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洋婚故事(6)

来源 :出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long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中国闹过一次笑话。一位中国男士曾对我说:“你很可爱。”当即吓傻了我,因我误认为可爱是赞美女性的好词,若说我“可爱”,那位男士是否是同性恋在对我示好。
  


  我的体验是,中国人对审美有一个比较模式化、概念化的“统一标准”,喜欢把女人分成各种类型,淑女型、清纯型、奔放活泼型……西方人对女性的“类别”没什么概念,中国女性似乎喜欢将自己“塑造”成某种类型,中国男人更会明确地阐述自己喜欢哪种类型的女性,这在征婚广告上不难发现,什么诚征:温柔、贤慧的淑女;欲結识苗条、皮肤白皙,年龄26岁以下的纯情女孩等等。中国女孩有时首次见面就会很坦白地问我:“你想找个什么样的太太,会不会找个中国妻子。”太令人啼笑皆非了。也曾遇到不少中国男士打听:“你喜欢哪种类型的女孩?想找一位什么样的太太?”问得我瞠目结舌,因我真没想过也没必要思考这一荒唐的问题,大部分美国人都只希望寻觅到一位自己爱的“伴侣”,而不会伤脑筋去考虑、分析她属于哪个类别。美国的母亲自小就会给子女灌输,找人生伴侣不应该关注外表,他(她)的“心灵美”最要紧,适合你的人就是最好、最恰当的一位。在美国更没听说过,成功的男人就有条件得到一位美貌出众的年青淑女。我很欣赏女强人,事实上,美国不少男人都想娶女强人,希望妻子超过自己,有些美国男人甚至被称为Mr.Mam,这些男人的太太事业上都非常出色,他们全心支持太太,比如给太太打工当助手,这种现象在中国就比较少见。我希望自己的太太是一位独立性强的女子,不喜欢女人小鸟依人般地娇弱,撒娇女孩我是不会招惹的,因我欣赏毛泽东的那句名言:“妇女能顶半边天。”
  由于中国人喜欢将人分门别类,中国人性感的概念亦就有一个刻板的类型。一位法国小伙子找了位云南女友,老外圈子里皆啧啧赞叹该女孩很性感。中国人听了倒胃口,说这女孩相貌、身材绝对属于“中下阶层”。皮肤又黑又粗,塌鼻梁,扫帚眉,仅1.53的五短身材,这年月亭亭玉立的女孩太多,云南女孩腿短粗得连买裤子都困难,浑身上下找不到一点性感的细胞。然而老外眼中的性感,绝对称得上是一种强烈的“暗示”和“感觉”。比如,她的微笑很性感,她的神态很性感,她的眼神很性感,她的声音很性感,她说话的方式、态度很性感,再就是,幽默也是性感的一种杰出表现。由于该女孩来自云南偏远山区的少数民族,她那天然去雕饰的“村姑”风韵,透着一股强烈的乡野性感。不过,我很开心地认识到,如今性感在中国是个令人展颜的褒义词了。记得80年代时,若我在公开场合夸赞中国女孩漂亮时,她们会显得很不自然和诧异。若我斗胆夸赞她们很性感,中国女孩会严厉地责骂我是“色狼”,“想耍流氓吗?”中国人在社交场合不太公开、高调地赞美女人,我却觉得开诚布公地赞美她们,是对妇女的尊重,也是一种必要的社交礼仪。当然中国女性在Party上,常常会很安静地坐在一旁,是胆怯还是担心自己的英语能力?或觉得与老外无话可聊?同样场合,西方女性大都会主动打招呼并做自我介绍,然后找些适宜的话题与嘉宾们聊起来。
  
  马克:爱情如一张地毯
  
  婚姻对我来说是一个宗教问题,你在上帝面前宣誓要与这个女人共度余生,不管是贫穷还是富有,是健康还是病弱。我还认为,婚姻规则中尊重最重要。拒绝婚外情是因尊重自己的诺言,亦是尊重夫妻的情感,这是维持爱和婚姻的基础。坊间有数不清解剖爱情、婚姻的指南,但我觉得,每个人的情感状况及思维方式很不一样,爱情是不能分析的,如果你分析爱情,恐怕一开始就错了。因为爱情复杂又简单就像一张地毯,如果分析每一根线条是怎么织成的,整个地毯便会散掉和不存在了,只有从整体上去观察这张地毯,才会发现魅力和美丽。爱情也一样。
