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是指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以来所实行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其核心就是在名义利率接近或等于零的条件下,央行以数量工具来创造货币和扩张信贷以此来减轻银行等金融机构流动性的压力,引导实际利率下降、刺激居民增加消费和企业增加投资,以此带动美国经济从衰退中复苏。2013年12月19日,美联储决定,将每月850亿美元债券的购买规模削减100亿至每月750亿美元,并在2014年逐渐扩大了缩减规模,意味着美国正式启动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在当前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下,美国的货币政策就是全球金融市场的货币政策,它的任何变化都会对全球市场造成巨大的影响与冲击。因此,中国必须充分认清并预估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将对国内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并积极采取应对策略。
关键词:量化宽松;退出;负面影响;热钱;流动性;汇率;利率
一、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演变进程及其影响简述
自美联储实施量化宽松政策以来,截至2013年8月末,美联储累计发行了约1.7万亿美元基础货币,其中,实际印钞(主要为联邦储备券)约0.3万亿美元,准备金存款(含法定准备金)约1.4万亿美元。美国通过美联储实施类似商业银行创造派生货币的方式实现基础货币的增加,完成规模庞大的贷款救助和资产购买计划,并通过国际金融市场向全球注入了大量流动性。
就中国而言,自美国推出QE以来,中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由2008年末的1.95万亿美元上升到2012年末的3.31万美元,增加了1.36万亿美元,相当于8.5万亿元人民币外汇占款。如果这些外汇占款货币乘数为5,那么就有可贷资金40万亿元人民币。可以说,中国近年M2增长得如此之快,市场流动性如此之多,与外汇占款增长过快息息相关。
二、美国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
如前所述,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向全球注入了大量流动性,中国在此期间由于处于经济高速增长、人民币连续升值、金融市场高利率等环境,吸收了大量的资金流入,外汇占款大幅增长。随着美国从2013年底正式启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美元指数逐步走强,势必将引发热钱回流,从而对中国的宏观经济产生一系列影响。
(一)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对国内流动性的影响
国内流动性很可能会因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而遭受负面冲击。自QE3推出以来,热钱大量流入中国,表现为贸易数据虚增明显、资本和金融项目转为顺差,2013年第一季度资本金融项目出现900亿美元顺差,为QE2结束以来单季最高值。国际资本的大量流入以及由此推升的人民币升值预期直接导致外汇占款快速攀升,2012年9月至2013年5月金融外汇占款累计新增近1.8万亿元,而此前8个月仅新增2814亿元。从过去两轮QE结束后的经验来看,宽松政策结束初期,国际资本都会减缓流入甚至流出新兴市场。对国内流动性而言,则表现为新增外汇占款回落甚至负增长。由于QE3是开放式量化宽松,其退出从预期提升到最终实现的整个过程都将对资本流向产生更大的影响。据中国人民银行的公开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每月新增外汇占款分别为4373.66亿元、1282.46亿元、1891.97亿元、1169.21亿元、386.65亿元、-882.8亿元,向下趋势明显。其中6月份新增外汇占款更是连续10个月正增长后首次负增长。这说明随着美国逐步退出量化宽松政策,人民币打破单边升值趋势,创造双边波动,且贬值预期加大,大规模国际人民币套利减小,热钱流出导致外汇占款回落,而由于外汇占款一直是前几年国内宽松流动性的重要来源之一,外汇占款的趋势性回落将使国内流动性趋紧,并将改变国内的货币政策。
(二)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
人民币汇率方面,人民币对美元存在贬值压力。QE退出的前提是美国经济的健康发展,而美国经济表现好于其他国家、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依然定位于宽松方向,均会支撑美元升值。美元的走强将对人民币形成压制,资金回流美国亦会对人民币造成压力,同时有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目前我国结构性问题突出,需要在改革中寻找突破。改革的阵痛使得近期我国宏观经济面临一定下行压力,资金外流一定程度上将放大这种风险。我国经济基本面的不尽人意和美元的走强使得后期人民币表现面临较大压力,自美国正式宣布缩减QE规模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即出现贬值趋势。另一方面,考虑到人民币汇率的以往表现,在美元大幅走强的背景下,人民币汇率虽然面临贬值压力,但大幅贬值的可能性较小,实际上从人民币对美元的走势来看,经过一段时间的贬值后,从2014年4月开始又逐渐回到升值走势,这说明人民币在未来将主要呈现双向波动走势,对美元将基本保持一个动态平衡,因此人民币兑非美货币将相对走强。
