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构建高中政治活动型课堂,可以有效提升高中政治教学有效性,培育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应树立“以生为本”教学理念,并切实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在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融入时政材料,创设有效情景;积极改变教学方式,多采用议题式教学方法,构建高中政治活动型课堂,提高教学的时效性,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教学目标。
关键词:活动型课堂 高中政治 构建策略
《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要“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从而培育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但是,由于新教材教学内容方面的变化,以及对新课程标准并未真正理解,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仍旧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不仅影响了学生对政治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影响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能力的培育。基于此,本文对高中政治活动型课堂的构建策略进行了探讨。
一、目前高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参与度不高,主体地位不强
部分教师在高中政治教学中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的设置并不能够从根本上考虑学生的想法与需求,只是把学生当作听课的对象,学生对于课堂知识只是被动接受,因而导致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高,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2.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
部分教师仍采用灌输的方式,在日常教学中给学生罗列知识点、划重点,然后让学生开始背书。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很被动,而且效率也不高,知识是记住了,当遇到问题的时候就不能有效地解决,成绩也很难提高,更不用提“立德树人”的根本教学目标了。
3.课堂教学内容单调
教师在课堂上所教授的内容过于单调,只局限于课本中的知识,并没有拓展与延伸。对于课本上具体的知识点学生能够背诵下来,对于简单的一问一答的题目,能够知道问题的答案是什么,却不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联系实际生活进行运用,不知道怎么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长此以往,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状态,他们整节课都在接受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课,没有思考的意识,都是在死记硬背,在机械地记忆,以至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丢失,同时也背离了教学的目的和初衷。
二、构建高中政治活动型课堂的有效策略
1.树立“以生为本”教学理念,并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首先,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不能强行的灌输,而是应该打开学生主动学习的大门,让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探索的信心和热情。根据金字塔学习理论,传统的“听讲”方式,学习效果只有5%,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学习。课堂应该是思考、发现、探究以及认知建构的场所,教师只有转变以往的传统教学理念,才能促进学生政治学习的真正发生。
其次,让学生做思考的主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主导作用体现在:设置合理的问题,引导思维;讨论出现混乱时,维持好班级秩序;学生讨论中断时,及时点拨,拓宽思路;讨论出现偏题跑题时,及时纠正,从而让学生在自学、探究和讨论的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再者,让学生做对话的主人。活动型课堂就是对话的课堂。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有自主学习的环节,有小组合作探究的环节,有释疑解疑的环节,这些环节都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思想。活动型课堂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师生共同的大合唱。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鼓励学生要敢于、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运用恰当的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才是生动的课堂。
2.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融入时政材料,创设有效情景
以江苏省2021年新高考适应性考试政治试卷为例,客观题共有14题,其中第1题的材料是2020年的“十四五”规划;第2题的材料是杭黔两地携手、交融与协作;第4题的材料是2020年政府公布的《不可靠实体清单规定》;第5题材料是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发展理念;第6题材料是互联网与电商;主观题共有5个大题,其中第16题的材料是新能源产业政策;第18题材料是“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统观以上所选取的情境或者材料都是最新的时政,这也正是契合了思政课的课标要求“高中政治课程紧密结合社会实践,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本课程力求构建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结合的活动型课程”。
基于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时刻关注时政热点,比如:建党100周年,四史教育,脱贫攻坚,两个双循环,“十四五”规划,长江经济带,五育并举,抗美援朝精神,抗疫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三牛精神,四个自信,人类命运共同体,万众创新等等。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精心选取恰当的时政材料融入課堂,创设有效情境。
3.改变教学方式,采用议题式教学方法