  爱,还意味着容忍及接受一个“完整的配偶”,这个“完整的配偶”,包含着他(她)过往的历史、爱好、情趣、个性、思维方式等等。如果你爱对方,就要把这一切全盘收下,并由衷地表示尊重。你不能有这样的观念,只接受对方的优点,排斥其缺点,夫妻双方若各取所需,就不是爱情,是生意。另外,平等也是婚姻生活中一项重要内容,人与人之间难免存在着家庭背景、受教育程度、社会地位以及贫富的差别,但当你尊敬一个人、爱一个人,并采取平等的态度对待一个人时,就应该超越所有的差异。因为两个相爱的人之间,只有平等才能产生持久的真爱。
  一对中国夫妻一起住了20年。有一天丈夫问太太:“你爱我吗?”太太回答:“我替你煮饭、洗衣、理家20年,难道你不知我爱你吗?”这就是中国“行动式”的爱情、婚姻。今早起床见太太在洗澡,我就到厨房准备弄个简单的早餐。太太出来后,我见她冻得有点抖,赶紧启动了烤箱。太太不明我的用意,看到没烤什么东西,便顺手把电源关掉了。我忙又启动它,太太不悦地询问为何浪费电力?我回答想让厨房暖和点,让你不再觉得冷。太太道声:“没有需要”,再次关掉烤箱。这时候我认真地问她:“为何你不让我对你好?只花几毛钱,就可以让你不再受冻。我觉得非常重要,非常值得,一点也不浪费!”
  还想大胆地开句玩笑,我觉得中国人有时没有“空间量感”。比如,常发生太太让我将一件物品,或一件行李放进一个柜子里。我表示空间不够,她就反复地要求我试试再说,我说不用费劲试,一看就知道不行。然后太太坚持不妥协,我怕了她的唠叨便赶快听候吩咐,结果果然是放不进去。在中国乘飞机也常看到如此景观,中国乘客费劲地将一件超大行李试图塞进头顶的行李厢,折腾半天直到空中小姐过来帮其拎走。为此太太则表示,中国人的概念是,先试试再说。可我觉得明明不行,为何偏要固执地撞头。
  另外,还见识过多次中国人“无视规定”的做法,他们通常想坚持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说服对方遵从自己的意愿。比如,太太的朋友离美归国,委托太太为其缴纳手机、水电、煤气费。银行职员告诉她不可以代劳,只能本人凭证件来办理。太太拿出中国人规定可以灵活掌握的态度,试图动用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对方。银行职员很是为难,后面排队的客人亦不耐烦起来,美国人不解,已经对你解释了规章制度,为何还要纠缠不休,规定便意味着铁板一块,绝对没有通融的余地。最后太太坚持找经理谈,其实即使找总统,结果也不会两样。“要是在中国,这点破事早就办利索了。”太太抱怨道。可是太太应该意识到,这就是美国。
其他文献
近几年,香港高校凭借国际化教学、良好的教学设施和丰厚的奖学金横空杀出,与北大清华等内地名校争抢优质生源。对此高分生源之争,香港高校“排头兵”----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都很坦然。通过几年招生,它们一方面惊喜于内地生源素质之高,另一方面也产生了深深的忧虑。当年的“银弹”政策打开通向内地高考的大门,赢得广泛的知名度,却也对内地考生造成“入读就有奖学金拿”的误解,香港高校有感于此并开始着
期刊
我感慨美国人的乡村别墅和度假休闲。在羡慕美国老百姓的美好生活之余,对这次木屋作客还有一些感想要记录:    一、爱的力量和美国人的勤奋    并不是每户美国人家都有乡村别墅的,这几位老师中,只有Kathy-家才有。首先得有钱,这是肯定的,但还不够!Kathy的丈夫告诉说,因为Kathy的病,(Kathy十多年前得了帕金森综合症),每到冬天就显得特别虚弱,所以他们常在冬天的时候来木屋住,希望她能在好
期刊
妻子已经出差两天了,这可乐坏了我。妻子是医院里的大夫,在家里,事无大小,她什么事情都要过问。妻子对我和儿子的过度关心,常常让我们父子俩不胜厌烦。因此,两个人吵架是常有的事。  幸好前几天,医院组织人员出外学习考察,其中就有妻子。这下可让我和儿子有了几天喘息的工夫。再也不用因为蔬菜洗几次才算卫生,带皮的食物必须削皮才能吃,做饭的时候禁止收拾厨房这样的琐事争吵不休了。我和儿子啥也不顾,逍遥自在了几天,
期刊
