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加强粮食质检系统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来源 :中国科技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cj8203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粮食质量检测是粮食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粮食质检系统承担着原粮和成品粮的质量检测、粮食卫生污染监管、粮食市场流通等环节的质量检测和监管工作。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轨与粮食系统改革,粮食产业逐渐市场化,商业化,粮食质检系统监管力度,制度体制建设,人员配备,专业技术等方面产生了一些问题。
  关键词:粮食安全;质量检测;队伍建设
  【分类号】E263
  一、我国粮食质检系统现状及其重要性分析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口众多的泱泱大国,人口多必然导致了对粮食的极度需求。俗语说“民以食为天”,粮食生产与供给问题一直是我国民生问题的重中之重。粮食量与质的“把关”,就成了粮食系统的重要工作,我国自建国以来对粮食安全问题高度重视,各省、市逐渐组建了粮食质量检验监测队伍,制定了有关粮食质量管理的规章制度、质量标准、测定方法等。粮食质检工作主要担负着原粮质量检测,粮食环境污染,粮食流通领域等的质量检验工作。在上世纪60、70年代我国粮食供给不足,工业百废待兴,农业生产严重落后,粮食问题凸显的时期,粮食职能系统对国家、人民生产生活的调控起到了很大作用。80年代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经济搞活,粮食产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由国家统筹,统分转化为市场化,商业化,物质与资源的逐渐富庶,粮食供销路径发生了变化,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由于粮食检验往往并不为本部门创造直接的经济效益,粮食质量检验无论在机构方面还是在设备、技术方面都受到较大的冲击,对粮食品质方面的基础性研究更是无人问津。粮食质检部门的职能被弱化,当年的专业人员已“宝刀入库,马放南山”,粮食检验设备老化,粮食质检专业人员流失。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引起人们生产生活的关注,劣质奶粉的曝光,惊醒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加大了对食品质量的检验监测力度,强化了食品安全检测监督部门的职能。而国人对每天摄入量最多的食品——粮食质量安全的重要性却还没有意识到,粮食(原粮)的质量是否安全有些时候并不像有毒加工生成食品,没有立竿见影的恶果,但是日积月累摄入不符合标准的粮食,十年,二十年后却是一个地区,甚至是一个民族的危害。恰在当时,生命科学,生物工程,新能源开发,空间技术突飞猛进飞速发展的新时期,我国耕地面积在逐年减少,进入WTO后原粮进出口量大幅度增加,转基因粮食开始大量投入研发与产出,这对粮食质检系统提出了更高难度的挑战,对建立高质量的粮食质检队伍的呼声越来越高,不得不重新审视我国粮食质检机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在新时期加强粮食质检系统人才队伍建设迫在眉睫。
  二、粮食质检系统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管理,队伍建设思想观念有误区
  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粮食质检系统还停留在国家统筹统分,停留在人才引进的“等、停、靠”的思想,对人才的管理并不是“人力资源管理”而是“人事管理”,并没有认识到21世纪“人才”是创新发展之根本。“人力资源管理”是“引好才,用好才,留好才”的新的人才管理理念。粮食质检系统对人才的引进工作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首先,主要体现在领导层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知上;其次体现在粮食质检队伍自身对人才作用的忽略。长期以来,粮食质检人才管理还是陈旧的管理理念,领导岗位大多由党组织指定的同志担任,并且多数管理人员都是随着工作年限提拔上来的,其本身缺乏相应的管理知识和必备的管理技能,专业素质不高。粮食质检系统不是国家的行政职能部门,但作为事业单位却又有着国家行政部门的遗风。另外,粮食质检系统人才引进是事业单位的招聘,不是国家行政职能部门的人才引进,相比而言,受重视程度下降。这样既然是事业单位却缺少应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意识,没有引进人才的竞争意识,而又不能作为国家行政职能部门招聘人才,这种错误的人才管理理念,错误的队伍建设观念成为阻碍粮食质检系统队伍建设的关键因素。
  (二)政策保障机制不健全
  粮食质检系统作为国家粮食安全检测机构,对整个社会的粮食安全事业在规模与质量发展方向等问题上起到检测监管作用。我国现今的粮食质检系统的机构设置却并不合理,粮食质检系统大部分检测对象是原粮的质量检测,粮食质检部门本身的机构设置就有些边缘化,我国粮食质量检测机构是附属于国家农委的事业单位,并不是国家行政机构,人员编制是事业编制,并不是公务员编制,粮食质检系统在国家职能机构中行政效力、执法权力“名存实亡”。
  (三)经费欠缺难发展
