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昏摊在西天,斜斜的夕阳射进长廊,轮椅上的老人都静静地在阳光中坐着、呆呆地看着前方。儿童游乐场上孩子们尖叫追逐、孕妇挺着大肚子缓缓走过。回头望,芙蓉醉了,红红地像几个熟透的小桃子,在晚风里颤抖……
从北京飞台北,车子将进首都机场了,突然看见路边树丛里摇曳着几朵粉红色的大花,不是蔷薇也非玫瑰,叶片宽宽的、花柄长长的,倒有点像芙蓉,难道因为地球暖化,在北京也能种植南国的花卉了?
算算时间,农历九月初,正是芙蓉开花的时候。
“到了重阳,就可以去写生芙蓉。”这是大学时代,林玉山老师在课堂上说的。不知道为什么,从那以后,每次听到重阳,就让我想起芙蓉,还曾经在毕业之后,找林老师一起去写生。
也幸亏有林老师指引,知道台北师专(也就是现今的台北教育大学)的芙蓉最多。只要进校门向左转,就有整排的芙蓉。而且地方大、阳光好,每棵都长得足有九呎高,枝繁叶茂、无拘无束的向四面开展。这种花特别入画,因为既有高高挺立的,也有欹斜委婉的。
众里寻他千百度
自从林老师七年前仙逝,我就再也没画过芙蓉,而今既然正好回国,又碰上芙蓉开花的时节,我决定好好作一番写生。所以隔天,就赶去台北师专。也许因为是假日,门口警卫没有拦阻,校园里很冷清,我正高兴可以安静地写生,进门左转却大吃一惊,芙蓉呢?全不见了!只剩下空空旷旷的草坪。
所幸我的母校台师大距离不远,记得学生时代,在第一栋红楼“课外指导组”的窗外,见过一株瘦瘦高高的芙蓉,我又驱车前往。
花也不见了,连校门口的孔子像、喷泉和七里香的树墙都没了。我还是不死心,想起曾在民生东路一个天主堂外,见过几株芙蓉。再赶去,教堂还在,芙蓉也在,只是由一整排变成一小棵,没半个花苞。
路边没有,花市总有吧!第二天,我又到建国花市,一摊一摊问,每个人都摇头,除了朱槿,只看到一株矮矮小小像芙蓉掌状叶的花,原来是野生的单瓣芙蓉。
我失望了,除了失望,还有伤心和不解,不解为什么在我童年记忆里,处处可见的芙蓉,一下子没了?是因为那花插枝就能活,太平凡?还是因为芙蓉的茎太弱、叶片又大,禁不起风雨?抑或由于芙蓉的每朵花都只能开一天,太不耐,所以不被人们喜爱。问题是,芙蓉不是“拒霜花”吗,在秋天百花凋零的时候,她却能绽放;当菊花只能盘据地面,芙蓉却能高挂枝头。历代多少画家,唐伯虎、张大千、黄君璧,都有芙蓉传世。四川成都更因满城芙蓉花而有“蓉城”的美名,为什么在台北,我竟然找不到一朵芙蓉?
没想到,事隔一个礼拜,有一天去民生社区理发,走出美容院,突然眼前一亮,在社区公园的边上,闪出一抹熟悉的颜色,不正是我众里寻他千百度的芙蓉吗?
花苞像棉花,花朵像玫瑰
那芙蓉是种在花盆里的,花盆又放在花坛的水泥墙边。高上加高,使我不得不仰着头画。
逆着天光看去,翠绿的叶片上,每根叶脉都很鲜明,它们由同一点发出,加上长长的叶柄,令人想到荷花。花朵也一样,荷花有明显的花脉,芙蓉也有;荷花的花脉是粉中带绿,芙蓉也相似。连荷花的茎上有毛,芙蓉也差不多。怪不得人们说荷花是“水芙蓉”,“她”是“木芙蓉”。
风不断吹,宽大的叶片在风中摇摆翻转,前一秒才是正面,下一秒已经成为背面。使我不得不抓住每个瞬间的记忆,抬头看一下,再低头画刚才的印象。不断仰头低头,有点晕,画着画着,竟然觉得自己回到了童年。
小时候,我家院子里有一棵芙蓉,因为树下是土坡,我常在那儿“开山造河”,先挖出一条从坡顶往下延伸的小沟,再提一大桶水,从“山头”倒下去,看那沛然而下的“山泉”,在“河谷”里奔腾。正因为我“以小观大”,所以每次抬头,看上面芙蓉茂密的叶片,都觉得那是棵浓荫的大树。
秋天,芙蓉花开,就更有意思了。她会随时改变颜色,早上白白带黄的花瓣,下午逐渐染红。我放学回家,在花下没玩多久,可能再抬头,原先粉红色的花朵已经变为深红。接着,层层饱满的大花,就逐渐关闭蜷缩,好像睡着了!