(三)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对国内实体经济而言,首要的风险还是来自于外部流动性转向的冲击。比较轻微的情况是,外部流动性减少加上国内结构性政策调整,导致信贷以及社会融资总量的增速降低、抬高资金成本,影响生产、投资活动;比较极端的情况是,外资撤出可能带来房地产、土地等资产价格的大幅调整,引发一系列严重后果。如果外资撤出的规模和持续时间超出预期,动摇了市场对人民币资产的信心,那么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可能会大幅下降。以这些资产作为抵押的基建项目贷款将大面积违约,这些坏账将导致银行业危机,从而引发经济危机。如1989年日本“经济泡沫”、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都表明热钱的大规模外逃对实体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冲击。
与此同时,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将对全球经济产生冲击,尤其是对新兴市场的冲击将对中国的实体经济产生三重影响:一是在打击新兴市场的同时打击中国的出口。作为中国主要出口地的新兴市场一旦崩盘,中国的出口将再次遭受重创,从而不仅导致人民币贬值压力的加剧,也将重创国内出口企业,从2014年前几个月中国的进出口数据来看,增长速度较往年明显下滑,出口甚至出现连续4月同比负增长的情况;二是资本流向的转折会直接触及中国的房地产等资产价格,而房地产价格的波动与影子银行和地方债务的联动会引发金融领域的系统风险;三是风险最终会传导到实体经济,从而最终对国内经济造成重创。 三、中国应对美国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策略
美国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主要通过热钱的流动影响国内流动性、利率价格及人民币汇率传导,因此中国的应对策略就是要对症下药,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甚至以此为机遇完善国内市场体系,提升国际竞争力。
(一)建立健全热钱流动的风险预警与应急保障机制,完善风险监测手段
高度重视并随时关注国际资本流动的趋势与特点,在当前推进资本项目开放的过程中,更要积极防范跨境资金变动风险,加强对金融体系的监管,并辅之以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使其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第一,根据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灵动性原则建立健全全方位的跨境资本流动的动态预警监测指标体系,如将人民币NDF(即无本金交割远期,其常用于衡量海外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即人民币与主要国家货币相对价格水平调整的名义有效汇率)、负债率、债务率、短期债务比例、国际收支账户、国际储备等一系列相关指标纳入热钱流动的风险预警指标框架以动态跟踪研究判断热钱流动的总体趋势和特点;第二,健全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国家外汇管理局应协同中国人民银行、地方政府等多个监管部门密切配合进行监管,尤其要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所涉及的全部资金的使用与流向情况进行严密监管,如其对外负债、投资收益汇回、未分配利润等资金流动情况,严格审核与监管其经常账户下通过各种方式、渠道形成的短期资本的流动情况;第三,正确引导国际热钱流向我国的实体经济,提高其实际使用效益才是防范热钱流动风险的有效对策;第四,建立金融危机应急保障机制,如俄罗斯、日本各有“紧急事态法”,其实就是危机管理法。我国必须建立健全处理金融危机的应急保障机制,如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对脆弱的金融机构进行系统性重组等制度,以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并能够及时有效地处理金融危机。
(二)优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并增强我国货币政策的灵活性
