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有这样的表述:“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而学生却可以多学。”特别是新课程实施以来,“少教多学”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不断追求的目标。这学期,围绕着本届教育的主题——“立足学生实际,构建以学为中心的课堂”,要把关注点放在研究学生上,了解学生的具体实际,特别是学生的知识层次和认知基础,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和学习需要出发设计教学,立足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的培养,特别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加深获取知识的体验,从而不断完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技能。可通过网上观课、教研组集体磨课和自己不断的亲身实践,逐步摸索,不断改进教学。
然而在现实中,很多老师有这样的感叹:为什么我上了那么多的课,成绩却没有提高呢?为什么我讲了好几遍的题型,学生们还是一塌糊涂呢?也就是说,很多老师觉得教与学应当成正比,教师教得越多,学生就应该学得越多。其实大家明白得很,这种关系并不一定成立。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看待“少教多学”呢?以下是我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我们教师需要将固定的学科思维向新课程思维转变
要努力学习新课程标准新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适应新的教育形式,提供学生喜欢并适合他们的知识;不是教得多学生就能学得多,要少讲但该讲的还得讲,该给的还得给;教师要从“独奏者”的垄断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合作角色。
二、做好课前准备
首先要熟悉教材,认真备教材。上课前不仅要全面地阅读教材,还要深刻地研究,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可把教学内容分为学生已会的、容易学会的、难学会的三类,分别思考不同的教学策略,想一想哪些内容是非讲不可的、非讲不可的内容又该怎么讲。你会发现,需要讲的其实并不多。我们应该相信学生,课本上的绝大多数知识,只要他们愿意,自己都能够学会。
其次,课前还要备学生。充分地了解每个学生,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设计教学,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教学的难易程度,能使自己的教学真正适合自己的班级,也能使班级里的学生得到真正的发展。
三、课堂上建立学法的指导
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每一步都离不开老师的引导。这如同人在路上行走,没有路灯,就不明方向;没有路标,就可能走上岔路。教师就要当“路灯”、当“路标”。的确,我们教师要从过去“满堂灌”的“第一线”退到“第二线”,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方法的组织者、引导者。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利用学案教学来明确自学任务,并将关键词用大屏幕或学习纸的方式呈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慢慢地,根据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还要引导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如读课文,是独立地围绕课后题朗读课文、找答案,还是边读边讨论边解决疑难等等。问题要由学生中来再由学生来解决,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或仔细读课题,提出自己想问的问题,经过归并、筛选后将问题呈现作为课堂主要研究的方向,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能力必定会有所上升。
四、给学生更广的天空去飞翔,真正实现小组合作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为老师,我们似乎对学生有很多的不放心,总是担心学生掌握不到位,唯恐哪里少讲了、漏讲了,课堂往往会演绎成教师的核心大舞台。实际上,学生知道的远比我们预想的多。因此,少教多学理念指导下的课堂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吃透教材,并进行内容筛选,课上减掉不必要的提醒和讲解,给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与选择权,给学生创造更大的发挥空间,给学生提供思考的足够空间,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
可通过学生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锻炼、引导学生在求同中去创新,敢于挑战教材,推陈出新,有自己的独特见解。独特的想象力是学生探索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基础,一切创新活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通过这样具有开放性问题的思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五、既要创新也要继承,形成自己的特色
“少教多学”是对传统教学的否定,从创新思维的角度看,是一种教学模式的创新。其实,“少教多学”并非是一种全新的事物,在教学的某些环节或不同的课型上,例如习题课和例题教学上,一般都采用少教多学的方法。但是,创新不是彻底否决,因此一定要有所继承,没有继承的创新好比无源之水,其生命力是不会长久的。
而教学则是一门艺术,凡艺术都会有个性与特色。教学有法,贵在得法,实践证明,凡是在教学上卓有建树的教师,无不具备自己的特色与个性:有的善于设问与引入,有的善于启发诱导,有的善于组织教材与素材,有的善于归纳与复习,有的善于因材施教与分类指导,有的注重合作学习,有的强调自主探究……他们在教坛上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取得了异乎寻常的成绩,得到了同行的肯定。教学有其基本的规律与原则,但这并不妨碍教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要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形成自己的特色。那种搞一个模式、一刀切的做法显然是不科学的做法,其本质是有悖于教学规律的。新意不等于创新,引进不等于成功;各人有各人的特色,有自己的校情、学情,关键是要立足于现实,脚踏实地,走自己的路。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师的工作是繁琐的,期待老师们多一分智慧,少一分劳累,学生的一生将会受益匪浅!
