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中有诗意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xff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乡下老家屋后有一片竹林,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只是,原来的一片,现在只剩下了半片。因为那一大片里,隔有一条林间小道,小道的西边竹林是属于二叔家的。二叔家前几年盖房子,夷平了西半边的竹林。从此,竹林就剩下东半片了。
  我对竹林是有感情的。童年到少年时代在其中嬉戏的那些过往,自不必说了。春天的竹林里,我们挖一些春笋回家打个蛋汤,那种鲜美没齿难忘。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这把居住在竹旁说得有多重要啊!而据传他还有首打油诗: “无竹使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那该是美食家对“吃”的一番诗意的追求吧。
  初夏浅至的时候,竹笋长成了青竹,外面的一层竹衣长枯了,就渐渐往地上掉。我们叫它竹套,大人要我们捡回家,用开水煮了以后撕开,就是扎粽子的绝好绳子。炎炎盛夏里,我们在阴凉的林中避暑。抓着两棵粗壮的竹竿,一遍遍练习翻跟头。
  秋天的时候,竹林的风开始有了微凉的瑟瑟,那摇动的竹叶,就像一枚燕子的尾巴。奶奶屋檐下曾经住过一只燕子,那燕子在秋天就会飞去南方了。冬天的竹林,葱翠依然,只是一片静谧。某个下大雪的深夜,时不时会听见,雪压弯了竹身,又从竹身上沙沙落下的声音。
  竹在我的乡间是很多见的。在没有盛行塑料袋的过去,很多的用来盛装物品的用具,都是竹子编制的。所以,那时候有一个叫作篾匠的职业。我的一个干舅舅就是做这一行的。那时候,前后几个村子,方圆数里,人人家里用的菜篮、簸箕、凉席,甚至院门、篱笆墙,都是我这个舅舅制作的。这个舅舅患有一点耳疾,听不太清楚别人说的话。这样也好,他每次做事的时候,都是沉浸在自己的构想里,专心得很。所以,他做出来的东西,都是很板扎,很得人心的。
  我家那时候的院墙就是竹篱笆的,院门也是竹子制成的,都是我这个舅舅亲手做的。他会在我家屋后竹林里,砍下一些竹子,然后用刀劈开,用工具把竹子削成自己需要的样子。刚砍下来的竹,带着一种清香,被植入进泥土,圈起了我家门前的那一块地。篱笆院内,种着栀子花、菊花、月季花、牵牛花、冬青树,那一团一团的诗意就在农家小院里,氤氲而生了。
  那时有同学来我家玩,我总会关照一声,我家就是那個圈着竹篱笆的人家啊!
  我的脑子里就会出现那样一幅画面:春日的黄昏,几个扎着马尾辫的黄毛丫头,叽叽喳喳的,像小鸟一样,来到我家的竹篱笆院门前,一遍遍叫唤着我名字。我也像小鸟一样,欢快地飞去开了竹门,把她们迎进院子,一起看看花草,跳跳绳……
其他文献
每一只风筝,都洗涤了发霉的心事。每一朵桃花,都镶嵌了少女羞涩的绯红。每一滴汗水,都喷吐着麦子醉人的清香。隐含泥土芬芳的春风,沿着云朵的边沿,持续吹拂……  世界上最美妙的事情莫过于遇见。每天,在滚滚红尘中行走,遇见一棵树,遇见一只狗,遇见一本書,遇见一枚邮票,遇见一曲音乐,遇见一轮明月,遇见一片山林,遇见某个人……与之擦肩而过,或者回头凝望,然后,忘掉,或者在某一刻想起,浮起一丝笑意。  张爱玲说
期刊
父亲特别像一位将军,运筹帷幄,戎马半生。父亲指挥着他的“兵士们”,运粮草,抢阵地,车马劳顿,转战南北。我每次去父亲的大本营,总是见他调兵遣将,各方兼顾,就连床头的那台收音机,也不知疲倦,似乎永远都在播放,哪怕是广告或杂音,内容无所谓,只要它发出响,就传递出热闹和喜庆。而这,是父亲所看重的。  这样的印象,我一直以为是兴隆和红火,如今再看,却应该是父亲的颠簸和挣扎。父亲的职业生涯,本来非常安逸,且让
期刊
