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根据新纲要的精神,坚持以素质教育为依据,强化了人为本的育人理念,重视了新形势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而“双联递进”式管理正是为了让幼儿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里,联合家长及社会的教育精神需求和教育力量,将“尊、建、引、延”层层递进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确保孩子身心健康,提升孩子综合能力,达到教育最优化的效果。
关键词:双联递进、尊、建、引、延
幼儿园处于孩子成长的懵懂期,调皮、好动、想象力丰富,但理解力有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强调了知识是整合的观念,新《纲要》中认为幼儿园的教育应是全面的、启蒙的,可以相对划分为五大领域,这里突出了“相对”的概念,在遣词造句上能窥出其意图;再次,强调了知识对儿童来说应是有用的观念。教改过程中,我们努力践行新的教育观,实施“尊、建、引、延”层层递进的管理,促进幼儿富与个性的发展。
一、懂得尊重幼儿群体,学会换位思考。
(一)尊重幼儿的人格
作为幼儿教师,我认为理解、爱和尊重是与孩子沟通必不可少的方面,因为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成长过程,智力成长是附着在心理成长之上的。再有,爱和尊重是贯穿教育始终的,肯定与支持孩子按照精神胚胎的内在规律自然发展,对他们的自然发展表示尊重,为他们的发展提供适宜的精神与物质环境。
时代的进步,幼儿教育越来越需要平等。平等是对孩子人格的尊重,也是教育者对自己的尊重。因为“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学会尊重别人”,对幼儿也不例外。
要尊重幼儿的权利,像尊重成人那样尊重他。这种尊重要贯穿于幼儿成长的整个过程。在和幼儿的相处过程中,教师如果要移动或用孩子的东西应该先得到允许,任何活动都应该用协商的口气和幼儿交流,不要随意翻看幼儿的东西。否则,时间一长就会导致幼儿“顺从”的习惯,而就是这样的“顺从习惯”就是当别人强行进入他的领地时,他不会做出任何反抗举动。
这种“顺从”的态度不仅仅会使他缺乏自尊、自信,更使他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甚至会使他长大后不知道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教师想尊重孩子的人格,就要从小把他培养成有自尊、有自信、有主见的人。
(二)、解读幼儿的心愿
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幼儿,作为朋友坐下来与他们聊天,了解他们的性格特征我们需要正确理解儿童的精神世界,能够解读幼儿的心愿,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来实现。
现在很多父母忙于事务和工作,将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孩子只有老人的溺爱,却缺少父母的亲情。孩子的心愿总是被成人以“有用”和“没用”来衡量,他们早已忘记了很多形式简单的幸福。每天和孩子见面的时间很少,能挤出关心孩子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而就是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我们没有抽出一点时间带孩子观察一下外界的事物,也没有陪伴孩子一起做完一次手工的全过程。作为教师,就可以通过自己观察到的与家长多沟通交流,保持好联系,关注孩子的心理动态,共同了解孩子的心事,达成孩子幼小的心愿,找回孩子天真的话语和灿烂的微笑。
二、抓住幼儿的特点,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一)挖掘幼儿自身的闪光点,唤醒自信心。
生命本身没有优劣之分,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会期盼鼓励的目光与真诚的帮助。有的孩子文静、内秀,有的孩子开朗、活泼,但他们都是天真的、无邪的,他们的童心需要家长和老师善意的呵护。
让幼儿充满自信做好每一件事,教师应多鼓励幼儿,包括他们完成一件很小的事情,对其进行赞美,他们定会有所发展,有所进步。比如:某个孩子一直挑食,吃饭不好,而某一天吃的很好,你就可以进行表扬,会让小朋友觉得自己是受老师关注的,他就会以后也要这样做。再比如:某个孩子胆子很小,老师今天提问他一个问题,他虽然声音很小,但却完整的表述完了,老师也要加以鼓励,让这个孩子变得自信勇敢起来。这样,渐渐的,老师鼓励、表扬的内容和次数越来越多,孩子与老师的距离也会越来越拉近了,孩子的自信心也会被唤醒,并会向着更高的目标而努力。
(二)充分利用孩子的天性,触动幼小的心灵。
多给孩子讲励志小故事。喜欢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作为老师应当顺应孩子的这种天性,多给孩子讲故事,利用故事这种方式来训练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一则故事可以重复讲,加强孩子的记忆,再让孩子进行简要复述,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被感染,会敢于尝试,变得自信、勇敢。
三、开放教育空间,引领幼儿全面发展。
(一)引领幼儿与玩具、书本间的关系。
