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于2020年4月9日正式对外发布。本文从历史视角探讨了本次市场化配置改革的意义,并总结了改革的主要关注点,最后预测了主要受益领域。
关键词:要素市场化配置 市场经济体制 政策解读
2020年4月9日,为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对外发布。该《意见》对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进行了总体部署,明确了要素市场制度建设的方向和重点改革任务。本次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长远意义不可低估,在整体改革进程中将起着枢纽性或者基础性作用。
从历史视角看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经过改革开放后4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已接近100万亿元。为取得更好的发展,并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化制度改革,寻找新的经济发展动能,建设高标准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从两个维度去寻找经济发展动能。
第一,由于制度层面的一些问题尚未得到彻底解决,原有经济发展动能无法完全释放,因此深化相关制度改革将有助于释放这部分动能。例如,农村集体土地与宅基地等无法进入市场,导致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生产要素流动存在障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乡融合发展。此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后,我国经济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动能来自“人口红利”,大量的农村人口前往城市就业。但户籍限制及公共服务不均等问题,限制了农民工群体的需求潜能进一步释放。
第二,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来源,寻找新动能。相较传统动能的“快”“显性”特征,待发掘的新动能更多呈现出“慢”“隐性”特征。以前,通过简单扩“量”的方式,如批复基建项目、放松地产调控,就能实现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目标。而且这种经济增长方式是每个人都看得见、感受得到的,是需求侧的变化。但新的经济发展动能,将会潜移默化地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从供给侧和要素端开始,逐步呈现出政策效果。这一过程要花一些时间,需要我们保持信心和耐心。但当新动能逐步释放出来,要素市场化配置真正实现后,我们就能建立一个更高标准、更高质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对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几点理解
《意见》全文共计9大点、32小点,可以从如下几点加以理解。
首先,在土地要素、户籍制度、技术技能评价制度等方面,更着重于释放原有经济发展动能中的潜力部分。一方面,农村集体土地、宅基地进入市场,有助于城乡之间的生产要素流动,提高乡村经济增长效率。另一方面,户籍制度放开,可以加快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再叠加技术技能的培训等,将提升这部分原本为低收入人口的人均收入,从而使内需潜能得到有效释放。
其次,在技术要素、数据要素方面,需开拓新的增长点。新中国成立以来,1956—1981年,经济发展主要靠生产要素驱动;1981—2017年,经济发展主要靠以地产、基建为代表的投资驱动;2017年以后,中国经济发展动能开始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目前来看,人力、财力、物力等都处于新一轮创新周期。从人力角度来看,国外留学人才回归及国内受高等教育人数快速增长,带来了广泛的人力资本。从财力角度来看,多层次资本市场逐步形成,为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了多样化的融资渠道。从物力角度来看,中国专利数量逐步接近日本,成为全球创新产出的第二大国。在以5G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周期中,中国将有更多优质企业成为主角。
再次,在资本要素方面,其应为技术要素、数据要素等成为经济发展新动能提供助力。金融的本质是服务实体经济。资本要素主要涉及股票、债券、多层次资本市场等。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将有利于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之间实现良性循环,为不同类型的企业提供有力的、有效的融资渠道。
最后,补齐基础学科研究短板。虽然我国在专利数量等创新评估指标方面已逐步追赶上日本、美国等发达经济体,但现阶段的创新主要为适应性创新,在前沿性、颠覆性的创新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表面上看,这是前沿性、颠覆性创新内容较少的问题,但就本质而言,是我国基础学科研究存在短板的问题。未来,我国需要更加重视基础学科研究领域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补齐短板,争取在这些领域崭露头角。而此次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中关于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健全职务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支持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等措施,正是补齐基础学科研究短板很重要的支撑。
主要受益领域
其一,大创新科技成长领域有望受益。在寻找新动能方面,技术要素、数据要素等是很重要的部分。《意见》提出,加快发展技术要素市场和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将积极探索通过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知识产权证券化、科技保险等方式推动科技成果资本化,并培育数字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这将促进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以5G、物联网、大数据、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高端制造领域和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有望受益。
其二,金融领域将持续受益。《意见》提出,要推进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包括完善股票市场基础制度、加快发展债券市场、增加有效金融服务供给和主动有序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等。此项改革将影响四个层面,即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多层次资本市场——产业——整体经济,未来这些层面都将发生深刻变化。在此项改革推进过程中,金融在促进间接融资模式向直接融资模式转变、产业转型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其三,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及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有望获益。《意见》提出,要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引导劳动力要素合理畅通有序流动。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将为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等提供土地要素的保障。美丽乡村建设、土地流转及智慧农业等领域的投资机会值得关注。劳动力要素的有序流动及户籍制度放开,将为城市群的长远发展注入动力。以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城市群等为代表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领域有望受益。
作者单位: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所
