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王建周,封周公于鲁,建都曲阜。武王病故,周公辅佐幼主成王,摄政治国。成王元年,周公长子伯禽代父就封于鲁。临别时,周公亲书铭文于老管家金人的背上,叮嘱金人背对伯禽经常站在他身前,随时观看。另说,周公送给伯禽一个青铜铸像,背后铭刻着周公的嘱托。这便是《金人铭》的由来。东野洪生,今年54岁,周公第八十七代后裔,山东省曲阜市周公文化研究会会长,给本刊记者讲述了《金人铭》的故事。
碑文幸存
中国人的祭祖之地,是缅怀祖德、教化子孙的神圣场所。先秦,立国必立祖庙。根据周礼,天子建太庙,诸侯国建宗庙;鲁国的始祖是周公,国都在曲阜,所以曲阜有周公庙。
周公,即姬旦,是中国第一圣人;所以,被封为“元圣”,周公庙又称元圣庙,主殿叫元圣殿。庙门叫“棂星门”;棂星,又称天镇星、文曲星,是主管教化的星宿,象征教育家。东坊额刻“经天纬地”,西坊额刻“制礼作乐”,赞颂周公。棂星门内左侧居首便是《金人铭》碑。二门为承德门。三门为达孝门,门内的元圣殿是周公庙的中心建筑,殿中有三尊塑像,周公居中端坐,东边面西的是伯禽的坐像,西边面东的是金人立像,金人背后书有周公口嘱的铭文。金人的口部贴有三个封条,成语“三缄其口”由此而来。
曲阜周公庙《金人铭》碑的碑文,全录如下:“金人铭。曲阜孔宪彝敬书。孔子观周入后稷之庙右陛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安乐必戒,无行所悔。勿谓何伤,其祸将长。勿谓何害,其祸将大。勿谓何残,其祸将然。勿谓不闻,神将伺人。焰焰不灭,炎炎若何。涓涓不壅,终为江河。绵绵不绝,或成纲罗。毫末不札,将寻斧柯。诚能慎之,福之根也。曰是何伤,祸之门也。强梁者不得其终,好胜者必遇其敌。盗憎主人,民怨其上。君子知天下之不可上也,故下之知众人之不可先也。故后之温恭慎德,使人慕之。执雌持下,人莫踰之;人皆趋彼,我独守此。人皆惑之,我独不从。内藏我智,不示人技。我虽尊高,人弗我害。谁能于此?江海虽左,长于百川,以其卑也。天道无亲,而能下人。戒之哉!’孔子既读斯文也,顾谓弟子曰:小子识之此言,实而中情而信。道光二十年(1840)岁次庚子秋七月既望长洲王大堉谨立石。”
上面的楷体字便是《金人铭》,大意是:“古人对于言论是很谨慎的,要警惕啊!不要多话,多话多败事;不要多事,多事多祸患。身处安乐,要防备吃后悔药。不要说没有损伤,它的祸害会滋长。不要说没有危害,它的危害会增大。不要说没有残害,它的祸患在慢慢形成。不要说没人听到,上天会监视。火苗不扑灭,大火会如同黄河。溪流不堵塞,将汇成江河。积少成多,可能结成大网。恶苗不及时拔掉,将来只有动用斧头。如果能听劝,便是幸福的根源。别以为到处乱讲没害处,其实是走进了灾祸的大门。强横的人不得善终,好胜的人终将遇上敌手。强盗无不憎恨财主,人民往往归罪君上。智者知道谁都想力争上游,所以谦逊礼让。身处高位,却待人恭敬、做事谨慎,赢得爱慕。谦卑待人,却无人能超越。众人争名逐利,他们却独守此道。众人对他们迷惑不解,我却坚信不移。韬光养晦,不显摆炫耀。虽处尊位,却难以伤害他。谁能做到这种境界?江海虽然笨拙,却比百川宽广,是因为它们甘居卑位。天道无亲无私,却养育下民。要警惕啊!”
