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表达:让学生走得更远

来源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ny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聚焦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课堂才能让学生走得更远。数学表达是一种聚焦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让学生走得更远的实践范式。构建数学表达课堂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力:重组教材,让学生看得懂,初步整体感知数学表达;互动交往,让学生讲得出,学会用言语进行数学表达;实践探索,让学生会应用,学会用行动进行数学表达;总结提炼,让学生善反思,学会用结构进行数学表达;拓展延伸,让学生勤联想,学会用智慧进行数学表达。
  【关键词】数学表达;数学核心素养;数学课堂
  当前,很多一线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聚焦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如何让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课堂落地生根,大家都在不断探索之中。笔者以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与倍数”一课教学为例,尝试以数学表达为突破口,构建聚焦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数学课堂,力求通过变革数学课堂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一、重组教材
  教师紧紧抓住数学核心知识,重组教材,采用图像、符号、文字等多元化表达,不断优化教材的呈现方式,让学生看得懂,初步整体感知数学表达。
  教材对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如图1。
  笔者将其呈现方式做了改变,如表1所示。
  改变后,内容虽一样,但呈现方式不同,给学生的感觉也不同。后一种呈现方式中的三种表达方式一一对应,使人一目了然,这样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关于因数与倍数意义的数学知识,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用数学的方式表达对因数与倍数的理解。
  二、互动交往
  在注重数学表达的课堂,学生不仅要看得懂还要讲得出数学知识,即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如表1呈现了因数与倍数的多元化表达,学生看懂后,还要能用自己的语言将表格内容表达出来:
  12个相同的小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个大长方形,有三种不同拼法:第一种,横着看,每排4个,排成3列(或竖着看,每排3个,排成4列),用乘法算式表示为3×4=12(或4×3=12),我们就说,3和4都是12的因数,12是3的倍数,也是4的倍数。第二种……
  一方面,部分学生能在数学口语表达中不断深化对因数与倍数意义的理解,锻炼了数学口语表达能力,不断增强数学表达的自信心;另一方面,那些暂时还没有看懂的学生,也能在倾听其他同学的数学表达的过程中,逐步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在交流互动中学会言语表达的方法。
  三、实践探索
  实践探索性尝试应用,不仅可以检测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锻炼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
  在教学中,笔者让学生看懂并能用口语表达因数与倍数的意义后,及时引导他们进行实践探索性应用。
  教师提问:“你能以16个相同的小正方形为例,通过拼一拼、画一画、写一写、说一说,像老师这样,用多种方式表达对因数与倍数意义的理解吗?”
  大部分学生都能自然表达(如表2)。
  学生在拼一拼、画一画、写一写、说一说中,自然学会用动作、图像、符号和文字等表达对因数与倍数意义的理解。这时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多元化表征方式,为其以后灵活提取和应用相关知识,实现多元智能个性化发展打好了基础。
  四、总结提炼
  学生多元化表达因数与倍数意义的过程中,只要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就能顺利学会找出一个数的因数的正确方法。如找出18的所有因数,学生自然会想到用18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画出相应图像,接着用乘法算式表达:18=1×18=2×9=3×6,得知18的因数有1、18、2、9、3、6,从而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地一一列举出来。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总结提炼找因数的方法:既可以用图像表达,动手拼一拼或画一画,用相同数目的小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所拼出图形的长和宽的小正方形个数,分别就是小正方形总数的因数;也可以用符号表达,动手写一写,列举积是这个数的所有乘法算式,乘数就是这个数的因数,从而总结归纳出因数的特点: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从而让学生学会结构性地表达数学知识,不断提升其数学思维能力。
  五、拓展延伸
  学生掌握一种数学知识后,可以进行相应的拓展延伸性联想,如本节课,想象因数和倍数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列举“班级同学出操可以设计多少种不同队形,其实质就是找班级学生人数的因数”等实例,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将数学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结合生活情景,用智慧的方式表達对数学的理解,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除了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还可以加强数学内部知识之间以及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广泛联系,进行适度拓展延伸[1]。如学生学完“分解质因数”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一个数因数的个数和质因数之间的联系。在科学课上,学生学到细胞繁殖的内容时,可以和“2的倍数”建立联系等。这样的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想得更远,学得更活,有助于学生智慧的提升。