  随着粮食生产领域、流通领域、储存领域、加工领域、购销领域逐渐发生变化,粮食质检系统检测工作针对的质检企业也发生了改变,一些原国有的粮食企业出现改组,粮食质检系统工作对象的减少,直接导致了经费供给减少。粮食质检系统是在我国“双轨制”经济下成立的,粮食质量检验监测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以政府补贴为主,但是一直以来机构发展滞后,经费严重不足,缺少国家粮食主管部门的拨款,自身又尚未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还存在着计划经济时期的依赖性较强的思想,并没有市场竞争意识,经费来源单一化。 这就导致了粮食质检系统经费欠缺难发展,实验室建设落后,检测设备仪器不能更新换代,人员培训学习机会少,缺少科研经费,很难有创新的恶性循环。
  (四)“引才、用才、留才”问题多
  “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一项好的事业来自于一支好的队伍,一支好的队伍需要好的人才。现如今,我国粮食行政主管部门职能弱化,加上粮食质检系统自身并没有形成对于“引才、用才、留才” 管理人才的长效机制,人才缺乏合理流动,在人才队伍建设环节中存在较为严重问题和隐患。
  人才使用不合理,存在着工作人员与当初岗位招聘的工作性质不对口的怪现象,不同的技术岗位做同样的粮食质检实验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检测人员仅是用机器检测的结果与质量标准进行比对,并不知道粮食质检的化学原理,有的粮食质检人存在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这样不但丧失了工作动力,又很难使人才很好的发展。我国粮食质检队伍如此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在世界粮食资源竞争中我国粮食安全检测工作又将何去何从?   人才留不住,财力有限,设备老化,技术落后,“人往高处走”对于专业化的高级技术人才没有相应的待遇与工作环境,有志之人岂能安心于此。
  (五)队伍结构不合理
  一个高效的工作团队,应在结构上,人员配置上有合理的比例。目前,粮食质检队伍存在着:
  1.专业结构不合理。我国粮食质检系统中存在着专业结构严重不合理的问题,粮食质检系统较多数的专业检测技术人员和一定比例的辅助工作人员并没有“各尽其用”;在检测过程中信息化,网络化的新时代,本应在质检工作队伍中从事不同工作的专业人员发挥各自的特长,如从事文秘工作的、从事计算机信息工作的,从事仪器设备操作、维护和管理的其它专业人员组成的各尽其职、各负其责的综合型检验队伍,而现在粮食质检系统内的人员专业结构却远远不能满足这样的要求。一方面是现有工作人员,专业单一,以粮食、化学为主,且由于年代的特殊原因,学历偏低,接受计算机等新兴科学的能力较差,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和质检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另一方面粮食质检系统引进人才的能力较差,导致新进人员非专业的比例逐渐增高,而为了满足检验工作的需要,却把非检验岗位的人员同化为检验人员,不仅没能解决专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久而久之导致了专业丢掉,样样不精。
  2.年龄结构不合理。粮食质检系统队伍建设,老龄化严重,出现断层。例如,有的岗位存在着员工退休返聘的现状,因为懂技术的专业人才严重不足,如果老员工退休,这一岗位就出现空岗,粮食质检有些一线工作,环境艰苦,招聘到的新员工学历层次不高,技术掌握也存在阻碍,这就有着双重的危害,一是现今的科学技术更新换代速度非常之快,有着长时间工作经历的老员工,虽然在技术上掌握扎实,但在接受新技术的时候就会出现障碍,如对先进科学理念接受慢,不会操作先进仪器;二是,新的员工入职困难,很难有空置的岗位,不利于系统内部新陈代谢。
  三、完善粮食质检系统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人才管理、队伍建设思想观念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增强粮食质检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各级粮食质检主管部门要切实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在引人,用人方面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开展人的管理,而不是人事管理”。首先,转变质检干部队伍的管理观, 在事业观,政绩观,工作观上有所改变,真正想质检队伍建设之所想,急质检队伍建设之所急。积极创建适合人才引进的环境,在“物质上有所偿,精神上有食粮”;其次,国家粮食管理部门,在质检系统队伍建设中应给予观念上的保障,转变质检人“左右为难”的局面,重视质检人的工作性质,为建设专业化,高素质,为党,为民的粮食质检队伍赋予适当执法权,提升质检队伍人才建设的吸引力。
  (二)健全政策保障机制
  首先,从宏观层面分析,国家在深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粮食质检工作对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用,强化粮食部门尤其是粮食质检系统的主体地位,给予有利的政策支持和制定相应的制度保障,在单位重组、整合过程中要把粮食质检系统纳入行政执法机构,甚至可以考虑把粮食质检系统重新回归政府体系给与粮食质检系统应有的行政权力;其次,从中观层面分析,各省、市政府应该把引进粮食质检人才纳入各省、市人才发展规划之中,制定完善的政策保障机制,使其享受人才引进的同等待遇提升人才层次;再次,从微观层面分析,各主管单位应该认真制定并实施引进人才政策,对人才的引进、落户、使用和培养进行科学的管理,充分调动积极性,既要引进人才,又要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用人单位应该制定与适合人才发展的制度,给与人才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不断提高粮食质检队伍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水平,做到政府主导、部门配合、上下联动,努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工作环境。