家国教育
家风的载体是家训,家训是长辈对小辈所做的某种训示和教诫。由此,派生出了“廉政家训”,即耕读世家、名门望族、清官廉吏留给子孙后代如何为官从政的经验教训。
曲阜,古称“少昊之虚”,是商朝的诸侯国奄的故地。武王灭商之后,将商朝直接统治的地方一分为三,史称“三监”:邶,由纣王之子武庚禄父掌管;卫,由蔡叔度掌管;庸,由管叔鲜掌管。周公摄政时,管叔、蔡叔造谣,说周公想篡位。商紂王的儿子武庚虽被周成王封为殷侯,却和管叔、蔡叔串通商朝遗老,煽动东夷,闹起叛乱,史称“三监之乱”。
周公平定叛乱时,灭了一并作乱的奄国。随后,周成王封周公于奄,国号为鲁。如何管理好商朝遗老、奄国遗民,是首要的政治任务。《金人铭》最主要的教导是谨言慎行,然后是低调内涵,再就是要善良诚信。只有这样,才能长治久安。周成王、周康王,相继执政,天下繁荣,史称“成康之治”。周公奠定了周朝八百年江山的基础。所以,《金人铭》是最古老的廉政家训。
殷鉴不远,天眷有德,是周朝的主张。《金人铭》主张向江海学习,谦卑地待人处事。《金人铭》碑的铭刻是先秦古文,佶屈聱牙,晦涩难懂,东野洪生却读得声若洪钟,字正腔圆,然后用连珠炮式的语速,一气呵成地做了讲解。他把多年前制作的《金人铭》拓片悬挂在自家堂屋的正中,两侧是礼赞周公的对联:“文学开孔孟;道统继唐虞。”这副对联,也作为春联喜气洋洋地悬挂在他家的大门上。每逢中华传统节日,周公后裔便汇聚到周公庙祭祀周公、伯禽等先祖,重申家训。
《金人铭》以家训传达国训,是周公以切身经验教导伯禽如何修身治国。伯禽受教,勤俭持家,廉洁从政,忠孝两全。如今,曲阜周公庙的《金人铭》石碑,是家风传承、廉政建设的重要文物。
礼仪之邦
作为家训,伯禽是《金人铭》最直接的受益人。伯禽谨记父亲的教诲,在位46年,把鲁国治理成了礼仪之邦。伯禽把鲁国治理得越好,越是思念父亲,于是在城中用土筑了个高台,时常登台西望故土,俗称“伯禽望父台”。它坐落在曲阜县城北门外,是曲阜鲁国故城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鲁国是周礼最细心的保存者、最积极的实践者。伯禽在位时,用周礼治国,周成王又赋予鲁国“郊祭文王”“奏天子礼乐”的殊荣,以至于在后来“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鲁国成了周礼的活化石之地: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鲁昭公二年(前540)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孔子经常梦见周公,他由衷地赞叹:“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从伏羲到周文王,中华文明未曾断绝。《太公金匮》记载:“武王问:‘五帝之戒,可得闻乎?’太公曰:‘黄帝云,余在民上,摇摇恐夕不至朝。故金人三缄其口,慎言语也。尧居民上,振振如临深渊;舜居民上,兢兢如履薄冰;禹居民上,栗栗如恐不满;汤居民上,翼翼惧不敢息。’”
《金人铭》的根子,当在黄帝,其通过陶文、甲骨文等形式的辗转记载,而传到周公处后,他把这份长篇唠叨刻于铜像之上,作为帝王之家世代相传的家训,放在周朝的太庙,表示与金石同寿,千古不废。太庙是一个政权最神圣的地方;把刻有《金人铭》的铜像立在太庙,足见其重要。伯禽去鲁国上任时,或许是周公把铜像复制一个,让他带到鲁国的宗庙。继而,立碑刻字,昭示天下,遗存至今。