在一定程度上人民币汇率弹性的增加,有利于对热钱流动冲击的防范产生重要作用,而且,在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前提下,利用当前人民币升值压力有所减小,外汇占款有所下降的形势,加强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合理适度地扩大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幅度,增强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形成人民币汇率有升有降的双向浮动的市场化形成机制,这将对我国积极有效地防止大规模热钱流出引发的金融风险起到十分有利的促进作用。同时,我国应该适时灵活地调整货币政策以避免热钱大规模流动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冲击。
(三)调整外汇储备投资策略,稳步推进外汇储备资产多元化进程
美国QE退出表明美国经济发展前景向好,可以继续维持美元资产的比重。受QE退出影响,美国债券等无风险资产价格将会下降,可逐步降低国债的持有份额,加大对企业债券和不动产的投资力度;除了货币资产,可以适当增持黄金储备,战略物资储备如石油、矿石资源、稀有金属等,以及先进技术设备,鼓励企业大量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国内企业的技术水平;从中长期角度看,应遏制外汇储备持续增长的势头,降低外汇储备在外汇资产中份额,向“藏汇于民”的方向转变。创新外汇储备使用,支持企业“走出去”;考虑在养老、能源领域设立主权财富基金,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另类投资,以提高外汇储备的投资回报。
(四)加强国际金融合作共同应对新一轮风险冲击
一是推动人民币与他国本币双边或多边互换协议,加快推进人民币跨境使用,包括本币结算,将互换有效期延长,并支持互换资金用于贸易融资。这可以推动双边贸易及直接投资,并促进人民币成为贸易关系紧密的国家的贸易计价和结算货币。自2008年末以来至今,我国已与24个国家及地区分别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累计总规模超过2.7万亿元人民币,未来需要拓展人民币的深度和广度,积极配合中国-东盟经济带、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提升人民币在国家战略实施中的重要地位。二是以上海自贸区战略为核心,加快建设成熟的亚洲债券市场,以吸引资本回流,维护亚洲金融市场稳定。
参考文献:
[1]路思远:美联储QE政策效果及未来退出对我国经济运行的影响,债券,2013年9月.
[2]王蕾,徐凡,李晶,丁孟,周尧,侯丽萍,周洋:后QE时代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形势变迁,国际金融,2013年9月.
[3]马光远:QE退出对中国经济的三重冲击,经济导刊,2013年12月.
[4]宗良:美国退出QE对中国的影响与对策,财经观察,2014年2月.
[5]张茉楠:中国如何迎接“后QE时代”,中国经济报告,2014年第2期.
[6]易宪容: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的济分析,国际金融研究,2014年1月.
[7]刘明彦:QE退出冲击新兴市场经济体,银行家,2014年第3期.
[8]毕海霞:QE退出预期背景下警防我国热钱流出的风险,西南金融,2014年01期.
作者简介:裘威华,浙江天台人,厦门大学经济学院2013级金融学在职研究生,供职于宁波通商银行,主要研究方向:宏观经济,商业银行经营.
关键词:量化宽松;退出;负面影响;热钱;流动性;汇率;利率
一、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演变进程及其影响简述
自美联储实施量化宽松政策以来,截至2013年8月末,美联储累计发行了约1.7万亿美元基础货币,其中,实际印钞(主要为联邦储备券)约0.3万亿美元,准备金存款(含法定准备金)约1.4万亿美元。美国通过美联储实施类似商业银行创造派生货币的方式实现基础货币的增加,完成规模庞大的贷款救助和资产购买计划,并通过国际金融市场向全球注入了大量流动性。
就中国而言,自美国推出QE以来,中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由2008年末的1.95万亿美元上升到2012年末的3.31万美元,增加了1.36万亿美元,相当于8.5万亿元人民币外汇占款。如果这些外汇占款货币乘数为5,那么就有可贷资金40万亿元人民币。可以说,中国近年M2增长得如此之快,市场流动性如此之多,与外汇占款增长过快息息相关。
二、美国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
如前所述,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向全球注入了大量流动性,中国在此期间由于处于经济高速增长、人民币连续升值、金融市场高利率等环境,吸收了大量的资金流入,外汇占款大幅增长。随着美国从2013年底正式启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美元指数逐步走强,势必将引发热钱回流,从而对中国的宏观经济产生一系列影响。
(一)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对国内流动性的影响