活动型课堂最主要的实施途径是采用议题式教学方法,同时,议题式教学也是新课程标准的亮点。《新课标》要求“围绕议题,设计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议题开展教学、打造高效课堂。
首先,选取合适的议题。议题不是问题,“议题,既包含学科课程的具体内容,有展示价值判断的基本观点;又具有开放性、引领性,体现教学重点,针对学习难点。”综上,议题要具有统领性、思辨性和开放性。例如,在讲到第九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框《市场配置资源》一节时,围绕经济活动的“两只手”,设计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问题,通过为什么“两只手‘优于’一只手”这一议题来引导教学。在学习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时,以“穿越时空的哲学访谈”为总议题,以“我是谁?”为主线,围绕情景和问题将总议题分解为三个分议题,分别是访谈第一站“我可能是谁”,访谈第二站“我应该是谁”,访谈第三站“重要的不是我是谁,而是我应该作为谁”。
其次,合理设置问题。活动型课堂围绕某个议题展开,要解决这个议题就需要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以细化和深化对该问题的认识。可以由浅入深设置“基础问题、拓展问题和探究问题”,让学生的活动有任务、有目的、有要求,避免大而化之,背离活动的初衷。例如,在执教《哲学的基本问题》一课时,通过讲故事《沙滩上的石头》设置问题:他们在争论什么?争论的问题反映了思维和存在什么关系?再讲故事《黑洞之谜》设置问题:人能不能正确认识这个世界?这又反映了思维和存在什么关系?通过上面的两个故事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以及包含哪两方面内容。
再者,做好结论生成。我们致力于进行教学改革的目的是学以致用,是将课堂上所掌握的知识、所培养的能力运用到实践中去。“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的,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这是课程标准对于政治课程性质的定位,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所教授的知识不仅仅是应付考试,多得三两分,而是要培养具有科学精神、法制意识、公共参与精神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例如,在执教《追求智慧的学问》一节时,“哲学到底有没有用?哲学到底有什么用?”有的学生认为“学完哲学我仍然不会游泳,哲学有用吗?”通过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哲学如水,润物无声,哲学的“大用”恰恰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看似无用,其实正是有大用,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在执教《意识的作用》一节时,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以此方法来指导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活动型课堂、议题式教学都是新生事物,我们对其认识也必然会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研究,在研究中不断地改进,方能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2] 纪明月《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议题及其实施策略研究》,安徽师范大学,2019年。
[3] 邢荣娟《高中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17年。
[4] 陈航波《素养为主导、议题为纽带、活动为依托——对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2018年第4期。
关键词:活动型课堂 高中政治 构建策略
《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要“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从而培育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但是,由于新教材教学内容方面的变化,以及对新课程标准并未真正理解,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仍旧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不仅影响了学生对政治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影响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能力的培育。基于此,本文对高中政治活动型课堂的构建策略进行了探讨。
一、目前高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参与度不高,主体地位不强
部分教师在高中政治教学中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的设置并不能够从根本上考虑学生的想法与需求,只是把学生当作听课的对象,学生对于课堂知识只是被动接受,因而导致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高,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2.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
部分教师仍采用灌输的方式,在日常教学中给学生罗列知识点、划重点,然后让学生开始背书。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很被动,而且效率也不高,知识是记住了,当遇到问题的时候就不能有效地解决,成绩也很难提高,更不用提“立德树人”的根本教学目标了。
3.课堂教学内容单调
教师在课堂上所教授的内容过于单调,只局限于课本中的知识,并没有拓展与延伸。对于课本上具体的知识点学生能够背诵下来,对于简单的一问一答的题目,能够知道问题的答案是什么,却不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联系实际生活进行运用,不知道怎么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长此以往,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状态,他们整节课都在接受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课,没有思考的意识,都是在死记硬背,在机械地记忆,以至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丢失,同时也背离了教学的目的和初衷。
二、构建高中政治活动型课堂的有效策略
1.树立“以生为本”教学理念,并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首先,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不能强行的灌输,而是应该打开学生主动学习的大门,让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探索的信心和热情。根据金字塔学习理论,传统的“听讲”方式,学习效果只有5%,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学习。课堂应该是思考、发现、探究以及认知建构的场所,教师只有转变以往的传统教学理念,才能促进学生政治学习的真正发生。
