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考政治试题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的学科素养,特别是综合思维能力,近几年的高考政治不止一次出现了涉及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内不同模块的综合性试题,包括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我们要研究和尽快适应这种趋势和要求,在教学实践中要引导学生注重学科不同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提高学科素养。
关键词:模块联系 综合思维能力 高考
随着时间的推移,高考政治试题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的学科素养,特别是综合思维能力,近几年的高考政治不止一次出现了涉及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内不同模块的综合性试题,包括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因此,我们要研究和尽快适应这种趋势和要求,在教学实践中要引导学生注重学科不同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提高学科素养,从而更好地应对高考的变化。
下面,我就以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两个知识点即主要矛盾和基本矛盾和其它模块知识点的联系做一下分析和解读。
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复杂事物或过程的多种矛盾中,各种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其中,主要矛盾是指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它告诉我们在处理任何事物或過程的诸种矛盾时,必须善于统筹兼顾中抓住重点,并集中力量予以解决。这一方法论意义非常重要。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的社会形态,主要矛盾会有所不同,例如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之间的矛盾,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目的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虽然有差别,但是由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都是阶级社会,所以这三种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实质是一样的,即都是阶级矛盾,只能通过阶级斗争予以解决。
即使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主要矛盾也会有所差别。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到了2017年10月18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两个阶段的主要矛盾在表述上有所差异,但是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二者的实质是一致的,即都是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只是第一阶段是供给和需求之间量的矛盾,即所谓“短缺经济”时代,所以当时的解决方式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商品供给的数量来满足人民的需求;而第二阶段则是供给和需求之间质的矛盾,意味着人民的需求层次有了质的提升,对产品的要求更高了,可是我们的生产却不能更好的满足这种需要,产品结构不尽合理,质次、价高、类同,中低端产品过剩,中高端产品短缺,世界品牌中我国的品牌寥寥无几,近几年出现的中国游客狂扫外国货、代购火爆等一系列事件,都进一步反映出我们的经济结构包括产品研发创新结构、产业结构、生产结构、投入结构等等方面存在更深层次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特别是进一步明确提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具体措施概括起来就是“三去一降一补”,旨在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模式,提升发展质量,增强发展效果,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贯穿人类社会始终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它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无论是阶级社会还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都是这一矛盾。
《经济生活》在论述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中充分强调了社会生产的重要性,并且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举措中的“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其实就是基本矛盾中生产力的内容。另一个重要举措就是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要求、调整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其实就是解决基本矛盾。改革的主重要内容之一是调整和完善我国的经济制度,逐步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两项重要的经济制度本质上就是生产关系的内容即所有制和分配。
《政治生活》讲述的问题,例如:国家与阶级、民主与法治、所有的国家机关和政治组织、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三项基本政治制度)等等,本质上都属于上层建筑的内容。所以我国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政治制度的完善、法律法规的制定、国家机构的设置、加强党的建设、发展协商民主、反腐倡廉和打黑除恶等一系列举措,其实质都是在调整上层建筑去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
总之,通过前面的分析和论述,揭示了“主要矛盾”和“基本矛盾”、“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差异,从而明确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探究不同知识点之间、不同知识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知识重组,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教材的把握,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哲学本体论:阐释与创新[J]. 刘同舫.江西社会科学 . 2008(01)539 [2] 试析近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J]. 刘微.科教导刊(中旬刊) . 2012(06)383
关键词:模块联系 综合思维能力 高考
随着时间的推移,高考政治试题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的学科素养,特别是综合思维能力,近几年的高考政治不止一次出现了涉及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内不同模块的综合性试题,包括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因此,我们要研究和尽快适应这种趋势和要求,在教学实践中要引导学生注重学科不同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提高学科素养,从而更好地应对高考的变化。
下面,我就以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两个知识点即主要矛盾和基本矛盾和其它模块知识点的联系做一下分析和解读。
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复杂事物或过程的多种矛盾中,各种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其中,主要矛盾是指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它告诉我们在处理任何事物或過程的诸种矛盾时,必须善于统筹兼顾中抓住重点,并集中力量予以解决。这一方法论意义非常重要。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的社会形态,主要矛盾会有所不同,例如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之间的矛盾,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目的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虽然有差别,但是由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都是阶级社会,所以这三种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实质是一样的,即都是阶级矛盾,只能通过阶级斗争予以解决。
即使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主要矛盾也会有所差别。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到了2017年10月18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两个阶段的主要矛盾在表述上有所差异,但是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二者的实质是一致的,即都是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只是第一阶段是供给和需求之间量的矛盾,即所谓“短缺经济”时代,所以当时的解决方式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商品供给的数量来满足人民的需求;而第二阶段则是供给和需求之间质的矛盾,意味着人民的需求层次有了质的提升,对产品的要求更高了,可是我们的生产却不能更好的满足这种需要,产品结构不尽合理,质次、价高、类同,中低端产品过剩,中高端产品短缺,世界品牌中我国的品牌寥寥无几,近几年出现的中国游客狂扫外国货、代购火爆等一系列事件,都进一步反映出我们的经济结构包括产品研发创新结构、产业结构、生产结构、投入结构等等方面存在更深层次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特别是进一步明确提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具体措施概括起来就是“三去一降一补”,旨在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模式,提升发展质量,增强发展效果,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贯穿人类社会始终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它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无论是阶级社会还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都是这一矛盾。
《经济生活》在论述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中充分强调了社会生产的重要性,并且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举措中的“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其实就是基本矛盾中生产力的内容。另一个重要举措就是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要求、调整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其实就是解决基本矛盾。改革的主重要内容之一是调整和完善我国的经济制度,逐步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两项重要的经济制度本质上就是生产关系的内容即所有制和分配。
《政治生活》讲述的问题,例如:国家与阶级、民主与法治、所有的国家机关和政治组织、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三项基本政治制度)等等,本质上都属于上层建筑的内容。所以我国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政治制度的完善、法律法规的制定、国家机构的设置、加强党的建设、发展协商民主、反腐倡廉和打黑除恶等一系列举措,其实质都是在调整上层建筑去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
总之,通过前面的分析和论述,揭示了“主要矛盾”和“基本矛盾”、“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差异,从而明确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探究不同知识点之间、不同知识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知识重组,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教材的把握,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哲学本体论:阐释与创新[J]. 刘同舫.江西社会科学 . 2008(01)539 [2] 试析近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J]. 刘微.科教导刊(中旬刊) . 2012(06)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