教师平时可以引导幼儿将自己喜欢的玩具、图书带到幼儿园与小朋友分享,并根据幼儿的需要设立“图书角”、“汽车展”等不同的活动区供幼儿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不仅知道玩具是谁带来的,而且还能知道这些玩具背后的小故事。在图书角里,老师可以引导孩子将自己书中最喜欢的部分讲给伙伴们听,激发其他幼儿向伙伴分享的意识,这些活动的开展增大了伙伴间的互动密度,使同伴关系更加融洽。
(二)引导幼儿与老师间的关系。
系也能极大的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幼儿个性的社会化发展,但是和谐的师幼关系的建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了要求把幼儿当成一个平等独立的群体,热爱并尊重每一名幼儿,还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如:微笑、爱抚和拥他入怀来表示赞许和喜欢。运用积极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和身体语言可以拉进老师和孩子的距离。
(三)引领幼儿与跨班级幼儿之间的关系。
让大班的孩子带小班的孩子,或者是两个同年龄段的班组一起参加某项活动,不仅增加了孩子们之间的友情,而且还最大限度的激发了每名幼儿的潜能,培养幼儿的责任心,增强了他们之间的合作意识。
四、将教育延伸到生活,尝试综合活动的开展。
多年来,我国的幼儿园教学比较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和分科教学,由于分科教学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教材教法上,实际上,幼儿园的教育活动除了课堂教学外,更多的是在游戏、体育、观察、劳动、娱乐、日常生活以及家庭教育等多种活动中进行的。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到通过多种活动和多种途径对幼儿进行教育的重要性,改变以上课为主的单一的教学形式,加强各种教学手段的有机整合,使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幼儿园应多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让幼儿尝试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使幼儿教育不脱离社会实践的轨道。我们注重选择幼儿周围的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把孩子引向生活,把生活引向孩子,使学习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如:“神奇的电脑”、“地铁”、“城市里的立交桥”,这些都是现代文明的产物,用它们丰富课堂教学,培养幼儿对高科技的兴趣;取得社区支持,组织与其他幼儿园一起参加“消防演习”、“地震逃生”、“社会调查”、“踏青春游”等积极有益的社会活动……适时地让幼儿了解、学习生活中的这些知识,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激活幼儿的思维,提升幼儿的参与意识。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2、《学前教育学》南京师范大学主
关键词:双联递进、尊、建、引、延
幼儿园处于孩子成长的懵懂期,调皮、好动、想象力丰富,但理解力有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强调了知识是整合的观念,新《纲要》中认为幼儿园的教育应是全面的、启蒙的,可以相对划分为五大领域,这里突出了“相对”的概念,在遣词造句上能窥出其意图;再次,强调了知识对儿童来说应是有用的观念。教改过程中,我们努力践行新的教育观,实施“尊、建、引、延”层层递进的管理,促进幼儿富与个性的发展。
一、懂得尊重幼儿群体,学会换位思考。
(一)尊重幼儿的人格
作为幼儿教师,我认为理解、爱和尊重是与孩子沟通必不可少的方面,因为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成长过程,智力成长是附着在心理成长之上的。再有,爱和尊重是贯穿教育始终的,肯定与支持孩子按照精神胚胎的内在规律自然发展,对他们的自然发展表示尊重,为他们的发展提供适宜的精神与物质环境。
时代的进步,幼儿教育越来越需要平等。平等是对孩子人格的尊重,也是教育者对自己的尊重。因为“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学会尊重别人”,对幼儿也不例外。
要尊重幼儿的权利,像尊重成人那样尊重他。这种尊重要贯穿于幼儿成长的整个过程。在和幼儿的相处过程中,教师如果要移动或用孩子的东西应该先得到允许,任何活动都应该用协商的口气和幼儿交流,不要随意翻看幼儿的东西。否则,时间一长就会导致幼儿“顺从”的习惯,而就是这样的“顺从习惯”就是当别人强行进入他的领地时,他不会做出任何反抗举动。
这种“顺从”的态度不仅仅会使他缺乏自尊、自信,更使他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甚至会使他长大后不知道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教师想尊重孩子的人格,就要从小把他培养成有自尊、有自信、有主见的人。
(二)、解读幼儿的心愿
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幼儿,作为朋友坐下来与他们聊天,了解他们的性格特征我们需要正确理解儿童的精神世界,能够解读幼儿的心愿,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来实现。