然而在现实中,很多老师有这样的感叹:为什么我上了那么多的课,成绩却没有提高呢?为什么我讲了好几遍的题型,学生们还是一塌糊涂呢?也就是说,很多老师觉得教与学应当成正比,教师教得越多,学生就应该学得越多。其实大家明白得很,这种关系并不一定成立。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看待“少教多学”呢?以下是我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我们教师需要将固定的学科思维向新课程思维转变
要努力学习新课程标准新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适应新的教育形式,提供学生喜欢并适合他们的知识;不是教得多学生就能学得多,要少讲但该讲的还得讲,该给的还得给;教师要从“独奏者”的垄断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合作角色。
二、做好课前准备
首先要熟悉教材,认真备教材。上课前不仅要全面地阅读教材,还要深刻地研究,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可把教学内容分为学生已会的、容易学会的、难学会的三类,分别思考不同的教学策略,想一想哪些内容是非讲不可的、非讲不可的内容又该怎么讲。你会发现,需要讲的其实并不多。我们应该相信学生,课本上的绝大多数知识,只要他们愿意,自己都能够学会。
其次,课前还要备学生。充分地了解每个学生,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设计教学,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教学的难易程度,能使自己的教学真正适合自己的班级,也能使班级里的学生得到真正的发展。
三、课堂上建立学法的指导
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每一步都离不开老师的引导。这如同人在路上行走,没有路灯,就不明方向;没有路标,就可能走上岔路。教师就要当“路灯”、当“路标”。的确,我们教师要从过去“满堂灌”的“第一线”退到“第二线”,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方法的组织者、引导者。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利用学案教学来明确自学任务,并将关键词用大屏幕或学习纸的方式呈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慢慢地,根据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还要引导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如读课文,是独立地围绕课后题朗读课文、找答案,还是边读边讨论边解决疑难等等。问题要由学生中来再由学生来解决,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或仔细读课题,提出自己想问的问题,经过归并、筛选后将问题呈现作为课堂主要研究的方向,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能力必定会有所上升。
四、给学生更广的天空去飞翔,真正实现小组合作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为老师,我们似乎对学生有很多的不放心,总是担心学生掌握不到位,唯恐哪里少讲了、漏讲了,课堂往往会演绎成教师的核心大舞台。实际上,学生知道的远比我们预想的多。因此,少教多学理念指导下的课堂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吃透教材,并进行内容筛选,课上减掉不必要的提醒和讲解,给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与选择权,给学生创造更大的发挥空间,给学生提供思考的足够空间,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
可通过学生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锻炼、引导学生在求同中去创新,敢于挑战教材,推陈出新,有自己的独特见解。独特的想象力是学生探索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基础,一切创新活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通过这样具有开放性问题的思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五、既要创新也要继承,形成自己的特色
“少教多学”是对传统教学的否定,从创新思维的角度看,是一种教学模式的创新。其实,“少教多学”并非是一种全新的事物,在教学的某些环节或不同的课型上,例如习题课和例题教学上,一般都采用少教多学的方法。但是,创新不是彻底否决,因此一定要有所继承,没有继承的创新好比无源之水,其生命力是不会长久的。
而教学则是一门艺术,凡艺术都会有个性与特色。教学有法,贵在得法,实践证明,凡是在教学上卓有建树的教师,无不具备自己的特色与个性:有的善于设问与引入,有的善于启发诱导,有的善于组织教材与素材,有的善于归纳与复习,有的善于因材施教与分类指导,有的注重合作学习,有的强调自主探究……他们在教坛上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取得了异乎寻常的成绩,得到了同行的肯定。教学有其基本的规律与原则,但这并不妨碍教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要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形成自己的特色。那种搞一个模式、一刀切的做法显然是不科学的做法,其本质是有悖于教学规律的。新意不等于创新,引进不等于成功;各人有各人的特色,有自己的校情、学情,关键是要立足于现实,脚踏实地,走自己的路。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师的工作是繁琐的,期待老师们多一分智慧,少一分劳累,学生的一生将会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