睡着的花苞,隔天八成落到地面。怜她早凋,我常将残花拨开来,把花瓣一片片拉直,希望回复盛开的样子。但她们很固执,才拉开,又立刻缩回去。
芙蓉的花蕊也是蜷屈的,蕊柱跟花瓣绞在一起,可能正因此,芙蓉花瓣不像一般花朵,层层向外开展,而是朝着不同的方向转动,像是由好几朵花组成,比牡丹还有变化。
芙蓉花蜜很甜,除了蜜蜂喜欢,蚂蚁也爱,连残花里都常藏着依依不舍的蚂蚁,这又给我制造了另一种顽皮的趣味:先把芙蓉像是五角星星的花托摘下来,再摆上几只蚂蚁,放到我的山泉里“疾流泛舟”。
沉浸在童年的回忆,也沉浸在芙蓉的幽香。我过去曾跟许多人为芙蓉的香味争辩。一般人不觉得芙蓉香,是因为没在花下长时间停驻。芙蓉的香味很幽,似有似无,带一点点冷香,连叶子都有类似的味道。或许也因为“冷”,据说捣碎了还能外敷,有化瘀去肿的功效。
我也曾因为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把一张国画芙蓉标示为牡丹,跟他们作了一年论战。虽然我赢了,新闻还上了报,但我后来常想,为什么到美国几十年,见了许多植物园,和无数锦葵科的花,却没看到一朵我童年家里的芙蓉,怪不得美国的植物学家会把她误为牡丹。不过我喜欢芙蓉的英文名字Cotton Rose Hibiscus,意思是花苞像棉花,花朵像玫瑰的扶桑花。
芙蓉醉了
花坛外紧邻着街道,有小学生成群嬉闹地跑过,有年轻妈妈推着娃娃车走过,有中年妇人边走边说八卦,有房地产掮客,站在街角指指点点。
我的背后是个凉亭,外面爬满了藤萝。亭里有几组石桌椅,两个老人在聊天,大概先谈政治,一个激动,一个平和,不断劝说“是非成败转头空”之类的话。突然有人加入,就话锋一转,好像说到个总在那里聊天的老朋友,前两天还邀大家喝茶,昨天突然去了。然后安静了一阵。听到脚步零零落落地,渐远。不久,又过来个老头,站在凉亭边上甩手,不断甩,不断哼。还有个老太太,弓着腰,绕着亭子走,一圈又一圈。又听见个年轻女人的声音,拉着嗓子问其中一位老人:“按时吃药了吗?吃饭了吗?东西新不新鲜?吃不完的东西要记得放冰箱,剩菜要看看坏了没有。”
突然传来嘶嘶的声音,接着看见一条水柱,从花坛的一头往我这边移动,喷水的是个五十岁左右的男士。“要不要我让开?”我问他。“不用不用,这边不用喷。”他探头看一眼我的写生册,说:“木芙蓉!荷花是水芙蓉。”我笑答:“真内行”。他便打开了话匣子,说那里的花都由他照顾。他是义工,就住对面。又说过些时,记得来赏茶花,一位里民新捐几十盆,指定由他照顾,其中有好多名贵的品种。离开时,还回头对我强调了一句:“这里不是公园,是花园!”
原先以为会下雨,只能随便勾几笔,没想到入晚反而有了些阳光。我从不同角度写生了四张,因为一条腿搭在花坛上支撑写生本,两个钟头下来,有点颤抖;左手拿着本子,也酸。花已向晚,变作深红。如我童年时见到的,开始蜷缩,翻开前面的写生,果然最后一张的花形已经比第一张小了许多。
我收好工具,转身。看见刚才喷水的那人和另一位男士,在露天的大理石桌上不知整理什么花苗,花圃里一个妇人正蹲在树下种小草花。
斜对面还有个长廊,外面挂着一条公园得奖的红色布条。廊里有一排轮椅,每个椅子上坐着一位老人;旁边一群菲佣,正高高低低地用她们的语言交谈。
黄昏摊在西天,斜斜的夕阳射进长廊,轮椅上的老人都静静地在阳光中坐着、呆呆地看着前方。儿童游乐场上孩子们尖叫追逐、孕妇挺着大肚子缓缓走过。回头望,芙蓉醉了,红红地像几个熟透的小桃子,在晚风里颤抖……
从北京飞台北,车子将进首都机场了,突然看见路边树丛里摇曳着几朵粉红色的大花,不是蔷薇也非玫瑰,叶片宽宽的、花柄长长的,倒有点像芙蓉,难道因为地球暖化,在北京也能种植南国的花卉了?
