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插上多媒体的翅膀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ll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已经普遍使用多媒体技术,新《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要求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往往可以满足具体教学环境的需要,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从而成为文字教材的延伸、升华,并可优化整体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课件是指根据教师的教案,把需要讲述的教学内容通过计算机多媒体图片、文字来表述并构成的课堂要件。它可以生动、形象地描述各种教学问题,渲染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教师必须合理使用教材,灵活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欢乐中获取知识。下面,我谈谈在教学中的几点实践:
  第一,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产生乐学情感的基础,学生的兴趣也是他们学习的直接动力。听障学生由于听力的损失而使他们的兴趣单调、生活范围狭窄,直接兴趣占优势,形象思维强,逻辑思维差。除了运用知识形成的过程和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兴趣外,选择新颖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学手段,激发听障学生的兴趣,更具现实性和必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教师的督促和简单的说教。演示型的多媒体课件能将文字、图像等直观地展示出来,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把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兴趣推向高潮。
  例如在教学《敬畏自然》一课时,我精心准备了导入部分。我首先出示了近30张有关大自然的图片,从壮丽的山到秀美的水,从灵活有趣的动物到坚忍不拔的植物,使学生们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启发学生们讲出自己的感受——“大自然真美丽,我热爱美丽的大自然”。而此时我的话锋一转,提出了课文中作者的观点——“敬畏自然”,于是问号爬满了学生们的脸,作者为什么要敬重、畏惧大自然?如此美丽的景色为什么要敬畏?学生不禁会这样思考,自然而然地引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带着这个问题去学习课文,会更有的放矢,便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再例如在学习《藤野先生》一课时,在我的课件里为学生展示了许多精美珍贵的图片,有藤野先生的照片,鲁迅先生的照片,在绍兴鲁迅纪念馆中藤野先生与鲁迅先生的雕像,以及课文中提到的上野烂漫的樱花,高高耸起的富士山,当年鲁迅先生求学所在的仙台医专,藤野先生为鲁迅改正的讲义,藤野先生送给鲁迅的照片及背面题词,表现鲁迅弃医从文的图片。这些图片与课文的讲解过程环环相扣,虽然故事发生的年代已经久远,但这些历久弥新的图片,更能让听障学生们直观感受到师生间平等友好、互敬互爱的隽永深情,鲁迅先生忧国忧民、拍案而起的慷慨激情。
  第二,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图文并茂化解课文的教学难点。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他的《发生认识论》中指出,人类对于知识的掌握总是从感性过渡到知性。多媒体教学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知识的获取和保持是非常重要的。借助多媒体课件,可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一些不足,让听障学生通过视听这一直观功能,形象地把握教学内容。一些以往要通过大量语言文字分析归纳,而被视为教学难点的内容,就可以感性的方式展示在学生面前,其中难理解的问题也随之迎刃而解。
  《喂——出来》一课是本学期的教学难点课文,它是一篇科幻小说,以环境污染为题材,情节全然出于幻想,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这篇课文对于职专学生来讲很有难度,与他们的生活现实相隔甚远,他们对于未来世界的想象更是少之又少,多数学生在读完这篇课文以后纷纷表示读不懂,不理解。