国内流动性很可能会因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而遭受负面冲击。自QE3推出以来,热钱大量流入中国,表现为贸易数据虚增明显、资本和金融项目转为顺差,2013年第一季度资本金融项目出现900亿美元顺差,为QE2结束以来单季最高值。国际资本的大量流入以及由此推升的人民币升值预期直接导致外汇占款快速攀升,2012年9月至2013年5月金融外汇占款累计新增近1.8万亿元,而此前8个月仅新增2814亿元。从过去两轮QE结束后的经验来看,宽松政策结束初期,国际资本都会减缓流入甚至流出新兴市场。对国内流动性而言,则表现为新增外汇占款回落甚至负增长。由于QE3是开放式量化宽松,其退出从预期提升到最终实现的整个过程都将对资本流向产生更大的影响。据中国人民银行的公开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每月新增外汇占款分别为4373.66亿元、1282.46亿元、1891.97亿元、1169.21亿元、386.65亿元、-882.8亿元,向下趋势明显。其中6月份新增外汇占款更是连续10个月正增长后首次负增长。这说明随着美国逐步退出量化宽松政策,人民币打破单边升值趋势,创造双边波动,且贬值预期加大,大规模国际人民币套利减小,热钱流出导致外汇占款回落,而由于外汇占款一直是前几年国内宽松流动性的重要来源之一,外汇占款的趋势性回落将使国内流动性趋紧,并将改变国内的货币政策。
(二)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
人民币汇率方面,人民币对美元存在贬值压力。QE退出的前提是美国经济的健康发展,而美国经济表现好于其他国家、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依然定位于宽松方向,均会支撑美元升值。美元的走强将对人民币形成压制,资金回流美国亦会对人民币造成压力,同时有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目前我国结构性问题突出,需要在改革中寻找突破。改革的阵痛使得近期我国宏观经济面临一定下行压力,资金外流一定程度上将放大这种风险。我国经济基本面的不尽人意和美元的走强使得后期人民币表现面临较大压力,自美国正式宣布缩减QE规模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即出现贬值趋势。另一方面,考虑到人民币汇率的以往表现,在美元大幅走强的背景下,人民币汇率虽然面临贬值压力,但大幅贬值的可能性较小,实际上从人民币对美元的走势来看,经过一段时间的贬值后,从2014年4月开始又逐渐回到升值走势,这说明人民币在未来将主要呈现双向波动走势,对美元将基本保持一个动态平衡,因此人民币兑非美货币将相对走强。
(三)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对国内实体经济而言,首要的风险还是来自于外部流动性转向的冲击。比较轻微的情况是,外部流动性减少加上国内结构性政策调整,导致信贷以及社会融资总量的增速降低、抬高资金成本,影响生产、投资活动;比较极端的情况是,外资撤出可能带来房地产、土地等资产价格的大幅调整,引发一系列严重后果。如果外资撤出的规模和持续时间超出预期,动摇了市场对人民币资产的信心,那么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可能会大幅下降。以这些资产作为抵押的基建项目贷款将大面积违约,这些坏账将导致银行业危机,从而引发经济危机。如1989年日本“经济泡沫”、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都表明热钱的大规模外逃对实体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冲击。
与此同时,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将对全球经济产生冲击,尤其是对新兴市场的冲击将对中国的实体经济产生三重影响:一是在打击新兴市场的同时打击中国的出口。作为中国主要出口地的新兴市场一旦崩盘,中国的出口将再次遭受重创,从而不仅导致人民币贬值压力的加剧,也将重创国内出口企业,从2014年前几个月中国的进出口数据来看,增长速度较往年明显下滑,出口甚至出现连续4月同比负增长的情况;二是资本流向的转折会直接触及中国的房地产等资产价格,而房地产价格的波动与影子银行和地方债务的联动会引发金融领域的系统风险;三是风险最终会传导到实体经济,从而最终对国内经济造成重创。 三、中国应对美国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策略
美国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主要通过热钱的流动影响国内流动性、利率价格及人民币汇率传导,因此中国的应对策略就是要对症下药,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甚至以此为机遇完善国内市场体系,提升国际竞争力。
(一)建立健全热钱流动的风险预警与应急保障机制,完善风险监测手段