算算时间,农历九月初,正是芙蓉开花的时候。
“到了重阳,就可以去写生芙蓉。”这是大学时代,林玉山老师在课堂上说的。不知道为什么,从那以后,每次听到重阳,就让我想起芙蓉,还曾经在毕业之后,找林老师一起去写生。
也幸亏有林老师指引,知道台北师专(也就是现今的台北教育大学)的芙蓉最多。只要进校门向左转,就有整排的芙蓉。而且地方大、阳光好,每棵都长得足有九呎高,枝繁叶茂、无拘无束的向四面开展。这种花特别入画,因为既有高高挺立的,也有欹斜委婉的。
众里寻他千百度
自从林老师七年前仙逝,我就再也没画过芙蓉,而今既然正好回国,又碰上芙蓉开花的时节,我决定好好作一番写生。所以隔天,就赶去台北师专。也许因为是假日,门口警卫没有拦阻,校园里很冷清,我正高兴可以安静地写生,进门左转却大吃一惊,芙蓉呢?全不见了!只剩下空空旷旷的草坪。
所幸我的母校台师大距离不远,记得学生时代,在第一栋红楼“课外指导组”的窗外,见过一株瘦瘦高高的芙蓉,我又驱车前往。
花也不见了,连校门口的孔子像、喷泉和七里香的树墙都没了。我还是不死心,想起曾在民生东路一个天主堂外,见过几株芙蓉。再赶去,教堂还在,芙蓉也在,只是由一整排变成一小棵,没半个花苞。
路边没有,花市总有吧!第二天,我又到建国花市,一摊一摊问,每个人都摇头,除了朱槿,只看到一株矮矮小小像芙蓉掌状叶的花,原来是野生的单瓣芙蓉。
我失望了,除了失望,还有伤心和不解,不解为什么在我童年记忆里,处处可见的芙蓉,一下子没了?是因为那花插枝就能活,太平凡?还是因为芙蓉的茎太弱、叶片又大,禁不起风雨?抑或由于芙蓉的每朵花都只能开一天,太不耐,所以不被人们喜爱。问题是,芙蓉不是“拒霜花”吗,在秋天百花凋零的时候,她却能绽放;当菊花只能盘据地面,芙蓉却能高挂枝头。历代多少画家,唐伯虎、张大千、黄君璧,都有芙蓉传世。四川成都更因满城芙蓉花而有“蓉城”的美名,为什么在台北,我竟然找不到一朵芙蓉?
没想到,事隔一个礼拜,有一天去民生社区理发,走出美容院,突然眼前一亮,在社区公园的边上,闪出一抹熟悉的颜色,不正是我众里寻他千百度的芙蓉吗?
花苞像棉花,花朵像玫瑰
那芙蓉是种在花盆里的,花盆又放在花坛的水泥墙边。高上加高,使我不得不仰着头画。
逆着天光看去,翠绿的叶片上,每根叶脉都很鲜明,它们由同一点发出,加上长长的叶柄,令人想到荷花。花朵也一样,荷花有明显的花脉,芙蓉也有;荷花的花脉是粉中带绿,芙蓉也相似。连荷花的茎上有毛,芙蓉也差不多。怪不得人们说荷花是“水芙蓉”,“她”是“木芙蓉”。
风不断吹,宽大的叶片在风中摇摆翻转,前一秒才是正面,下一秒已经成为背面。使我不得不抓住每个瞬间的记忆,抬头看一下,再低头画刚才的印象。不断仰头低头,有点晕,画着画着,竟然觉得自己回到了童年。
小时候,我家院子里有一棵芙蓉,因为树下是土坡,我常在那儿“开山造河”,先挖出一条从坡顶往下延伸的小沟,再提一大桶水,从“山头”倒下去,看那沛然而下的“山泉”,在“河谷”里奔腾。正因为我“以小观大”,所以每次抬头,看上面芙蓉茂密的叶片,都觉得那是棵浓荫的大树。
秋天,芙蓉花开,就更有意思了。她会随时改变颜色,早上白白带黄的花瓣,下午逐渐染红。我放学回家,在花下没玩多久,可能再抬头,原先粉红色的花朵已经变为深红。接着,层层饱满的大花,就逐渐关闭蜷缩,好像睡着了!