  根据这种情况,我首先展示了环境污染的危害,用相同的城市污染前后的图片作对比,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出课题。在题解和介绍了本文的作者、体裁、生字词等基础知识以后,首先要攻克第一个难点,就是理清课文情节,在讲读课文的过程中,用课件展示关键词,加深印象,随后详细分析了本文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在师生互动的环节中,我向学生展示了一联四幅表现课文重点内容的漫画,让学生按照漫画的内容复述课文,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第二个难点问题探究的环节中,我不仅仅设置了相关的问题,更鼓励学生联系身边的事,把课文中作者幻想的内容转变为实实在在的社会现实,让学生们能看得见,摸得着,自然得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自食其果的结论。攻克了以上两个难点,接下来的内容则变得简单,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第三,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大信息量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课堂教学不仅要重质量,也要求有足够的信息量。所以,我们就必须不断更新自我的知识构成,积极地在教学实践中推进运用先进教学设备的步伐,让多媒体技术更多地进入我们的课堂。借助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无疑就增多了课堂信息的传递渠道,既节省了大量的板书时间,又提供了包括图文声在内的大量信息。而无论是学生得到信息,还是教师掌握反馈信息,都能在此基础上提高单位时间内的传递容量。
  由于听障学生受其年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的制约,对一些复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认识能力,对离自己生活实际较远的科学现象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等都比较低。传统教学经验从抽象到抽象,从理论到理论,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而多媒体计算机参与教学过程,以其丰富多彩的表现,具体形象地展示出各种事物的现象、情景及过程,不受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的限制。
  比如讲到《喂——出来》一课的拓展与延伸部分,我设置的主题为“环境保护”,鼓励学生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上网查找了许多关于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的资料。特别提到2006年发生的印尼海啸等相关内容,大家看到的这些图片和资料就是由学生们收集,由我来整理的,虽然学生现在对于上网收集资料还是停留于在百度搜索一下,打开网页,另存为的阶段,但当他们发现自己所搜集的资料成为老师课件的一部分时,也感觉到很有成就感。以上网查询并制作成课件的形式展现给其他学生,改变了过去查书、翻阅资料等形式,节省了时间,克服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在分析课文时,随着讲读课文的深入,在屏幕上显示关键词语,可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能够提纲挈领,尽快地理清文章的脉络,特别是像《云南的歌会》、《小石谭记》、《岳阳楼记》等这些较难把握的课文,另外在学习古文时,课件让学生们尽快掌握白话文成为现实,为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扫清了障碍。如古诗词《饮酒》、《行路难》、《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而且课件不像一次性的板书,它一旦制成就可以反复使用,在连接新旧课时和综合复习时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多媒体让教师成为导演,导演出一幕幕场景;成为画家,用斑斓的色彩展开生动的画面;成为导游,引导学生在语言的海洋中漫游……这种全方位展示着的语文教师气质的美,就是一个强有力的磁场,吸引着学生,使他们在愉悦的环境中对课堂产生审美情感,使他们获得美的陶冶,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处在美的环境中,产生良性循环,增强学生学习的活力。
  多媒体教学为听障学生打开了一扇了解社会、发现世界的大门,借助多媒体可以将大千世界尽收眼底,但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多媒体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多媒体的运用,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创造学习者可参与的环境,挖掘语文本身所蕴藏的文化内涵,使传授知识、继承民族精神、发展智能和素质培养统一起来。
  以上是我对多媒体在语文学科中的应用实践中的一点体会,实乃管中窥豹、一叶障目之谈,愿抛砖引玉,与老师们交流,得到老师们的指导。
其他文献
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东晋的陶渊明是一个飘逸的隐者形象,对此,似乎没人有过异议。他不满社会黑暗,辞官归隐,躬耕田亩,恬淡隐忍,不过问世事的处世原则也似乎成了隐士的代名词。加之他的《桃花源记》一文的广泛传播,人们在赞赏之余,也不由得向往起那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来了。其实,陶渊明并非一味逃避现实,他追求的是一种心灵的依托和慰藉。  陶渊明浑身静穆、一味飘逸的说法来自他的一些隐逸诗,诸如“采菊东篱下,悠然
期刊