高考不如意,下一步路要如何去走?去年高考结束后,一些考生放弃复读、毅然选择留学。现在留学的途径越来越广,不管是谁,只要你希望留学,具备留学的素质,都可设计一个行之有效的留学方案。    高考成绩在重点线以上推荐国家:美国/英国/澳大利亚    按理说这个群体的成绩相当优秀,其中不乏考中国家211工程高校的人。从实际来看,最近这一两年,一些国内重点院校的学生因为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没兴趣,便借助留学的途
期刊
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包括部属和省属)都与国外以及港澳台大学建立了交流合作项目,交流时间通常为一学期或一学年。   计划出国留学的学生,不妨把交流学习作为出国前的一次“预热”:既可以提前感受国外生活,为出国做好准备;而如果发现自己各方面并不适应,也能有效避免出国的盲目性。   越来越多的国内高校与国外大学签署校际合作协议,而国内一流大学的校际合作资源就更加丰富。例如,清华大学已与29个国家和地区的1
期刊
华裔如果没有政治地位,无论出多少个大学校长、多少个诺贝尔奖得主,多少个亿万富翁,都无济于事。  莫天成,2002年在美国参议院以全票出任美国劳工部财务总长。至2007年5月15日离任,莫天成创造了属于华裔的光荣。在他之前,几乎没有人在这个职位上任职超过3年。  莫天成祖籍广东清远,1944年生于上海,5岁移居香港,1963年举家移民美国纽约。    他在政商两界都有突出表现。在商,莫天成曾担任Co
期刊
“海归”回国就业的话题从春季开始伴着季节的变化而随之升温,有关“海归”月薪3000元值不值的话题也是被各大新闻媒体炒了又炒,弄得一些正在为工作发愁或者认为委屈就业的海归“心理很不是滋味”。《国际先驱导报》日前再次出现的一篇文章《“海归”到底值多少钱?》,仍然无法找到一个确定的答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海归”不是判断其工资高低的唯一标准。    正如《国际先驱导报》文章所描述的那样,很多从国外归来的
期刊
“磨难教育”简单地说,是体味苦难的一种过程。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曾说过,挫折未必是坏的,关键在于对待挫折的态度。对于青少年来讲,挫折既可以使他们产生消极情绪,也可以磨练其意志,使之奋发向上。对挫折的耐受力固然与个人先天素质有关,但更多的是后天环境所造就的,它是一个人的情感、个性、意志的结合体现。历经一次磨难,就会获得一次再生的机会。真正的人生需要磨难,同时,磨难也以它冷峻和无情使强者的命运获得价值和
期刊
单枪匹马闯过了中国应试千军万马的围追堵截与熬夜苦战之后來到了多伦多,本以为与考试已经彻底说拜拜了,可是面对一次次的考试通知,不仅仍然充满着“夜里挑灯看剑”的紧张激动,更多了“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悲壮无奈。  这些考试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包括考研、考大学、考社区学院、考私立学院、考培训、考入门等等等等;这其中还不包括无数次呕尽心沥尽血用脚考的车牌,用嘴考的面试,借一句名人的话“挑战与机会并生,绝望与希望
期刊
走过不少国家,用过数十种钱币,大至动辄上万,小至10块钱也不是小数,因着不同的货币体制和通货膨胀,让我们品尝了酸甜苦辣。  去英国那年,是英镑最硬气的时候,尽管满街东西尽是一位数、两位数,貌似便宜,心中正窃喜,可带来的比郎(比利时法郎)一兑换,竟只有可怜的几个英镑,再回头看商店里琳琅满目的东西,就立马显得昂贵无比。  准备去土耳其时就好了,不多的比郎竟换得上千万里拉,转眼间就成了千万富翁,实在开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