  (三)建立经费保障机制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健全的经费供给机制,粮食质检队伍难以正常运转,国家各级财政部门,农业各级主管部门应予以重视,抓紧制定适合粮食质检队伍建设与发展的经费保障机制。粮食质检系统经费供给应纳入政府预算过程中,不应推向市场化。粮食质量监测系统经费来源应以政府供给为主,自筹为辅,并且国家要鼓励和引导企业、社会资金投入到粮食质检事业中,建立多元化的经费投入机制,并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给与应有的补助,保障粮食质检工作有效展开,更新仪器设备,专款专用,建立专项课题资金,用以鼓励、资助粮食质检人员从事科研工作,提高粮食质量检测能力。
  (四)建立科学完善的人才管理体系
  1.选拔任用体系的开发,通过岗位竞争、考核、社会招聘等渠道,培养和引进大批优秀的人才,提高粮食质检系统吸引力,引进高层次人才,提升队伍人才层次。
  2.培训开发体系的开发,培育人才,为粮食质检队伍建设时时提供高素质,高层次的质检人员,在不同时期给与新老员工不同的专业培训,提供因人而异的培训科目,给与员工继续深造的机会,及时吸取在本领域本专业的前沿知识,与高校合作定期给与质检人员长期或短期的进修,跟上粮食质量检验监测的技术更新。
  3.评价发现机制的创建,为了用好人才,引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及时进行“认证上岗制度”考试发证与职称评定工作,既能提高专业队伍素质,又能给与质检人公平的待遇,创造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在评价中实现自身的价值,积极给与鼓励,正确对待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同行评价与外行评价相结合,条件评价与成果评价相结合,运用360度考核评价系统,形成良性循环。
  4.激励分配机制的创建,精神的激励与物质的奖励,在人性管理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如何正确的运用激励机制鼓励质检人员发展是质检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褒奖质检人的奉献精神,激发质检人的荣誉感、自豪感和使命感,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增强粮食质检队伍的凝聚力,做到“事业留才、待遇留才、感情留才”相结合。并在劳动所得上,大胆探索生产要素(资本、技术、信息和管理等)参与收益分配的方法和途径,切实把质检人员的贡献、绩效与其收入挂钩。   5.合理流动机制的创建,质检队伍质检人如何高效的展开工作,人员如何配置使得工作效率最大化,使得质检人“有进有出”,在岗位流动上,为了高层次人才效能最优化,也可兼职、聘请、技术承包、项目合作开发等多种工作聘用形式,也可长期工作或短期服务等,疏通人才发展通道,使得“能者上,庸者下” 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提高粮食质检队伍的活力。
  (五)建立结构合理的粮食质检队伍
  首先,切实加强组织内部领导干部队伍建设,领导干部是一个组织的核心动力,组织的发展方向与决策提出,与其休憩相关,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教育、管理监督、激励约束是粮食质检队伍建设的第一步;其次,质检人员内部结构进行调整:1.“专业分工,各尽其职,优化发展”,一改以往质检人专业不对口,技术专业化方面受阻的情况,提供给质检人展示的舞台,明确各自的目的职责、义务和权利, 形成综合型的质检队伍。2.加强团队合作,温总理曾经提出过“舰队原理,一个舰队决定快慢的不是那个航行最快的船只,而是那个最慢的船只。”粮食质检队伍建设中培养质检人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互帮互带,共同进步,协调发展,从整体上提升粮食质检队伍的工作效能。3.创造条件,加强质检人创新意识,提升专业知识,世界粮食贸易越发激烈,粮食资源竞争力度在提升,粮食质检人在检验监测岗位上要时刻保持继续学习的工作精神,在工作中善于发现问题,并能够解决问题,不断提升专业知识技能;再次,加快粮食质检队伍新陈代谢步伐,及时吸取新鲜血液充实质检队伍,形成“老帮带”的新老交替格局,善于培育新人,使老一代质检人的熟练技术有所传承,又能与新一代质检人的高新技术相结合,使队伍年轻化,更加专业化。
  四、结束语
  粮食产业逐渐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新时期,粮食质检系统队伍建设的必要性越发凸显,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逐渐成为粮食产业的核心部分,这不是一个人的愿望,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粮食质检工作与质检人的自身素质和专业能力密切相关,提升粮食质检工作效能,必须创建一支政治坚定、技术过硬、求真务实、服务一流的粮食质检队伍,以确保我国粮食质检工作不败于世界强国之林。
  参考文献:
  [1]肖全喜, 加强粮油质量管理必须从专业技术队伍抓起[J].粮油仓储科技通讯1995(6):8-9.