高度重视并随时关注国际资本流动的趋势与特点,在当前推进资本项目开放的过程中,更要积极防范跨境资金变动风险,加强对金融体系的监管,并辅之以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使其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第一,根据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灵动性原则建立健全全方位的跨境资本流动的动态预警监测指标体系,如将人民币NDF(即无本金交割远期,其常用于衡量海外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即人民币与主要国家货币相对价格水平调整的名义有效汇率)、负债率、债务率、短期债务比例、国际收支账户、国际储备等一系列相关指标纳入热钱流动的风险预警指标框架以动态跟踪研究判断热钱流动的总体趋势和特点;第二,健全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国家外汇管理局应协同中国人民银行、地方政府等多个监管部门密切配合进行监管,尤其要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所涉及的全部资金的使用与流向情况进行严密监管,如其对外负债、投资收益汇回、未分配利润等资金流动情况,严格审核与监管其经常账户下通过各种方式、渠道形成的短期资本的流动情况;第三,正确引导国际热钱流向我国的实体经济,提高其实际使用效益才是防范热钱流动风险的有效对策;第四,建立金融危机应急保障机制,如俄罗斯、日本各有“紧急事态法”,其实就是危机管理法。我国必须建立健全处理金融危机的应急保障机制,如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对脆弱的金融机构进行系统性重组等制度,以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并能够及时有效地处理金融危机。
(二)优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并增强我国货币政策的灵活性
在一定程度上人民币汇率弹性的增加,有利于对热钱流动冲击的防范产生重要作用,而且,在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前提下,利用当前人民币升值压力有所减小,外汇占款有所下降的形势,加强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合理适度地扩大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幅度,增强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形成人民币汇率有升有降的双向浮动的市场化形成机制,这将对我国积极有效地防止大规模热钱流出引发的金融风险起到十分有利的促进作用。同时,我国应该适时灵活地调整货币政策以避免热钱大规模流动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冲击。
(三)调整外汇储备投资策略,稳步推进外汇储备资产多元化进程
美国QE退出表明美国经济发展前景向好,可以继续维持美元资产的比重。受QE退出影响,美国债券等无风险资产价格将会下降,可逐步降低国债的持有份额,加大对企业债券和不动产的投资力度;除了货币资产,可以适当增持黄金储备,战略物资储备如石油、矿石资源、稀有金属等,以及先进技术设备,鼓励企业大量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国内企业的技术水平;从中长期角度看,应遏制外汇储备持续增长的势头,降低外汇储备在外汇资产中份额,向“藏汇于民”的方向转变。创新外汇储备使用,支持企业“走出去”;考虑在养老、能源领域设立主权财富基金,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另类投资,以提高外汇储备的投资回报。
(四)加强国际金融合作共同应对新一轮风险冲击
一是推动人民币与他国本币双边或多边互换协议,加快推进人民币跨境使用,包括本币结算,将互换有效期延长,并支持互换资金用于贸易融资。这可以推动双边贸易及直接投资,并促进人民币成为贸易关系紧密的国家的贸易计价和结算货币。自2008年末以来至今,我国已与24个国家及地区分别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累计总规模超过2.7万亿元人民币,未来需要拓展人民币的深度和广度,积极配合中国-东盟经济带、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提升人民币在国家战略实施中的重要地位。二是以上海自贸区战略为核心,加快建设成熟的亚洲债券市场,以吸引资本回流,维护亚洲金融市场稳定。
参考文献:
[1]路思远:美联储QE政策效果及未来退出对我国经济运行的影响,债券,2013年9月.
[2]王蕾,徐凡,李晶,丁孟,周尧,侯丽萍,周洋:后QE时代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形势变迁,国际金融,2013年9月.
[3]马光远:QE退出对中国经济的三重冲击,经济导刊,2013年12月.
[4]宗良:美国退出QE对中国的影响与对策,财经观察,2014年2月.
[5]张茉楠:中国如何迎接“后QE时代”,中国经济报告,2014年第2期.
[6]易宪容: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的济分析,国际金融研究,2014年1月.
[7]刘明彦:QE退出冲击新兴市场经济体,银行家,2014年第3期.
[8]毕海霞:QE退出预期背景下警防我国热钱流出的风险,西南金融,2014年01期.
作者简介:裘威华,浙江天台人,厦门大学经济学院2013级金融学在职研究生,供职于宁波通商银行,主要研究方向:宏观经济,商业银行经营.