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空白”,这里指的是课文语言空白。即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没有写明的、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的意蕴空间。教学中,教师若能抓准“切入点”,精心设计教学,在教学时留有余地,有目的地捕捉知识上、心理上、插图上的“空白”点,让学生有所思考,有所探索,使学生生出“实”来,这必将收到“言虽尽而意无穷”的教学效果,形成幽远的教学氛围。使“平淡无奇”的课堂变得“生机盎然”。那么如何寻找文本的“空白”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对话呢?
一、巧借插图中的“空白”,开展自主对话
插图是课文的眼睛,是对文本内容必要的补充。它有助于学生形成观察能力,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进入课文情境,在情境中体会文本语言。在讲授过程中,教师应该巧妙设疑,有意识地借助插图创设情景布下“空白”,引发学生想象。如在教学《两只狮子》时,我以书中的插图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用自己的语言分别描述图中两只狮子的表现,并顺势设置悬念布下空白问:“为什么插图中两只狮子的表现截然不同呢?你喜欢哪只呢?”话音刚落,看似静态的课堂已经动起来了,因为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发学生阅读课文,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地走进课文,寻找真知。
二、巧借人物描写的“空白”,开展自主对话
我们学习的文章,无论风格、体裁如何,大多留有空白点。以往的语文教学,教师重视课文已有的内容,如要求学生概括段落大意、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等,却忽视从课文内容想开去。如果能借人物的外貌、语言、心理活动等“空白”展开对话,更能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拓展学生心灵的空间,反映学生对课文的独特体验,也能使学生的生命潜能得到充分的开掘。
如《船长》中“哈尔威船长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可以让学生想象哈尔威船长的心理活动。《黄鹤楼送别》可以让学生补充李白与孟浩然的对话,体会两人依依惜别的感人场面。教师可采用美读、表演、揣摩、回文悟读等方法开展自主对话,进行想象补白感悟,使学生的语言积累更丰富,情感的体会更深刻。
三、巧借文尾的空白点,开展自主对话
有些课文的结尾是言虽尽而意无穷,留下了耐人寻味的“空白”,留给读者无穷无尽的去遐想的空间。教学时,只要我们稍加点拨,就能点燃学生创新的火种,迸发出源源不断的创新思维的火花。
如《雪孩子》一课,雪孩子是怎样救出小白兔的,文本里没有直接表达,给学生留有想象的空间,可以抓住这一空白,启发学生想象,练习说话,体会雪孩子的勇敢和善良。
四、创设情境填补“空白”,开展自主对话
空白,依托教材,但却不局限于教材,甚至超越教材。挖掘出了文本中的空白,就等于在课堂交往中给学生提供了展示的空间。小学生喜好动,在课堂上采用“演一演”、“做一做”、“说一说”、“唱一唱”、“画一画”等方式,可以调动学生对话的积极性,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如在教学《两只鸟蛋》时,我巧妙地抓住了“连忙”布下空白,孩子们依托教材,放飞想象,想象小男孩送还鸟蛋时的神态、动作,演一演送还鸟蛋的经过。这样一来,使文本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互交融,产生情感上的交流,既超越了教材又丰富了文本的内涵,使课堂更加精彩。
五、巧借省略号的空白点,开展自主对话
课文中的内容往往因需要会用上省略号,省略号的用法也是文本的空白点,往往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如《卢沟桥的狮子》第二自然段结尾有一个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呢?可以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去填补这个“空白”,以此发展学生的思维。
课堂上,精彩无处不在。教师应抓住与文本有密切联系的“空白”,合理地运用“空白”、挖掘“空白”、追寻“空白”之美,让课堂高潮迭起,充满灵性,让学生在自主对话中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一、巧借插图中的“空白”,开展自主对话
插图是课文的眼睛,是对文本内容必要的补充。它有助于学生形成观察能力,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进入课文情境,在情境中体会文本语言。在讲授过程中,教师应该巧妙设疑,有意识地借助插图创设情景布下“空白”,引发学生想象。如在教学《两只狮子》时,我以书中的插图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用自己的语言分别描述图中两只狮子的表现,并顺势设置悬念布下空白问:“为什么插图中两只狮子的表现截然不同呢?你喜欢哪只呢?”话音刚落,看似静态的课堂已经动起来了,因为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发学生阅读课文,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地走进课文,寻找真知。
二、巧借人物描写的“空白”,开展自主对话
我们学习的文章,无论风格、体裁如何,大多留有空白点。以往的语文教学,教师重视课文已有的内容,如要求学生概括段落大意、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等,却忽视从课文内容想开去。如果能借人物的外貌、语言、心理活动等“空白”展开对话,更能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拓展学生心灵的空间,反映学生对课文的独特体验,也能使学生的生命潜能得到充分的开掘。
如《船长》中“哈尔威船长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可以让学生想象哈尔威船长的心理活动。《黄鹤楼送别》可以让学生补充李白与孟浩然的对话,体会两人依依惜别的感人场面。教师可采用美读、表演、揣摩、回文悟读等方法开展自主对话,进行想象补白感悟,使学生的语言积累更丰富,情感的体会更深刻。
三、巧借文尾的空白点,开展自主对话
有些课文的结尾是言虽尽而意无穷,留下了耐人寻味的“空白”,留给读者无穷无尽的去遐想的空间。教学时,只要我们稍加点拨,就能点燃学生创新的火种,迸发出源源不断的创新思维的火花。
如《雪孩子》一课,雪孩子是怎样救出小白兔的,文本里没有直接表达,给学生留有想象的空间,可以抓住这一空白,启发学生想象,练习说话,体会雪孩子的勇敢和善良。
四、创设情境填补“空白”,开展自主对话
空白,依托教材,但却不局限于教材,甚至超越教材。挖掘出了文本中的空白,就等于在课堂交往中给学生提供了展示的空间。小学生喜好动,在课堂上采用“演一演”、“做一做”、“说一说”、“唱一唱”、“画一画”等方式,可以调动学生对话的积极性,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如在教学《两只鸟蛋》时,我巧妙地抓住了“连忙”布下空白,孩子们依托教材,放飞想象,想象小男孩送还鸟蛋时的神态、动作,演一演送还鸟蛋的经过。这样一来,使文本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互交融,产生情感上的交流,既超越了教材又丰富了文本的内涵,使课堂更加精彩。
五、巧借省略号的空白点,开展自主对话
课文中的内容往往因需要会用上省略号,省略号的用法也是文本的空白点,往往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如《卢沟桥的狮子》第二自然段结尾有一个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呢?可以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去填补这个“空白”,以此发展学生的思维。
课堂上,精彩无处不在。教师应抓住与文本有密切联系的“空白”,合理地运用“空白”、挖掘“空白”、追寻“空白”之美,让课堂高潮迭起,充满灵性,让学生在自主对话中享受到学习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