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物学科是以生命运动的本质和规律为目标的实践,而且是在理性指导下的变革现实的实践。初中生物学的每个章节都有思维活动。因此,生物科学有利于把学生带入发现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锻炼思维能力。本文将对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生物教学;注重培养;思维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现代教学观的形成,教师不仅应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更应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是初中生物学习能力的核心内容,它与观察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密切相关。观察而无思维活动的参与,是不可能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做实验则务必手脑并用,不加思索的机械操作无法提高实验水平;自学能力的形成必须建立在一定的思维能力的基础上。由此可见思维能力对其它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转变观念,培养学生质疑思维
长期以来,我们总把学生看成一张白纸,认为学生不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他们的想法提出后,教师往往认为很幼稚,而不以为然,没有给予足够的肯定和鼓励,有时甚至持否定态度或不屑一顾。结果是:学生墨守成规,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敢提出疑问,把教材和教师的话当作绝对权威,渐渐地,他们在课堂上沉默了,思路窄了,想法见解少了,质疑精神淡漠了。事实上,敢于提问质疑是思维的起点,是思维的首要构件。有疑方能创新,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教师必须尽快改变观念,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问题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不盲从于现在的结论,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质疑思维品质。
二、另辟蹊径,培养学生积极思维
兴趣是思维活性的触发剂,求知的需要是学习动机的基础。当学生对某个问题发生兴趣时,就会围绕着这个问题积极地思考起来。但是,单纯由“实验”表面的“魅力”所引起的,只是直接的兴趣,如果没有更深层次内涵的吸引,维持不了多久。
要想保持学生持久的兴趣,就要善于“创造”种种诱因。比如,从生产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引出实验课题,不断明确实验目的意义,不断提出有趣而又有思考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等等。通过这些手段,及时地把学生的直接兴趣发展为间接兴趣。
思维总是在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当一个人产生必须排除困难的需要,或要了解某一问题时,思维就活跃起来。实践证明,有意识地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好方法。我们要善于利用实验中的[观察与思考]、[讨论]等栏目中的问题,以及在辅导实验的教学中用有启发性的问题巧妙地引导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三、增强直观,培养学生类比思维
类比思维是根据两个对象某些属性相同或相似,从一个对象推出另一对象也具有同样属性的思维方法。从跷跷板到听诊器,从叶缘齿牙到锯子等仿生学的发展都是类比思维的直接产物。培养类比思维,需要以一定的知识为前提,类比思维的流畅性、广阔性和深刻性取决于对类比对象的理解程度。教师在授课中可充分利用多种手段,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概括。如在讲泌尿系统时,先利用挂图,逐一分析肾脏各部分结构和功能,再让学生观看尿形成过程多媒体课件,学生很快就能够比较透彻的理解这部分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诱导学生想象: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你见过的、看过的哪种设备的结构和功能与肾脏相类似?有学生想到了碾米的机器,肾动脉好比碾米机的原料入口,肾静脉好比碾米机出米口,输尿管好比碾米机的出糠口。通过类比,既促进了对知识的保持,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为以后的发明创造打下基础。
四、设计对照,培养学生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指一种现象在第一个场合出现,在第二个场合不出现,而这两个场合只有一个条件不同,那么这个条件就是这一现象的原因。寻求这一条件的思维方式就叫求异思维。比如,前几年,有人发现一只生下来就缺少主翼的雌鸡,生蛋期比较早,蛋重也明显超过其它鸡。人们从这只畸形鸡身上得到启发:把刚出生的小鸡分两组:一组进行切翼手术,另一组不动手术,经过一百天后,切翼的体重明显超过不切翼的。由此得出结论:小鸡切翼可多长肉、多产蛋。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对教材作适当处理,尽可能多设计对照。如在检验“光照”对鼠妇活动有无影响时,为了消除无关变量的干扰,突出自变量,找出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因果联系,必须创造一个除“光照”以外其它条件均相同的、只有明暗两处相通的场所。把一定数量的鼠妇放在其中,观察鼠妇在明暗两处的数量分布情况,就能得出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如果经常这样处理,既能让学生明白科学家发现问题的过程,又能引导学生习惯于使用这种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使问题的答案更可靠。
五、背道而驰,培养学生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就是有意识地从相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看似荒唐,实际上是一种奇特而又美妙的思维方法,常常出奇制胜。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如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能够帮助人体杀死入侵的病原体,产生抵抗力。这种功能越强,身体素质越好,人体越不容易患病。但有时却不得不抑制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的作用,削弱免疫功能。学生很快就想到了器官移植,为了使移植的器官成活,常给病人服用一些免疫抑制剂。再如市场上可见到发育不均匀(凹凸不匀)的西瓜,若切开观察,可见其凹侧部分的种子发育不良,原因是什么?若按常规,从果实和种子发育过程方面分析,将一无所获。若反过来思考:西瓜(果实)发育←生长素←发育着的种子。学生猛然醒悟到原因是种子发育不良。遇到难题,如能有意识的反过来思考,能够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六、思考与感想
随着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思维方法日趋多样,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思维特点,有针对性、层次性和程序性地对他们进行各种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将上述几个方面的发散性思维同想象思维、聚合思维有机的结合起来,特别是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思维各具优点、缺点和独特的作用,在创新思维中它们相辅相成,互相补充。只有不断的发散—聚合—再发散—再聚合……才会使创新思维向更高的水平发展。在高呼“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今天,教师应当使学生得到足够的创新思维培养,使学生逐步养成创新思维的习惯。