  实践证明,数学表达是进行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实现数学化的必由之路,也是进行数学理解、问题解决和数学创造的一把“金钥匙”[2]。教师应紧紧抓住数学知识的本质,从多个维度引导学生进行数学表达,有效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鲍建生,周超.数学学习的心理基础与过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在明确基本数学思想内涵的基础上,以中美小学数学教材相同案例为研究对象,从良好的情境设置、有效的问题提出及合理的知识结构三个方面对中美两国的小学数学教材基本思想的呈现进行比较,发现中国教材善于设置情境呈现数学思想,美国教材重视以数形结合思想为主线构建知识结构,中国教材重视数学思想启发思考,而美国教材关注数学思想的有的放矢。  【关键词】中美教材;数学思想;比较研究  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的
期刊
【摘要】语文学习离不开文本解读。符号美学以符号论为核心展开美学与文学研究,为文本解读提供了崭新的理论视角。符号美学中的情感理论、生命形式理论和艺术直觉理论引导人们在进行文本解读时,立足文本的情感体悟,围绕文本自身的生命规定,并紧密契合学生的直觉经验。实现这一诉求需要教师重视学生的情感体悟,紧扣文本的教育性,关注多元解读,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时肯定直觉价值,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关键词】符号美学
期刊
摘 要:音乐文化的提升越来越被全社会重视,尤其在经济发达地区,许多学校组建了管乐团。当组建好自己的乐团后便要开始辛苦而漫长的训练,而任何不尊重艺术规律随心所欲的基础训练,都会导致乐团毫无结果的惨痛失败。在我国,由于管乐艺术普及不均,这方面的教学经验也极其有限,因此,常常会在训练中出现诸多问题。现就管乐团在日常训练中普遍出现的一些“音准”、“节拍”、“声部”、“配合”等问题通过“纠正方法”、“编排座
期刊
【摘要】从读者角度来看,阅读主要有普通阅读、教学阅读与文本解读三种存在形态。普通阅读主要是面向普通大众,以获取文本内容为目的;教学阅读主要面向中小学师生,以正确认识文本价值、学习作者创作手法为旨归;文本解读主要面向科研或学术研究者,以多元理解并建构文本意义为指向。我们厘清上述三者的关系与界限,有助于纠偏语文阅读教学中“过度阐释”的乱象,让语文阅读教学回到应然的轨道上来。  【关键词】普通阅读;教学
期刊
摘 要:活动作文是写作教学中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它以多元的活动、新颖的模式吸引着众多中小学语文教师。同时,想象文是中小学写作教学中不可获取的一个部分,常见的命题类型——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等,都与想象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并且,从学生思维的角度看,想象文的写作在一定程度上训练并培养着学生的思维能力。本文将立足于活动作文的特点以及想象文的文体特点,结合课例谈谈“探寻自我”的方式在想象文活动作文中的教
期刊
【摘要】针对当前基础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应试教育及其与考试竞争的关系,杨启亮教授做了简明扼要的概念澄清与鞭辟入里的价值判断。他的报告从宏观上描绘了基础教育的现状,同时又从微观层面对长期以来困扰一线教育工作者的一些基本概念、具体目标及相互关系做了深入分析,这对当前正从事基础教育的工作者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指导意义。  【关键词】基础教育;素质教育;应试教育;考试竞争  在一次市区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学习
期刊
【摘要】抽象概括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本质的基本方式。课堂教学需要重视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本研究借助教学改进课题,以“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核心内容的教学为例,对课堂中学生认识理解数学知识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提出引导学生逐步抽象概括的教学建议及改进方案。教学改进效果表明,学生经历抽象概括的学习过程,能有效促进对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深度理解。  【关键词】抽象概括;数学理解;教学改进 
期刊
【摘要】民族地区的数学教育应充分彰显民族数学文化,将民族数学文化引进数学课堂,利用民族数学文化辅助数学教育。为了创设基于民族数学文化的教学情境,使数学内容的呈现贴近民族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强民族地区数学教育的文化适应性,让已经存在于民族学生头脑中的那些非正规的数学知识和数学体验上升发展为科学的数学结论,让民族学生从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数学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数学学习的自信心,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本教
期刊
【摘要】动能和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为了促进学生内化概念,以“情境”为抓手进行教学设计,教师从物理知识间的联系出发,创设情境,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上进行类比和联想,完成动能定理公式的推演,让学生充分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最后再提供一定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具体的物理情境中解决问题,促进知识的内化。  【关键词】高中物理;动能和动能定理;问题情境;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动能和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教
期刊
【摘要】在人教版《数学》“解决问题”板块教学中,“分析与解答”作为其中重点的思考步骤,是教师进行信息收集、整理的教学环节,其目的在于让学生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获得基本的活动经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是一个有效的策略。教师要读懂“数形结合”在课本中呈现的意图,通过做一做、画一画、说一说的方式,将学生对“数形结合”的思考过程从书本静态转为学习动态,让学生内化的思维方式借助图形和语言表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