  [2]黄光华,新形势下粮油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探讨[J].粮油仓储科技通讯1999(6):44-47.
  [3]陈建新,进一步完善中央储备粮油质量管理监控体系[J].粮油仓储科技通讯2004(3):2-6.
  [4]邹振东,深化粮改、强化粮食管理机构之我见[J].中国粮食经济,2008(11):24-26.
  [5]朱少文,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困境与出路[J].黑龙江史志,2009(4):18-20.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基于该地区2010年采集的三维地震勘探成果并综合应用钻井、露头、以往地震资料等,应用全三维解释技术,识别营城组火山岩储层并对火山活动期次、火山机构的发育及分布规律展开研究并得到以下认识:本区营城组火山岩发育,中酸性、基性火山岩均有分布,多期喷发,厚度大,相变快,储层分布变化快,且顶部埋藏较浅,断陷主体火山岩连续分布,总体表现为西部受宋西断裂控制,火山岩发育相对较厚,以爆发相为主;东
期刊
摘 要:惠州LNG电厂根据9F燃机检修特点,将精细化管理和全过程控制的方法运用到机组检修管理之中,并结合基建期工程建设积累的管理经验,探索出一套“以安全为基础,以质量为中心,以进度为目标”的燃机检修管理模式。  关键词:燃机;检修;管理  【分类号】:TF046.6  引 言  作为国内首批引进的9F燃机,许多检修项目在国内同类电厂来说尚属首次,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如何保证检修工作能够安全、按期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介绍了涡轮增压器的常见故障模式,并分析了检查方法及责任判定,进而提出了涡轮增压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关键词]:增压器 故障 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TP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2-01-01  为了提高发动机的功率和动力性能,提高发动机的充气系数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因此废气涡轮增压器装置在中型汽车上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利用汽车发动机排出尾气的能
期刊
摘要: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信息技术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在信息技术带动计算机通信发展的同时,也给其安全问题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分析了计算机通信网络的不安全因素,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防护措施。  关键词:计算机 通讯网络 安全 防护措施  【分类号】:TP317  一、网络安全概述  网络安全从其本质上来讲就是网络上的信息安全, 是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
期刊
[摘 要]长途行车驾驶疲劳,是指驾驶人在长时间连续行车后,产生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的失调,出现驾驶技能下降的现象。驾驶疲劳会影响到驾驶人的感觉、知觉、思维、判断、意志等诸方面。疲劳驾驶车辆,因注意力不集中,判断力下降,而引发道路交通事故,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有效地防止疲劳驾驶对确保行车安全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通过对驾驶疲劳成因分析,阐述驾驶疲劳防范措施和缓解方法,供同行交流和参考。  [关键词] 长
期刊
摘要:天气预报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但随着各级天气预报水平的提高,县级的天气预报发展却停滞不前,这给县级的人们带来了很多不便之处。本文主要浅谈笔者对提高县级天气预报准确率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县级天气预报;准确率;阻碍;建议  【分类号】:J523  随着气象业务的逐渐现代化,给县局创造了更多机会获取气象资料,为县级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奠定了基础。但是县局因为受到上级任务的压力和上级预报产
期刊
摘要:近年来,我国在建筑节能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建筑节能现场检测技术,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建筑节能工作的规范发展。本文在实地检测基础上,分析研究了建筑物室内平均温度、建筑物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建筑物单位采暖耗热量等五项指标的检测实施方法。通过对节能建筑进行节能检测,将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给出了适应采暖居住建筑节能检测实际情况、科学有效、方便实用的检测方法。  关键词:建筑节能;实体检测;检测方
期刊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社会逐渐走向科技化、智能化,现代建筑也不例外。现今,许多建筑开始与智能化系统相互融合,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更为高效的智能化服务,同时,与其配套安装的弱电智能化系统也越来越多。弱电智能化系统中涉及了多种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为了有效地将弱电智能化系统与现代建筑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本文就现今弱电智能化施工中存在的某些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其施工要点,探究加强弱电智能化施工管理的措施。
期刊
摘 要:通过对工程菌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佳的表达条件:接种量4%和5%,37℃,200r/min,培养至OD600为0.7时,向培养基中加入0.5mol/L IPTG,培养5h。  关键词:胶原蛋白多肽;大肠杆菌;表达  中图分类号:Q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2-01-01  胶原蛋白多肽是通过对胶原蛋白链酶法水解,然后进行提取,变成可溶解性的水解胶原
期刊
摘要:由于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生存环境、宗教信仰等不同, 导致了中西方语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从而出现了文化学习与交流的多种困扰因素。  关键词:日常用语; 中西方文化; 差异  【分类号】:J523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 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有的特征。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 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