古建专家梁思成《中国雕塑史》说,“金人铭”中的金人,“盖亦我国铜像中之最古者也”。作为远古帝王世代相传的座右铭,《金人铭》很可能经历了上下五千年的演变,而到了周公时,终于定型,号称“家训鼻祖”。《金人铭》对后世的家训,影响深远。比如,当代学者翟博《中国家训经典》,把“周公诫伯禽”排在首位。
东野洪生说:“伯禽的幼子鱼被封食采邑于东野,即封地于东,地广一野(约三十里),遂以地名为氏,称东野氏。我们这一族是周公的守庙人,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守庙本来是没有俸禄的,隋朝末年扩建以后,周公庙仍是我们的家庙,直到明朝嘉靖皇帝才给了25亩祭田。现在,周公庙是国家的财产,守庙是我们的义务和职责。”
碑文幸存
中国人的祭祖之地,是缅怀祖德、教化子孙的神圣场所。先秦,立国必立祖庙。根据周礼,天子建太庙,诸侯国建宗庙;鲁国的始祖是周公,国都在曲阜,所以曲阜有周公庙。
周公,即姬旦,是中国第一圣人;所以,被封为“元圣”,周公庙又称元圣庙,主殿叫元圣殿。庙门叫“棂星门”;棂星,又称天镇星、文曲星,是主管教化的星宿,象征教育家。东坊额刻“经天纬地”,西坊额刻“制礼作乐”,赞颂周公。棂星门内左侧居首便是《金人铭》碑。二门为承德门。三门为达孝门,门内的元圣殿是周公庙的中心建筑,殿中有三尊塑像,周公居中端坐,东边面西的是伯禽的坐像,西边面东的是金人立像,金人背后书有周公口嘱的铭文。金人的口部贴有三个封条,成语“三缄其口”由此而来。
曲阜周公庙《金人铭》碑的碑文,全录如下:“金人铭。曲阜孔宪彝敬书。孔子观周入后稷之庙右陛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安乐必戒,无行所悔。勿谓何伤,其祸将长。勿谓何害,其祸将大。勿谓何残,其祸将然。勿谓不闻,神将伺人。焰焰不灭,炎炎若何。涓涓不壅,终为江河。绵绵不绝,或成纲罗。毫末不札,将寻斧柯。诚能慎之,福之根也。曰是何伤,祸之门也。强梁者不得其终,好胜者必遇其敌。盗憎主人,民怨其上。君子知天下之不可上也,故下之知众人之不可先也。故后之温恭慎德,使人慕之。执雌持下,人莫踰之;人皆趋彼,我独守此。人皆惑之,我独不从。内藏我智,不示人技。我虽尊高,人弗我害。谁能于此?江海虽左,长于百川,以其卑也。天道无亲,而能下人。戒之哉!’孔子既读斯文也,顾谓弟子曰:小子识之此言,实而中情而信。道光二十年(1840)岁次庚子秋七月既望长洲王大堉谨立石。”
上面的楷体字便是《金人铭》,大意是:“古人对于言论是很谨慎的,要警惕啊!不要多话,多话多败事;不要多事,多事多祸患。身处安乐,要防备吃后悔药。不要说没有损伤,它的祸害会滋长。不要说没有危害,它的危害会增大。不要说没有残害,它的祸患在慢慢形成。不要说没人听到,上天会监视。火苗不扑灭,大火会如同黄河。溪流不堵塞,将汇成江河。积少成多,可能结成大网。恶苗不及时拔掉,将来只有动用斧头。如果能听劝,便是幸福的根源。别以为到处乱讲没害处,其实是走进了灾祸的大门。强横的人不得善终,好胜的人终将遇上敌手。强盗无不憎恨财主,人民往往归罪君上。智者知道谁都想力争上游,所以谦逊礼让。身处高位,却待人恭敬、做事谨慎,赢得爱慕。谦卑待人,却无人能超越。众人争名逐利,他们却独守此道。众人对他们迷惑不解,我却坚信不移。韬光养晦,不显摆炫耀。虽处尊位,却难以伤害他。谁能做到这种境界?江海虽然笨拙,却比百川宽广,是因为它们甘居卑位。天道无亲无私,却养育下民。要警惕啊!”