总之,初中生物教学应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综合能力的提高。进而引导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生物教学;注重培养;思维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现代教学观的形成,教师不仅应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更应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是初中生物学习能力的核心内容,它与观察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密切相关。观察而无思维活动的参与,是不可能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做实验则务必手脑并用,不加思索的机械操作无法提高实验水平;自学能力的形成必须建立在一定的思维能力的基础上。由此可见思维能力对其它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转变观念,培养学生质疑思维
长期以来,我们总把学生看成一张白纸,认为学生不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他们的想法提出后,教师往往认为很幼稚,而不以为然,没有给予足够的肯定和鼓励,有时甚至持否定态度或不屑一顾。结果是:学生墨守成规,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敢提出疑问,把教材和教师的话当作绝对权威,渐渐地,他们在课堂上沉默了,思路窄了,想法见解少了,质疑精神淡漠了。事实上,敢于提问质疑是思维的起点,是思维的首要构件。有疑方能创新,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教师必须尽快改变观念,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问题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不盲从于现在的结论,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质疑思维品质。
二、另辟蹊径,培养学生积极思维
兴趣是思维活性的触发剂,求知的需要是学习动机的基础。当学生对某个问题发生兴趣时,就会围绕着这个问题积极地思考起来。但是,单纯由“实验”表面的“魅力”所引起的,只是直接的兴趣,如果没有更深层次内涵的吸引,维持不了多久。
要想保持学生持久的兴趣,就要善于“创造”种种诱因。比如,从生产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引出实验课题,不断明确实验目的意义,不断提出有趣而又有思考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等等。通过这些手段,及时地把学生的直接兴趣发展为间接兴趣。
思维总是在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当一个人产生必须排除困难的需要,或要了解某一问题时,思维就活跃起来。实践证明,有意识地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好方法。我们要善于利用实验中的[观察与思考]、[讨论]等栏目中的问题,以及在辅导实验的教学中用有启发性的问题巧妙地引导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三、增强直观,培养学生类比思维
类比思维是根据两个对象某些属性相同或相似,从一个对象推出另一对象也具有同样属性的思维方法。从跷跷板到听诊器,从叶缘齿牙到锯子等仿生学的发展都是类比思维的直接产物。培养类比思维,需要以一定的知识为前提,类比思维的流畅性、广阔性和深刻性取决于对类比对象的理解程度。教师在授课中可充分利用多种手段,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概括。如在讲泌尿系统时,先利用挂图,逐一分析肾脏各部分结构和功能,再让学生观看尿形成过程多媒体课件,学生很快就能够比较透彻的理解这部分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诱导学生想象: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你见过的、看过的哪种设备的结构和功能与肾脏相类似?有学生想到了碾米的机器,肾动脉好比碾米机的原料入口,肾静脉好比碾米机出米口,输尿管好比碾米机的出糠口。通过类比,既促进了对知识的保持,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为以后的发明创造打下基础。
四、设计对照,培养学生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指一种现象在第一个场合出现,在第二个场合不出现,而这两个场合只有一个条件不同,那么这个条件就是这一现象的原因。寻求这一条件的思维方式就叫求异思维。比如,前几年,有人发现一只生下来就缺少主翼的雌鸡,生蛋期比较早,蛋重也明显超过其它鸡。人们从这只畸形鸡身上得到启发:把刚出生的小鸡分两组:一组进行切翼手术,另一组不动手术,经过一百天后,切翼的体重明显超过不切翼的。由此得出结论:小鸡切翼可多长肉、多产蛋。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对教材作适当处理,尽可能多设计对照。如在检验“光照”对鼠妇活动有无影响时,为了消除无关变量的干扰,突出自变量,找出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因果联系,必须创造一个除“光照”以外其它条件均相同的、只有明暗两处相通的场所。把一定数量的鼠妇放在其中,观察鼠妇在明暗两处的数量分布情况,就能得出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如果经常这样处理,既能让学生明白科学家发现问题的过程,又能引导学生习惯于使用这种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使问题的答案更可靠。
五、背道而驰,培养学生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就是有意识地从相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看似荒唐,实际上是一种奇特而又美妙的思维方法,常常出奇制胜。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如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能够帮助人体杀死入侵的病原体,产生抵抗力。这种功能越强,身体素质越好,人体越不容易患病。但有时却不得不抑制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的作用,削弱免疫功能。学生很快就想到了器官移植,为了使移植的器官成活,常给病人服用一些免疫抑制剂。再如市场上可见到发育不均匀(凹凸不匀)的西瓜,若切开观察,可见其凹侧部分的种子发育不良,原因是什么?若按常规,从果实和种子发育过程方面分析,将一无所获。若反过来思考:西瓜(果实)发育←生长素←发育着的种子。学生猛然醒悟到原因是种子发育不良。遇到难题,如能有意识的反过来思考,能够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六、思考与感想
随着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思维方法日趋多样,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思维特点,有针对性、层次性和程序性地对他们进行各种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将上述几个方面的发散性思维同想象思维、聚合思维有机的结合起来,特别是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思维各具优点、缺点和独特的作用,在创新思维中它们相辅相成,互相补充。只有不断的发散—聚合—再发散—再聚合……才会使创新思维向更高的水平发展。在高呼“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今天,教师应当使学生得到足够的创新思维培养,使学生逐步养成创新思维的习惯。
总之,初中生物教学应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综合能力的提高。进而引导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生物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