人类社会的爱情,既是一个世世代代的传唱经典,也是一部世世代代不变的痛苦与幸福的交响曲。读了澳大利亚女作家科林·麦卡洛的《荆棘鸟》一书,我被主人公的感情深深地感动着!这部传奇式的家世小说,篇幅虽然不太长,却写了三代人的生活经历,涉及半个世纪中一家人的沧桑变化,反映出澳大利亚社会的发展。全书分为七个部分,每部都以一人为中心,但又彼此联系,前后呼应,而女主人公麦琪和神父拉尔夫之间的爱情纠葛是贯穿全文的线
期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督护在燕然。  ——王维《使至塞上》  公元737年,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大败吐蕃。唐玄宗遂派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慰劳军士。这首诗就是王维在远赴边塞的途中所作。  首联,点明诗人要去的地方,即远在边塞的居延(今甘肃张掖县西北一带)。着一“单”字,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此行是被排挤出朝廷了,自然是满怀愤恨
期刊
我们先从一个故事说起,话说有一个穷汉在海滩上晒太阳,有人劝他:“你该做点什么啊。”穷汉问:“做什么呢?”答:“比如说,可以弄条船去打渔呀。”问:“打渔干什么?”答:“挣钱啊。”问:“挣钱干什么?”对方耐心地开导他:“你有了钱,可以买再大一点儿的船,可以捕更多的鱼,挣更多的钱,这不比你现在穷着好?”穷汉又问:“挣了钱最后干什么?”答:“你有了钱,可以过上悠闲的生活,享受这海滩上的阳光。”最后穷汉说:
期刊
读普希金的《射击》,仿佛走进一座迷宫,曲折迂回,若明若暗;像打开一个层层包装的宝盒,悬念迭生,引人入胜。  序幕拉开,两句引文如同开门即见的两张留言条,让读者嗅到了火药味,预示一场战斗即将展开。  但故事的第一部分却是从“我”的缓慢的叙述开始的。先介绍枯燥单调没有情趣的小镇、小镇上军人的生活,然后介绍本文的主人公,从性格、经历、经济状况到人际交往、藏书情况,介绍全面却不清晰,处处笼罩着神秘的色彩。
期刊
被称为花间鼻祖的温庭筠,是第一个专力从事词体创作的文人,也是奠定词的传统作风的作家。他使词从形式到内容与风格都基本摆脱诗的模式,具备了独特的风貌。《花间词》66首温词,以女性的闺阁之思为主要内容,对女性形象的描摹表现出了独特的艺术技巧,从而对后世词作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在温庭筠的笔下,她们柔媚、娇弱、精致、优雅而又幽怨落寞,极尽绮丽之美却又凄苦落寞,构成了动人心魄的美。《菩萨蛮》(水晶帘里玻璃枕)
期刊
古语有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是人的天性。欣赏美不但可以陶冶人的性情,而且可以净化人的心灵,塑造人的高尚品格。这就要求我们每位语文教师要增强学生的美感体现,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取了许多文质兼美、内容丰富的名篇佳作,融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为一体。这些都是进行审美教育的好素材。那么应该如何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美”的特点,发挥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呢?下面谈几点,以求
期刊
一、赏析目标  1.品味诗歌意境、理解诗歌情韵,初步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  2.掌握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及技巧。  二、赏析重难点  1.理解诗人独特的风格。  2.掌握历史典故及诗歌创设的意境。  三、赏析过程  (一)导入  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其名诗佳句多如繁星而被千古传诵。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吟诵几个名句:  1.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2.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3
期刊
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①  ——[唐]李白    李白这首《越中览古》,在今天已被许多出版社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但该诗中“战士还家尽锦衣”一句里的“战士”,我查阅好几个版本的李白诗集,均为“义士”,而非“战士”,这是为何?究竟是“义士”还是“战士”?既为教材而使用,传授于子弟,就自然是严肃谨慎的事,不可不察。笔者认为当为“义士”而非“战士”,详析如
期刊
新课程指导下的人格教育,致力于使学生的素质有个性的、全面的并且是终身的发展。简言之,人格教育尊重个性、发展个性,并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学的基本要素在人格教育中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教学思维也应该有革命性的转换。  笔者以为,在多元对话的时代,切合人格教育的教学思维,也应该是以对话为基本原则、讲究互动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活动也有“对话”,但缺少“互动”。“师道尊严”的教学伦理,“传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