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分析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lel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但是面对信息技术如何真正走进中小学课堂,经过几年的实践,教师和学校却产生了诸多困惑,比如“电灌”“黑板搬家”“作秀”“盲目整合”“错误整合”等不良现象,这些现象带来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的问题
  
  1. 信息技术手段使用过滥。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唯恐体现不出电脑能够储存大量信息这一优势,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所有材料事无巨细尽数罗列,而在使用时,受课时限制,只能加快单位时间传输的信息量。音像视频、PowerPoint、投影齐上阵,结果是五彩缤纷的多媒体信息包围着学生,其琳琅满目的程度令人头昏目眩,这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所需内容的理解接受。陷入这种误区的原因是夸大了现代媒体的功能,过份强调了现代媒体的作用,学生的课堂中心地位被媒体所挤占,教学不再是为学生服务,而是为媒体服务。
  2. 教学课件制作偏离使用价值。有些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认为,编写和制作好了多媒体课件就等于把一堂课备好了,而没有进行整体设计。于是,上课就变成了幻灯片放映,受课件的编制形式所累,课堂教学被课件材料牵着鼻子走。学生学习也按照整个课件的结构进行,按照预先设定的模式、思路、线索进行人机交互,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深入地思考。学生越来越多地面对无生命的机器,与之“交流对话”,距离真实的人际环境越来越远,形成“机器式”的思维方式。
  3. 为整合而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应当是自然的、恰如其分的整合。而那种为了整合而整合,拉郎配式的整合,是形式主义的整合。其在教学中最典型的做法是:能用语言文字阐述的问题却要制作成复杂的图片表示,能用实物展示的却要用电子图片展示,能用实验演示的却要用电脑动画演示,使简单问题复杂化,具体问题反而变得抽象化。这就是没有很好地贯彻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媒体为课程服务的宗旨。
  4. 整合的热度正在减退。随着教育投入的加大,现在很多学校都具备了整合的条件,部分学校的硬件设施甚至是非常先进的。但具备了这些条件,并做了一些实践后,方知整合真的不是那么简单,它涉及到很多条件的限制,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就是个拦路虎。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既需要时间又需要得力的措施,于是,很多学校处于观望状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踯躅不前。
  
  二、产生当前问题的原因分析
  
  1. 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信息素养较差。整合是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学科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区域性的调查显示,50%以上的教师没有系统读过现代教育理论,70%以上的教师不具有现代教育的理念,在这种形势下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课程整合只能成为“传统教育模式+信息技术手段”的组合,很难实现学科教学跨越式的进步。同时,由于信息技术是新兴技术,因而早年离开学校的教师几乎没有受过信息技术方面的教育与训练。就是刚刚离开大学校门的新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所受的教育与培养也是有限的。
  2. 繁重的教学工作使教师理论学习和技术培训受到限制。在基础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学校追求高学历的情况下,一方面,学校为了防止增加经济负担,不进教师或少进教師,往往造成大多数教师要超负荷工作。沉重的教学负担,使教师整日疲于奔命,无暇顾及理论学习和信息技术培训,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3. 信息技术手段单一。信息技术的范围比较广,其包括网络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视频技术、遥感技术等。但是,目前很多学校对网络资源过分依赖,忽视其他教学资源。的确,网络在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网络不是惟一的,现实中还有很多其他资源可以利用。因此,不能认为信息技术就是网络技术,只有网络资源才是惟一的资源或最好的资源。
  
  三、有效开展课程整合的建议
  
  结合实践经验,笔者就如何有效地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切勿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甚至不惜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而应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以改善学习者的学习为目的,选用合适的技术。特别切忌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情况下硬要使用信息技术。在整合中,教师应该有效地组织与编排教学信息,摒弃不重要的信息,防止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2. 信息技术的手段应多样化,取长补短。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使教学的内容得以充实,也促使着教学方法及手段的不断改革,先进的科技成果,如幻灯、电影、唱片、电视、录音、程序教学机和语言实验室等,被移植到学校教育中后能够带来教学质量的提升。但是这些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不是简单地应用于教学,而是应该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情景,交叉使用信息技术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取长补短,弥补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不足。强化教师的“导学”作用,增强对课堂的控制力,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当前的教学内容而非教学载体上。
  3. 课件不能取代实验,整合不能搞一刀切。学科不同,对信息技术的需求也不同,整合不能搞一刀切。例如:物理教学中的横波与纵波、化学教学中的晶体结构与电子云等,光靠口头讲解或展示挂图,学生不易理解,而计算机屏幕显示的动画却能使学生一目了然。以《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的课堂教学为例,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难以直接观察,授课教师可用Flash课件解决这一问题。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授课者不能简单地以课件取代实验,而应以实验作为铺垫,将吸热反应、放热反应中体现能量变化部分用动画形式展示出来。授课者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应该把学生的主动投入教学放在首位。
  4. 开展各类培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可以说几乎每一门课都可以应用信息技术。要使课程整合摆脱大家习惯了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初级阶段,除了需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课件质量外,更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教师信息素养的普遍提高。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应该开展各类培训,促使教师认清现代教育技术是推动目前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引导教师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5. 高度重视信息资源库建设。重视信息资源的建设,并非要求所有教师都去开发多媒体素材或课件,而是要求广大教师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因特网上的已有资源。在确实找不到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的情况下,才有必要由教师自己去进行开发。学校资源库建设应该采用开放的、相对统一而又反映学校特色的模式,以知识整合为核心,而不是简单地堆砌离散信息。
  
  责任编辑黄日暖
其他文献
发光电化学池在柔性显示和大面积发光面板的低成本制造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是白光发光电化学池器件的制备一直是一个难题。本文报道了基于阳离子铱离子配合物的柔性黄光发光
制备Cu掺杂的纳米Sn O2/Ti O2溶胶,采用旋涂法在载玻片上镀膜,经干燥、煅烧制得Cu掺杂的Sn O2/Ti O2薄膜,通过对比实验探讨掺杂比例、条件、复合形式等对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本文根据政府信息需求的特点,分析了高校图书馆为政府提供信息服务的必要性和所具有的优势,并对高校图书馆开展对外信息服务提出一些建议.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将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作为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的重要举措。“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以及教育部门对于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校本课程、校本评价等项目的推动,在教育界兴起了一股“校本”的热潮。几年过去了,校本研究的高潮已退去。冷静下来
概述民族地区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阐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基础,指出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用溶胶燃烧法在1 200℃制备了亚微米级Ca2.40Lu0.54ScMgSi3O12∶0.06Ce3+荧光粉,并对其进行了物相结构、形貌、光致发光性质和热猝灭性质的表征.与传统高温固相法制备的样品
如果说校长是“学校之魂”,那么决定校长教育行为的教育思想就应当是“校长之魂”。校长的教育思想从何而来呢?
据报道,芬兰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成绩优秀率达94%,有“奇迹教育”之称。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性、提倡针对性补习、偏重语言和数学的教学结构以及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芬兰“奇迹教育”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X射线衍射仪(XRD)研究了在氧化硅衬底上生长的α-四噻吩(α-4T)薄膜的表面形貌及分子取向。在低温下,获得了大尺寸、高有序的α-4T薄膜,为横向生长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