责任编辑:鹿宁宁 羅邦敏
关键词:要素市场化配置 市场经济体制 政策解读
2020年4月9日,为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对外发布。该《意见》对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进行了总体部署,明确了要素市场制度建设的方向和重点改革任务。本次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长远意义不可低估,在整体改革进程中将起着枢纽性或者基础性作用。
从历史视角看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经过改革开放后4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已接近100万亿元。为取得更好的发展,并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化制度改革,寻找新的经济发展动能,建设高标准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从两个维度去寻找经济发展动能。
第一,由于制度层面的一些问题尚未得到彻底解决,原有经济发展动能无法完全释放,因此深化相关制度改革将有助于释放这部分动能。例如,农村集体土地与宅基地等无法进入市场,导致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生产要素流动存在障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乡融合发展。此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后,我国经济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动能来自“人口红利”,大量的农村人口前往城市就业。但户籍限制及公共服务不均等问题,限制了农民工群体的需求潜能进一步释放。
第二,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来源,寻找新动能。相较传统动能的“快”“显性”特征,待发掘的新动能更多呈现出“慢”“隐性”特征。以前,通过简单扩“量”的方式,如批复基建项目、放松地产调控,就能实现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目标。而且这种经济增长方式是每个人都看得见、感受得到的,是需求侧的变化。但新的经济发展动能,将会潜移默化地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从供给侧和要素端开始,逐步呈现出政策效果。这一过程要花一些时间,需要我们保持信心和耐心。但当新动能逐步释放出来,要素市场化配置真正实现后,我们就能建立一个更高标准、更高质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对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几点理解
《意见》全文共计9大点、32小点,可以从如下几点加以理解。
首先,在土地要素、户籍制度、技术技能评价制度等方面,更着重于释放原有经济发展动能中的潜力部分。一方面,农村集体土地、宅基地进入市场,有助于城乡之间的生产要素流动,提高乡村经济增长效率。另一方面,户籍制度放开,可以加快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再叠加技术技能的培训等,将提升这部分原本为低收入人口的人均收入,从而使内需潜能得到有效释放。
其次,在技术要素、数据要素方面,需开拓新的增长点。新中国成立以来,1956—1981年,经济发展主要靠生产要素驱动;1981—2017年,经济发展主要靠以地产、基建为代表的投资驱动;2017年以后,中国经济发展动能开始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目前来看,人力、财力、物力等都处于新一轮创新周期。从人力角度来看,国外留学人才回归及国内受高等教育人数快速增长,带来了广泛的人力资本。从财力角度来看,多层次资本市场逐步形成,为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了多样化的融资渠道。从物力角度来看,中国专利数量逐步接近日本,成为全球创新产出的第二大国。在以5G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周期中,中国将有更多优质企业成为主角。
再次,在资本要素方面,其应为技术要素、数据要素等成为经济发展新动能提供助力。金融的本质是服务实体经济。资本要素主要涉及股票、债券、多层次资本市场等。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将有利于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之间实现良性循环,为不同类型的企业提供有力的、有效的融资渠道。
最后,补齐基础学科研究短板。虽然我国在专利数量等创新评估指标方面已逐步追赶上日本、美国等发达经济体,但现阶段的创新主要为适应性创新,在前沿性、颠覆性的创新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表面上看,这是前沿性、颠覆性创新内容较少的问题,但就本质而言,是我国基础学科研究存在短板的问题。未来,我国需要更加重视基础学科研究领域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补齐短板,争取在这些领域崭露头角。而此次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中关于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健全职务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支持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等措施,正是补齐基础学科研究短板很重要的支撑。
主要受益领域
其一,大创新科技成长领域有望受益。在寻找新动能方面,技术要素、数据要素等是很重要的部分。《意见》提出,加快发展技术要素市场和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将积极探索通过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知识产权证券化、科技保险等方式推动科技成果资本化,并培育数字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这将促进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以5G、物联网、大数据、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高端制造领域和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有望受益。
其二,金融领域将持续受益。《意见》提出,要推进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包括完善股票市场基础制度、加快发展债券市场、增加有效金融服务供给和主动有序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等。此项改革将影响四个层面,即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多层次资本市场——产业——整体经济,未来这些层面都将发生深刻变化。在此项改革推进过程中,金融在促进间接融资模式向直接融资模式转变、产业转型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其三,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及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有望获益。《意见》提出,要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引导劳动力要素合理畅通有序流动。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将为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等提供土地要素的保障。美丽乡村建设、土地流转及智慧农业等领域的投资机会值得关注。劳动力要素的有序流动及户籍制度放开,将为城市群的长远发展注入动力。以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城市群等为代表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领域有望受益。
作者单位: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所
责任编辑:鹿宁宁 羅邦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