现在很多父母忙于事务和工作,将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孩子只有老人的溺爱,却缺少父母的亲情。孩子的心愿总是被成人以“有用”和“没用”来衡量,他们早已忘记了很多形式简单的幸福。每天和孩子见面的时间很少,能挤出关心孩子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而就是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我们没有抽出一点时间带孩子观察一下外界的事物,也没有陪伴孩子一起做完一次手工的全过程。作为教师,就可以通过自己观察到的与家长多沟通交流,保持好联系,关注孩子的心理动态,共同了解孩子的心事,达成孩子幼小的心愿,找回孩子天真的话语和灿烂的微笑。
二、抓住幼儿的特点,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一)挖掘幼儿自身的闪光点,唤醒自信心。
生命本身没有优劣之分,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会期盼鼓励的目光与真诚的帮助。有的孩子文静、内秀,有的孩子开朗、活泼,但他们都是天真的、无邪的,他们的童心需要家长和老师善意的呵护。
让幼儿充满自信做好每一件事,教师应多鼓励幼儿,包括他们完成一件很小的事情,对其进行赞美,他们定会有所发展,有所进步。比如:某个孩子一直挑食,吃饭不好,而某一天吃的很好,你就可以进行表扬,会让小朋友觉得自己是受老师关注的,他就会以后也要这样做。再比如:某个孩子胆子很小,老师今天提问他一个问题,他虽然声音很小,但却完整的表述完了,老师也要加以鼓励,让这个孩子变得自信勇敢起来。这样,渐渐的,老师鼓励、表扬的内容和次数越来越多,孩子与老师的距离也会越来越拉近了,孩子的自信心也会被唤醒,并会向着更高的目标而努力。
(二)充分利用孩子的天性,触动幼小的心灵。
多给孩子讲励志小故事。喜欢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作为老师应当顺应孩子的这种天性,多给孩子讲故事,利用故事这种方式来训练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一则故事可以重复讲,加强孩子的记忆,再让孩子进行简要复述,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被感染,会敢于尝试,变得自信、勇敢。
三、开放教育空间,引领幼儿全面发展。
(一)引领幼儿与玩具、书本间的关系。
教师平时可以引导幼儿将自己喜欢的玩具、图书带到幼儿园与小朋友分享,并根据幼儿的需要设立“图书角”、“汽车展”等不同的活动区供幼儿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不仅知道玩具是谁带来的,而且还能知道这些玩具背后的小故事。在图书角里,老师可以引导孩子将自己书中最喜欢的部分讲给伙伴们听,激发其他幼儿向伙伴分享的意识,这些活动的开展增大了伙伴间的互动密度,使同伴关系更加融洽。
(二)引导幼儿与老师间的关系。
系也能极大的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幼儿个性的社会化发展,但是和谐的师幼关系的建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了要求把幼儿当成一个平等独立的群体,热爱并尊重每一名幼儿,还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如:微笑、爱抚和拥他入怀来表示赞许和喜欢。运用积极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和身体语言可以拉进老师和孩子的距离。
(三)引领幼儿与跨班级幼儿之间的关系。
让大班的孩子带小班的孩子,或者是两个同年龄段的班组一起参加某项活动,不仅增加了孩子们之间的友情,而且还最大限度的激发了每名幼儿的潜能,培养幼儿的责任心,增强了他们之间的合作意识。
四、将教育延伸到生活,尝试综合活动的开展。
多年来,我国的幼儿园教学比较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和分科教学,由于分科教学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教材教法上,实际上,幼儿园的教育活动除了课堂教学外,更多的是在游戏、体育、观察、劳动、娱乐、日常生活以及家庭教育等多种活动中进行的。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到通过多种活动和多种途径对幼儿进行教育的重要性,改变以上课为主的单一的教学形式,加强各种教学手段的有机整合,使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幼儿园应多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让幼儿尝试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使幼儿教育不脱离社会实践的轨道。我们注重选择幼儿周围的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把孩子引向生活,把生活引向孩子,使学习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如:“神奇的电脑”、“地铁”、“城市里的立交桥”,这些都是现代文明的产物,用它们丰富课堂教学,培养幼儿对高科技的兴趣;取得社区支持,组织与其他幼儿园一起参加“消防演习”、“地震逃生”、“社会调查”、“踏青春游”等积极有益的社会活动……适时地让幼儿了解、学习生活中的这些知识,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激活幼儿的思维,提升幼儿的参与意识。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2、《学前教育学》南京师范大学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