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代发展的速度在逐渐加快,社会变化的步伐也快得让我们难以追赶。当万物的“演变”由千年万年变成逐分逐秒,我们不得不学着去忽略、去遗忘、去舍弃,因而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许许多多的“文艺”与“古典”则难以逃脱被淹没的命运。我们总想将逝去的东西找回来,可结果却总是令人失望的。
文化是前人留下的思想宝藏,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根基。而只有当“文化传承”能够让人们的心灵有所感触、有所改变、有所共鸣的时候,才会迎来如今这个时代的“文艺复兴”。
没有共鸣,人们无法理解文化内在的深层含义。韩愈指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吾未见其明也”。如果学习只靠死记硬背,人们并未真正接受它,这样的“文化”将只是一种“累赘”,这样的“传承”显然也失去了其本意。而“共鸣”,让这些经久流传的文化与人们自己的生活、时代有了联系。徐静蕾朗读《奶奶的星星》令全场人哽咽,正是因为朗读者和观众产生“共鸣”,才让所讲故事变成了每个人和祖辈的记忆过往,这一文学作品也将永远浸润在人们浓烈而温暖的情绪之中。
没有共鸣,人们将失去对文化的深层次理解,文化的传承就只能是表面工作。鲁迅的《孔乙己》中,孔乙己整天“之乎者也”,按理说也是传承了文化,可最后连酒馆小伙计都对那“回字四种写法”不屑一顾,何谈“传承”?高尔基在谈论创作经验时,就提到福楼拜的《一颗淳朴的心》带给他的灵感与触动。小说中乡间女性的淳朴形象,令同样有着下层劳动者经历的高尔基感同身受,并将这种触动也融入了自己的作品之中。《见字如面》等节目也正是将“共鸣”与“触动”传递给观众,观众再将“真情”传递与分享,这才是真正的传承。
有人认为,“共鸣”与“传承”只是当今科学发展中的“无用功”,可当“文化传承”停留在表面时,人们的心灵便不再丰富,“赛先生”的理性精神也会失去光芒。
文化创新的根本在于文化继承,只有将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才能让科学发展更具生命力。文化需要传承,文化传承需要心灵共鸣。我们要掀起当代的“文艺复兴”浪潮,向美好的未来世界前进。
【作者系北京市育英学校学生】
教师评语
文章从当下的社会现狀引入并提出观点,文化需要从“共鸣”到“深层理解”再到“传承”,才能更好地发展。文章层层相扣,分别从正面和反面深入论证,同时阐明文化与科学的关系,结尾又回到“社会现状”的层面,论证较为周密、深入,也具有现实意义。
(指导并置评:王竹香)
文化是前人留下的思想宝藏,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根基。而只有当“文化传承”能够让人们的心灵有所感触、有所改变、有所共鸣的时候,才会迎来如今这个时代的“文艺复兴”。
没有共鸣,人们无法理解文化内在的深层含义。韩愈指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吾未见其明也”。如果学习只靠死记硬背,人们并未真正接受它,这样的“文化”将只是一种“累赘”,这样的“传承”显然也失去了其本意。而“共鸣”,让这些经久流传的文化与人们自己的生活、时代有了联系。徐静蕾朗读《奶奶的星星》令全场人哽咽,正是因为朗读者和观众产生“共鸣”,才让所讲故事变成了每个人和祖辈的记忆过往,这一文学作品也将永远浸润在人们浓烈而温暖的情绪之中。
没有共鸣,人们将失去对文化的深层次理解,文化的传承就只能是表面工作。鲁迅的《孔乙己》中,孔乙己整天“之乎者也”,按理说也是传承了文化,可最后连酒馆小伙计都对那“回字四种写法”不屑一顾,何谈“传承”?高尔基在谈论创作经验时,就提到福楼拜的《一颗淳朴的心》带给他的灵感与触动。小说中乡间女性的淳朴形象,令同样有着下层劳动者经历的高尔基感同身受,并将这种触动也融入了自己的作品之中。《见字如面》等节目也正是将“共鸣”与“触动”传递给观众,观众再将“真情”传递与分享,这才是真正的传承。
有人认为,“共鸣”与“传承”只是当今科学发展中的“无用功”,可当“文化传承”停留在表面时,人们的心灵便不再丰富,“赛先生”的理性精神也会失去光芒。
文化创新的根本在于文化继承,只有将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才能让科学发展更具生命力。文化需要传承,文化传承需要心灵共鸣。我们要掀起当代的“文艺复兴”浪潮,向美好的未来世界前进。
【作者系北京市育英学校学生】
教师评语
文章从当下的社会现狀引入并提出观点,文化需要从“共鸣”到“深层理解”再到“传承”,才能更好地发展。文章层层相扣,分别从正面和反面深入论证,同时阐明文化与科学的关系,结尾又回到“社会现状”的层面,论证较为周密、深入,也具有现实意义。
(指导并置评:王竹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