家国教育
家风的载体是家训,家训是长辈对小辈所做的某种训示和教诫。由此,派生出了“廉政家训”,即耕读世家、名门望族、清官廉吏留给子孙后代如何为官从政的经验教训。
曲阜,古称“少昊之虚”,是商朝的诸侯国奄的故地。武王灭商之后,将商朝直接统治的地方一分为三,史称“三监”:邶,由纣王之子武庚禄父掌管;卫,由蔡叔度掌管;庸,由管叔鲜掌管。周公摄政时,管叔、蔡叔造谣,说周公想篡位。商紂王的儿子武庚虽被周成王封为殷侯,却和管叔、蔡叔串通商朝遗老,煽动东夷,闹起叛乱,史称“三监之乱”。
周公平定叛乱时,灭了一并作乱的奄国。随后,周成王封周公于奄,国号为鲁。如何管理好商朝遗老、奄国遗民,是首要的政治任务。《金人铭》最主要的教导是谨言慎行,然后是低调内涵,再就是要善良诚信。只有这样,才能长治久安。周成王、周康王,相继执政,天下繁荣,史称“成康之治”。周公奠定了周朝八百年江山的基础。所以,《金人铭》是最古老的廉政家训。
殷鉴不远,天眷有德,是周朝的主张。《金人铭》主张向江海学习,谦卑地待人处事。《金人铭》碑的铭刻是先秦古文,佶屈聱牙,晦涩难懂,东野洪生却读得声若洪钟,字正腔圆,然后用连珠炮式的语速,一气呵成地做了讲解。他把多年前制作的《金人铭》拓片悬挂在自家堂屋的正中,两侧是礼赞周公的对联:“文学开孔孟;道统继唐虞。”这副对联,也作为春联喜气洋洋地悬挂在他家的大门上。每逢中华传统节日,周公后裔便汇聚到周公庙祭祀周公、伯禽等先祖,重申家训。
《金人铭》以家训传达国训,是周公以切身经验教导伯禽如何修身治国。伯禽受教,勤俭持家,廉洁从政,忠孝两全。如今,曲阜周公庙的《金人铭》石碑,是家风传承、廉政建设的重要文物。
礼仪之邦
作为家训,伯禽是《金人铭》最直接的受益人。伯禽谨记父亲的教诲,在位46年,把鲁国治理成了礼仪之邦。伯禽把鲁国治理得越好,越是思念父亲,于是在城中用土筑了个高台,时常登台西望故土,俗称“伯禽望父台”。它坐落在曲阜县城北门外,是曲阜鲁国故城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鲁国是周礼最细心的保存者、最积极的实践者。伯禽在位时,用周礼治国,周成王又赋予鲁国“郊祭文王”“奏天子礼乐”的殊荣,以至于在后来“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鲁国成了周礼的活化石之地: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鲁昭公二年(前540)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孔子经常梦见周公,他由衷地赞叹:“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从伏羲到周文王,中华文明未曾断绝。《太公金匮》记载:“武王问:‘五帝之戒,可得闻乎?’太公曰:‘黄帝云,余在民上,摇摇恐夕不至朝。故金人三缄其口,慎言语也。尧居民上,振振如临深渊;舜居民上,兢兢如履薄冰;禹居民上,栗栗如恐不满;汤居民上,翼翼惧不敢息。’”
《金人铭》的根子,当在黄帝,其通过陶文、甲骨文等形式的辗转记载,而传到周公处后,他把这份长篇唠叨刻于铜像之上,作为帝王之家世代相传的家训,放在周朝的太庙,表示与金石同寿,千古不废。太庙是一个政权最神圣的地方;把刻有《金人铭》的铜像立在太庙,足见其重要。伯禽去鲁国上任时,或许是周公把铜像复制一个,让他带到鲁国的宗庙。继而,立碑刻字,昭示天下,遗存至今。
古建专家梁思成《中国雕塑史》说,“金人铭”中的金人,“盖亦我国铜像中之最古者也”。作为远古帝王世代相传的座右铭,《金人铭》很可能经历了上下五千年的演变,而到了周公时,终于定型,号称“家训鼻祖”。《金人铭》对后世的家训,影响深远。比如,当代学者翟博《中国家训经典》,把“周公诫伯禽”排在首位。
东野洪生说:“伯禽的幼子鱼被封食采邑于东野,即封地于东,地广一野(约三十里),遂以地名为氏,称东野氏。我们这一族是周公的守庙人,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守庙本来是没有俸禄的,隋朝末年扩建以后,周公庙仍是我们的家庙,直到明朝嘉靖皇帝才给了25亩祭田。现在,周公庙是国家的财产,守庙是我们的义务和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