并没发现课堂有停滞不前的情况,相反,普遍都觉得课堂如行云流水般一环扣一环,直到最后体会到“忽然,下课的钟声响了”的感觉。
  倪文锦教授认为:“教师要坚持基于学生、为了学生和促进学生发展为本,把语文教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体现在学生身上。”“以学生为本的另一个重要内涵,就是要按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心理特点,设计和组织教学内容。”肖培东老师的公开课长期保持超高的人气,根本原因就是秉承生本理念。面对前些年出现在中语届各种各样令人眼花缭乱的“某某语文”,肖老师“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不畏浮云遮望眼”,只因眼中有学生。如果一定要给肖老师的语文冠个名字,那只能是“生本语文”了,要么就是“培东语文”了,即“慢慢地陪学生懂语文”。
  肖老师说:“看着孩子的眼睛教学,别带他们走进无边的荒漠。”无论是《在沙漠中心》也好,孔乙己光顾的鲁镇酒店也好,不管是沉醉于历久弥香的《春酒》也好,还是笑看裸奔大街的皇帝也好,肖老师始终能做到尊重学生的“未成熟状态”,倾听孩子成长中拔节的声音,等待孩子思维的破茧成蝶。大道至简,绚烂至极而归于平淡。
  至于语文到底是浅浅地教好,还是深度解读好,我想大家心目中一定有了自己的答案。浅到妙处自然深,深到极处仍是浅。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贴近文本,耐心倾听和等待的教学设计自然而然能使学生思维走向深处;过度解读,刻意拔高或挖深,无视学情的教学设计只能使学生如坠五里雾中,适得其反。肖老师如是浅浅地教,眼中有学生的语文才是真语文。
  ★作者通联:浙江嘉兴平湖市东湖中学。
其他文献
1949年以后。这片掩埋着240多名民族英雄的墓地,失去了正式的名称和应有的名分。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在风侵雨蚀、天灾人祸中,渐渐消亡,那些为国捐躯的中国军人的亡灵落得无处安顿的下场。  1944年12月9日,湖北麻城上空硝烟弥漫,李景熙一个人架着美式战机与日本机群搏杀。孤军奋战的空军上尉没能躲过日机的围击,P-40战机被击中,炸成碎片,战友们
在日本汇率改革时代主管日本中央银行国际关系的前副行长绪方四十郎先生,目前是三边委员会亚太区副主席及“the Groupof Thirty”荣誉成员。1950年至1986年,绪方四十郎先在日本中央銀行东京、伦敦和纽约等支行工作,后升任日本中央银行副行长,主管国际关系。1986年至1991年他也曾出任日本发展银行副行长。  绪方四十郎过往亦曾担任过联合国财务顾问委员会主席、巴克莱银行及东京附属信托银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语文课程资源有这样的论述:“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这些资源包括具有当地特色的自然风光、文化遗产、民俗风情、方言土语等。  镇巴是一个文史资源丰富的县,美丽的山水风光、红色文化、苗民文化、镇巴民歌、民俗风情等都是潜在的语文课程资源。作为语文教师,应自觉主动将丰富的地方文史资源纳入语文教学
一个只有4000万人口的弹丸小国,产生了三星电子,现代汽车,LG空调这些著名品牌,虽说还不至于让中国人产生危机感,但它近年来在文化上的崛起,特别是它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发掘,让不少中国人至少在感情上难于接受。   《我的野蛮女友》这样的现代题材,在中国风靡一时,只是有几个老夫子私下嘀咕,“人心不古”。而《大长今》这样的历史剧能在中国独领风骚,就让人想不通了,像中国这样有丰富历史积淀的国家怎么反而没有搞
山东是高考大省,是第二批新课改的省份,在教育部考试中心的指导下,山东省2020届第一份高考语文模拟卷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一份试卷是山东等四省市参加新课改之后的第一份全省模拟考试试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份试卷既是山东等四省市2020年高考的风向标,也必将成为江苏省等第三批参加新课改省份的高考命题指南。通过研究,可以看出,这份试卷体现出了三大鲜明特征。  一、在未来素养与传统价值中寻求平衡点  这份试
传记类文本在遵循史实的前提下,在叙事过程中,可能会蕴含着作者的某些情感、想象或者是推断。读者如果不深入阅读,仅停留在了解一些基本情节、显见的人物形象特征这一层面,就无法解读出文本中蕴含的真意。笔者提出的比较阅读,是指在同一文本中,发现相似、相联、乃至“矛盾”之处,根据文本内容(或适当拓展的相应内容)的比较分析,全面了解文中的人物,发现情节中隐藏的信息,理解作者蕴含的情感态度,从而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
“有形”与“无形”是基于相对论的一对概念,形之于外而义蕴于中或形之于里而义显于外,代表着两种状态,而实现了两者的对立统一的状态则是一种“高境界”。   扎根在农村学校的善网老师就是寻求“有形”与“无形”兼融并蓄高境界的好老师!这不是姑妄言之,而是他立足杏坛用自己三十多年的耕耘实绩编织出了关于“有形”与“无形”的桃李芬芳之网,令人刮目相看。   提起他,我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作家魏巍《谁是最可爱的
一群朋友聚会坐在花园酒店的阳台上喝茶,都不是很熟悉,互相客气地招呼着,似乎有些冷场,后来不知道谁谈起了一本很久以前出版的杂志,猛然引起了大家的兴趣。有人说,一群人聚在一起唱歌可以透露很多的信息,例如60后的崔健或者校园歌曲,70后的罗大佑,80后的杰伦周等等,很多人告诫不要当着小姑娘的面前唱老歌,因为现在不流行问年龄,拿起麦克风一开口就知道归属于哪个年代了。  聊起看过的杂志,的确是第一次。先是有
当我开始这个话题的时候,立刻陷入一个深渊——  我表达的你也懂,可是我的表达你没有,这就是语言最妙不可言的可爱之处,也是语言最居心叵测的阳谋——作为表达实体的内容在宇宙时空的存在,由语言来承担的部分确乎存在巴别塔效应;也由此,人类难以集结自身的正能量从而企及天堂。然而,一个人的角色,总是首先由他的语言(词语性符号与非词语性符号即身体语言)呈现,并最终由他的语言完成建构。无可否认,语言就是一个精神王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利用“一线三读”,即将质疑贯穿到对名著文本的粗读、精读、联读过程中去,实现消除初中生与经典隔膜的要求。在此,笔者以《朝花夕拾》名著阅读指导为例,谈谈如何进行有效的阅读方法指导。  在苏州语文中考变革的前提下,2017——2018学年开始,初一语文教材统一选用部编版教材,其中名著推荐的变化很大。在教学实践中,仅仅只是提高初中学生的阅读量,还是要全方面地提升初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