其次,让学生做思考的主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主导作用体现在:设置合理的问题,引导思维;讨论出现混乱时,维持好班级秩序;学生讨论中断时,及时点拨,拓宽思路;讨论出现偏题跑题时,及时纠正,从而让学生在自学、探究和讨论的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再者,让学生做对话的主人。活动型课堂就是对话的课堂。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有自主学习的环节,有小组合作探究的环节,有释疑解疑的环节,这些环节都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思想。活动型课堂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师生共同的大合唱。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鼓励学生要敢于、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运用恰当的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才是生动的课堂。
2.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融入时政材料,创设有效情景
以江苏省2021年新高考适应性考试政治试卷为例,客观题共有14题,其中第1题的材料是2020年的“十四五”规划;第2题的材料是杭黔两地携手、交融与协作;第4题的材料是2020年政府公布的《不可靠实体清单规定》;第5题材料是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发展理念;第6题材料是互联网与电商;主观题共有5个大题,其中第16题的材料是新能源产业政策;第18题材料是“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统观以上所选取的情境或者材料都是最新的时政,这也正是契合了思政课的课标要求“高中政治课程紧密结合社会实践,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本课程力求构建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结合的活动型课程”。
基于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时刻关注时政热点,比如:建党100周年,四史教育,脱贫攻坚,两个双循环,“十四五”规划,长江经济带,五育并举,抗美援朝精神,抗疫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三牛精神,四个自信,人类命运共同体,万众创新等等。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精心选取恰当的时政材料融入課堂,创设有效情境。
3.改变教学方式,采用议题式教学方法
活动型课堂最主要的实施途径是采用议题式教学方法,同时,议题式教学也是新课程标准的亮点。《新课标》要求“围绕议题,设计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议题开展教学、打造高效课堂。
首先,选取合适的议题。议题不是问题,“议题,既包含学科课程的具体内容,有展示价值判断的基本观点;又具有开放性、引领性,体现教学重点,针对学习难点。”综上,议题要具有统领性、思辨性和开放性。例如,在讲到第九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框《市场配置资源》一节时,围绕经济活动的“两只手”,设计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问题,通过为什么“两只手‘优于’一只手”这一议题来引导教学。在学习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时,以“穿越时空的哲学访谈”为总议题,以“我是谁?”为主线,围绕情景和问题将总议题分解为三个分议题,分别是访谈第一站“我可能是谁”,访谈第二站“我应该是谁”,访谈第三站“重要的不是我是谁,而是我应该作为谁”。
其次,合理设置问题。活动型课堂围绕某个议题展开,要解决这个议题就需要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以细化和深化对该问题的认识。可以由浅入深设置“基础问题、拓展问题和探究问题”,让学生的活动有任务、有目的、有要求,避免大而化之,背离活动的初衷。例如,在执教《哲学的基本问题》一课时,通过讲故事《沙滩上的石头》设置问题:他们在争论什么?争论的问题反映了思维和存在什么关系?再讲故事《黑洞之谜》设置问题:人能不能正确认识这个世界?这又反映了思维和存在什么关系?通过上面的两个故事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以及包含哪两方面内容。
再者,做好结论生成。我们致力于进行教学改革的目的是学以致用,是将课堂上所掌握的知识、所培养的能力运用到实践中去。“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的,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这是课程标准对于政治课程性质的定位,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所教授的知识不仅仅是应付考试,多得三两分,而是要培养具有科学精神、法制意识、公共参与精神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例如,在执教《追求智慧的学问》一节时,“哲学到底有没有用?哲学到底有什么用?”有的学生认为“学完哲学我仍然不会游泳,哲学有用吗?”通过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哲学如水,润物无声,哲学的“大用”恰恰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看似无用,其实正是有大用,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在执教《意识的作用》一节时,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以此方法来指导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活动型课堂、议题式教学都是新生事物,我们对其认识也必然会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研究,在研究中不断地改进,方能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2] 纪明月《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议题及其实施策略研究》,安徽师范大学,2019年。
[3] 邢荣娟《高中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17年。
[4] 陈航波《素养为主导、议题为纽带、活动为依托——对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201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