夏日的午后,空气闷热而躁动。阳光舞动着它刺眼的白爪嚣张地扫遍每一个角落,没有一处的阴暗,即便是树荫下,也难逃它的追逐。在这样一个周日,我无比烦躁,漫步来到公园的河边。  几天不来,想不到这里竟变成花海了。微风过处,阵阵馨香扑鼻而来。我喜欢这样的紫,大气脱俗婉约而又不失清丽。  母校操场一角的那棵紫薇也会如期开放了吧?很多美丽的时光都是那棵紫薇陪伴我度过,如今,站在这怒放的紫薇花下,我不觉浮想联翩。
期刊
一进家门,三岁的稚孙扑向我,“奶奶真漂亮!”他和刚上学的姐姐盯着我的红外套又说,“奶奶的衣服真漂亮,红摄(色)的!”刚会说话的他,姿次色是,带着童音奶味拎不清。  我穿上与平日反致的亮色想与近冬节气的萧索找些颜色,且由近千公里的山东济南赶至江苏水城贻孙,本身也是件忙中有乐的欢愉事。  “究竟奶奶漂亮,还是衣服漂亮?”“都漂亮!”小个子孙儿开心地跳着,右脚和着左脚蹦向左,左脚随着右脚蹦向右。半年未见
期刊
在动身去丹巴前,几个战友把我领到一幅四川地图前,说是走“成都——四姑娘山——丹巴——新都桥——康定——成都”的环线。我忍俊不禁,那指点江山的架势,像红军研究战略部署。  车程有些漫长,随着海拔渐高,我有了高原反应——嗜睡,连翻越四千多米的巴郎雪山也浑然不觉,朦胧中只感觉冰冷,赶紧翻出毛衣套上。恍惚间车停了,司机说“方便一哈”,我正憋得难受,一跃而起,慌张找了个地儿,“解决”后一抬头,才发现几步外竟
期刊
上个世纪的70年代,我入伍到部队才8个多月,就获得了回家休假的机会。  那天一大早,我背上行囊告别了军营,来到了南京长途客运站。  客车开动了。我坐在座位上,靠着椅背,望着不够明亮的窗外,不时地有近处的灯光和远处的楼房灯光闪过……渐渐地,东方露出鱼肚白,几颗星星在晴朗的天空中慢慢不见了。面对这次回家,虽然我兴奋得几乎一夜没有合眼,但却不知疲倦,不感困乏。相反,那颗心儿早已飞向了生我、养我,让我想念
期刊
“我踏遍沙漠/再垦绿洲/……遇见你/作一股清泉/把我的心灵渗透……”分别了一个星期之后,我终于忍不住情感的迸发,写下了这首诗,并把它呈现在你的面前。  你拿着这首诗认真地读完,说:“你的诗写得不错啊!”  “知道写给谁的吗?”  “写给谁的?”  “写给你的。”  “那到你成名的时候,我就拿着这首诗找你。你别装作不认识呀!”说完,你笑着跑了。  我心里犯了嘀咕,心想:你一定要等到我成名的时候才找我
期刊
那时候,一条长长的桃花岭和桃花岭两头延绵的四五十里路,阻断了我进城的梦想,好几次我只能借上山砍柴割草的間隙爬上村后高高的天灵岩,向东远眺群山外依稀可见的白茫茫一片的县城。  小学四年级时,学校组织春游才第一次去县城,天还漆黑漆黑时,父母就叫醒我,吃了东西到学校集中,一个年级二十几个同学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老师手电筒的指引下,走路去县城春游。  一路蛙声,一路流水伴着我们向县城进发,记不得那时的心里在想
期刊
山叫天马山,堡叫马鞍寨。  枫树比较敏感,已接收到秋的信息,五角形的叶子,被微凉的山风逼出金黄的颜色,在绿色铺就的大山里独占鳌头,十分骄傲地迎风挺立;有些叶子,与风共舞,竟忘了收势,旋转着扑入大地的怀抱。生命总是那么奇特,一些在消亡,一些却在疯狂地生长,它们娇嫩的生命似乎有着无所畏惧的力量,敢于面对,敢于接受严冬寒霜的挑战。树木的力量是强大的,它们大多数都高大伟岸,努力向上,争取得到阳光更多的青睐
期刊
2016年6月26日是个好日子。舅舅提前半个月就来电话说:“26日是你表侄娶媳妇的日子,你们几个都过来喝喜酒,咱们一家人好好热闹热闹。”  我是在姥姥家长大的。姥姥家在相隔几里地外的两间房村,从小泡在姥姥家,不光因为我爱吃姥姥家那两只大白鹅下的鹅蛋,主要是因为舅舅家有两个和我般儿上般儿下的表哥表妹。我白天在舅舅家和表哥表妹一起玩儿,晚上才回到姥姥家睡觉,那几年,舅舅疼我胜过疼我的表哥和表妹。  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