睡着的花苞,隔天八成落到地面。怜她早凋,我常将残花拨开来,把花瓣一片片拉直,希望回复盛开的样子。但她们很固执,才拉开,又立刻缩回去。
芙蓉的花蕊也是蜷屈的,蕊柱跟花瓣绞在一起,可能正因此,芙蓉花瓣不像一般花朵,层层向外开展,而是朝着不同的方向转动,像是由好几朵花组成,比牡丹还有变化。
芙蓉花蜜很甜,除了蜜蜂喜欢,蚂蚁也爱,连残花里都常藏着依依不舍的蚂蚁,这又给我制造了另一种顽皮的趣味:先把芙蓉像是五角星星的花托摘下来,再摆上几只蚂蚁,放到我的山泉里“疾流泛舟”。
沉浸在童年的回忆,也沉浸在芙蓉的幽香。我过去曾跟许多人为芙蓉的香味争辩。一般人不觉得芙蓉香,是因为没在花下长时间停驻。芙蓉的香味很幽,似有似无,带一点点冷香,连叶子都有类似的味道。或许也因为“冷”,据说捣碎了还能外敷,有化瘀去肿的功效。
我也曾因为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把一张国画芙蓉标示为牡丹,跟他们作了一年论战。虽然我赢了,新闻还上了报,但我后来常想,为什么到美国几十年,见了许多植物园,和无数锦葵科的花,却没看到一朵我童年家里的芙蓉,怪不得美国的植物学家会把她误为牡丹。不过我喜欢芙蓉的英文名字Cotton Rose Hibiscus,意思是花苞像棉花,花朵像玫瑰的扶桑花。
芙蓉醉了
花坛外紧邻着街道,有小学生成群嬉闹地跑过,有年轻妈妈推着娃娃车走过,有中年妇人边走边说八卦,有房地产掮客,站在街角指指点点。
我的背后是个凉亭,外面爬满了藤萝。亭里有几组石桌椅,两个老人在聊天,大概先谈政治,一个激动,一个平和,不断劝说“是非成败转头空”之类的话。突然有人加入,就话锋一转,好像说到个总在那里聊天的老朋友,前两天还邀大家喝茶,昨天突然去了。然后安静了一阵。听到脚步零零落落地,渐远。不久,又过来个老头,站在凉亭边上甩手,不断甩,不断哼。还有个老太太,弓着腰,绕着亭子走,一圈又一圈。又听见个年轻女人的声音,拉着嗓子问其中一位老人:“按时吃药了吗?吃饭了吗?东西新不新鲜?吃不完的东西要记得放冰箱,剩菜要看看坏了没有。”
突然传来嘶嘶的声音,接着看见一条水柱,从花坛的一头往我这边移动,喷水的是个五十岁左右的男士。“要不要我让开?”我问他。“不用不用,这边不用喷。”他探头看一眼我的写生册,说:“木芙蓉!荷花是水芙蓉。”我笑答:“真内行”。他便打开了话匣子,说那里的花都由他照顾。他是义工,就住对面。又说过些时,记得来赏茶花,一位里民新捐几十盆,指定由他照顾,其中有好多名贵的品种。离开时,还回头对我强调了一句:“这里不是公园,是花园!”
原先以为会下雨,只能随便勾几笔,没想到入晚反而有了些阳光。我从不同角度写生了四张,因为一条腿搭在花坛上支撑写生本,两个钟头下来,有点颤抖;左手拿着本子,也酸。花已向晚,变作深红。如我童年时见到的,开始蜷缩,翻开前面的写生,果然最后一张的花形已经比第一张小了许多。
我收好工具,转身。看见刚才喷水的那人和另一位男士,在露天的大理石桌上不知整理什么花苗,花圃里一个妇人正蹲在树下种小草花。
斜对面还有个长廊,外面挂着一条公园得奖的红色布条。廊里有一排轮椅,每个椅子上坐着一位老人;旁边一群菲佣,正高高低低地用她们的语言交谈。
黄昏摊在西天,斜斜的夕阳射进长廊,轮椅上的老人都静静地在阳光中坐着、呆呆地看着前方。儿童游乐场上孩子们尖叫追逐、孕妇挺着大肚子缓缓走过。回头望,芙蓉醉了,红红地像几个熟透的小桃子,在晚风里颤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